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與啟蒙—魯迅《吶喊》中的「辮子」到底是什麼?

2020-12-22 喬羽書

魯迅,我國二十世紀偉大的作家,但是事實上他的身份並不簡單就是作家,從他的作品之中我們能夠讀出,他是一個新思想的革命者,更是一個批評家,他很多的文章看似是在敘述一件平平無奇的事情,但是如果細讀下來就會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諸多針砭時弊的觀點。其中《吶喊》就是一部蘊含深意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篇文章,但是在魯迅的文筆之下,這些我們熟悉的文字都變成了討伐舊社會的利劍。

魯迅起初從日本的一家醫學院退學,轉而從事文學創作相關的工作,就是為了能夠用文字與舊社會做鬥爭,喚醒人們的思想。整部短篇小說的立意也就在於為時代吶喊,表現了魯迅對新時代的渴望。

一、《吶喊》中"辮子"的意象

頭髮作為人身體生理的一部分,保留或者剪掉頭髮並不會對身體造成較大傷害,但是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父母恩賜的,隨意丟掉的話都是對父母的一種不孝,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裡的發就是我們所說的頭髮,漢人髮式長期以來習慣於束髮,頭髮一直被作為身體的重要部分並被賦予了多重意義,可見頭髮在古代是多麼受人們的重視。

1、魯迅構建"辮子"意象

魯迅自1911年冬開始小說創作起,就關注並構建了"辮子"意象,不僅執著於小說思想內容的現代轉型,而且致力於小說敘事形式的現代置換,著力於現代小說敘事的創新與革命,從而超越了近代以來的有關"辮子"話題文本。

在白話文小說文本中,"辮子"意象集中蘊藉在魯迅的首部小說集《吶喊》中。該集共收錄了魯迅自1918年至1922年間所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說,其中描寫"辮子"最明顯的三篇小說是《風波》、《頭髮的故事》、《阿Q正傳》,因為這三篇小說的創作時間比較接近,背景都是辛亥革命前後的那一段時間的社會現象,所以在這三篇小說的內容相互關聯,並且人物也在三篇小說中相互出現。

2、 《吶喊》中的"辮子"意象

魯迅在《吶喊》這部小說集中,描述了諸多人物頭上存在的顯性"辮子"意象,如阿Q的"黃辮子"、小D的"辮子"、"洋鬼子"的"辮子"、N先生的"辮子"、七斤的"辮子"、趙七爺的"辮子"等。這些漢人在清朝以前應該是束髮的,而在清朝的時候則在"剃髮令"下梳起了"辮子",即使阿Q頭上有著"癩瘡疤"也要把"黃辮子"留起來。

同時,魯迅在《吶喊》中還書寫了不同人物頭上存在的諸多隱性的"辮子"意象,如張勳及其"辮子軍"、魯迅自己的"辮子"、陳士成的"短髮"、鄒容等率先剪辮子的外國留學生、為剪除辮子鬥爭而犧牲的秋瑾和徐錫麟等。這些深層次的"辮子"意象絕非單向度的社會意象解讀所能全部蘊涵的。

3、魯迅《吶喊》中"辮子"的意義

《吶喊》中的"辮子"文化就是歷史凝結的產物並貫穿於由清朝一代至民國後的數十年間,特別是在民國後,還出現了袁世凱恢復帝制事件、張勳復闢事件、一些前清遺老死命保辮、新學校不允許學生剪髮之類的怪象等陋俗文化現象。所謂陋俗文化指的是在特定時期內體現於風俗習慣上的並為傳統人倫所認同的文化糟粕,它包含了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陋俗所反映的傳統人倫文化觀念中的糟粕;一是指傳統人倫文化觀念糟粕所鑄成的陋俗。

《吶喊》中所批判的"辮子"文化既包括了阿Q等諸多人頭上尚存的有形之辮,也涵蓋了陳士成等人頭上肉眼觀察不到的精神層面的無形之辮。兩者既統一相關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外顯的被觀念形態所支配的行為方式,後者是內在的起支配作用的觀念形態,兩者是統一體中本質和現象的反映。正如保羅·福塞爾在《惡俗》一書中所指出的:"惡俗,是最應該警惕的。"魯迅以其犀利的思想之刃在《吶喊》中對"辮子"陋俗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二、"辮子"意象的淵源

1、"辮子"意象的民俗之源

一般認為,剃髮留辮是滿族的習俗,但是其實辮髮習俗在早期人類社會的漢民族中也曾經出現過,在我國早期發現的一個彩陶盆上出現了扎辮子的人物圖像,但是圖像中的辮子並不像清朝時期的辮子,而是沖天小辮,非常可愛。除此之外,我國還出土了很多記載有古代歷史文化的文物,這些文物上或多或少都有著扎辮子的人出現。

在戰國以後,在一些文化開化程度不高的少數民族地區還一直保留著梳辮的舊習,歷史文獻中保留著不少這方面的記載。《莊子·逍遙遊》曾記載宋國人向越國人出售章浦冠而越國人"斷髮文身"根本無法戴此冠的事例;《史記·西南夷傳》也曾記載昆明人"皆辮髮,隨畜遷徙"。從諸多的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辮子的起源是一種社會風俗習慣的形成,與政治沒有關係,與經濟生活有關係。

2、"辮子"意象的文化譜系

社會風俗是一個民族千百年來由於共同生產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一定生活方式和禮儀規定,它具有一定的歷史習慣性、族類規範性和心理認同性,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從漢民族的文化心理而言,幾千年來的以禮為核心的思想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成為他們立身之本與生存之道,是他們活著的道德心理底線。

在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避免漢人因為髮式和服飾的差異而引起華夷之別和亡國之痛,所以就下令讓漢人改換髮式和服飾,這一法令的目的就是使漢人從身體到心理上做到臣服,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清軍甚至殘忍的砍下了千百萬個漢人的頭顱,這就充分體現了清軍的野蠻性和固有的民族歧視以及遊牧民族對武力迷信的心理文化。

3、"辮子"意象的文本蘊藉

"辮子"問題自明末清初的血腥大屠殺以來,一直在文化思想領域揮之不去,有關書寫"辮子"問題的文本很多,大致存在著史實評述、時評新聞、詩詞小說等幾種主要類型的文本。在近代直至民國初期的關於"辮子"問題書寫最多的文本是倡導剪辮子方面的。魯迅的"辮子"意象構建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構建並成為近現代諸多"剪辮子"文本中文學敘事的卓越代表,也正是在歷史性的宏觀視野比照中,魯迅的白話文文本中的"辮子"意象的文學敘事越發彰顯其獨特價值所在。

三、"辮子"意象的價值及文化思考

1、"辮子"意象的選擇緣由

在人的頭腦中,時常會擁擠著形形色色的感覺、觀念和意識,當這些感覺、觀念和意識存在於作家的精神世界之中時,對他們日後的創作會構成若隱若現的影響,成為潛在的左右創作主體的內驅力,並積澱為個人的原型意象。

魯迅對"辮子"意象的構建還是他精神記憶與現實生活際遇摩擦的結果。作家的精神記憶往往沉潛在心靈的底層,一旦被現實生活某些事物喚醒便會噴薄而出。同時,魯迅"辮子"意象的構建也是與當時社會文化氛圍、周遭的情形有密切關聯的。總之,魯迅對"辮子"意象的選擇與建構,既是時代精神的凝聚,也是個體文化思考的結晶。

2、"辮子"意象的價值訴求

《吶喊》中,魯迅細膩生動地描述了辛亥革命前後的不同階層、不同空間、不同個體對待"辮子"的心態、情感及行為等多方面的社會圖景,進一步揭示了這些人在處理"辮子"時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豐富性與複雜性。他關注和思考的社會變革,並不是簡單地把剪辮與否作為評判價值的尺度,他執著思考與努力探索的是個體的人的解放,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因此,魯迅表達的不僅僅是徹底的反封建思想,更重要的是揭示出思想啟蒙意義的重要性。

從審美價值層面而言,魯迅的"辮子"意象主要體現為對身體暴力美學的批判與寫意敘事的美學追求。這裡所謂的身體暴力美學,就是指運用強權手段對人身體實施暴力規訓,意在排除被規訓者的抵抗,這種暴力不僅僅存在於對人身體的強制上,更主要的是通過對人心理上的威懾而使人甘於被奴役的地位,使被奴役者在抵抗、適應、同化中由被動的奴役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審美需求,成為支配他們審美價值判斷的標準。

四、總結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的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在白話小說文本中書寫"辮子"意象的人。他筆下的"辮子"意象存在於顯性文本與隱性文本的複合結構中,與中國封建傳統因襲的"吃人""血史"相連,成為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的文化標本與民族靈魂深處的文化記憶。《吶喊》中的"辮子"簡單來說就是舊社會的文化糟粕。

參考文獻:

1、《惡俗》

2、《莊子·逍遙遊》

3、《史記·西南夷傳》

相關焦點

  • 魯迅《頭髮的故事》:在傲慢與自卑的交織中,總有人為了忘卻紀念
    「黃髮垂髫」、「及笄之年」,人們一生中眾多的時間節點都有頭髮的見證。「頭髮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在短篇小說集《吶喊》中,魯迅用2000多字的篇幅、兩個人物的對話講述了幾千年來國人在頭髮上吃過的毫苦、經歷過的波折。《頭髮的故事》從「頭髮」這一意象出發,魯迅將其視為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符號,揭示出自古以來傲慢與自卑交織的「劣根性」。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在他不足20年的短暫創作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頗為豐富的寶貴精神遺產:小說創作上有躁狂憤激的《吶喊》;有沉悶孤寂的《彷徨》;有記錄內心孤獨、矛盾、絕望、抗爭的情感,解剖自身「毒氣和鬼氣」的散文詩《野草》;另有六百多萬字「匕首」和「投槍」一般的雜文。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吶喊》是魯迅於公元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在官方解讀中是這麼說的:魯迅的小說《吶喊》旨在描寫「病態社會中不幸的人,揭示他們的痛苦,引起人們對治癒的關注,為新文化運動吶喊」。
  • 《吶喊·自序》:解讀魯迅小說深刻含蓄主題的一把關鍵鑰匙
    魯迅是個含蓄的作家,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他一般不會把心裡的想法說得很直白。這既和魯迅的性格有關,也和他的文學思想有關。首先,魯迅是個性格內斂的人,他話語不多,性情沉穩,知己好友也不是很多。他的好朋友主要有錢玄同、許壽裳、胡風、蕭紅等人。這一點和胡適、梁實秋等知名文化人比起來,似乎要遜色一些。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編者什麼是故鄉?如果我們的手頭正好有一本《吶喊》,我們沿著《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頭髮的故事》《風波》這個次序往下看,這就到了《故鄉》了。讀到這裡,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我們首先會感覺到冷。不是動態的、北風呼嘯的那種冷,是寂靜的、天寒地凍的那種冷。這就太奇怪了。這個奇怪體現在在兩個方面——第一,你魯迅不是吶喊麼?
  • 魯迅《吶喊》針砭時弊,為何沒喚醒麻木國民?因為他們故意裝不懂
    在舊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不少愛國人士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改變人們陳舊思想,進而將廣大勞苦大眾從苦難中解救而出。魯迅作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一直致力於文學創作。面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魯迅迫切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最後達到改變國家現狀的目的。但最終的效果卻不太明顯,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吶喊》的前序中,魯迅直接寫明了小說起名為吶喊的原因。之所以發出吶喊,是以此來喚醒沉睡的國民。在陰冷肆虐的社會氛圍中,魯迅骨子裡的正氣凜冽展現出來了。距離這些文章的創作已時隔多年,但放在今日社會,小說主題思想也依然適用。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吶喊》之前:寂寞屋中抄古碑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1933年,魯迅為他已經出版十年的小說集《吶喊》題了這麼一首小詩。在這首詩中,魯迅感慨了自己棄醫從文以來所遭遇的種種挫敗,寫文吶喊卻不斷遭遇當局的審查禁令,揭露舊俗卻屢屢被世人毀謗構陷。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而現實中卻又是另一番景象。難以忘記的鄉音。同樣是魯迅這類小說的一大特色,他靈活地使用了親切的紹興方言。比較明顯的是在《風波》中,黃昏臨河的土場上,鄉鄰圍坐著吃晚飯,八一嫂、趙七爺等人對辮子的議論和九斤老太的嘮叨中就充滿方言味兒。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什麼是民族脊梁?這就是民族脊梁。事實上,魯迅先生的很多詩句都鐵骨錚錚,豪情萬丈。比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最能體現魯迅先生「民族脊梁」之名的,還是這首《自嘲》。《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 魯迅在吃一方面到底有多講究?
    近代名人中,大家對於魯迅先生的印象是怎樣的?想必大多都是激揚文字,憤世嫉俗的吧!但實際上,在他偉大嚴肅的背後,卻還有著不為人知的究極吃貨一面!接下來就且聽為何!魯迅:這句話我可能沒有說過!但這些菜,我全都吃過!魯迅歸國後,就一直從事於教育工作。他當過南京政府的教育科長,也當過北京大學的文學講師。
  •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身體力行的提倡白話文,但是魯迅的古文水平也是很高的。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
  • 魯迅筆中從閏土胯下逃走的猹到底是什麼動物揭秘
    這猹到底是什麼東西,一直困擾著人們。不是因為魯迅有名的原因,而是魯迅寫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少年閏土》文筆優美,精煉貼切,我十分喜歡,而且我對連魯迅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所謂這個猹:「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很感興趣。我相信和我一樣感興趣的人不少。
  • 朱安:魯迅原配妻子,獨守空房41年,死後還想與丈夫合葬
    引言毛主席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年少時留學日本學醫。後來又投身於文學啟蒙當中。他對我國的文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魯迅是啟蒙者,為中國的未來操碎心,但他在為所有人啟蒙時,卻忘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結髮妻子——朱安。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但是他在文章裡有好多處都和魯迅在《藤野先生》裡發生的事情不一致。那麼,到底是誰錯了,又是誰在撒謊呢?藤野在文中寫到"可是周君並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而魯迅的版本是"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藤野在文中寫到魯迅把他的照片放到了北京家裡的牆上來勉勵自己。
  • 魯迅:從「弱國子民」到精神戰士
    [摘要]中國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有些什麼特點,它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比較起來又有什麼缺點,這些問題魯迅苦苦思考了一生。弱國子民在魯迅膾炙人口的文章《藤野先生》中,嘲笑了那些腦後拖著辮子的清國留學生——他們把頭髮盤得像「富士山」,而又為了趕時髦,在留學生會館裡笨拙地學跳舞,以致把地板踩得震天響。魯迅來日本的時候也留著辮子。對於辮子,他的內心充滿了痛恨與屈辱感。他在晚年寫的《病後雜談之餘》中說:「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
  • 大文豪魯迅作品中,最受小學生喜歡的人物形象?
    魯迅魯迅是個大大文學作家,流傳於世作品非常多。許多家長都會給孩子推薦讀他的作品。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收錄有。其中,最讓小學生喜歡的人物,莫過於「少年閏土」了。統編本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24課「少年閏土」是六年級小學語文上冊《少年閏土》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這個人物出自魯迅作品《故鄉》,《故鄉》這篇小說收錄在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想必對魯迅著作及思想比較了解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沒有一定的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不僅僅要對魯迅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創作環境中的人性,即魯迅對中國人人性的描寫。魯迅的文章,表面說故事,什麼之乎者也啊,深層次仍然是說人性。這一點,僅了解歷史背景,沒有一定的閱歷,仍然是不行的,讀不懂的。例如在《藥》那篇文章中「人血饅頭」治病的事,暗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魯迅曾說過一句話,為何能引發人們的爭議,他說得對嗎?
    前言:著名的思想啟蒙家胡適曾經這樣評價魯迅:「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魯迅,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我國近代的大文學家,他的諸多作品,至今都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一些經典佳作還年年入選語文課本,成為教育後代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