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朱溫開道,郭威墊後,開啟史上最糟糕時代,多虧趙匡胤

2020-12-23 草民嘚吧嘚

公元907年,位於長安的大唐帝國總部渾然倒塌,隨即引發了全國大動蕩,膽小的哭爹喊娘,四散奔逃,膽大的幸災樂禍,偷著樂,有人躲在草叢裡暗中觀察,以待時機;有人主動出擊,趁火打劫;還有人跟在別人屁股後湊熱鬧,當起了鐵桿粉絲。

這群人中最活躍的當屬節度使,他們原本封疆大吏,也是大唐帝國的大爺,各個手握重兵,騷氣十足,先前造反的安祿山就是這類。對比下安祿山就明白怎麼回事,唐帝國健在的時候都敢造反鬧事,現在大唐完蛋了,這幫大爺能不騷動嗎?

古都長安

朱溫-後梁

有一位大爺率先登臺亮相,他就是朱溫,這名字!幸虧是國產的,要是非洲的,養殖業又是滅頂之災了。朱溫本是節度使,正是他在背後的那一悶棍,成為推到大唐帝國的最後力量。

朱溫一悶棍下去,大唐完蛋了,人家可是過足了皇帝癮,成為五代的開啟者-後梁。

造反,對朱溫來說屬於重操舊業,他當年跟隨黃巢起義,一路打到唐王朝的老巢,還成立了臨時政府,跟大唐對著幹,後來雙方妥協,朱溫投唐,混了個節度使。朱溫的才能不比黃巢差,可惜他不會寫詩,沒有留下「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名句,不過倒是沒關係,朱溫很快就以獨特的形象讓後人記住了他:荒淫!

朱溫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初做皇帝的時候還是有作為的,思想上崩得比較緊,生活條件好了人容易放鬆,朱溫思想一滑坡,褲襠裡那玩意兒直接大爆發,連幾個兒媳都無一倖免,後來因為接班人的問題,最終被兒子殺死在床上,據說死前赤身裸體,這結局和安祿山完全一樣。

朱溫

李存勖-後唐

朱溫雖死,可後梁並未亡,只是幾個兒子不成器,老子的真本領沒有學會,只學得床上功夫,當家人不行,後梁立馬不行了,被一個叫李存勖的人推翻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唐。

老子英雄兒好漢,李克勇打架專業戶,兒子李存勖也不含糊,加上李家父子又是少數民族,幾天不打架手就癢,李存勖當了皇帝後把周邊的小混混一頓猛揍,被打得服服帖帖,風光蓋過了朱溫。

男人總是犯相同的錯,李存勖和朱溫一樣,栽在女人手裡,夫妻二人一頓霍霍,家業又被別人佔了,這人叫李嗣源。

李嗣源是個有趣的人,推翻了李存勖的後唐,坐到人家的龍位上美滋滋地享受著皇帝的味道。但他大約是個怕麻煩的人,當了皇帝後連國家的名字都懶得改,再說自己也姓李,所以仍然叫後唐。

李存勖

石敬瑭-後晉

朱溫和李存勖毀在女人手裡,李嗣源敗在女婿手中,這人叫石敬瑭,有個不雅的外號叫「兒皇帝」,還被人說成是大漢奸。

石敬瑭本是個老實人,卻幹了一樁逆天大事,先是認賊為父,後是欺師滅祖,最終自己也過了一把皇帝癮,建立了後晉。

李嗣源的兒子總是容不下他這個姐夫,李家兒子當了皇帝後哥哥弟弟全部殺掉,理由很簡單,怕篡權,這事在五代時期太正常了,殺了自己兄弟還不放心,矛頭對準了姐夫石敬瑭,因為他手中有兵權。石敬瑭膽子小,受不了這般驚嚇,思來想去,打算一走了之。

恰好北邊有個叫耶律阿保機的大力士,剛剛打趴下其他部落,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契丹。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機對中原的美酒、美女早就垂涎三尺,無奈一直找不到機會,再說實力上也不敢保證,而這個時候石敬瑭找上門了,二人達成一個驚天交易,而這樁交易影響中國歷史幾百年。

石敬瑭開出的價碼是:契丹幫助他幹掉小舅子,翻身做皇帝,他就喊耶律阿保機爸爸,這就是歷史上的兒皇帝的由來。

耶律阿保機不缺兒子,可石敬瑭與眾不同,他不光嘴上喊爸爸,而且他入住中原後能年年上貢,這可是一塊大肥肉,另外石敬瑭還要送耶律阿保機一份大禮: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石敬瑭送去的地盤,使得大宋無法完成統一,始終處於分裂狀態,直到元朝時候才收回。

石敬瑭

石敬瑭和他的後晉不招人待見,很大程度上與他認賊作父,割讓祖國土地有關。在中原各位大爺看來,咱們鬧歸鬧,可咱畢竟是漢人一家,怎麼著也不能把國土割讓外夷啊,所以在他們看來石敬瑭就是個賣國賊,很多人開始找石敬瑭的麻煩,咋咋呼呼還動真格,他們一看中原亡國了,這可不行,為了保證中華民族的延續,處在外圍十八線城市的吳國直接改名換姓,換成南唐,以示正統不滅。

這就應了那句話:我們鬧歸鬧,那是中國人自己的事,絕不容外夷插手,更不容分裂國土。

提到南唐,人們總想到那個寫情詩的高手李虞,俗稱李後主。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一開始的南唐挺猛的,吊打後晉,石敬瑭或許是做了虧心事,心情一直不大好,得了抑鬱症後沒幾年開掛了。

劉知遠-後漢

石敬瑭一死,幾個兒子跑去找他爺爺契丹,覺得這些年很窩囊,所以決定不再認你們當祖宗了,言下之意,以後不會給你們上貢了,契丹人歷來都是白眼狼,眼睛一翻。一腳踢開後晉,自己入侵中原當起了霸主,還改了好聽的名字:,企圖矇混過關,但還是遭到了華夏正統的激烈反抗。

反對的人群中有一個跳的最高的大爺叫劉知遠,聽聽著名字,志向果然遠大,這人天生就是契丹人的剋星,專門吊打契丹人,劉知遠趕走了契丹人,名正言順地做了中原的主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漢

劉知遠

郭威-後周

劉知遠有兩把刷子,可兒子不行,兒子接班後心裡老是沒有底,老怕當年跟著劉知遠打天下的前輩們篡位,於是開啟誅殺大臣的行動。在這次行動中有一個人全家被殺,他的名字叫郭威。

這事能完嗎?郭威是什麼人?能繞了誰?他立即造反,直接滅了後漢,建立自己的國家,也是五代中的最後一個朝代-後周

後周是五代裡最後一個朝代,郭威的短板是沒兒子,只好將政權移交給養子柴榮

柴榮,即:周世宗,五代十國裡最優秀的皇帝,他對內改革,減輕賦稅,發展經濟等等,對外也不含糊,時不時還跑去狠揍強大的契丹,當年被後晉石敬瑭送給出去的燕雲十六州,有一部分都被他奪了回來。反正史書上形容一個皇帝好的那些舉措,差不多可以套用在柴榮身上。

郭威

趙匡胤-宋

柴榮啥都好,就是死得早!39歲便去見義父郭威去了。

年齡有時候真是個問題,39歲的柴榮死後,留下8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而這一年,趙匡胤34歲,這個跟隨了郭威、柴榮幹了一輩子革命的大爺,此刻差不多掌握了整個後周的兵權,這一點柴榮不是不知道,只是他看錯了人,準確地說看錯了時代。

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的終結者,這是歷史的安排,也是必然,公元960年的那個大年初四,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的他終結了一個時代,開闢了另一個時代:宋!這就是歷史。

結束語:五代十國是一個混亂不堪的時代,更是一個糟糕的時代,它不同於先前的春秋戰國,雖然分裂,但那是一個思想大爆發的時代,誕生理論與智慧的時代,被歷史學家成為中軸時代;也不同於後來的宋齊梁陳、魏晉南北朝,雖然也是分裂,但那是一個民族大遷移,文化大融合的時代;而五代十國,除了殺掠、破壞外,啥都沒有,只能是一個糟糕、黑暗的時代,幸虧時間不太長,只有50年。

相關焦點

  • 要說古代最亂的時期,五代十國當數第一!
    要說古代最亂的時期,五代十國當數第一!短短53年,五個主角依次上臺,也就是五代。臺下十幾個配角群魔亂舞,也就是十國。可以說五代是主線,貫穿全片;十國是支線,作用是豐富劇情。比如南朝後主李煜,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第一代,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黃巢手下馬仔朱溫反水,拿著黃巢的投名狀投降唐朝,成功上位。之後朱溫再次反水,唐朝滅亡,朱溫建立梁朝。第二代,一生以「反梁復唐」為使命的沙陀人李克用,帶著自己的十三太保,天天跟朱溫幹仗。
  • 五代十國故事太多了
    公元907年,朱溫迫使唐哀宗禪讓,取代了唐朝建立了後梁政權。正式宣布為期長達300年的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正式拉開序幕。公元960年,趙匡胤在一幫手下兄弟的擁護下,帶著人逼迫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禪讓,建立了宋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
  • 五代十國、人物風雲
    五代十國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只能算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而這段時期對中國整體歷史的影響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段時間很亂,亂到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出現5個朝代,換了13位皇帝並且在華夏大地上還地方割據著10多個政權。北方遊牧民族也在這一時期不斷幹擾中原。
  •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這五個朝代走馬燈似地變換,一堆「後「字看得人眼花繚亂: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和柴榮……好在這個「後」時期只延續了50多年,就被趙匡胤的大宋王朝所取代,中國再次進入大一統穩定繁榮。
  • 史書為什麼對五代十國避而不談?
    五代十國十國中疆土南平最小,南唐最大。五代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後因朱溫徵討淮河以南地區失利,所以於公元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唐亡!朱溫自行稱帝,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史稱後梁,這是五代的開始。公元923年,晉王李存勖(xù)稱帝,國號仍然是十幾年前的唐,是為唐莊宗,史稱後唐。同年唐軍攻克開封,朱溫之子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
  • 一個你不知道的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一般又簡稱五代。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定都於開封和洛陽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五代」更偏向於這五個位於中原的王朝,正統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央王朝,十國為割據政權,五代並不是一個指朝代,而是指介於唐宋之間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 五代十國為何很少有人提及?無節操無底線,難怪歷史都不願提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十國,在這幾個大亂世之中,春秋戰國時代是精彩的,歷史上將其稱之為「百家爭鳴」,各種先進的思想在這個時代綻放,同時他也是中國從奴隸制走向封建社會的重要節點。而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相對而言則熟悉的人比較少,魏晉南北朝至少還有個三國時期至少也帶動了一波熱度,而五代十國真的是很少有人問津,那麼這五代十國究竟有多亂能讓人選擇性的忽視?
  • 歷史上僅存在72年的五代十國,到底上演過多少荒唐事?
    直到唐僖宗這個昏庸的傢伙胡作非為之後,直接給了朱溫帶領黃巢軍推翻唐、建立後梁的理由。在朱溫建立後梁之後,當時唐末的另一支起義軍李克用一直不服,但是崇尚武力的李克用一直不是朱溫的對手。但是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就比較厲害了。他在父親死後,立志推翻朱溫這個對手,步步為營苦心經營,終於推翻了後梁,建立了後唐。
  • 五代十國——中國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朝代之一,唐朝共有21帝,享國289年。但有盛世就有衰亡,904年朱全忠(朱溫)掌控朝政逼迫唐昭宗李曄遷都洛陽,同年八月弒君並立昭宗之子李柷為帝(唐哀宗)。起初朱溫是想一統全國後再行稱帝,但徵淮南失利朱溫大怒之下於907年逼迫李祝禪讓不久後又殺之,李祝死後李曄一脈盡皆被殺傳承289年的大唐宣告滅亡但同時也宣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五代十國登場。五代十國的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
  • 為何錢穆說,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之一
    這話是錢穆在《國史大綱》裡寫的話,但我個人認為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刻是兩兩晉南北朝。唐朝是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巔峰,但到五代十國對比唐朝落差太大。士大夫不值錢,錢穆才認為五代十國是中國最黑暗。五代十國最大害處就是武人亂政,實際上,就是唐朝藩鎮割據延續。直到北宋建立才算結束了割據時代。
  • 五代十國皇帝關係表
    後梁太祖 朱溫朱溫:五代第一個政權後梁的建立者,原來是農民,王仙芝,黃巢起義時,朱溫積極加入,後來又叛變起義軍
  • 揭秘五代十國:似乎只有兩個明君?
    五代十國形勢圖其實五代十國時期,在十國中,還是有一些明君的,但大多晚節不保:王建、李煜、孟昶。(史載李煜剛登基時就勵精圖治,對宋朝邊境加強防備;孟昶繼位之初便推行新政;大家聽說過的最著名的昏君是後晉的契丹兒皇帝石敬瑭,其次便是荒淫無道的後梁太祖朱溫。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在五代,只有後唐明宗李嗣源和後周世宗柴榮。但其實,後晉還有一位半個明君,那就是被契丹滅國的後晉出帝石重貴。
  • 終於搞清楚了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了
    首先需要知道五代十國是兩個詞,五代和十國。五代是梁、唐、晉、漢、周五代,由於這個國號的名稱之前都是有人使用過,為了區別於之前的朝代,所以史書上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五代主要是存在於北方,是當時的正統政權,他們是一個取代一個的,並不是並存的。
  •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哪十國呢?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分別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唐朝末年,朝廷已經完全喪失了統治天下的威望,就連對地方的控制都變得越來越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少身懷野心的節度使擁兵自重,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爭奪天下做準備。
  • 「五代十國」之老流氓朱溫,寵幸兒媳,被兒子砍死
    簡介朱溫這哥們咋說呢,本身也是憑藉自己本事咱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的人。朱溫一手結果了大唐王朝,建立了五代第一個朝代——後梁。朱溫寵幸兒媳朱溫憑藉自己的手段混的那是如魚得水,權利是越來越大,後來乾脆在底下人的攛掇之下,將皇帝給殺了,唐朝大臣也殺了一片。人古代一般都施行禪讓制度,可是朱溫急性子等不起,乾脆直接在公元907年直接竄唐自立,建立梁朝,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後梁。
  • 五代十國之五代
    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
  • 一文讓你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沒有想像的那麼亂!
    五代十國期間為什麼又有朝代又有國家,他們之間到底都是什麼複雜的關係?這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的問題。
  • 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哪十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 魏晉南北朝持續分裂時間達300多年,為什麼會遠長於五代十國
    而其中,東漢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和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兩個大分裂時代,更是被作為歷史時代劃分而尤為特殊。 這兩個時期,之所以會尤為特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分裂時間相對較長; 另一方面是:頻繁的朝代更迭,其中更不乏大有作為的少數民族王朝。
  • 五代十國戰亂的困局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個又一個短命的中原王朝,在血泊中登場。史稱:五代。其他地方政權也不甘落後形成十個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史稱:十國。兵變不斷,戰亂連綿,在這樣的烽煙瀰漫中歷史的車輪進入了一個混沌不明朗的歷史謎團當中。公元884年,汴州驛館上源驛,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