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阿爾茨海默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痴呆」。
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
近日,熱映的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男主角就是一位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
記憶和情感慢慢飄遠
一位看上去有些邋遢的老人匆匆趕到兒童樂園,手裡拿著三把傘,沒人知道他來幹嘛,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鏡頭對準了他的雙眸,可這對眼睛裡似乎只有無盡的虛空。這就是日本影片《漫長的告別》的開場。
很快我們知道,這位老人就是電影的主人公,曾經是中學校長,在妻子眼中「頭腦聰明」的東昇平。但不幸的是,他得了阿爾茨海默病。漸漸地,他分不清兩個女兒的名字,搞不清自己正在參加好友的葬禮,連自己的家也找不到了。日本老牌演員山崎努消瘦的臉龐上,滿滿的都是戲。
記憶和情感慢慢飄遠,對昇平一家人來說,這就是一場和親人間「漫長的告別」。
按照常規套路,此類電影總是溫情加煽情。但這不是導演中野量太的風格。中野不相信童話,更相信生活;不濫用情感,更善於克制。他用儘可能自然主義的鏡頭語言去描繪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的風浪。
所以,東昇平的兩個女兒,就像極了我們的身邊人。你以為你有滿腔熱情,就一定能迎來生活的轉機和命運的垂青?事實上,小女兒芙美拼盡了全力,也沒有能實現開一家餐廳的小小夢想。她一度找到了新的愛情,可到頭來還是敗給了生活。
你以為你的身邊有事業有成的丈夫,有活潑可愛的兒子,就能獲得美滿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可事實上,大女兒麻裡的丈夫專心於自己的研究,不關心在異國語言不通、社交困難的妻子的感受。而兒子逃學、早戀,拒絕和母親進行溝通。華麗的外殼下,是麻裡傷痕累累的心靈。
「告別」的意義由家人創造
儘管如此,兩位柔弱的女性再加上母親曜子,依然撐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她們的軌跡和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親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同構的:雖然她們都很努力,但前方的生活沒有什麼反轉,沒有什麼奇蹟。
既然如此,這場「漫長的告別」還有什麼意義可言?雖然我們無法對抗命運,但同樣在生活中留下了只屬於自己的印跡。當故事再次回到開頭的那一幕,我們才明白,昇平雖然已經失去了記憶,卻還在潛意識裡想為家人送傘。
不僅如此,看似痴痴呆呆的昇平突然在火車上嚴肅地對妻子說,要帶她回家見父母;在一堆書中找出了一本字典,鄭重其事地交給了芙美;認不得外孫的面孔,卻極為投入地和他玩起了漢字的遊戲……「漫長的告別」裡留下的,終究是親人之間的愛和羈絆。
本片從頭到底沒有刻意催淚,而是用冷靜的眼光審視昇平生命中的最後七年。這樣的態度當然是有意味的——對人生的認識,終究要靠每個人自己來感悟。所謂「感動」「溫情」都是人類主動賦予生命的標籤。在沒有可能挽回記憶後,「漫長告別」的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去創造。
不過,比昇平一家的深厚親情更讓筆者感慨的倒是日本社會對失智老人無微不至的照顧。電影裡,昇平在一家康復機構裡學習認識漢字,和其他患者一起唱歌,這些訓練看上去不起眼,實際可以對延緩老人智力的衰退起到不小的作用。訓練師的耐心和專業也讓觀眾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老人還有機構班車負責接送,還有工作人員單對單全程陪同。
真實的生活並非充滿詩意
儘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本片對昇平一家人的生活有所「美化」。照顧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絕不只有那些溫馨的片段。有意無意間,導演似乎沒有把這個家庭遇到的更多困難表現出來。
聯想到中國老人,更令筆者心頭一緊。從本片來看,作為前中學校長的昇平,在醫療方面應該不存在「缺錢」的問題。何況,有兩個女兒還有一位全職太太拼盡全力,總的來說,患病的昇平還是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但是,中國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恐怕先要面對獨生子女帶來的難題。誰來照顧老人?在工作繁忙,分身乏術的情況下,該怎麼處理?請護工還是送護理機構?收入水平也是個大問題。筆者一想到自己,更覺得後背發涼——如果自己真的不婚,又不幸得了此病,我的人生結局又會是怎樣?
總之,絕不可能和昇平老人一樣,充滿「詩意」和愛。都說社會越來越多元,越來越自由,這是不假,但又有些實際的生活問題似乎怎麼也躲不開。社會能不能讓老人(不只是那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生命暮期得到起碼的尊嚴,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生活保障?這大概才是被本片感動之餘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阿爾茨海默症
可以早發現早幹預
新華社記者日前從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獲悉,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
專家表示,公眾針對阿爾茨海默症的認知誤區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缺乏對「疾病」的基本認知,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缺乏有效的預防、治療等手段,不少家庭成員被動選擇「任由疾病自然發展」。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說:「事實上,阿爾茨海默症是可以及時被發現、幹預,並在醫生指導下獲得科學的治療、照護等,從而有助於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認為在老齡化社會下,全社會形成「早預防」阿爾茨海默症的科學認知尤為重要。臨床方面,阿爾茨海默症被認為缺乏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但一旦阿爾茨海默症人群被篩查確診,增加腦力、體力鍛鍊等,將有助於延緩阿爾茨海默症的病情發展。
照護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壓力較大,家庭成員個人無法承擔,因此,專家呼籲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長期照護服務模式,減輕家庭相應的照護成本。
(據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