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
其實一提到魯迅的感情生活,大多數人都知道他與許廣平的「同居」故事,還是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有一個「名存實亡」的妻子,名字叫做朱安。
本來在寫標題的時候,糾結了很久,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兩個人的關係,你說戀人?妻子?不負責?似乎這些修飾詞都是不對的。
其實魯迅與朱安之間的感情真的是一段充滿著悽涼色彩的歷程,在他們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的感情有時候是不可勉強的,你越努力,反而可能對方離得越遠。
對於魯迅來說,這段感情的世界,留給他的一個是那個舊時代賦予他的包辦婚姻,還有一個就是追求新時代帶給他的真正的自由戀愛,這就像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正是舊時代與新思想的對抗賽,魯迅先生這一生就像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
魯迅與朱安,時代下的「犧牲品」
朱安雖然與魯迅一直在外人看來是確信的夫妻,但是兩個人卻沒有過夫妻之間的行為,也沒有過深厚的感情,未留下彼此的一個後代,兩個人的婚姻就是那個時代所造成的一場悲劇。
魯迅在21歲的時候,由雙方家裡的安排,包辦了一場婚姻,在強迫下,娶了朱安。朱安比魯迅要大三歲,而且非常的勤勞、耐吃苦、很溫柔賢惠,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賢妻良母,所以魯迅的母親很是喜歡,想要作為兒媳婦。
但是當時的魯迅正在追求新的思想,無法接受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逃到了日本。
但是魯迅的父母非常著急,就撒謊欺騙魯迅說病重,但是回家之後貼滿了喜字,魯迅就知道被欺騙了,十分懊惱,敵不過母親的苦苦哀求,魯迅只得答應,第二天魯迅氣的痛哭,之後第二為了表示對於母親的反抗,直接離開了家。
即使魯迅回家後一直會故意躲著朱安,但朱安一輩子就一直在照顧著魯迅的父母和魯迅的生活,無微不至,毫無怨言。
有一段時間,魯迅生了病吃不下去飯,朱安就想盡各種的辦法想讓他多吃一點。就因為魯迅無意間說的稻花村的糕點,即使那時候魯迅已經和許廣平在一起了,可是還是願意走上八十裡地,整整七十萬步只為了買到魯迅愛吃的糕點。
更感動的是,朱安是以小腳走路,更加的疼痛。如此漫長的路程只因魯迅無意間的一句話,而朱安卻堅持下來了。朱安辛辛苦苦的去買了糕點回來,魯迅表現的非常淡然,只回了句,好。
其實很多人在這段感情裡都會認為魯迅過於薄情寡義,過於冷淡,而且這一生都是這樣,但是從那個時代來說,這種悲劇又是不可避免的。
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其實很多人在這段感情裡都會認為魯迅過於薄情寡義,過於冷淡,但是從那個時代來說,這種悲劇又是不可避免的。
朱安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人,即使曾經魯迅也勸說過朱安去放棄裹腳、儘量上學識字,開放思想,但是都被朱安拒絕了。
而且曾經魯迅也向她提過離婚,但是朱安沒有接受。因為在她的觀念裡,作為一個女人,就應該一輩子照顧自己的丈夫,可能如果被離婚的話,對於她來說,無異於殺了她。
對於魯迅來說,這一段婚姻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接受到了很多的新思想的衝擊,對於朱安這種有些封建的女人,心裡其實是有些「鄙夷」的。對於當時年輕氣盛的魯迅來說,父母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在「侮辱」他,所以他選擇了對自己母親一輩子的「報復」,一直都沒有朱安有過夫妻感情。
反而在很多的時候魯迅在心裡是非常憐憫朱安的,但是兩個人思想不同,根本就沒有辦法溝通。所以朱安想要的愛,魯迅一直也給不了。
其實造成兩個人這種情況只能說兩個人都沒有錯,而是但是封建社會的影響,催化成的一個悲劇,這也正是兩個思想之間的碰撞,誰都固執的說服不了誰。
朱安作為一個傳統的女人,是一個很好的女人,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傳統的話,接受了離婚,是不是就不用一輩子受冷落,會有不同的一個未來呢?
在那種時代下,人是最自由的,也是最不自由的!
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實不僅是在感情上,魯迅先生在文學上、思想上,都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有個網友說的好,魯迅先生書寫的文字你現在再看也是不過時的,反而更加深刻反映我們作為人的本性。
還記得小時候去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那時候只覺得好,非常痛快流暢,但是前一段時間讀了阿Q,每一句話都不是廢話。而且讀魯迅先生的書,切忌太快,囫圇吞棗,需要慢慢的品,慢慢的思考。
讀《阿Q正傳》,你能看到魯迅先生是如何的批判民族和人們的劣根性,去深刻的描畫出「中國國民的靈魂」。
讀《吶喊》,你能深深體會到處於不同階段的人們之間永遠抹不掉的矛盾,當時那舊社會所帶來的各種制度以及社會間的種種矛盾,進行深刻的剖析以及徹底的否定。
讀《野草》你可以看到,當真正的新文化正式統一戰線之後,那裡的人們不停的在奮鬥,在孤獨的探索中不斷地前進。
讀《朝花夕拾》,你看到了魯迅先生小時候慢慢成長的一個生活經歷以及他思想的變化,對於清末民初的社會面貌也進行展現。
讀《彷徨》,你看到了《新青年》之間發生的矛盾,以及在這個歷程中有很多的曾經戰友發生了變節。
用魯迅先生的話來對照我們當代現實所見所聞,才發覺100年後,很多東西都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