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魯迅原配妻子,獨守空房41年,死後還想與丈夫合葬

2020-12-11 導師老爹

引言

毛主席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年少時留學日本學醫。後來又投身於文學啟蒙當中

他對我國的文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魯迅是啟蒙者,為中國的未來操碎心,但他在為所有人啟蒙時,卻忘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結髮妻子——朱安。

封建家庭

朱安出生於1878年,和魯迅同是浙江紹興人,家中做著一點小生意,在當地還算是比較富裕。

並且朱安祖上還曾有過舉人,所以說她自小在生活上並沒有吃過苦頭。

如果家境非常富裕,見識的會更多,也有更多機會逃脫牢籠如果十分貧困,那麼受到的束縛也會少很多。

但就是朱安家中這樣不上不下的條件,讓她更難接觸到「新潮」事物。她像所有封建女性一樣「裹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精通女紅。

「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她除了因為要掌家而學的一點算數其他方面的知識寥寥無幾。

盲婚啞嫁

到了該嫁娶的年齡,朱安家為她安排了一個婚事,是家境和朱家差不多的周家大公子,從小就聽從父母安排的朱安沒有異議,因為她覺得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朱安是封建時期的嬌小姐,但他的未婚夫並不是,當時的魯迅正在外學習,家中忽然來信說為他定了一門婚事。

他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他知道如果現在退婚,那他的未婚妻將要面臨致命的流言蜚語。

這時候,他或許還是將她看做是未婚妻的,特意回信給朱家長輩,說要給朱安放足,還提議讓她去學校讀書,魯迅甚至還為朱安準備了學費。

朱家的封建觀念根深蒂固並沒有因為魯迅的信件而改變,朱安還是沒有能衝破這層束縛,一心在家中待嫁。

有名無實的婚事

他們原本準備在1901年成親,但因為優異的成績,魯迅拿到了公費留學的機會,這樣難得的機遇當然不能錯過,他們的婚事只能一拖再拖

到了日本後,魯迅各方面的觀念都發生了改變,1903年魯迅回家探親時,已經剪去辮子,穿上了筆挺的西裝。

新潮的青年和保守的封建小姐,看起來一點都不般配,但魯迅因為道義一直沒有提出退婚。

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接到了母親病重的消息,匆忙趕回國後看到的卻是喜氣洋洋正準備婚禮的場景

原來他的母親等不及。所以將他騙回來,讓兩人完婚,大家都以為魯迅會激烈反對,但沒想到他十分配合,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在新婚當夜,魯迅只在新房坐了一會兒就走出來,在書房睡了三天後返回了日本

只剩下朱安這個不知所措的新娘子,丈夫走了,但是新過門的兒媳還要替他操持家務,朱安住在周家祖宅中,承擔起了長孫媳婦的責任。

「是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之後她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丈夫除了會定期匯生活費,兩人剩下的交集少之又少

1919年,朱安隨著周家來到北平,夫妻兩個終於團聚,但兩人的關係依舊形同陌路除了每天必要的對話,兩人並不會交談。

就連衣服也分別放在兩個箱子中,這只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接觸。

以夫為天的朱安沒有覺得不對,還是盡心的侍候著一家人,讓魯迅能在外專心事業。

但是1927年,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開始了同居生活,之後還有了兒子。

朱安也曾傷心過,自己為丈夫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一點回應都沒有,甚至他還有了別的愛人,不過也許是教育影響,沒過多久朱安就釋然了

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丈夫就是他的天,他的兒子就是自己的兒子,她可以對這個男孩視如己出,等到她死後,她的「兒子」必定不會讓她做孤魂野鬼。

但是她應該不知道,魯迅曾經對朋友說過:「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禮物,我只有贍養的義務」。

時代造成的悲劇

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朱安沒有了她的天,也沒有了收入來源,不過因為丈夫的名氣,社會上有很多願意為她提供幫助。

不過朱安大部分都拒絕了,只接受了許廣平不多的生活費,她依舊孤身生活在北平,過著清苦的日子。

1947年,朱安在北平離世,身邊沒有任何親人,在她臨終前,曾經說過「希望死後能葬在大先生(魯迅)旁,她想念大先生」。

朱安是混亂時期無數女性的縮影,新文化和舊文化相互衝擊,這些封建女性只能在中間苦苦掙扎。

在激進的進步人士眼中,她們也是封建文化中的糟粕,代表著落後,但是這些女性也是最無辜的。

她們生在封建時代,沒有選擇,新思想解放後,她們還沒有機會接觸就已經被否定。

魯迅一生都在進行平民啟蒙,反對愚民,解放思想,朱安最大的悲劇或許就是成為他眼中愚民的一份子。

相關焦點

  • 魯迅小腳夫人朱安:獨守空房41年,在魯迅身亡時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今天我們所要了解的是魯迅和他的妻子朱安的愛情故事,雖說是夫妻,她卻獨守空房41年。魯迅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是以筆為武器,喚醒人們愛國情懷的戰士。他與許廣平的愛情故事也是被世人所熟知。許廣平當時的大多數女子不同,她自小做任何事情都有著自己的主見,她不願意裹腳並且希望自己能夠像男子一般在學堂上課。
  • 魯迅去世後,獨守空房41年的原配夫人,終於說出了一句經典的怨言
    我們熟知魯迅,熟知許廣平,卻對作為魯迅原配夫人的朱安不了解。朱安一輩子一直默默地站在魯迅先生的身後,不爭名,不為利,不過是想要得到魯迅先生的一絲絲的愛,但她竟從未得過。
  • 魯迅原配妻子,一生無性無愛無歡無後,臨終前的遺言令人揪心
    遺憾的是,在那個封建時代裡面有太多的犧牲品,對愛情有太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一個健全的思想,就按照父母之命,白白葬送了自己的一生,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就是舊社會的悲劇。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大無畏令我們敬佩,對我們人民而言,他是國家的勇士,敢於直面黑暗的社會,敢於同惡勢力鬥爭,只為給我們構築一個嶄新的社會。
  • 魯迅髮妻:獨守空房41年,無兒無女,無性無愛,遺言讓人落淚
    為了能夠在嫁入夫家之後更好的執掌經濟,還與母親那裡學習了經濟持家之道,其實以她的條件,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來看,已經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妻子人選。當時魯迅的母親也為他多加奔走,希望能夠挑選一位合其心意的妻子,這時的朱安就進入了她的視線。
  • 1936年魯迅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妻子朱安竟說出了這種話
    聽說未來太太是個包小腳的女人,又沒上過幾年學,他就寫信給她,請她把腳放下來,鼓勵她去讀書,想把她變成一個新女人。只是他沒有想到,朱安是個封建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就讓她這樣學習新女性呢?所以朱安對魯迅的要求無動於衷,當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看到朱安還是個封建女人時,他非常失望。1906年7月6日,朱安與魯迅結婚,開始了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我來周家已許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會離開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後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大先生指魯迅,這番話是魯迅的原配朱安講的,當時魯迅的母親過生,她當眾跪下說了這番話。究其一生,朱安在眾人面前的發聲少之又少,跟魯迅發作的記載總共也才兩回。
  • 1936年,魯迅深夜而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句著名怨言
    魯迅雖然早早的看懂了這個罪惡的舊社會,並且還深有體會,但他自己也沒能擺脫掉時代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記。魯迅也是一個被舊社會封建婚姻所迫害的人。魯迅一生有兩個妻子,一個是他的妻子朱安,另一個是他的學生許廣平。在那個舊社會,三妻四妾本不算什麼,但魯迅和那些人並不一樣。
  • 魯迅髮妻朱安,獨守空房41年,臨終前說了一句著名怨言,流傳至今
    一個小腳女人,在丈夫生病時衣不解帶日夜在病床前伺候,就因為丈夫朦朦朧朧間說了一句想吃稻香村的糕點,於是她連夜收拾出門,一個人來回走了80裡山路,只為滿足丈夫那隨口一說的心願。可最後,丈夫還是另娶他人,留她孤獨一生,這個可憐的女人名叫朱安,而她的丈夫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魯迅。
  • 84 年前魯迅深夜離世,獨守空房41年小腳妻子,一句怨言道盡一生
    苦思冥想以後,魯迅的父親想把本地朱家的小姐介紹給自己的兒子。朱家小姐名為宋安,繼承了古代女性的小腳美,擅長女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家閨秀。朱安比魯迅大3歲,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婚事,正所謂「女大三,抱金磚」。況且朱安雖然已經21歲,但此女在鄉裡鄉親素有賢明,因此魯迅家裡求娶誠意很足,朱家老爺也就樂呵呵的把自己女兒嫁到周家。
  • 魯迅髮妻朱安的人生之路
    朱安與魯迅:包辦婚姻朱安在1878年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富庶人家。這戶朱姓人家自己經營著一些生意,算是有些薄產,祖上還曾經出過舉人。因此,自小,朱安可以說是沒有吃過什麼苦。但是,也是因為這種嚴格的、和封建社會嚴絲合縫的家庭背景,朱安沒有機會接觸到外界所謂」新潮「的東西。
  • 朱安:心裡一直裝著先生,有名無實陪著他41年,可自己卻一生難安
    1878年的時候,朱安出生在紹興,也是因為時代的特殊,她從小就受到了封建的教育,認為女子無才就是德,在家裡也只學著做一下女紅,要說溫柔體貼善良打理家,朱安是一把好手,只可惜她嫁的不是普通人,當時她已經21歲了,家裡人也著急,在四處詢問下找到了周家,她比南方大了三歲,周家雖說沒什麼錢,可家底門楣也算是不錯,就這樣1906年嫁了過去,她嫁給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魯迅先生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1936年魯迅離世,面對眾多悼念者,原配朱安說出了唯一的一句怨言在我國的近代史上,有這麼一個女人,她的一生沒有太多的大起大落,更沒有悲天感人的故事,從出生一直到其去世,整個的生命歷程顯得平淡而無味。與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的女人並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如果不是因為她的丈夫,可能今天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聽到過她的名字,她就是朱安,而她的丈夫叫魯迅。朱安是魯迅的原配夫人,他們兩人是屬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魯迅並不知情的前提之下,就已經確定了朱安是魯迅的老婆。
  • 有幸嫁給大文豪,卻守了41年活寡,將情敵當作姐妹,最終孤單離世
    1947年6月29日凌晨,在北平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21號的一間老宅子裡,一名叫朱安的老婦人,孤單地離開了人世,走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按理說,一個老人的離開除了令她的親人悲傷,萬萬是不會對社會以及後世產生多大影響的。但是這個叫朱安的女人除了是她自己,還有一個更加特殊的身份,魯迅的原配和遺孀。
  • 相愛相親,她像朱安一樣,等候男人到八十多歲,卻記不得男人模樣
    今天想說的並不是她們之間的情誼,而是《相愛相親》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張艾嘉飾濱的媽媽惠英在母親去世後,最大的心頭事是想把葬在鄉下的父親的墳遷回城裡,和母親葬在一起,在她的記憶裡,她的母親和父親是深愛的。
  • 朱安晚年靠稀飯鹹菜生活,丈夫魯迅家藏頗豐,她分毫未取
    他就是一生傲骨的民國文學家魯迅。然而魯迅的一生十分複雜,僅僅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的。如果想要了解魯迅,其實可以從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入手。朱安一生可謂悽涼,但她晚年寧可吃不飽飯,也要堅守丈夫的遺物,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事情還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1878年6月,朱安出生於浙江紹興。
  • 朱安: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說起一代文豪、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魯迅的夫人,或許大多數讀者的第一反應會是"許廣平"和他倆著名的《兩地書》。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其人其事之記載卻不多,且頗有些不夠完整。1、封建舊俗下的「犧牲品」面對持"僅限履約"式態度的丈夫,朱安未曾沒有對別人表達過不滿以及內心的怨恨。在魯迅因與許廣平之愛情赴滬後,朱安更是對魯迅也許能回心轉意,於己生情的最後一絲幻想也終於破滅。
  • 魯迅髮妻朱安:徒步80裡為他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朱安和魯迅一樣同是浙江紹興人,朱安出生於1878年6月,而魯迅出生於1881年9月,也就是說朱安比魯迅大了3歲。不知道當時有沒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不過當時朱家也比較富裕,是一個經商家庭。和周家倒也是門當戶對。
  • 他痛罵郭沫若花心,但自己50歲還想娶18歲黃花閨女,情史讓人不齒
    是因為他覺得郭沫若太花心了,他覺得這樣的男子是無情無義之輩,跟地痞流氓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郭沫若這一生有很多的紅顏知己,到最後他的日本籍妻子不被郭沫若接受,他還閉門不見,最終是在上海度過了他的餘生,這實在是讓人感慨。郭沫若對待自己的妻子確實令人不齒,可是同樣跟他半斤八兩的魯迅先生,同樣也是情史無比精彩的男子,他在去世之後,他在感情上的事情也是讓人唾罵的。
  • 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沒幾天便又返回日本,留朱安一人獨守空房,魯迅對朱安的評價是:"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安在魯迅眼睛裡,僅僅是一個禮物而已。朱安,一個新婚的婦人,卻宛如一個寡婦,自己的丈夫極少回來,渡過了七年的獨守空房,終於等到了丈夫留日歸來,朱安很高興,大先生終於回來了,她可能以為,兩個人終於可以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了,但是一直接受新事物的魯迅卻越發厭惡與朱安談話,家裡人勸說他時,他只說"和她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要自作聰明。
  • 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
    魯迅先生對得起所有人,卻唯獨對不起一個女人,他的原配妻子朱安,一個生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嫁給魯迅本以為燦爛輝煌過一生,誰想活了六十九個春秋,卻孤獨空四十一個漫長冬夏。朱安朱安是時代的悲哀,而且她偏偏遇到的是魯迅,她是新舊思想交鋒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