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朱安: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2020-12-23 楊田說育兒

「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

其實一提到魯迅的感情生活,大多數人都知道他與許廣平的「同居」故事,還是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有一個「名存實亡」的妻子,名字叫做朱安。

本來在寫標題的時候,糾結了很久,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兩個人的關係,你說戀人?妻子?不負責?似乎這些修飾詞都是不對的。

其實魯迅與朱安之間的感情真的是一段充滿著悽涼色彩的歷程,在他們的身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的感情有時候是不可勉強的,你越努力,反而可能對方離得越遠。

對於魯迅來說,這段感情的世界,留給他的一個是那個舊時代賦予他的包辦婚姻,還有一個就是追求新時代帶給他的真正的自由戀愛,這就像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正是舊時代與新思想的對抗賽,魯迅先生這一生就像是新舊時代的見證者。

魯迅與朱安,時代下的「犧牲品」

朱安雖然與魯迅一直在外人看來是確信的夫妻,但是兩個人卻沒有過夫妻之間的行為,也沒有過深厚的感情,未留下彼此的一個後代,兩個人的婚姻就是那個時代所造成的一場悲劇。

魯迅在21歲的時候,由雙方家裡的安排,包辦了一場婚姻,在強迫下,娶了朱安。朱安比魯迅要大三歲,而且非常的勤勞、耐吃苦、很溫柔賢惠,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賢妻良母,所以魯迅的母親很是喜歡,想要作為兒媳婦。

但是當時的魯迅正在追求新的思想,無法接受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逃到了日本。

但是魯迅的父母非常著急,就撒謊欺騙魯迅說病重,但是回家之後貼滿了喜字,魯迅就知道被欺騙了,十分懊惱,敵不過母親的苦苦哀求,魯迅只得答應,第二天魯迅氣的痛哭,之後第二為了表示對於母親的反抗,直接離開了家。

即使魯迅回家後一直會故意躲著朱安,但朱安一輩子就一直在照顧著魯迅的父母和魯迅的生活,無微不至,毫無怨言。

有一段時間,魯迅生了病吃不下去飯,朱安就想盡各種的辦法想讓他多吃一點。就因為魯迅無意間說的稻花村的糕點,即使那時候魯迅已經和許廣平在一起了,可是還是願意走上八十裡地,整整七十萬步只為了買到魯迅愛吃的糕點。

更感動的是,朱安是以小腳走路,更加的疼痛。如此漫長的路程只因魯迅無意間的一句話,而朱安卻堅持下來了。朱安辛辛苦苦的去買了糕點回來,魯迅表現的非常淡然,只回了句,好。

其實很多人在這段感情裡都會認為魯迅過於薄情寡義,過於冷淡,而且這一生都是這樣,但是從那個時代來說,這種悲劇又是不可避免的。

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其實很多人在這段感情裡都會認為魯迅過於薄情寡義,過於冷淡,但是從那個時代來說,這種悲劇又是不可避免的。

朱安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人,即使曾經魯迅也勸說過朱安去放棄裹腳、儘量上學識字,開放思想,但是都被朱安拒絕了。

而且曾經魯迅也向她提過離婚,但是朱安沒有接受。因為在她的觀念裡,作為一個女人,就應該一輩子照顧自己的丈夫,可能如果被離婚的話,對於她來說,無異於殺了她。

對於魯迅來說,這一段婚姻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接受到了很多的新思想的衝擊,對於朱安這種有些封建的女人,心裡其實是有些「鄙夷」的。對於當時年輕氣盛的魯迅來說,父母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在「侮辱」他,所以他選擇了對自己母親一輩子的「報復」,一直都沒有朱安有過夫妻感情。

反而在很多的時候魯迅在心裡是非常憐憫朱安的,但是兩個人思想不同,根本就沒有辦法溝通。所以朱安想要的愛,魯迅一直也給不了。

其實造成兩個人這種情況只能說兩個人都沒有錯,而是但是封建社會的影響,催化成的一個悲劇,這也正是兩個思想之間的碰撞,誰都固執的說服不了誰。

朱安作為一個傳統的女人,是一個很好的女人,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傳統的話,接受了離婚,是不是就不用一輩子受冷落,會有不同的一個未來呢?

在那種時代下,人是最自由的,也是最不自由的!

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實不僅是在感情上,魯迅先生在文學上、思想上,都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有個網友說的好,魯迅先生書寫的文字你現在再看也是不過時的,反而更加深刻反映我們作為人的本性。

還記得小時候去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那時候只覺得好,非常痛快流暢,但是前一段時間讀了阿Q,每一句話都不是廢話。而且讀魯迅先生的書,切忌太快,囫圇吞棗,需要慢慢的品,慢慢的思考

讀《阿Q正傳》,你能看到魯迅先生是如何的批判民族和人們的劣根性,去深刻的描畫出「中國國民的靈魂」。

讀《吶喊》,你能深深體會到處於不同階段的人們之間永遠抹不掉的矛盾,當時那舊社會所帶來的各種制度以及社會間的種種矛盾進行深刻的剖析以及徹底的否定。

讀《野草》你可以看到,當真正的新文化正式統一戰線之後,那裡的人們不停的在奮鬥,在孤獨的探索中不斷地前進。

讀《朝花夕拾》,你看到了魯迅先生小時候慢慢成長的一個生活經歷以及他思想的變化,對於清末民初的社會面貌也進行展現。

讀《彷徨》,你看到了《新青年》之間發生的矛盾,以及在這個歷程中有很多的曾經戰友發生了變節。

用魯迅先生的話來對照我們當代現實所見所聞,才發覺100年後,很多東西都沒變。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漢奸弟弟為何十分同情朱安?大哥對待封建婚姻過於崇洋媚外
    大家知道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發起人,他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些問題上,魯迅過於激進,封建的東西雖然大部分是不好的,但是很多還是值得傳承的。魯迅提倡白話文,但是文言文不好嗎?我想並不是這樣,至少中國的歷史是用文言文寫的。
  • 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
    魯迅本來就對這場包辦婚姻充滿厭惡,再加上母親的欺騙,妻子娘家人拒絕朱安學習新思想以及朱安本身外貌的原因,導致魯迅對這個婚姻絕望,和朱安在一起的日子,據說魯迅從來沒有碰過朱安,但是他又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再加上如果休妻,在當時那個時代,對於朱安來會是一個毀滅的打擊,魯迅把朱安當成母親送的一件禮物「供養」起來,就算魯迅離開了家,也在好友那放了一筆錢
  • 魯迅髮妻朱安的人生之路
    朱安與魯迅:包辦婚姻朱安在1878年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富庶人家。這戶朱姓人家自己經營著一些生意,算是有些薄產,祖上還曾經出過舉人。因此,自小,朱安可以說是沒有吃過什麼苦。但是,也是因為這種嚴格的、和封建社會嚴絲合縫的家庭背景,朱安沒有機會接觸到外界所謂」新潮「的東西。
  • 朱安: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紹興朱家臺門後裔,生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其親屬做媒,於當時"大齡剩女"的年紀嫁於同屬紹興(新周家臺門)年紀相仿的男性"文藝憤青"周樹人,即魯迅(朱安稱他為"大先生")。儘管同是生於有大戶宗族背景的家庭,但一個是思想僵化、目不識丁的舊式纏足女子,一個是在思想上力求破除封建糟粕的新文化先驅者,兩人的結合註定有份無緣,僅限一紙婚書。
  • 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沒幾天便又返回日本,留朱安一人獨守空房,魯迅對朱安的評價是:"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他舉了個例子說: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東西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其實這種東西不但紹興沒有,就是全中國也沒有,她怎麼能吃到?這樣,談不下去了。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這說明朱安是想親近魯迅的,但是苦於自己從小的接觸的舊思想,與魯迅完全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任誰也是說不來話的,朱安在這個時候是否有意識到呢?
  • 魯迅先生說,一個我是直面生死的勇士,一個我是所謂的「渣男」
    魯迅先生,我們都知道那是一個真正的勇士。面對反動派的真槍實彈,他用一支筆無情的將反動派全都消滅。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敢於面對死亡的勇士」,卻也有一段堪稱「渣男」的感情經歷!魯迅先生有過兩段婚姻,一個是家裡給他包辦的婚姻,一段是身為新青年追求自由的愛戀。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只不過自從魯迅去了日本之後,接觸了太多先進的思想理論,對於自己的這個老婆,他並沒有精神上的認可,雖然當年魯迅被自己的母親以生病為由騙回老家與朱安結了婚,當時的魯迅並沒有反抗,但是在結婚之後不久,他毅然決然的回到了日本,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魯迅的心裡,對於這段婚姻其實並沒有太過於的看重。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我來周家已許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會離開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後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大先生指魯迅,這番話是魯迅的原配朱安講的,當時魯迅的母親過生,她當眾跪下說了這番話。究其一生,朱安在眾人面前的發聲少之又少,跟魯迅發作的記載總共也才兩回。
  • 朱安:我已經沒有退路可言,周先生沒讓我另嫁他人,我應該原諒他
    他不忍心這麼做,但他心裡已經跟母親打定了這樣的主意:「結婚前一切我聽你作主,結婚後一切我自己作主,那時你們可得聽我。」雖說受新思想沐浴成為半個「精神小夥」,但還沒有歷經日本留學過後那樣的思想大轉變。那時候他的清朝辮子還在,還沒穿上西服,還處於對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罔惑之中,所以對包辦婚約一事,抱有含糊其事,靜觀待變的心態。更重要的是,他愚孝慣了,說不同意,跟母親硬剛,怕不會整出些什麼事來?結果,不能洞徹兒子內心所想的魯瑞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 魯迅小腳夫人朱安:獨守空房41年,在魯迅身亡時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在世人眼中愛情的詩篇總是令人神往,牛郎與織女的鵲橋相聚,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相隨,無一不讓人感慨萬分,認為這就是愛情最純粹的樣子了吧。可是世上又有多少真心實意能夠得到成全,又有多少痴心以付能夠得到回應呢。
  • 朱安有多愚昧?趕40裡地給魯迅買糕點,卻只換來一個字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實際上能夠看到魯迅的身影,當然關於魯迅的小腳妻子朱安的故事,很多人知之甚少。在魯迅的作品中刻畫出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背景之下的黑暗。
  • 朱安一生守活寡,她卻得到了魯迅全部的愛,許廣平她憑什麼?
    魯迅在遇到許廣平前已經結婚了,他的結髮妻子叫朱安。用魯迅的話來說,朱安就是他的母親硬塞給他的一個禮物。因為年幼喪父,魯迅從小看著母親為了他們幾個孩子含辛如苦,所以他對母親十分的敬重,在他看來,只要母親開心,他寧願放棄愛情,所以他雖心有不滿不甘,但還是接受了無愛的婚姻。
  • 小腳朱安徒步80裡給魯迅買糕點,卻只換得一字
    魯迅先生這句話指代一種難得可貴的氣節,在面對敵人時堅決不會服軟,但在面對人民的時候卻很願意為其服務。在封建社會時,婚姻幾乎都是包辦的,盛行婚姻大事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傳統。魯迅先生也有一段的包辦婚姻,這段婚姻中的女主人叫朱安,她是一名小腳婦女,曾經徒步走八十裡地只為給魯迅買糕點吃,結果卻換來魯迅的一個字就將她打發了。
  • 朱安晚年靠稀飯鹹菜生活,丈夫魯迅家藏頗豐,她分毫未取
    如果想要了解魯迅,其實可以從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入手。朱安一生可謂悽涼,但她晚年寧可吃不飽飯,也要堅守丈夫的遺物,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事情還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1878年6月,朱安出生於浙江紹興。此時的中國已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列強不斷入侵,清政府讓步求和。朱安的祖上曾經當過官,家裡有些文化背景。
  • 1936年魯迅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妻子朱安竟說出了這種話
    魯迅是我國近代文壇一大文豪,他的文字震撼人心,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版圖上佔有最大版圖的作家」。魯迅這一代人只知道人多了,也知道他和學生許廣平有過一段戀情,卻不知道他結髮之妻朱安,就像文中所說的「愚民」。
  • 朱安:出嫁成禮物,守寡成遺物,可曾想過,我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世人對朱安的看法大相逕庭。有的人對她充滿同情,認為她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有的人認為是她的糾纏造就了她的悲劇。朱安曾說:「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將來總會好的。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點往上爬,總有一天會爬到頂的。可現在我沒有力氣了,我待他再好,也沒有用。」蝸牛的路有盡頭,她的沒有。
  • 丘丘和魯迅先生的選擇,《親密關係》告訴我原因
    丘丘說,我不是十八的小姑娘,只戀愛不結婚。矛盾顯而易見:丘丘想要穩定的生活,男友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無法提供。這段戀愛關係無果而終。人們發展親密關係的本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力,其實在於需求。 魯迅先生的原配妻子朱安,是典型的舊時代女子,以夫為天。魯迅先生是一個有思想、有民族大義,思想開放進步的新時代青年。兩個人在思想上格格不入,更沒有共同語言。
  • 魯迅的愛情,其實就是一段婚外情,但為什麼他的師生戀能得到讚揚
    魯迅的痛來自很多方面,祖父入獄、父親早逝、兄弟反目成仇……最讓他難以走出來的,是和朱安的那一段包辦婚姻。對於愛情和婚姻,魯迅是絕望的: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在沒有遇到許廣平之前,魯迅是個在愛情之中非常不自信的人。他維持著20年有名無實的婚姻,他也嚮往過異性,但他卻一直不敢。許廣平勇敢地表達出心中的愛意:我也遭遇過封建婚姻,但是我靠自己的力量掙脫了,我真正地愛過,也曾被人愛,而你呢,卻從不知道愛情是什麼。你為什麼沒有權利愛呢。
  • 魯迅髮妻朱安:徒步80裡為他買糕點,卻只換來了一個字
    朱安和魯迅一樣同是浙江紹興人,朱安出生於1878年6月,而魯迅出生於1881年9月,也就是說朱安比魯迅大了3歲。不知道當時有沒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不過當時朱家也比較富裕,是一個經商家庭。和周家倒也是門當戶對。
  • 1936年,魯迅深夜而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句著名怨言
    但不知道為何,我畢業之後,我再也沒去研究魯迅的作品,但當我在偶然的機會再讀魯迅的文章時,我發現我之前不理解的地方我居然都讀懂了,並且我還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情,我還在作品中讀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好像活成了書中人。魯迅在近代史文壇的地位無可撼動,他的作品就好像一聲驚雷,將舊社會的人從昏睡中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