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毛主席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年少時留學日本學醫。後來又投身於文學啟蒙當中。
他對我國的文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魯迅是啟蒙者,為中國的未來操碎心,但他在為所有人啟蒙時,卻忘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結髮妻子——朱安。
封建家庭
朱安出生於1878年,和魯迅同是浙江紹興人,家中做著一點小生意,在當地還算是比較富裕。
並且朱安祖上還曾有過舉人,所以說她自小在生活上並沒有吃過苦頭。
如果家境非常富裕,見識的會更多,也有更多機會逃脫牢籠,如果十分貧困,那麼受到的束縛也會少很多。
但就是朱安家中這樣不上不下的條件,讓她更難接觸到「新潮」事物。她像所有封建女性一樣「裹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精通女紅。
「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她除了因為要掌家而學的一點算數,其他方面的知識寥寥無幾。
盲婚啞嫁
到了該嫁娶的年齡,朱安家為她安排了一個婚事,是家境和朱家差不多的周家大公子,從小就聽從父母安排的朱安沒有異議,因為她覺得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朱安是封建時期的嬌小姐,但他的未婚夫並不是,當時的魯迅正在外學習,家中忽然來信說為他定了一門婚事。
他雖然無奈但也只能接受,他知道如果現在退婚,那他的未婚妻將要面臨致命的流言蜚語。
這時候,他或許還是將她看做是未婚妻的,特意回信給朱家長輩,說要給朱安放足,還提議讓她去學校讀書,魯迅甚至還為朱安準備了學費。
但朱家的封建觀念根深蒂固,並沒有因為魯迅的信件而改變,朱安還是沒有能衝破這層束縛,一心在家中待嫁。
有名無實的婚事
他們原本準備在1901年成親,但因為優異的成績,魯迅拿到了公費留學的機會,這樣難得的機遇當然不能錯過,他們的婚事只能一拖再拖。
到了日本後,魯迅各方面的觀念都發生了改變,1903年魯迅回家探親時,已經剪去辮子,穿上了筆挺的西裝。
新潮的青年和保守的封建小姐,看起來一點都不般配,但魯迅因為道義一直沒有提出退婚。
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接到了母親病重的消息,匆忙趕回國後看到的卻是喜氣洋洋正準備婚禮的場景。
原來他的母親等不及。所以將他騙回來,讓兩人完婚,大家都以為魯迅會激烈反對,但沒想到他十分配合,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在新婚當夜,魯迅只在新房坐了一會兒就走出來,在書房睡了三天後返回了日本。
只剩下朱安這個不知所措的新娘子,丈夫走了,但是新過門的兒媳還要替他操持家務,朱安住在周家祖宅中,承擔起了長孫媳婦的責任。
「是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之後她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丈夫除了會定期匯生活費,兩人剩下的交集少之又少。
1919年,朱安隨著周家來到北平,夫妻兩個終於團聚,但兩人的關係依舊形同陌路,除了每天必要的對話,兩人並不會交談。
就連衣服也分別放在兩個箱子中,這只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接觸。
以夫為天的朱安沒有覺得不對,還是盡心的侍候著一家人,讓魯迅能在外專心事業。
但是1927年,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開始了同居生活,之後還有了兒子。
朱安也曾傷心過,自己為丈夫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一點回應都沒有,甚至他還有了別的愛人,不過也許是教育影響,沒過多久朱安就釋然了。
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丈夫就是他的天,他的兒子就是自己的兒子,她可以對這個男孩視如己出,等到她死後,她的「兒子」必定不會讓她做孤魂野鬼。
但是她應該不知道,魯迅曾經對朋友說過:「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禮物,我只有贍養的義務」。
時代造成的悲劇
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朱安沒有了她的天,也沒有了收入來源,不過因為丈夫的名氣,社會上有很多願意為她提供幫助。
不過朱安大部分都拒絕了,只接受了許廣平不多的生活費,她依舊孤身生活在北平,過著清苦的日子。
1947年,朱安在北平離世,身邊沒有任何親人,在她臨終前,曾經說過「希望死後能葬在大先生(魯迅)旁,她想念大先生」。
朱安是混亂時期無數女性的縮影,新文化和舊文化相互衝擊,這些封建女性只能在中間苦苦掙扎。
在激進的進步人士眼中,她們也是封建文化中的糟粕,代表著落後,但是這些女性也是最無辜的。
她們生在封建時代,沒有選擇,新思想解放後,她們還沒有機會接觸就已經被否定。
魯迅一生都在進行平民啟蒙,反對愚民,解放思想,朱安最大的悲劇或許就是成為他眼中愚民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