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女人Wafa Sultan怎麼看穆斯林的世界

2021-02-23 美麗海南共享農莊

「我們目睹的這場在全球範圍的衝突,不是宗教的衝突,或文明的衝突。它是兩種相互對立的東西、兩個時代的衝突;它是那種屬於中世紀的心理和21世紀的思維之間的衝突;它是先進和落後的衝突;文明和原始的衝突;理性和野蠻的衝突;它是自由和壓迫的衝突;是民主和專制的衝突……」

我被眼前這位阿拉伯女性利劍般的語言震驚了!一位朋友傳來近日在阿拉伯網站和許多英文網站流傳的一段半島電視臺(Al Jazeera)辯論節目。在這個節目上,這位女性舌戰伊斯蘭教士,對方簡直沒有絲毫招架之力。這是我觀賞過的最精彩的電視辯論之一,這是我見識到的最優秀的女性之一!

在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世界,不僅專制橫行,還是絕對大男人主義的世界,那些留著大鬍子的毛拉們(mullahs)統管一切。女人連駱駝的價錢還不如,沒有任何權利,連臉都不讓見天日,要嚴嚴實實蒙起來。那些動不動就上街狂熱反美、反西方的大男人們,可以合法擁有三、四個老婆,但女性卻連開車都被當作犯罪,更不要說在婚姻上有同樣的權利。

至於伊斯蘭文化的弊端,更是不許女性插嘴。在那個「要用戰鬥把世界上所有不信伊斯蘭的人,都變成穆斯林」的《可蘭經》主導的世界,誰也不可以對這種文化、這種宗教提出批評。在自由的丹麥,一家報紙發表關於伊斯蘭先知的漫畫,那個世界的男人們就狂熱喊叫著去攻擊人家的使館,向天空放槍,放火;當然,就別提他們用自殺炸彈,去炸猶太人的餐館、學校、老人中心,甚至正舉行婚禮的教堂。

在那樣一個誰也不敢說真話、噤若寒蟬的世界,竟出現一位女性,敢公開在阿拉伯半島電視上和那些毛拉們面對面地辯論,大聲說出事實、真實、真相,痛斥伊斯蘭文化,勇敢地為猶太人、為西方文明辯護。一夜之間,她成為阿拉伯世界「良知」的象徵!

她就是今年47歲的瓦法.蘇爾丹(Wafa Sultan)。一個親眼目睹的事件改變了在敘利亞出生、成長,並曾是虔誠伊斯蘭信徒的蘇爾丹。1979年,一幫恐怖份子衝進她當時就讀的大馬士革 Aleppo大學,高喊著「Allah is great!」,當場槍殺了她的教授,並一氣打了一百多槍,她震驚了,意識到這不是她應該要的神和宗教,從而開始質疑曾得到的所有伊斯蘭知識。

她決心逃出那種宗教主導的國家,去尋找真正的文明。1989年,她和丈夫孩子抵達洛杉磯,在那裡學習心理學,後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她常在網絡上撰文和那些極端伊斯蘭者辯論,後來被半島電視臺發現,找去參加辯論節目,由於她信奉自由的價值,大膽地指出伊斯蘭教的弊端,再加上她說話鏗鏘有力,思路敏捷,反應機智,毫不讓步,把那些阿拉伯學者嗆得啞口無言,她被稱為「伊斯蘭神學士的最大夢魘」。

尤其是今年2月21日,她在半島電視上和埃及伊斯蘭教士辯論,精彩異常,其片斷被中東的「媒體研究所」(MemriTV.org)放到網絡上,一下引起轟動,各種語種的網站在轉載這個節目,僅MemriTV上的該節目已被下載超過百萬次,google 關於她的詞條已一百多萬,並以每天近10萬的速度增長,更有成千上萬的評論,甚至有人稱她是「新世界的女神」。

這個節目讓人感到阿拉伯世界的希望所在。更令人確信,不管什麼族裔,什麼文化背景,不管哪裡的人群,面對怎樣嚴酷的專制,只要是人,心裡就會有對自由的呼喚,對真正文明的嚮往!

蘇爾丹提出一個遠高於哈佛教授亨廷頓的觀念﹕「文明之間沒有衝突,只有競爭。」她認為伊斯蘭教不是文明,因為這種宗教導致人們傾向暴力和屠殺。她說《可蘭經》明白地寫著,要用武力把所有不信伊斯蘭的人,變成穆斯林。她對穆斯林和猶太人比較說,猶太人經過巨大苦難,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們團結起來,不是用暴力和屠殺,而是用向世界貢獻知識,贏得世人的承認。但穆斯林在做什麼,把三個大佛像鑿毀成廢墟。

她在辯論中激昂地說,「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去毀掉別人的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用殺人來表達抗議;我們也沒有看到一個佛教徒,去燒毀清真寺,去殺穆斯林,或攻擊人家的大使館。只有穆斯林,用燒毀人家的教堂、殺人、毀掉人家的使領館,來捍衛他們的信仰。」

她最後向伊斯蘭世界發出呼籲﹕

「穆斯林在要求世人尊敬他們之前,必須問自己,可以向人類貢獻什麼?」

她在接受以色列電臺採訪時,更是向倍受伊斯蘭世界的大男人欺壓的阿拉伯女性發出呼籲﹕「我想告訴每一個伊斯蘭世界的女性,你是真正的領袖,如果你不坐在駕駛位置,帶著我們的新一代安全地向前行駛,那麼我們的人民就沒有出路。」

蘇爾丹特別強調,女性的天性不是暴力和強制,而是和平與寬容。她說,「我想告訴每一個女性,伊斯蘭男性除了失敗,他們什麼也沒證明;在把你們排斥到邊緣之後,他們帶領你們走向的是一個又一個災難。我想告訴每一個女性,要相信你自己,扮演你的角色。」 「你能生出生命,你就有能力來保護生命!」

她直言﹕「我想做的是,改變我們人民的思維狀態(mentality ),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伊斯蘭教義的人質十四個世紀了。沒有哪個人質能夠自己打破獄規,逃離監獄,外部世界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越獄。」

蘇爾丹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人物,《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 CNN 電視,法國《世界報》,以色列廣播電臺等,都發表了對她的報導或專訪。《華盛頓時報》為此專門發表了題為「勇敢的美籍阿拉伯女性」的社論。她和伊斯蘭神學士在半島電視上的辯論,被譯成各種文字,成千上萬的人發貼討論,成為近日最大的網絡新聞之一。

《紐約時報》說,蘇爾丹的勇氣,不僅西方自由世界人們敬仰,連穆斯林世界的改革者們,也稱讚她敢公開在阿拉伯電視上,大聲說出只有少數穆斯林在私下才敢說的話。

當然,她也遭到那些狂熱毛拉們的痛恨,世界各地的伊斯蘭神學士在譴責她,她家裡的電話留言中不斷有威脅的話﹕「噢,你還活著,你等著瞧吧」;還有人發電子信說,「有人會殺你的,那個人將是我。」即使在半島電視節目上,那些辯不過她的毛拉們,也像霍梅尼發出追殺《魔鬼的詩篇》作者拉什迪一樣,對她發出宗教裁判令(fatwa)。 但她毫不畏懼,她對《紐約時報》說,「知識把我從那種落後的思想中解救了出來,應該有人(承擔責任)去把穆斯林人民從那種錯誤的信仰中解放出來。」她已用阿拉伯文寫過兩本書,目前正在完成第三本(英文),名為《逃脫的囚犯﹕當神是個惡魔》(The Escaped Prisoner: When God Is a Monster)。《紐約時報》說,這本書出版後,「阿拉伯世界會被攪翻天」。

她的母親和兄弟仍在敘利亞,已不敢和直接她聯繫了,只能通過在塔林的妹妹轉話。她的兩個兄弟,在她上電視批評伊斯蘭教之後,就被敘利亞的秘密警察帶去審問。但蘇爾丹說,「我沒有恐懼,我對我的觀點有信心,這就像一場萬裡跋涉,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和最困難的開始十英裡。」

她在辯論中激昂地說,「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去毀掉別人的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用殺人來表達抗議;我們也沒有看到一個佛教徒,去燒毀清真寺,去殺穆斯林,或攻擊人家的大使館。只有穆斯林,用燒毀人家的教堂、殺人、毀掉人家的使領館,來捍衛他們的信仰。」

她最後向伊斯蘭世界發出呼籲﹕「穆斯林在要求世人尊敬他們之前,必須問自己,可以向人類貢獻什麼?」

她在半島電視臺與穆斯林辯論時的視頻解說詞:

Wafa Sultan:我們目睹的這場在全球範圍的衝突,不是宗教的衝突或文明的衝突,它是兩種相互對立的東西、兩個時代的衝突。它是那種屬於中世紀的心理和21世紀的思維之間的衝突,是先進和落後的衝突,是文明和原始的衝突,理性和野蠻的衝突,自由和壓迫的衝突,民主和專制的衝突;它是尊重人權和侵犯人權的衝突,是把女性當畜生還是把女性當人之間的衝突。我們見天看到的,不是文明的衝突,文明之間沒有衝突,只有競爭。
MSL一:你的意思是,我們今天發生著的是西方文化和落後無知的穆斯林之間的衝突?

Wafa Sultan:是的,那是我的意思。

MSL一:那是誰提出了文明的衝突這種概念?難道不是亨廷頓嗎?可不是賓拉登。如果你不介意,我想討論這個問題。

Wafa Sultan:是穆斯林最早使用這種概念的,是穆斯林最早開始這種文明衝突的。伊斯蘭的先知講:「我被命令去和其他人戰鬥,直到他們相信阿拉和他的追隨者。」當穆斯林把人分成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並且呼籲和不信仰阿拉的人戰鬥,知道那些人相信他們所信仰的,他們就開始了這場衝突,發起了這場戰爭。為了停止這場戰爭,他們必須重新審視伊斯蘭的教義和教規,那裡面充滿了對非穆斯林人的侮辱,並呼籲和不信仰者戰鬥。我的同事講,他從沒有攻擊過別人的信仰。但在這個世界上,哪個文明會讓你去叫不是人家自己選擇的名字?有時候還把人家(猶太人)叫做AhI AI-Dhimma,有時候把他們叫做「那本書的子民」,有時候把他們比作猿猴和豬,或者指責基督徒讓阿拉憤怒。誰告訴你們「他們是那本書的子民」?他們不僅是寫聖經的人民,他們是寫了很多書的人民。今天你們所擁有的所有那些,有用的科學書籍都是他們寫的,是他們自由的、創造性思想的果實。是誰給了你權利把他們叫做「那些讓阿拉憤怒的人」或「那些走向歧途的人」?然後宣稱,你的信仰教導你要克制自己不去攻擊其他信仰者?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或者猶太人,我是一個世俗者,我不相信超自然,但我尊重別人信仰的權利。

MSL二:你是不是一個異教徒?

Wafa Sultan:你願意怎麼稱呼都無所謂,我是一個不相信超自然的世俗的個人。

MSL二:如果你是一個異教徒,那我就和你沒什麼好討論的了,因為你誹謗和反對伊斯蘭、先知和可蘭經。

Wafa Sultan:這些是個人的事情,不關你的事。兄弟,你可以相信石頭,只要你不把它往我身上扔。你可以自由地朝拜任何人,但是其他人的信仰,不關你的事,不管他們相信彌撒亞是上帝、瑪利亞的兒子,或者撒旦是上帝、瑪利亞的兒子。讓人民有他們自己的信仰。猶太人經過浩劫的災難,他們迫使世界承認他們,用的是他們的知識,而不是暴力;用的是他們的貢獻,而不是哭喊和暴怒。人類眾多的發明創造和18、19世紀的科學都歸功於猶太科學家,1500萬猶太人流散在世界各地,他們用自己的貢獻和知識,贏得了他們的權利。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在德國餐廳引爆自殺炸彈,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毀掉別人的教堂,我們沒有看到一個猶太人用殺人表達抗議,可是穆斯林把三個大佛像毀成廢墟。我們沒有看到一個佛教徒燒毀清真寺,或殺穆斯林人,或毀掉別國使領館。只有穆斯林,用燒毀人家的教堂、用殺人、毀掉使領館,來捍衛他們的信仰,這是一條不會有任何結果的道路。穆斯林在要求世人尊敬他們之前必須問自己,你可以向人類貢獻什麼?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伊斯蘭穆斯林傻傻分不清楚?不是所有中東買家都是穆斯林
    排排邏輯順序的話是這樣的,先是有阿拉伯族,他們說的語言叫阿拉伯語,以阿拉伯族為主的國家叫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分布的地區叫阿拉伯地區。 從時間上說,公元前8世紀,阿拉伯半島南部出現了早期的阿拉伯國家。 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
  • ...而是沙特認為,如果想一直被視為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領導者,就...
    這一正常化面臨的最大障礙不是沙特害怕國內或該地區對此的反應,而是沙特認為,如果想一直被視為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領導者,就必須不在除了呼籲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阿拉伯和平倡議之外的背景下實現關係正常化;③報導稱,沙特如果與以色列正式建立關係可能會被巴勒斯坦人及其事業的捍衛者視為背叛,也會破壞沙特作為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領袖的形象* 指導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翻閱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沿革都是伴隨著偉大王朝的興起和衰落。這些王朝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軌跡。在亞歐非大陸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興起不僅結束了拜佔庭帝國將近一千年的統治,而且還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
  • 30天禱告——第3/4天 高加索人 阿拉伯半島東部的穆斯林
    這裡住著一些極少接觸福音的穆斯林群體。他們講四十五種不同的語言,其中一些屬於全世界最複雜的語言。這些與世隔絕的山區使一些古老的傳統,如血債血償,延續至今。這裡的人們不信任陌生人,並且不願意接受任何改變。在文化和政治環境上,一個外來者要生活在這裡並傳揚基督,是極度困難的。如果有人問他們害怕什麼,高加索人會回答, 「什麼都不怕!」
  • 精選現代阿拉伯音樂賞析 看阿拉伯國家最新神曲
    而深刻影響了維吾爾族曲風的阿拉伯音樂自然也是獨具魅力。由於阿拉伯歷史與伊斯蘭史的部分重疊性,很多時候人們會將阿拉伯音樂與伊斯蘭音樂混為一談,這二者中固然有很多相關之處,但絕不等同。到了近現代,伴隨著歐美文化的崛起和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的傳播,阿拉伯流行音樂的風格和形態也受此影響,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本土風格。
  • 日本,一個沒有穆斯林的世界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特別是在歐洲,隨著穆斯林移民的湧入,現在正在經歷著顯著的文化轉變。我們有興趣去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眾,對待穆斯林事務用的是完全另一種方式,這個國家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在任何層次的穆斯林事務上都保持低調,政治上,伊斯蘭國家的政治大佬幾乎從不訪問日本,日本領導人訪問穆斯林國家也很罕見,和穆斯林國家的關係基於石油和天然氣,因為日本要從部分穆斯林國家進口,官方的政策也不會給來日本的穆斯林公民資格
  • 穆斯林為什麼要戴頭巾?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女人若不蒙著頭,就該剪了頭髮。女人若以剪髮剃髮為羞愧,就該蒙著頭 。」阿拉伯半島雖然頗為荒涼但對外也有眾多商業往來對於臨近的羅馬和波斯世界的文明成果也有所吸收▼裹頭巾蒙面紗的習俗先是被定居在城鎮中的阿拉伯上層階級所接受,之後再漸漸為中下層阿拉伯定居民所接受。
  • 為什麼她會成為阿拉伯世界最痛恨的女人
    但是,她從事的色情行業與中東地區傳統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她的工作直接招致黎巴嫩和阿拉伯媒體上的大量憤怒評論。有人稱為她感到羞恥,更有人揚言「要砍下她的腦袋」。Mia KhalifaMia Khalifa的一段視頻徹底點燃了阿拉伯世界人民的怒火。視頻上的Khalifa在進行性行為時頭戴穆斯林頭巾,同時,她身上的紋身也傷害了黎巴嫩人的情感,她在身上紋了黎巴嫩國歌歌詞的開頭部分。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阿拉伯帝國1
    阿拉伯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 穆罕默德的世界:從阿拉伯帝國到民族國家
    伊斯蘭教的傳播,首先是「阿拉伯世界」的22個國家,然後擴展到其他國家。其中,「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不在阿拉伯地區,而在遙遠的亞洲:印度尼西亞。    這裡的故事也是一個傳奇:中國「穆斯林海軍元帥」名叫鄭和,原來姓馬,他信仰伊斯蘭教並且會說阿拉伯語,並且恰好屬於「沒有野心的宦官」:明朝皇帝朱棣的宦官首領之一。
  • 解析世人對穆斯林的十大誤解
    儘管有些穆斯林國家可能有壓迫婦女的法律,也不應看作來自於伊斯蘭。許多這類國家沒有被任何教法統治,並且在兩性平等問題上攙雜他們自己文化立場。     另一方面,伊斯蘭賦予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角色,兩性的公平由古蘭經和穆聖(願真主賜他安寧)的行為範例做了規定。伊斯蘭把女人看作一個有獨立權利的個體,無論單身還是已婚,賦予她掌握和處理個人財產和收入的權力。
  • 我讀︱納粹反猶宣傳與今日阿拉伯世界的極端思潮
    在《納粹對阿拉伯世界的宣傳》(Nazi Propaganda for the Arab World)一書中,傑弗裡赫夫(Jeffrey Herf)回顧了戰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政策,利用鮮為人知的檔案資料「軸心國阿拉伯語廣播」(Axis Broadcast in Arabic),解讀當代阿拉伯世界熱戰態勢以及現代極端主義思想背後的歷史淵源。
  • 阿拉伯帝國
    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神權共和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徵服地區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 穆斯林在日本:根本活不下去!
    歐洲人口穆斯林佔比越來越高,美國這幾十年也一直與阿拉伯世界作戰,歐美世界對人口眾多的穆斯林憂心忡忡。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生育率很高,在全球各地人口都很多,唯獨日本幾乎沒有穆斯林。事實上,日本嚴重依賴阿拉伯地區,沒有中東的石油,哪有日本戰後的高速發展?日本與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往來非常頻繁。二戰期間,很多日本人在東南亞、中國信仰了伊斯蘭教。那麼,戰後的日本,為什麼幾乎沒有穆斯林呢?日本其實不光排斥穆斯林,也排斥其他民族。
  • 世界上最後的淨土——日本,為何境內沒有穆斯林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特別是在歐洲,隨著穆斯林移民的湧入,現在正在經歷著顯著的文化轉變。法國,德國,比利時和荷蘭就是範例,來自於穆斯林國家的移民,以及穆斯林的高生育率,影響著生活中的每一個區域。我們有興趣去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無論是官方還是民眾,對待穆斯林事務用的是完全另一種方式,這個國家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在任何層次的穆斯林事務上都保持低調,政治上,伊斯蘭國家的政治大佬幾乎從不訪問日本
  • 世界歷史:阿拉伯的文化從何發展而來
    在我們講述突厥人和十字軍戰士之前,也就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一種非常偏執的鬥爭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一下使用阿拉伯語世界的豐富多彩的知識生活,因為此時阿拉伯語的使用範圍已經很廣泛,逐漸佔據了希臘精神曾傳播到的地區。穆罕默德之前的幾百年中,阿拉伯人的心中已經在醞釀一股熱情,詩歌和宗教都出現了許多的爭論。
  • 孟加拉國 怎麼從佛教勝地變成了穆斯林人口大國?
    孟加拉國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伊斯蘭教是孟加拉國最大的宗教,孟加拉國擁有的穆斯林人口約為1.486億,是世界第四大穆斯林人口大國(僅次於印尼,巴基斯坦和印度)。截至2010年,伊斯蘭教佔總孟加拉國人口的90.4%,比例相當高。
  • ​【視頻】從Nike推出穆斯林運動頭巾看商業的普世價值
    Nike公司近日宣布推出一款頭巾,用於穆斯林女性運動時佩戴。Nike推出的頭巾由穆斯林裔花樣滑冰運動員Zahra Lari和舉重選手Amna Haddad共同設計和測試完成,主要目的是為穆斯林女性更好地進行體育運動,這款產品直到2018年才會上市。
  • 印尼:穆斯林人口2.3億,印尼是如何成為穆斯林人口最多國家的?
    說起穆斯林,戴著頭巾,騎著駱駝,穿行沙漠。這並不是純粹的刻板印象,1400年前伊斯蘭教誕生之時,這些「信仰真主的人」便隨之一同誕生在了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之中。而在隨後的數百年間,穆斯林更是駕著駱駝,從阿拉伯出發,將伊斯蘭信教仰傳播到更為廣闊的地方。
  • 阿拉伯穆斯林、彌賽亞信徒拍影片呼籲:「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並非天方夜譚」
    (照片來源/Hananya Naftali;本報編輯中心製圖)一名以色列國阿拉伯裔穆斯林青年說:「猶太裔或阿拉伯裔…都是以色列百姓!」「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和平共處,並非天方夜譚。」另一名彌賽亞信徒也同樣提出這般呼籲。可見,在週圍環伺阿拉伯國家的以色列國內,阿拉伯裔穆斯林與猶太裔彼此相愛的氛圍,正醞釀、轉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