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2020-12-14 青竹三省

最近工作終於穩定了下來,又有時間來看一些以前想看而沒時間看的書了,人到中年,往往身不由己。有人說中年男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上好久。在這個時候中年男人往往都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

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而只有在車上的這幾分鐘,你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寧靜,才能放空自己。聽一首自己喜歡的老歌,感受一下那逝去的青春;點燃一支香菸,讓自己徹底放鬆一下,也只有這個時候這幅軀體才完全的屬於自己。

因為下了車,中年男人要扮演父親、丈夫、兒子等等更多的角色。中年男人又要回到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中年男人在心底告訴自己,加油吧,生活還需要努力。於是,中年男人們又開始融入進了這個複雜的世界。

中年男人把最真實的自己藏在車裡;打開車門出去,哪怕是心裡流著血、眼裡含著淚,但也只能咬著牙把這些被家人寄予厚望和依靠的身份扮演下去。

很不幸,我也是一名中年男人,可連逃避車的也沒有一輛,也只有在看著妻子嘴裡的「閒書」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一絲寧靜,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感。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裡說過:「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還要時刻關注老婆的臉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中年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後來就發現激情對中年人是一種浪費,夢想對於中年是一個牌坊,守得住忠烈,還要做得好婊子。」

人到中年的男人有時會不經意的感嘆:「幾年前我還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現在一不留神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原本的依賴和寄託,突然間就變成了負擔。父母在一夜之間變老,孩子在一夜之間長大……」

都說有家的男人多幸福,可誰能理解養家的男人有多辛苦。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為什麼會感覺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呢?因為男生從小就被這樣教育:「要做個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就該像個男人」等等,所以,男人從小就學會欺騙自己、假裝強大,人到中年更是如此。

跑題了!嚴重跑偏了!有感於昨天看的一篇關於中年男人的文章,就摘抄引用了一大段,和廣大中年男同胞們共勉感懷一下吧。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魯迅六歲時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鑑略》。十二歲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十六歲時,魯迅的父親去世,年三十七。父親去世後,魯迅的家境越來越差。

十八歲時,魯迅去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十九歲時魯迅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魯迅平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 課餘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二十一歲時,魯迅於路礦學堂畢業。

次年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餘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受進化論、尼採超人哲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學說的影響,尤為注意於人性。

二十四歲時,前往仙臺醫學院學醫。後有感於國民精神的麻木、愚弱,轉而從事文藝工作,以「揭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1907年,魯迅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誌撰文。

1909年,他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他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1912年,他隨教育部遷往北平,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兼職授課。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隨即他在創作上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針砭時弊,揭露封建文化墮落腐朽的本質,挖掘國民靈魂的劣根性,呈現被扭曲被壓抑的個性與心靈。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在他不足20年的短暫創作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頗為豐富的寶貴精神遺產:小說創作上有躁狂憤激的《吶喊》;有沉悶孤寂的《彷徨》;有記錄內心孤獨、矛盾、絕望、抗爭的情感,解剖自身「毒氣和鬼氣」的散文詩《野草》;另有六百多萬字「匕首」和「投槍」一般的雜文。

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阿Q作為「中國人品性的結晶」「承受了噩夢似的四千年來的經驗所造成的一切『譜』上的規則」,很具有典型性,以至在《阿Q正傳》剛剛發表時,許多人疑心魯迅的阿Q是在影射自己,從而當阿Q被罵時自己也擔驚受怕,老大不高興。由此也可以看出阿Q廣泛的代表意義,解讀阿Q很可能就是我們自我反思、自我認識的過程。

很多人批評魯迅用筆的犀利與刺毒,魯迅也坦陳自己身上揮之不去的「毒氣和鬼氣」,他用解剖刀一樣精確和不猶疑的文字剖析自己和國人靈魂深處的積澱,把殘酷的真實呈現給我們,使我們在面對心靈和精神上的創傷和變異時不能不觸目驚心,思緒萬千,當然也免不了因被揭露而「惱羞成怒」。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中國的民族之魂,魯迅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他的讀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作家、知識分子。魯迅極富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開拓了廣闊天地。

魯迅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和散文,大部分都收錄在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和散文集《病故》之中,我今天要給大家聊的就是小說集《吶喊》,這部小說集收錄了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所創作的15部小說。

後來魯迅先生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鑄劍》,遂成了現在的14部。包括《吶喊自序》、《狂人日記》、《一件小事》、《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

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旨在描摹「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揭出病苦,引起世人的注意」,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作品真切展現了中國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社會民眾的生活畫卷,刻畫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觀念,表達了魯迅先生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渴望變革社會現狀的迫切願望。

好了,關於魯迅的生平和背景就先介紹到這裡,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精煉一下《吶喊》小說集裡的小說故事:

《吶喊自序》,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緣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作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

《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本篇塑造了一個反封建戰士一「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一件小事》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在五四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鴨的喜劇》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魯迅塑造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對世界充滿愛心,那是一種趨勢博大的愛,他愛一切生物,愛充滿活力的生命,愛歡樂的世界,但世界並非盡如人意的。作者通過鴨的喜劇一一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劇,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地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端午節》寫了政府欠薪和教員索薪,「索薪」的時間從年關提前到端午節前,還從教員索薪寫到官員索俸,這是對當局莫大的諷刺。作者的筆法委婉含蓄,在不露聲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敗。對方玄綽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無情的諷刺。方玄綽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說挾帶私心,但偏要戴上憂國的花環。他不加人「索薪」行列,認為索薪欠斟酌,而一旦經濟拮据,他也贊同索薪了。方玄綽表裡不一的虛偽相,被作者刻畫得惟妙惟肖。

《故鄉》創作於1921年,小說通過魯迅一次回故鄉的經歷,通過兒時好友閏土的外貌和精神的變化,描繪了一幅五四時期中國農村凋零破敗的真實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壓榨下,農民的苦痛與麻木。深刻揭示了農村危機背後的社會危機。

《孔乙己》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慘遭遇。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的笑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最終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

《藥》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通過描寫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製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民眾之間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魯迅高度讚揚了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揭露了人民大眾的麻木不仁和愚昧無知。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魯迅創作這部小說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寫出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集中體現當時背景下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典型人物——阿Q,抒發了魯迅對於落後農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痛心疾首。

《兔和貓》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兇惡,並由此寓射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魯迅在回憶對比中讚美了淳厚的民風和他們的優秀品質:雙喜熱情、機靈、直率;阿發無私、能幹;六一公公純樸、大度。作者用抒情的筆語寫自然山水景致,諸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朧,笛聲的宛轉悠揚,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的夜景,給作品增添了魅力。

《風波》以張勳復闢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農村中的一場風波。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髮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七斤。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作品通過七斤的辮子風波,表現了農村的封閉落後,從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頭髮的故事》通過先生和我的對話講述了主人公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文章鞭闢人裡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在國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決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回味。

《明天》是魯迅著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之一。作品通過寡婦單四嫂子痛失獨子的描寫,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副中國婦女孤立無助的圖景,同時抨擊了黑暗社會的吃人本質和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和冷漠。單四嫂子喪夫之後,恪守婦道,「夫死從子」,把兒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在寶兒垂死之際,單四嫂子心亂如麻的時候,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調,打她的歪主意。

而同是婦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也終於被證實並非出於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稱之為有古風的人們,在辦喪事時,凡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單四嫂子一頓飯,對她無異於雪上加霜,而明天,等著單四嫂子的又是什麼?  

《白光》通過一個瘋狂追求功名利祿的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裡挖銀子未果,最終墜湖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封建知識分子的毒害,控訴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陰鷙。

這些小說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魯迅自己的觀點。《吶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鮮明、個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面按不同類型介紹:

第一種:壓迫者。《阿Q正傳》裡的舉人老爺、趙太爺,《風波》裡的趙七爺等。有趣的是,這些人大多姓「趙」,因此分辨起來非常容易。他們識字,有財產,地位高,說話牛,一般老百姓見到了都覺得氣短。《阿q正傳》裡的趙太爺說話兇猛: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阿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

《風波》裡的趙七爺無知且蠻橫:「皇恩大赦?一一大赦是慢慢的總要大赦罷。」七爺說到這裡,聲色忽然嚴厲起來:「但是你家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總之這些人既佔有話語權力,又擁有相當大的財力,在村裡、鎮裡都是說一不二的人物。他們對於舊時代的各種禮儀、陋習都非常習慣,對任何不符合這種惡習的行為,都特別憎恨。如果有什麼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現,他們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聲嘆氣。

魯迅對於這類人物的鄙視和憎惡是顯而易見的。他們的「權威」和他們代表的舊時代、舊文化,一直是魯迅不遺餘力鞭抽的對象。

第二種:革命者。《藥》裡的夏瑜最為典型。他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表現出了革命者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夏瑜的革命鬥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魯迅先生熱情讚揚了他為革命獻身的精神,但同時也描寫了他的鬥爭的悲劇性。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涼的。但是夏瑜的犧牲,也並非毫無影響,第二年清明時節墳頭出現的花環,正是對這位「寂寞奔馳的猛士」的慰藉,說明革命者仍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一也不會被撲滅。

第三種:幫閒者的形象。在魯迅的小說裡,幫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無處不在。《藥》裡的「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阿Q正傳》裡「未莊的閒人們」,《明天》裡的「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等,都是閒人。幫閒既可以是幫兇,也可以是庸眾,反正他們是沒有什麼大的主見的,永遠都是應聲蟲,隨大流,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正是這樣的一些幫閒,構成了「壓迫者」的隨從眾多的表象。

第四種:受苦受難兼愚昧無知者的形象。《藥》裡的華老栓,《明天》裡的單四嫂子。他們的命運非常悽苦,逆來順受,從來不會想到怎麼樣去改變它。華老栓是求助人血饅頭,單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們構成了社會中最大的底層,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類人物。

第五種:舊知識分子形象。《孔乙己》裡的「孔乙己」,《白光》裡的「陳士成」,《端午節》裡的「方玄綽」,都是一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第六種:善良人的形象。《一件小事》裡的「車夫」,《故鄉》裡的「閏土」。《社戲》裡的「六一公公」和「雙喜」「阿發」。在這些人物裡,「車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雙喜」「阿發」「閏土」則是一群可愛少年的形象。

第七種:阿Q的形象。在魯迅略帶嘲諷的語調中,阿Q的身上可以說是沒有一點可親的特質。他的自欺欺人、「精神勝利法」,他的欺軟怕硬、自我作踐,都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魯迅的小說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徵,他的創作證明了他是一位成熟的藝術大師,他熟練地駕馭著獨特的藝術方法和技巧,來展開生活的描寫和形象的創造。

首先是關於人物的塑造。魯迅在描繪人物時,都使用了典型化的方法。他的典型塑造方法帶有自己的特點。魯迅認為,有兩種典型化的方法,「一是專用一個人,言談舉動,不必說了,連微細的癖性,衣服的式樣,也不加改變……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我是一向取後一法的」。魯迅所以自覺運用這種方法,是為改造社會、改造人們的靈魂服務的。

這裡所謂「雜取種種人」,不能理解成互不聯繫的人物性格的雜湊。相反地,作者對於所寫的人物,都是經過長期的靜觀默察而爛熟於心的,他洞悉人物特定的社會屬性及其複雜的內容,而專用一個人的方法,對於魯迅來說,是不足以表現他所洞悉了的全部內容的,也不足以實現他的創作目的。因此他須要根據人物特定的社會屬性及其複雜性的要求,去「雜取種種人」,雜取那些足以充分地、真實地揭示人物性格的細節。

魯迅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和「畫眼睛」的手法來塑造典型形象。白描手法的特點就是真實、樸素、不假虛飾。魯迅小說的形象很少有冗長的描寫和辭藻的堆砌,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他總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描寫來展現人物的性格。

例如二十多年後的閏土,作者只寫了他叫「我」做「老爺」,讓兒子水生給老爺磕頭,要香爐、燭臺和普通應對等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把他的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十分真實地揭示出來。與白描手法相聯繫,魯迅最能抓取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十分簡練的筆墨來刻畫人物的靈魂,這就是「畫眼睛」也即傳神的手法。他說:「忘記是誰說的了……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我認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髮,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魯迅的創作,有著明確的戰鬥目的,在廣泛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社會歷史理解的基礎上,產生了他的主題和人物。人物內涵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意義,在下筆之前,魯迅是深切地了解的,這就使他有可能精選那些最富有特徵、最能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細節,摒棄那些偶然的、表面的東西,從而鮮明地突現人物的性格。

魯迅小說的結構,很少運用複合交錯的手法,大都是單線發展的;在單線發展中,也不是以曲折的故事情節,而是以日常生活的斷片、場景和插曲相互連接起來的。這種結構手法主要是服從人物性格的要求,而不是根據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布局,它缺乏強烈的故事性,但寫到作品裡的任一斷片、場景和插曲,卻有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語言的精練,是魯迅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這跟描寫人物的傳神手法是分不開的。由於作者對人物的性格了解得十分深刻,在描寫時緊緊抓住性格特徵,沒有繁冗的筆墨,所以就能寫得精練。魯迅的小說很少景物的描寫,在僅有的一些寫景的例子裡,都是十分節省筆墨的。他經常把寫景和敘事揉合在一起,使人們分不清是寫景還是敘事;而且這些描寫,往往是通過作家心靈的體驗和感情的渲染來著筆,所以它又富有抒情色彩。例如《祝福》收尾處對魯鎮祝福的景物描寫,不僅活描出魯鎮過年的環境氣氛,而且有力地對照了祥林嫂的悲劇,表達出作者對於吃飽喝足的天地聖眾的無比的憤懣,對於剝奪別人幸福而永不厭足的祝福者一魯四老爺之流的強烈的憎恨。

魯迅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相當高度的統一,它具,有難於摹擬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的作品不僅屬於中國,更是屬於世界的。

相關焦點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吶喊.自序》一開篇就敘述了魯迅寫作《吶喊》小說的緣由。魯迅說:他年輕時也做過許多夢,但大多數都已經忘記,只有一少部分還留有印象,這留有印象的一少部分便是寫作《吶喊》小說的緣由。讓魯迅難以忘卻的一少部分夢想是什麼呢?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95年前的今天,1923年8月3日,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並被列入該社「文藝叢書」之一。其中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
  • 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其中《吶喊》就是一部蘊含深意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篇文章,但是在魯迅的文筆之下,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字都變成了討伐舊社會的利劍。魯迅起初從日本的一家醫學院退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用文字與舊社會做鬥爭,喚醒人們的思想。整部短篇小說的立意也就在於為時代吶喊,表現了魯迅對新時代的渴望。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讀魯迅先生的《故鄉》文 | 畢飛宇一、魯迅的基礎體溫《故鄉》來自短篇小說集《吶喊》。關於短篇小說集,我有話說。許多讀者喜歡讀單篇的短篇,卻不喜歡讀短篇小說集,這個習慣就不太好。其實,短篇小說是要放在短篇小說集裡頭去閱讀的。
  • 高考必考、新課標推薦中小學必讀不可替代的魯迅和他的作品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先生的作品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影響力也都是劃時代的!也因此佔領了二十世紀東亞的文化地圖。
  • 文化:魯迅先生是永遠值得被尊敬和敬仰的,他的作品值得流傳下去
    劍氣眉,「一」字胡,一穿仿佛能看透世事的眼睛。一件素來深色的長袍描繪了魯迅先生。他,中國文壇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家,給了後人無數的啟發與感慨。曾被毛澤東評價為「最偉大的革命家」,被後人評為「最有骨氣的中國人」。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因此,這一思想的深刻本質不僅體現在對封建統治者罪惡的諷刺和批判上,更體現在它在封建倫理的掩護下勇敢地揭露了食人的社會現實。讀完這本小說,我們可能就像瘋子一樣,只有食人族這個詞在我們的腦海裡迴蕩。《吶喊》是魯迅於公元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集。
  • 七下語文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預習指導:你想像不到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想到魯迅先生,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張嚴肅又莊重的照片。照片中,他的眼神總是那麼深沉又冷峻,堅定地凝視著遠方……然而,光是看照片,你會想到魯迅先生其實也是個溫情的人嗎?甚至他和你、我一樣,也有著愛吃零食的小習慣啊!今天,我們就一起跟隨蕭紅的筆觸,去認識一個日常生活中平易溫和的魯迅先生。學習目標1. 會讀會寫生字詞。
  • 為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深挖作品集,卻發現他是一名段子手
    魯迅要是換個背景環境,讓他活在今天,以其言語犀利和一針見血的程度,保準能火!不用別的,僅憑一張嘴,就能碾壓各種大V,隨便寫個公眾號估計都能篇篇十萬加。魯迅其實,魯迅先生的事跡何止這幾個。 鐵骨錚錚下,亦有柔情萬種。在家期間,我靜下心來讀完書房裡的魯迅作品集《魯迅經典》,才發現自己是挖掘了一個寶庫。
  • 魯迅先生在55歲時去世,他的臨終請求是真誠的敬佩
    魯迅先生,名周張壽,後改為周樹人,生於光緒年間,他的祖父曾是光緒王朝的官員,但後來祖父被辭退,父親病重臥床,家人甚至被他原來的望子成龍稱為「乞丐」,此時魯迅深刻理解了感受到的社會和人情。出於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和尋求改變現狀的理想,在1989,18歲的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學習,因為只有海軍學校和礦山學校是免學費的,魯迅首先進入海軍學校,然而海軍學校的教學質量很差,教師往往不想進步,不學也不教新思想。因此魯迅後來進入了礦山學校。從那時起,魯迅收聽從首都到南京的新聞,從維新運動的失敗到北京的入侵,魯迅渴望找到拯救國家的方法。
  • 今天是魯迅忌日,日本仙臺各界紀念先生逝世82周年
    仙臺地區中國學友會事務局局長袁一文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藥》、《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魯迅的同學沈瓞民在1961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給予了解答:「後來魯迅決定學醫,想進一個沒有中國留學生的醫專,王立才告訴魯迅,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地處偏僻,無一中國留學生,魯迅便決定去仙臺。」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一書中也說:「本來在千葉和金澤地方,也都設立有醫學專門學校,但是他卻特地挑選了遠在日本東北的仙臺醫專,這也是有理由的。
  • 和最近出版小說的職業滑手 Walker Ryan 聊一聊
    14 歲的 Walker Ryan 收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禮物,一塊滑板和一堆他奶奶寫的書,從此文學與滑板伴隨了 Walker Ryan 的成長。 四年前 Walker Ryan 悄無聲息地起筆小說《Top of Mason》,通過描繪虛構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向大家展現了追夢路上一位 AM 滑手的現實生活。在新書全面上線的同時,Jenkem 以滑板媒體的角度與他就當下滑手現狀與有關新書的背景故事聊了聊。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魯迅在《藤野先生》裡描述了自己退學時的情形: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民國文壇十三大優秀作家|散文|小說|張恨水|魯迅_網易訂閱
    1、周樹人  魯迅,或許不是文學層面造詣和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家,其作品在結構和布局上也缺乏創造性,但是卻實實在在是民國時代作家的旗幟和標杆,筆鋒如刀,對現實的描寫極為細緻傳神,方方面面都在刻畫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所以他既是時代的吶喊者,又是現實的批判者,對於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故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第一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創作了一系列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影響十分深遠的小說、雜文、散文以及散文詩。其一生著譯甚豐,有約近1000萬字的作品留世。雜文是魯迅先生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
  • 聊一聊福賽斯的間諜小說
    比如當他需要寫到如何製造一枚炸彈的情節的話,他會去請教一名專家,搞清楚每一個步驟和細節。但在書中描寫這個過程時,他會故意搞錯一個關鍵的步驟。這樣一來,就使得小說中的描寫看起來十分逼真,但如果真的按照書中的描寫去操作的話,是無法成功的。在動筆寫一部小說之前,福賽斯會花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旅行,對作品中出現的城市和場景進行實地考察,以保證筆下城市中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建築都和真實世界完全一致。
  • 世界英雄小傳之莎士比亞和魯迅
    莎士比亞的想像力頗為豐富,能夠在《仲夏夜之夢》中,將神,和凡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在《亨利》系列中,將一些衷心和謀反的貴族伯爵,公爵,甚至小人物,都刻畫地入木三分,讓人留下深刻的影響。我國近代時期的中短篇小說家,魯迅,之所以將這兩位做比較,是因為他們在各自國家文壇的地位。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周作人和茅盾未成熟的「鄉土文學」觀念被魯迅吸收,1929年,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魯迅結合自身創作實踐首次正式標榜出「鄉土小說」的概念。 要點在於:作者是離開了故土的「僑寓者」;敘事內容是作者所關心的故鄉;情感基調是鄉愁;審美風格與構成要素有異域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