從數學到物理學,「42」是一切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

2020-12-27 讀芯術

全文共4146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數字42一直被吹捧為可以解決生命、宇宙或萬物終極問題的答案,不僅在大眾文化中非常重要,根據道格拉斯·艾登(Douglas Adams)對宇宙提出的「高科技黑客」原則,其在物理和數學領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幸的是,人們還不知道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

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可謂是最有趣的科幻小說中之一,其中有臺超級計算機設定為可揭曉終極問題。據稱,這臺電腦的設計是為了給出關於生命、宇宙和萬物終極問題的答案,它花了750萬年的時間來計算答案,並且最後把答案算出來了——42。只是當答案最終揭曉時,無人知曉「終極問題」到底是什麼。

在數學和物理學中確實有一些基本問題的答案是42。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成為關於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終極問題嗎?雖然沒有人能夠確定,但這五種可能也足夠吸引人了。以下是五個答案為42的迷人問題。

1.偏移太陽(或任何光源)多少度時會產生彩虹?

當陽光照射在水滴上時產生彩虹,形成的角度是42度,相對於產生它的光源有所偏移。在該彩虹的上方也可以看到第二道彩虹。一般來說,淡水滴在空氣中產生的彩虹都是42度。

產生彩虹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雨滴、瀑布、花園水管、霧氣和液態噴霧。所有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點,那就是都是由水滴反射出的光產生的,都源自於與光源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只要是由淡水水滴產生的,它們都有一個峰值強度,呈弧形,與光源方向偏移42°。

你所見過的每一道彩虹都顯示出同樣的弧形角。如果有一道彩虹是太陽創造的,與太陽的方向完全相反,尋找一個與該方向偏移42°的圓(或圓的一部分),就能看到它。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物理學原理:光是射線,在水中的速度與在空氣中的速度是不同的,當光進入或離開該介質時,它總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彎曲,這由水和空氣界面的入射角所決定。

當光從真空(或空氣)穿過水滴時,先發生折射,然後從背面反射,最後再折射回真空(或空氣)。射入的光線與射出的光線形成的角度總是42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彩虹在天空中的角度總是相同。

當光從空氣中穿到水中時,不同的波長會以稍微不同的角度彎曲,導致顏色分散。光照射到水滴的背面時(假設所有的水滴都是完美的球形),以已知且可預測的角度發生反射。當它重新出現在空氣中時,每個波長都會以特定的角度偏移到原來的位置:在可見光光譜中,從略低於41°以到43°以下一點的峰值強度都是42°。

在任何一個星球,如果大氣層稀薄、對可見光透明、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接近光速,且大氣中存在純淨水滴,都會看到同樣的42°彩虹現象。

但其實,這並非是真的普遍現象:如果大氣層的折射率不可忽視,水滴是橢圓形而不是球形,水滴是由海水而非淡水組成的,又或者水滴完全是由不同的物質組成,那麼彩虹的角度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2.10這個數有多少種分法?

這些圖被稱為楊氏圖表,展示了如何對各種數進行數學分割。對於數字1,有1種分法(1);對於2,有2種(2,1+1);對於3,有3種(1+1+1,1+2,3),但對於4,有5,5有7等等。10這個數字的分割方式正好有42種獨特的方式。

在數學中,分區具有很特殊的含義:你可以用多少種獨特的方式將正整數相加,從而得到某個數?例如,有7種方法可以對數字5進行分割。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2

· 1 + 1 + 3

· 1 + 2 + 2

· 1 + 4

· 2 + 3

· 5

對於數字10來說,共有42種不同的方法。這並不是10和42的唯一關係,10可以寫成2+2,而42則可以寫成2+2+2。如果我們把這些數字寫成二進位,「10 」就會變成1010,而「42」就會變成101010。這些數字關係在數學和物理學中很重要(特別是通過群論),42具有一些完全獨立於所有可測物理現象的迷人特性。

3.哪個整數的倒數和其他三個唯一的倒數加起來等於1?

方程:1=1/a+1/b+1/c+1/d只有當a、b、c、d都是不同的正整數時,才有幾個唯一的解。這個方程存在最大解,令人吃驚的是,該數字為42。

給你出一道數學題:你能找到四個正整數,如a、b、c、d,其中(1/a)+(1/b)+(1/c)+(1/d)=1嗎?如果用選擇的方法,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例如,如果a、b、c、d都等於4,這就非常簡單。如果允許其中兩個數相等,那麼有很多可能的解法:a=2,b=4,c=d=8;a=b=3,c=4,d=12,等等。

但如果非要這四個數不同,那麼唯一的解就很少了。有沒有一個可以使用最大的數來滿足這個方程並且仍然能有一個解嗎?有,那就是42。

假設a=2,b=3,c=7,那麼d=42,這個方程就可成立。有趣的是,這並不是這四個數之間的唯一關係,因為2、3、7是42的質因數,42=2×3×7。即使從純數學意義上講,42也有一些迷人的特性。

4.太陽在變成紅巨星前能繞銀河系運行多少次?

歐洲南方天文臺進行的一項研究追蹤了太陽附近14000顆恆星的位置和軌道參數,重建了它們在過去250000000年中與太陽一起運行的情況:大約需要1個銀河年的時間。銀河系中心的位置不會改變。(ESO,歐洲南方天文臺)

這是關於太陽系最有趣的問題之一。在太陽系中,行星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中心轉。太陽的壽命是有限的,各種裡程碑標誌著它的關鍵轉變。誕生太陽系的原恆星星雲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才能形成太陽,一旦氫氣核聚變為氦氣的核聚變的核心點燃,太陽才能真正變成恆星。

此後,太陽將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不停地運動,直到核心的氫燃料耗盡,這時將開始膨脹,變成一個紅色的巨星,在外殼中燃燒氫氣,直到氦核點燃。

在此階段,水星和金星也會被吞噬掉,而地球很可能(但不確定)也會被吞噬。冰冷的世界,如海衛一、冥王星和大部分柯伊伯帶天體,將基本上會完全沸騰。這個階段會持續數億年,最後氦氣燃燒完。到那時,太陽外層消失,太陽會在行星狀星雲/白矮星群中死去。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地球可能會被吞噬或吞沒,但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炙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到當前直徑的100多倍,但其演變的具體細節及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行星的軌道,其中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在所有這些變化中,太陽及太陽系將繼續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約2.5億年左右轉完一圈。回到起點的時間被稱為銀河年,實際所需的時間約有10%的不確定性。同時,從恆星演化的角度來看,太陽從核聚變第一次在核心點燃的那一刻起,到紅巨星階段開始,大概會持續100-120億年。

那麼,在太陽膨脹成紅巨星,地球行星(很可能)徹底毀滅前,太陽(和地球)會經歷多少個銀河年呢?42。

雖然合理估計通常在40到45之間,主要是因為由太陽圍繞銀河中心運行速度具有不確定性,但42是與我們所掌握的最佳數據極其一致的答案。這可能是這個問題的確切答案,儘管需要更完善的數據來確定。

5.當下宇宙的膨脹速度有多快?

這是2017年我在美國天文學會超級牆拍的照片,右邊是第一個弗裡德曼方程。第一個弗裡德曼方程詳細說明了左手邊的哈勃膨脹率平方,它支配著時空的演化。右側包括所有不同形式的物質和能量,以及空間曲率(在最後一項中),它決定了宇宙在未來如何演化。這個方程被稱為宇宙學中最重要的方程,是弗裡德曼在1922年以現代的形式導出的。

現在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是在大爆炸發生後的138億裡形成的。在宇宙時間裡,宇宙一直在膨脹和冷卻,密度越來越小。在膨脹的宇宙中,決定膨脹速度的是各種形式的能量的總密度,所以一個充滿物質和輻射的膨脹的宇宙,隨著時間的推移,膨脹速度會不可避免地變慢。

現在的膨脹速度比以前都要慢,而且還在繼續逐漸放緩。如果時間足夠長,物質和輻射密度將降為零,只剩下暗能量——空間本身固有的能量。按照慣例(沒有其他原因),我們通常將膨脹率認定為單位距離(基於它離我們有多遠)的速度(某物移動的速度):單位為公裡/秒,每兆帕秒。

宇宙膨脹的速度取決於當時宇宙中存在的能量大小。宇宙早期由輻射主導:光子和中微子。中期由物質主導:正常物質和暗物質。近期輻射和物質密度下降,導致暗能量佔主導地位。因而,總能量密度和總的膨脹率繼續下降。

在這些單位中,我們有兩類測量值的指向不一致:基於早期印記遺蹟的測量值,如宇宙微波背景中的波動或大尺度結構中的星系團,以及來自宇宙晚期個別來源的測量值,如超新星或引力透鏡。

第一組測量得出的數值是67-68公裡/秒/米粒,而第二組測量得出的數值是73-74公裡/秒/米粒。弄清楚這個問題的方法——即哪一組是正確的及正確的原因——是現代宇宙學的最大挑戰之一。

但如果第一組是正確的,那麼宇宙膨脹速度有多快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真的是42。假設它不是以公裡/秒/兆帕秒為單位而是用英裡。那麼,把公裡換成英裡,將膨脹率的第一個值轉化為42mi/s/Mpc,很容易分析得出42是整個宇宙中最大問題(宇宙現在膨脹得有多快?)的答案。雖然解決這個宇宙難題還需要更多的科學成果,但「42」完全在答案範圍內,甚至可能就是答案。

這是一系列試圖測量宇宙膨脹率的不同組值,以及彩色編碼結果。請注意,早期(前兩位)和晚期(其他)的結果差異很大,晚期每個選項上的誤差條都大得多。唯一受到抨擊的是CCHP的數值,重新分析後發現數值比69.8更接近72 km/s/Mpc。將這些結果轉換為英裡/秒/每分鐘,意味著較低的值確實是42。

從數學到物理學,出現了五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都是42。42或許真的是關於生命、宇宙和一切終極問題的答案。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搞清楚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宇宙終極答案「42」到底是什麼意思?超級計算機為我們揭曉答案
    42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在一些科幻愛好者的眼裡,42卻代表著宇宙的終極答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得不從一部電影,《銀河系漫遊指南》說起。在這部著名的科幻電影中,一個宇宙超級文明為了尋找能夠回答一切問題的宇宙終極答案,設計了一臺名為「深思」的超級計算機。這臺計算機經過了長達750萬年的計算,最終給出的答案是「42」,但超級計算機說明這雖然是終極答案,但卻不是終極問題,如果想要得到這個終極問題,就要再製造另一臺更大的超級計算機。
  • 42:宇宙的終極答案?
    42究竟是宇宙的終極秘密,還是小說家隨手寫下的數字,又或者只是科學家練手的玩具?或許真實的情況是,42其實只是一個難解的數字,但並不是什麼終極答案。「深思」運行了整整750萬年才計算出這個結果。
  • 42代表「生命、宇宙以及一切」?
    這是數學界的一大突破,由MIT和布裡斯託大學的數學家共同發現,他們以「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網頁標題,公布了這一成果。 人類第一次將42寫成了3個整數的立方和! MIT的網頁截圖 在道格拉斯·亞當斯著名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中,42是「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終極答案」。 茫茫宇宙中,一個 「具有超級智慧的泛維度種族」 對關於生命意義的無休止的爭論感到厭煩了,他們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 42是宇宙終極答案嗎?美專家用65年計算,得出三個17位數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名為《銀河系漫遊指南》的科幻片,奇思妙想的故事情節至今讓我難以忘懷,該影片向我們講述了一群擁有高級宇宙文明的跨維度生命,儘管它們科技很先進,不知道要比人類先進很多倍,但仍然煩惱不斷,為了能找到解決「宇宙終極難題」的最終答案,於是打造了一臺超級電腦,名為「深思」,「深思」在經過750萬年的計算後終於有了結果
  • 笑看《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終極奧秘的答案是42!
    數字「42」並沒有隱藏什麼宇宙奧秘,而是電影《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一個梗!、生命和萬物存在的終極答案,並告訴深思他們想要一個簡單一點的答案。超級計算機沉思了一會,說到:等750萬年後回到這裡,我會告訴你們答案!750萬年後,人們歡欣鼓舞地想知道答案,成千上萬人來到超級計算機身邊,等待著答案的揭曉,深思給出的答案是「42」!
  • 為什麼數字42會被有人認為是宇宙的終極答案?
    所謂的神奇數字42其實只是一個梗,來自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創作的著名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已經改編成同名電影)。在該小說中,有一個超級先進的文明為了尋找宇宙的終極答案,造了一臺超級計算機,經過750萬年的計算,最後超級計算機告訴他們終極答案就是「42」。
  • 既然數學不完備,為什麼基於數學的物理學能描述宇宙?
    數學非常嚴謹,它們已經在物理學中大顯威力。物理學家基於數學創立物理定律,這可以描述宇宙中的各種現象,所以數學在物理學的應用十分成功。 但即便如此,很多數學定理證明了數學之力是有極限的。那麼,這些定理與科學,尤其是物理學有多大關係呢?
  • 42是宇宙的終極秘密,還是小說家隨手寫下的數字
    42究竟是宇宙的終極秘密,還是小說家隨手寫下的數字,又或者只是科學家練手的玩具?或許真實的情況是,42其實只是一個難解的數字,但並不是什麼終極答案。撰文丨Jean-Paul Delahaye翻譯丨張和持編輯丨楊心舟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各種未解之謎。
  • 為什麼有人把42看作是宇宙的終極密碼?
    我想這個問題中說42是奇異的宇宙數字大概也是指西方文化而言。在道格拉斯·亞當斯所作的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42是「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故事中,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跨維度生物種族為了找出一個能夠回答終極問題的簡單答案,製造了一臺名叫「深思」的超級電腦來計算,深思花費了750萬年計算和驗證,最後回答的答案是42。至於為什麼是42,小說和電影中並沒有交代。
  • 42是怎麼成為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答案的
    42,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答案?怎麼來的?道格拉斯·亞當斯表示:「寫下這個數字的原因非常簡單。這就是個玩笑。答案必須是個數字,一個普通並且挺小的數字,所以我選了這個。」本文是《關於道格拉斯·亞當斯的42個冷知識》,開頭那個問題的回答,就藏在裡面011974年,亞當斯在《巨蟒劇團之飛翔的馬戲團》第42集中扮演一位被護士捅了的外科醫生,這是他第一次上鏡。
  • GPT-3解答宇宙終極:我不喜歡它的回答
    圖源:unsplash生命、宇宙和萬物的終極答案是42。儘管最強大腦們一直都在竭力解決這一問題,仍然沒有找到答案。我對GPT-3能否完成成千上萬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都沒能完成的任務感到無比興奮。我的計劃是:寫一個發現萬物終極理論的人的故事的前半部分,但不描述這個理論本身,讓GPT-3自動完成這個故事。編寫提示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在控制臺中輸入了序言: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宇宙如何存在?最重要的是,「42」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數百年。但那一天終於來臨: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終於解釋了宇宙、現實和萬物。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被稱為「物理的終極理論」的M理論,到底想要證明什麼?
    人類可以用科學尋找到宇宙中的一切真理嗎?。物理學(physics),是自然科學中的「帶頭大哥」,我們可以發現,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基本都是物理學家,比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些科學家,他們都是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突破,隨後才被世人認可。
  •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窺探宇宙終極奧秘,物質是否可無限細分?
    首先假設物質可無限細分,那麼物質分到最後就是無限小,在康德看來無限小是不存在空間結構的。如果物質存在空間佔用,那就不是無限小,於是康德認為無限小就是無。既然物質都無限細分為無了,那麼無數個「無」疊加起來還是無,那怎麼會有宏觀上的物體呢?當然康德把無限小認為成「無」本身就飽受爭議。在康德生活的年代,微積分就已經盛行了。在數學上,人們並不認同無限小就等效於「無」。
  • 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
    原來許多百萬年前,老鼠其實是一種超智慧生物,它們建造了一部超級電腦深思,它們問超級電腦,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是什麼,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計算,深思告訴老鼠的後人答案是42,深思解釋它只能計算出答案是什麼,但答案的原因必須由另一部更高智能的電腦才能解釋,而該部電腦就是地球。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需要把一個理論建立的前因後果解釋清楚,需要把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作一個系統的論述,這將牽扯到物理學的方方面面。例如,解析超對稱就必然涉及量子力學的自旋和經典電動力學的偏振問題,這是對同一現象的不同描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宇宙,但是卻存在經典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弦理論四種互不相融、觀點尖銳對立的理論,每一個理論都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是四套完全不同的理論思想體系,它們唯一的共同點是解析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的運作原理。我們知道,真相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套,我們只需要一套邏輯一致的、可以自洽地解釋宇宙的所有問題的理論,即終極理論。
  • 傳奇人物史蒂芬·沃爾弗拉姆:通向一種新物理學的道路(I)
    在許多方面,這是自然科學的終極問題:我們的宇宙如何運作?有基本理論嗎?在過去的幾百年中,人們對物理學有了不可思議的理解。但是,即使已經完成了所有工作,而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畢竟我們仍然沒有一個真正的物理學基礎理論。
  • 為什麼物理學追求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自從科學誕生之日起,科學家就一直走在統一的道路上,牛頓統一了天上地下的物體運動規律,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楊振寧統一了電磁力與弱核力;統一場論是物理學的終極夢想,如果誰真的能統一四種基本力,那麼他的功績是絕對是前所未有的。
  • 物理學不僅有科學問題,還有哲學問題?
    有一位物理系的學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研究科學哲學的同學聊天時,被問了幾個關於物理學的問題,他雖然讀了這麼多年物理系,還是不知道怎麼向對方解釋,而且有些問題自己也沒把握答不上來,正如他所遇到的問題,何為「存在」?
  • 【物理科普】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