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症新藥難在哪

2020-12-08 北京商報

持續攀升的發病率,無藥可醫的困境,讓阿爾茨海默症(AD)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天塹,但凡有一絲研發喜訊,都會成為患者和家屬的寶貴希望。最新的好消息來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醫藥公司渤健和衛材推出的阿爾茨海默症藥物將會被送至FDA的評審臺,時隔17年之後,FDA會再次批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嗎?

新的希望

353美元,當地時間11月4日美股收盤時,渤健的股價攀升了42%,幾乎是近期日均交易量的8倍,盤中一度漲至363.92美元,創下8個月以來的新高。

股價創新高的背後,是渤健在AD領域傳出來的喜訊。當天,FDA在官網上公布了諮詢委員會提供的背景資料。

其中,FDA審評員指出,渤健的實驗性AD藥物被證明有效,增加了其迅速獲得批准的機會。「申請人已經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性證據來支持批准」,FDA工作人員在該機構網站上發布的一份審查該藥物的文件中表示。

根據安排,當地時間11月6日,由FDA召集的一個由外部專家組成的小組預計將會開會,討論渤健和衛材公司用於治療AD患者的阿杜卡奴抗體(Aducanumab)生物製品許可(BLA)申請,並投票決定是否向FDA推薦批准這款創新療法。

據了解,阿杜卡奴抗體是一種與β澱粉樣蛋白(β-amyloid)結合的人類單克隆抗體。它能夠有選擇性地與AD患者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結合,然後通過激活免疫系統,將沉積蛋白清理出大腦。主要是針對AD輕度認知障礙患者。

早在今年7月,渤健和合作夥伴衛材就向FDA提交了阿杜卡奴抗體的生物製劑上市許可申請。一個月後,FDA表示,將對兩家公司的實驗性AD藥物阿杜卡奴抗體進行快速審查,而這也是FDA 17年來首次審查治療這種精神疾病類藥物的申請。

進入快速審查通道意味著FDA將於明年3月7日對該藥物的上市批准作出決定,這比標準審查通常預期的10個月要更快。受該消息提振,渤健當天的股價截至收盤時上漲了10%。

如今,無論是即將來臨的審批,還是背景文件裡的初步認可,都足以讓渤健興奮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FDA通常會遵循諮詢委員會的建議來審批藥物。而在此前不久,FDA剛剛將11人外部專家諮詢小組中一位持批評意見的成員驅除,該成員為梅奧診所的臨床神經病學家大衛·諾普曼博士,他的名字已經從FDA外部專家顧問預備會議上被撤下。

數據爭議

不過,也不可高興得太早,畢竟,審批流程還未開始,FDA的態度也無從明確得知。在AD藥物領域,FDA一直沒有鬆口,自2003年以來,FDA尚未批准任何有關治療AD的新藥。更何況,渤健阿杜卡奴抗體的數據還存在爭議。

比如被剔除的大衛·諾普曼就對試驗數據有質疑。諾普曼參與了這款藥物的臨床試驗,上周日,他在一篇論文中寫道,「阿杜卡奴單抗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認知功能障礙的功效無法通過臨床試驗得出不同的結果」,並呼籲渤健進行另外的第三階段試驗。

除了諾普曼的質疑之外,FDA也有統計專家稱渤健的分析數據存在缺陷,並不能證明阿杜卡奴抗體的有效性。

事實上,在研發路上,渤健也經歷了挫折。渤健很早之前就開始了阿杜卡奴抗體的試驗,2017年10月,渤健和衛材開始就這款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展開合作。

去年3月,渤健和衛材宣布,由於臨床數據令人失望,他們將停止這款針對AD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藥物的全球III期臨床試驗。根據渤健的說法,在分析了截至2018年12月26日的來自1748名患者的數據之後,相關研究在完成後不太可能達到預期效果。

但到了去年10月,兩家公司又宣布,在與FDA討論並進一步分析更大量的數據之後,他們將尋求對該藥物的監管批准。

即便有過失敗的經歷,即便臨床數據仍然無法讓所有審查者滿意,但渤健的進展仍然讓外界看到了一絲希望,華爾街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態度。富國證券分析師Jim Birchenough表示,儘管FDA的最終結果難以預測,但相信會議上將會有更多積極的建議,預計周五的諮詢委員會將建議批准通過該新藥,並將渤健評級由「持有」上調至「買入」,同時將其目標價上調至390美元。

難在哪

FDA短短的幾個字,就讓渤健的股價飆升了40%,也扭轉了華爾街的態度,足見市場對於AD藥物的期待。

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發布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5000萬AD患者,社會相關成本達1萬億美元,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AD患者將會達到8200萬人,2050年將達到1.52億人。

「從西醫的邏輯講,必須清晰病理機制,然後有與之相對應的藥理,達到治療目的。如果病理機制清晰,獲批還是有可能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學副教授孫海舒指出。

不過,由於AD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現有藥物均只能緩解臨床症狀,改善或逆轉AD進程的藥物尚未出現。「阿爾茨海默症很難真正治癒,其誘因可能有多種,還有適應症的問題,最多只能是延緩。」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Health創始人趙衡坦言。

抗體藥物研發總監閆閏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至今沒有定論。之前多年此研究領域傾向於認為beta-amyloid是致病根源,但是隨著針對減少beta-amyloid產生的臨床藥物相繼折戟,學界業界也開始重新審視此理論。而如果連發病機制都無法確定,開發治療藥物就更難上加難了。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閆閏還提到了其他因素,包括科研模型和臨床標準等等。以臨床標準為例,閆閏稱,早期FDA的臨床藥效判定標準是對認知能力和記憶的改善。但早期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並沒有這兩個方面的表現,而晚期的重症患者如果藥物效果不夠強又很難展示出藥物的療效,從而造成大量藥物在臨床階段折戟。FDA已經調整判定標準,把biomarker的改變納入判斷標準。但biomarker本身的確定和檢測又是一個難點。

此外,閆閏還指出,神經類疾病是傳統難攻的領域,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以及大腦自有的獨特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一直是藥物研發的困難領域。隨著對大腦的深入研究,也慢慢展示出大腦各區域的異質性,每個功能區域對藥物響應可能不同,也就加大了系統治療的難度。

據了解,目前全球獲批用於臨床治療的藥物只有5款,即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美金剛以及多奈哌齊+美金剛複方製劑。不過,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機制為膽鹼酯酶抑制劑或NMDA拮抗劑,只能達到改善腦血流量,促進腦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無法徹底根治老年痴呆。

不是沒有藥企努力過。在過去20多年來,全球各大製藥公司相繼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研發藥物,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2018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在1998-2017年期間,全球已有146個AD藥物在臨床中遭遇失敗,僅有4個藥物成功上市;同時,幾乎所有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治療策略在臨床試驗中也全軍覆沒。AD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

趙衡表示,「大家認為這個市場很大,也在持續投入,但總體上來看,沒有龍頭藥物,且新藥的失敗率太高了」。

去年3月,渤健宣布終止臨床試驗之後,大多數研究人員和生物技術公司的高管都認為,儘管阿爾茨海默症的病例在不斷增加,但他們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能夠研製出一種能夠幫助患者的藥物。

因此,阿杜卡奴抗體一度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症最後的希望。對於相關的實驗數據、審批流程等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渤健方面,不過截至發稿還未收到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阿杜卡奴抗體,去年11月,由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製藥累計投入4億美元共同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症原創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GV-971)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並在國內正式上市。該藥物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症,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今年4月,FDA批准「九期一」開始在北美、歐盟等地開展臨床試驗,預計2024年完成。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湯藝甜

相關焦點

  • 幾經波折,這款阿爾茨海默症在研新藥上市希望有多大?
    撰文 | 湯佩蘭 責編 | 陳曉雪 ●  ●  ● 近日,百健(Biogen)阿爾茨海默症(AD)在研新藥阿杜卡瑪單抗(Aducanumab)的上市審評再次引發關注[1]。
  • ...根治的突破口或在幹細胞|阿爾茨海默症|幹細胞|突破口|安慰劑|...
    本月,「美國阿爾茨海默症新藥審批」的事件受到了關注。這是美國生物技術公司渤健的新藥Aducanumab,是一種單克隆抗體,能有選擇性地與患者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結合。業內曾有聲音表示如果獲批它將成為FDA近20年來批准的治療該疾病的第一款新藥。此前,也曾因為這款新藥具有 「確鑿的有效性」,渤健股票猛漲。
  • 阿爾茨海默症是什麼,阿爾茨海默症的初期症狀有哪些,只是失憶?
    阿爾茨海默症是什麼,阿爾茨海默症的初期症狀有哪些,只是失憶?之前看了一檔節目《忘不了餐廳》,這個節目中記錄了一些特殊的老人,他們都是阿爾茨海默症,這種病症俗稱老年痴呆,它是一種隨著年齡而記憶力衰退的病症,今天我們就跟隨RSHWHO渡氧專項項目研究,來了解一下阿爾茨海默症是什麼,阿爾茨海默症的初期症狀有哪些,只是失憶?
  • 京東與日本衛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痴呆症新藥
    衛材計劃利用痴呆症患者的數據,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藥。 中國京東集團(出資51%)和衛材(出資49%)成立的合資企業將負責這項業務。預定開設進行藥品銷售等的門戶網站並提供專用APP,還將在該網站上增加用於在線診療的視頻通信功能。
  • 阿爾茨海默症:漫長的告別
    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 近日,熱映的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男主角就是一位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 記憶和情感慢慢飄遠 一位看上去有些邋遢的老人匆匆趕到兒童樂園,手裡拿著三把傘,沒人知道他來幹嘛,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 Neurology:關注「自我感知」有助於及早發現阿爾茨海默症
    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當一個人自我感覺到記憶退化,但根據客觀標準衡量的智力水平仍然屬於正常範圍時,這種情況被稱為「主觀認知下降」(SCD)。對單個個體的研究更難取得這種發現。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一個大數據集。」廣泛測試參加這項研究的男性和女性受試者都接受了各種心理能力測試。除了記憶表現外,重點還有專注力和各種情況下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他們還測試了語言技能以及正確識別和叫出物體名稱的能力。
  • 半年內重磅新藥頻出 神經系統疾病用藥厚積薄發
    2017H1獲FDA批准的神經系統新藥2017年上半年FDA總共獲批了28個新藥,這一數字甚至比2016年一整年獲批的新藥數量還多。在16個新分子實體(NME)中,神經系統用藥佔到了最多的5個;在10個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中,神經系統疾病用藥佔了2個。
  • 我國原創阿爾茲海默症新藥GV-971獲批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
    藥物GV-971的主要發明人耿美玉,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研究員,於2019年11月3日在華東上海展示了該新藥的樣品模型。攝影:金立旺/新華網FDA允許綠谷公司直接進入後期大規模試驗的舉措,是繼去年下半年在中國批准該實驗性藥物之後,對全球合法入市的又一次推動。
  • AI+醫療全新案例 ERNIE助力阿爾茨海默症早期診斷
    (INTERSPEECH2020百度研究院奪魁阿爾茨海默症的競賽)  阿爾茨海默症即所謂的「老年痴呆」,這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記憶障礙、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愈多的家庭深受阿爾茨海默症困擾,嚴重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醫學界認為,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及時的幹預和治療可以延緩疾病的發展甚至治癒。  INTERSPEECH是由國際語音通信協會ISCA組織的語音研究領域的頂級會議之一,此次大會正聚焦於阿爾茨海默症舉辦識別競賽,探索用AI在早期來識別和診斷阿爾茨海默病情的可能性。
  • 新藥上市,先聽專家怎麼說
    目前主要有兩種假說:而澱粉樣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都會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阿爾茨海默症。此外還有什麼脘病毒假說、皰疹病毒假說、炎症假說等。說回阿杜那單抗這個藥。阿杜那單抗是衛材和百健公司研發的新藥,它主要與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大腦中 Aβ 蛋白結合,通過激活免疫系統的方法清除這些蛋白,原理其實和過去的很多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相同。然而,阿杜那單抗在今年三月已經被宣布無效,終止臨床試驗了。
  • 「AlphaGo」進化版來了:新靶向藥在路上,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
    即便是針對最難解析的蛋白靶點,AlphaFold的中位GDT評分也達到了87.0分。預測蛋白質的結構可以讓我們了解它在體內的作用,幫助診斷和治療由蛋白質堆疊錯誤引起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亨丁頓舞蹈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但是從純粹的基因序列中找出蛋白質結構並不容易,其挑戰在於DNA僅包含有關蛋白質構建塊序列的信息——胺基酸殘基,它形成了長鏈,預測這些鏈如何摺疊成蛋白質的複雜3D結構——即「蛋白摺疊問題」,是科學家們幾十年來都未曾解決的難題。
  • 對待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需要醫學人文的視角
    在日本東京,有一家特別的餐廳:客人點的是蛋包飯,但端上來的可能是咖喱飯;客人要了咖啡,卻可能上了一杯橙汁……但客人們都不會因此生氣,因為這家餐廳就叫「會上錯菜的餐廳」,而服務員都是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事實上,這位老人的症狀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中非常常見,而通過藥物治療來改變患者的行為,也是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家屬的訴求。母女倆清早便來醫院掛了號,但仍然排得比較靠後,等了很長時間才輪到看病。老人家剛進診室時很激動,抱怨等了太久。王華麗沒有跟她解釋,而是心平氣和地耐心聽她抱怨。等情緒得到了宣洩後,她的語速也慢了下來,並且主動表示「你們也挺忙的」。
  • 中國原創新藥九期一正式上市 破解阿爾茲海默病治療難題
    2019年11月2日,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膠囊,代號:GV-971,英文名:Sodium Oligomannate)正式在國內上市,這是由中國科學家歷時22年原創研發、中國企業投入、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新藥,也是全球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茲海默症治療新藥。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一成果有助於科學家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 2020中韓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辦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 1月10日,由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養老產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孝行天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中韓阿爾茨海默症國際研討會暨中亞協養老產業委員會年會」在北京市成功舉辦。曹健巡視員致辭中國老齡協會一級巡視員曹健在研討會致辭中講到,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政策性文件,如《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等,旨在築牢織密老年社會保障網,讓包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在內的老年人都能得到切實的養老、醫療和服務保障。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和「預測」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這樣一種起因不明、無法治癒的病,卻很常見,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佔所有痴呆病例的50%—70%,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阿爾茲海默症患病率還將迎來大的增長。
  • 未來大猜想2020丨求解阿爾茨海默症:健忘、記憶力衰退並不一定是...
    &nbsp&nbsp&nbsp&nbsp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語言障礙、反應遲鈍、迷路、精神行為異常等現象。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全世界5000多萬痴呆症患者中,60%-70%的人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
  • 《漫長的告別》:阿爾茨海默症的長痛與日系電影哀而不傷的華美
    關於「阿爾茨海默症」這個話題,相信是很多患者家屬心中的長痛。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哀而不傷,守望幸福,卻是這一家人的心之所向。「回家」並不意味著回到某個房子裡,有家人、有愛的地方,才是家。堪稱日版《都挺好》的家庭溫情電影——《漫長的告別》,2019年在豆瓣曾拿下8.0分的好成績。
  • 提前20年,新血液檢測技術準確預測阿爾茨海默症
    早期診斷是預防阿爾茨海默症最為關鍵的一步,最近《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新的血液檢測方法可準確預測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進展有標誌性三重特徵——澱粉樣斑塊病變、進行性神經元死亡和神經元內tau蛋白的異常積聚。tau蛋白的異常積聚是其中最為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