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髮妻朱安:徒步80裡為他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2020-12-14 起叔讀史記

說到魯迅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憑藉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超前的開創了中國20世紀現代文學的新傳統,推動了新文學的現代化。在我國現代文學的理論探討與思想鬥爭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魯迅的文學成就早已是家喻戶曉,不必多言。而今天要說的是他和髮妻朱安的故事。

朱安和魯迅一樣同是浙江紹興人,朱安出生於1878年6月,而魯迅出生於1881年9月,也就是說朱安比魯迅大了3歲。不知道當時有沒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不過當時朱家也比較富裕,是一個經商家庭。和周家倒也是門當戶對。

不過朱安和大多數舊社會的女性一樣,她從小被灌輸「三從四德」的思想,會做針線、會做飯做家務,脾氣和順,但就是沒有讀過書,也不認識字。而且還有一點朱安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被拉著裹了腳。

在魯迅的父母眼中,這樣的兒媳婦是再好不過了。1899年,也就是魯迅18歲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朱安和魯迅定了婚。

其實這並非是魯迅的本意,魯迅是一個接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因此對舊社會那一套極為的反感。而且自己的妻子還裹過腳,還沒上過學不識字,這讓他實在無法接受。

於是婚期一拖再拖,本來在1901年,魯迅即將畢業的時候,家裡就安排他們成親了。不料魯迅為了避婚逃到了日本留學去了。

1906年7月,魯迅接到了一張電報,電報的大概意思就是「母親病重趕快回來。」魯迅風風火火的回到了家,卻沒想到是一個騙局,是要讓他回來成親的。在母親的苦苦哀求之下,魯迅不得已和朱安完婚了。

然而婚雖然結了,但這對於朱安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她的悲劇才剛剛開始。婚後魯迅經常對朱安冷嘲熱諷,並且堅決不同意與其同房。並且在第三天便又去了日本,獨守空房的朱安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能眼淚直流。

後來魯迅在北京買了一套宅子,把母親和朱安都借了過來。朱安以為有了轉變的機會,她極力的表現自己,把魯迅的母親照顧的妥妥帖帖的。但是魯迅依舊無視朱安,只是每個月給她一些錢,倒像是傭人關係。

有一次魯迅無意間透露自己喜歡吃一種糕點,還打趣因為太好吃了,所以經常被搶購一空。說著無心,聞者有意。朱安居然連夜走了80裡路,為魯迅買了回來。

1923年夏,魯迅因和二弟鬧翻,在搬家的時候曾再次提出要和朱安離婚,讓她重新開始,畢竟他們雖有夫妻之名,但是一直未有夫妻之實,對於朱安來說離開周家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朱安卻說:「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這輩子都不會改嫁了。」

魯迅大概在這時也想起了朱安所做的種種,回答了一個「好」字,而他們的婚姻卻依舊像從前一樣,彼此相安無事,一直到1936年10月19魯迅去世,朱安和魯迅的這段包辦婚姻算是畫上了句號。

相關焦點

  • 小腳朱安徒步80裡給魯迅買糕點,卻只換得一字
    魯迅先生也有一段的包辦婚姻,這段婚姻中的女主人叫朱安,她是一名小腳婦女,曾經徒步走八十裡地只為給魯迅買糕點吃,結果卻換來魯迅的一個字就將她打發了。說起魯迅先生就會想起他辛辣的筆風和針砭時弊的文章,也會想起他與許廣平先生讓人羨慕的愛情。許廣平先生除了在生活中對魯迅先生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在魯迅先生過世以後她也為保護魯迅先生留下來的東西付出了很多。
  • 朱安有多愚昧?趕40裡地給魯迅買糕點,卻只換來一個字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實際上能夠看到魯迅的身影,當然關於魯迅的小腳妻子朱安的故事,很多人知之甚少。在魯迅的作品中刻畫出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背景之下的黑暗。
  • 卑微的愛,小腳朱安徒步80裡為魯迅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提起魯迅先生,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他跟許廣平先生如同天作之合一般的婚姻,記得許廣平先生對魯迅先生的精神照顧,還記得在魯迅先生百年之後,為保護魯迅先生遺著所做出的諸多努力。不論從婚前還是婚後,魯迅先生跟許廣平先生的婚姻都堪稱完美,說上一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不為過。
  • 魯迅髮妻朱安,獨守空房41年,臨終前說了一句著名怨言,流傳至今
    一個小腳女人,在丈夫生病時衣不解帶日夜在病床前伺候,就因為丈夫朦朦朧朧間說了一句想吃稻香村的糕點,於是她連夜收拾出門,一個人來回走了80裡山路,只為滿足丈夫那隨口一說的心願。可最後,丈夫還是另娶他人,留她孤獨一生,這個可憐的女人名叫朱安,而她的丈夫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魯迅。
  • 魯迅髮妻朱安的人生之路
    提到魯迅,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他在現當代文學史中留下的無數閃光的作品。魯迅是一個「」戰士「,他生活在中華民族就動蕩的時代,以筆為刀,以文為刃,是點著了蒙昧的民智中的星星之火的引路人,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一位」英雄「。而這位英雄的結髮妻子朱安,卻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愧對的幾人之一。
  • 魯迅小腳夫人朱安:獨守空房41年,在魯迅身亡時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束縛愛情是兩個人的真誠以待,是兩個人的彼此守護,一廂情願的並不是愛情,換來的只有雙方的彼此傷害,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造就了多少愛情的悲劇。今天我們所要了解的是魯迅和他的妻子朱安的愛情故事,雖說是夫妻,她卻獨守空房41年。
  • 魯迅與朱安: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對於魯迅來說,這段感情的世界,留給他的一個是那個舊時代賦予他的包辦婚姻,還有一個就是追求新時代帶給他的真正的自由戀愛,這就像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正是舊時代與新思想的對抗賽,魯迅先生這一生就像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或者再順便問一下,什麼東西添買不添買?但這種較長的話,一月之中,不過一兩次。」這當然不是正常夫妻的交流。事實上,朱安頂多算是魯迅需要盡供養義務的人罷了。就像魯迅說的,「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 1936年魯迅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妻子朱安竟說出了這種話
    魯迅是我國近代文壇一大文豪,他的文字震撼人心,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版圖上佔有最大版圖的作家」。魯迅這一代人只知道人多了,也知道他和學生許廣平有過一段戀情,卻不知道他結髮之妻朱安,就像文中所說的「愚民」。
  • 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朱安小傳中曾提及待字閨中時的她——「夫人生而穎慧,工女紅,守禮法,父母愛之不啻若掌上珠」。父母按照舊社會的要求教育自己的掌上明珠,給朱安灌輸《女兒經》,為的無非就是嫁為人婦後能好好服侍公婆服侍丈夫,能夠過上好的日子,只是這一切在現在看來都是徒勞,因為朱安嫁的,是新文化運動先驅,最痛恨封建主義教條的魯迅,朱安的一生,也正是毀於這些相夫教子的至理名言。
  • 魯迅先生的後人,兒子不負眾望,侄孫是一個明星,我們都認識
    魯迅先生是民國時期的一位拿著筆戰鬥的戰士,他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文學家、思想家,他還是五四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在魯迅先生的那個年代,其社會是一個落後和黑暗的時代,魯迅就在這個年代中,用筆作為武器,勇敢的揭露那些民國時期的黑暗現象。魯迅的一生都是在戰鬥的,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我們民族的覺醒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四千元,她的飯桌吃了什麼
    熟知情況的李霽野描述說:「太師母的五十元須留下二十作自己零用,三十為生活費,而一個傭人的工食即要佔去大半,又不能處處計較,想吃的東西總要買,有時頗貴,而買來也未必吃,這是她常覺為難的。又用了兩個女僕,自然難言寬裕。」此外,李霽野還寫到:「李先生上月得一子,大太太買了五元錢禮物親自送去。」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魯迅在遇到許廣平前已經結婚了,他的結髮妻子叫朱安。用魯迅的話來說,朱安就是他的母親硬塞給他的一個禮物。因為年幼喪父,魯迅從小看著母親為了他們幾個孩子含辛如苦,所以他對母親十分的敬重,在他看來,只要母親開心,他寧願放棄愛情,所以他雖心有不滿不甘,但還是接受了無愛的婚姻。
  • 魯迅髮妻:獨守空房41年,無兒無女,無性無愛,遺言讓人落淚
    本期要為大家講述的,便是大文豪魯迅的這段失敗的婚姻。魯迅一生以筆為刃,啟蒙民智,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大英雄。可是他一生少有愧對的幾人中,有一位便是他的結髮之妻朱安,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封建制度下的悲慘婚姻,改造未婚妻無望後他遠走他國朱安與魯迅的故事其實在一開始就是一個悲劇,曾經的魯迅在年幼時期就反感封建社會的各種制度。而封建傳統裡提倡的包辦婚姻,更是他極其厭惡的一件事,可是人不能勝天,沒想到他的婚姻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安排得來的。
  • 朱安晚年靠稀飯鹹菜生活,丈夫魯迅家藏頗豐,她分毫未取
    她或許曾諮詢過魯迅的意見,但終究還是決定自作主張,於1901年4月份,直接去朱家見了長輩。兩家人有些交情,長輩們很快達成了共識,同意了魯迅和朱安的婚事。兩家長輩商量已定,然後通知了魯迅。他身為新郎官,卻成了最後一個知道結婚對象是誰的人。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和母親之間也必然會發生激烈的矛盾和爭執。
  • 變賣魯迅遺物的朱安,晚年只能吃稀飯和鹹菜?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最初,朱安的生活由魯迅照料,每月按時給生活費。後來魯迅去世,周作人、許廣平接替了照顧朱安的任務,但他們之所以盡心盡力,全是因為老太太還活著。 最後,老太太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要求周作人把給自己的零花錢,在自己去世後,全部給朱安。
  • 朱安: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說起一代文豪、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魯迅的夫人,或許大多數讀者的第一反應會是"許廣平"和他倆著名的《兩地書》。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其人其事之記載卻不多,且頗有些不夠完整。朱安,紹興朱家臺門後裔,生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其親屬做媒,於當時"大齡剩女"的年紀嫁於同屬紹興(新周家臺門)年紀相仿的男性"文藝憤青"周樹人,即魯迅(朱安稱他為"大先生")。儘管同是生於有大戶宗族背景的家庭,但一個是思想僵化、目不識丁的舊式纏足女子,一個是在思想上力求破除封建糟粕的新文化先驅者,兩人的結合註定有份無緣,僅限一紙婚書。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只不過自從魯迅去了日本之後,接觸了太多先進的思想理論,對於自己的這個老婆,他並沒有精神上的認可,雖然當年魯迅被自己的母親以生病為由騙回老家與朱安結了婚,當時的魯迅並沒有反抗,但是在結婚之後不久,他毅然決然的回到了日本,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魯迅的心裡,對於這段婚姻其實並沒有太過於的看重。
  • 朱安:魯迅原配妻子,獨守空房41年,死後還想與丈夫合葬
    他對我國的文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魯迅是啟蒙者,為中國的未來操碎心,但他在為所有人啟蒙時,卻忘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結髮妻子——朱安。盲婚啞嫁到了該嫁娶的年齡,朱安家為她安排了一個婚事,是家境和朱家差不多的周家大公子,從小就聽從父母安排的朱安沒有異議,因為她覺得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這年10月15日黃昏,北平西三條胡同21號(現北京故居)裡,忽然來了三位不速之客。他們踏進院子大門時,這座宅子的女主人和她的傭人正在吃晚飯,兩人手裡各端著一個碗,碗裡是清澈見底的稀湯,上面漂著幾根乾菜葉,她們面前的桌子上有一個菜碟,碟子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根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