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2020-12-15 青琯評史人

說起一代文豪、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魯迅的夫人,或許大多數讀者的第一反應會是"許廣平"和他倆著名的《兩地書》。而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其人其事之記載卻不多,且頗有些不夠完整。

所幸當年,魯迅去世後立即有報刊編輯以親人、朋友之外的角度介入,收集整理編報了這位目不識丁、一雙纏足,在魯迅生前遭受冷遇,魯迅逝世後又不事生產的舊式婦女的生平,與成為魯迅夫人後的相關經歷。

一、大先生走了,她目不識丁,何以為繼?

朱安,紹興朱家臺門後裔,生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其親屬做媒,於當時"大齡剩女"的年紀嫁於同屬紹興(新周家臺門)年紀相仿的男性"文藝憤青"周樹人,即魯迅(朱安稱他為"大先生")。儘管同是生於有大戶宗族背景的家庭,但一個是思想僵化、目不識丁的舊式纏足女子,一個是在思想上力求破除封建糟粕的新文化先驅者,兩人的結合註定有份無緣,僅限一紙婚書。

1、封建舊俗下的「犧牲品」

面對持"僅限履約"式態度的丈夫,朱安未曾沒有對別人表達過不滿以及內心的怨恨。在魯迅因與許廣平之愛情赴滬後,朱安更是對魯迅也許能回心轉意,於己生情的最後一絲幻想也終於破滅。靠著"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的信念及服侍好婆婆魯瑞(魯迅母親)的生活目標,熬到了兩鬢斑白,熬到了抗戰勝利,卻先後送走了丈夫和婆婆,獨守空房。

然而朱安這樣一名目不識丁、跟不上時代步伐、極易被邊緣化的舊式婦女,在魯迅病逝後年事漸高又不事生產還得侍奉婆婆,她的生活來源靠什麼?根據可靠的史料考證,魯迅去世後,經過以許廣平為核心的高級別專家團隊積極投身於保護魯迅遺物,與朱安協商後許廣平獲得魯迅文集出版版權,遂文集出版而所獲版稅由許廣平盡力定期通過各種渠道,匯寄給朱安等在京遺屬度日。

2、生活難以為繼依舊維護「大先生」的名譽

隨著舉國通貨膨脹,京滬兩地魯迅遺屬均陷入生存窘境,期間朱安去信許廣平提及:

"每月生活費最少非八十元不可"

1939年1月後,經協商,朱安處接濟改由周作人與許廣平共同承擔,周作人每月負擔50元、許廣平每月匯寄40-50元。對於獨自帶著兒子身處"孤島"時期上海的許廣平,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當時社會各界都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對魯迅遺孀的關心,其中就包括他們的捐款

然而,通過朱安與許廣平等魯迅生前密友之間的信件來看。一方面,社會各界確實有一大批敬重魯迅本人及其思想光輝的有識之士;另一方面,儘管朱安無甚文化,但許是生於殷實家庭並受魯迅一生對其生活保障的履諾的影響,以及與婆婆魯瑞相處融洽,還有魯迅成名後在京的朋友圈的友好氛圍之綜合影響下,令人驚訝於她能在魯迅身故後同大家一起珍視他的名譽而顧全大局。

她謝絕了大部分魯迅生前沒有交情或交情較淺的各界人士們善意的捐款,僅收下了蔣委員委託下屬送去的慰問金法幣十萬元。這種身處困境中卻還能為了不給魯迅的傳名造成瑕疵的堅守,連許廣平也在信中毫不吝嗇讚美之詞,表達了對朱安這位舊式婦女高尚情操的欽佩。同樣的境遇若是放在無甚定力的無論是舊式婦女還是新式女性身上都難保來者不拒,甚至是變賣其夫遺物了。

二、欲變賣魯迅藏書,真為債務還是圖利?

在成書不久的《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喬麗華著)中有一段取題為"出售魯迅藏書事件"經過整理後的史料。據其所述,自魯瑞去世後,周作人為朱安提供著由每月100元,又隨物價上漲調整為每月150、200元不等的家用貼補。儘管這筆資費維持基本的生活亦是杯水車薪,且朱安內心深處因為魯迅生前與二弟不和而並不樂於接受,但有感於二先生之堅持,還是聽從了他的安排出售魯迅於京寓的藏書的建議。

1、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獲知此訊後,許廣平等致力於保護魯迅藏書之類遺物的一干人等,反應可想而知。他們心急如焚,又是去信、又是親自介入相關流程,力圖及時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從相關資料對當時情況的復現看,宋紫佩領命親赴朱安處,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後,卻勾出了朱安內心深處令人動容的一聲"吶喊":

"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這樣一聲"吶喊"是積蓄了多久的悲苦之後從胸中噴薄而出!沒有任何宏大的敘事、不著任何的華麗辭藻,卻震撼人心,如今讀來,令人心生悲憫。在朱安請人代筆給內山完造(日本商人)就其勸阻出售魯迅京寓藏書一事的回信裡,她說自己在魯迅逝世之後,按婆婆的授意,把存款分月作為家用。且在許廣平落實供養錢款之前,朱安處已將積蓄用盡。

之後,儘管周作人定期供應生活用品和生活支出,但在通貨膨脹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都只是杯水車薪,上海方面又無音信(實為許廣平獲獄不得已中斷接濟,朱不知情)。信中還提到快速高漲的生活用度費用使其債務逐日逼近四千餘元,幾乎完全無法周轉"。

她還在信中表示,自己在這動蕩歲月裡仍不忘堅守寶貴的名譽和信用,但無奈比起信用名譽,與日增長的生活重壓更迫在眉睫,情急之下才打算賣書還債以滿足生存和安全的需要。

2、朱安的苦衷

為求得諒解,她還借通信之機述說苦衷,通過(許是請人幫助)讀報了解,北京的生活成本之高,興許並不低於上海的生活成本,經當時媒體的測算,北京(北平)地區,人均每月生活開銷不低於六百元,而她又屬於老弱無依不事生產之人,基本起居家務必須僱傭一名女僕,因此她每月剛性支出在千元左右。故出售魯迅京寓藏書之決定,實屬困頓現狀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隨著書頁向後翻去,朱安女士的理性智慧不得不令後人懷疑,所謂封建遺留之舊式婦女真的是一群脫離於時代發展的存在麼?當宋紫佩說明了許廣平在滬的遭遇並轉達了許廣平確會為其提供經濟接濟的承諾後,特別是她聽說魯瑞的大孫子海嬰已病癒,她似乎放下了售藏書的念想,更像是自言自語般的念叨起盼望能與大少爺海嬰一聚。在回暖的氣氛中,藏書將不再出售也就確鑿無疑了。

三、作為魯迅原配,你無法想像她的餐桌上吃了什麼

魯迅是誰!百度百科的詞條描述如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有如此標籤的人物的夫人會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上午睡到自然醒、來一頓brunch(早午餐)、午間小憩、午後茶點、逛街購物、與閨蜜結伴共進晚餐、參加上流社會的party(聚會)、回來與丈夫忘我溫情?

1、用盡全部心力照顧這個不愛自己的男人

相信對朱安略有所聞的人們,看到上述杜撰,都悄悄地會心一笑了。沒錯,朱安的魯迅夫人生活是與上文完全相反的另一番景象。根據前文引用過的傳記中梳理的史料記載來看,朱安在嫁給魯迅前一是從未踏足過諸如上海、北京(北平)等大都市,二是從未進過新式學堂或私塾接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甚至在婚前拒絕了魯迅"放足、進學堂"的要求,直至隨大先生(魯迅)北上入京,才略開眼界。

就算在京期間,從資料看,她參與的與現代社會生活沾邊的事情,就是拍了些相片。因為眼界狹窄目不識丁,被魯迅所嫌稱作"……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從而與魯迅終生無夫妻之實,因此更加縮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感知覺的萎縮",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

在這樣的心境和婚姻環境下,如朱安這樣的一枚舊式婦女能活著怎樣的生活呢?不難想見,其平日生活除了和魯迅照面的時刻,之外會是多麼得寡淡。魯迅於遷入磚塔胡同不久臥病,朱安對'大先生'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她給魯迅燒搗碎米後易於消化的粥糊,並託俞芳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買糟雞、熟火腿、肉鬆等大先生平時喜歡吃的菜佐粥而食,以利開胃,她自己卻不吃這些好菜。

另有許羨蘇等對朱安做菜的好手藝印象深刻,比如醬過心的蚌蟹蛋、泡得適時的麻哈,還有很多乾菜都是做得很不差的地道紹興家常菜。魯迅在世時,他們家的餐桌上也不過就是些有紹興風味兒的家常菜。而魯迅逝世後,經濟上的拮据,生活質量更是極度降低。

2、朱安吃的並不好

1945年12月29日,《世界日報》"明珠"版的編輯弓也長先生和海生先生同行,赴西三條探望朱安,正趕上時年67歲的朱安在吃飯。桌子上的飯食在電燈昏黃的照映下清晰可辨。

"多半個小米麵的窩頭擺在那裡,一碗白菜湯,湯裡有小手指粗的白面做的短麵條(有人管這叫'撥魚'),另外是一碟蝦油小黃瓜,碟子邊還放著兩個同是蝦油醃的尖辣椒,一碟醃白菜,一碟黴豆腐。沒有肉沒有油,沒有一個老年人足夠的營養……"

關於朱安生平,成體系的完整的資料實在有限,較為完備權威的也僅《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一書。

此書讀來,不免讀出朱安於婚姻缺憾的一把辛酸淚;不免讀出那個時代"朱安"們的悲戚群像。從中了解了朱安於魯迅逝世後儘管受各方接濟卻依然難以為繼,且並無過著揮霍奢靡的生活。甚至在貧困潦倒中依然堅守對丈夫的忠貞,不論其源於封建禮教亦或多少經過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可否認的是,她的身上也閃爍著有愛的光輝。

相關焦點

  • 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
    導語: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魯迅先生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喚醒國人,偉人曾評價過先生,先生是國人中最硬的那塊骨頭,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先生是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 變賣魯迅遺物的朱安,晚年只能吃稀飯和鹹菜?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答應要給她寄生活費的許廣平,久久聯繫不上,而一直給她生活費的周作人,勸她變賣魯迅藏書。 思考幾日後,朱安決定登報放出消息:即將拍賣魯迅遺物,包括他生前的手稿。 這個消息一出,無數人蜂擁而至。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與她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的女人並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如果不是因為她的丈夫,可能今天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聽到過她的名字,她就是朱安,而她的丈夫叫魯迅。朱安是魯迅的原配夫人,他們兩人是屬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魯迅並不知情的前提之下,就已經確定了朱安是魯迅的老婆。
  • 1936年,魯迅深夜而亡,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句著名怨言
    提到在我們童年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我想說的是:魯迅先生。這個近現代史上的鬥士,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他的筆下,塑造了阿貴,孔乙己,祥林嫂,閏土,這一個個底層的小人物,身上充滿了故事。我最佩服魯迅的是,他所有的文章,放在少年時期來讀,都無法懂得其中的深意。因此,每當魯迅的文章出現在閱讀理解之中,我感覺頭都大了。
  • 朱安:出嫁成禮物,守寡成遺物,可曾想過,我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圖 | 朱安和俞家兩姐妹「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女人情緒略顯激動,仿佛是壓抑過久之後的宣洩。結婚前,少年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的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後,他沒有留戀,走得義無反顧。她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的大先生在外有了一個孩子。夢醒後,她很生氣,可是脾氣來的快去得也快。她剩下了很多對大先生的思念和愛意。
  • 魯迅髮妻朱安,獨守空房41年,臨終前說了一句著名怨言,流傳至今
    一個小腳女人,在丈夫生病時衣不解帶日夜在病床前伺候,就因為丈夫朦朦朧朧間說了一句想吃稻香村的糕點,於是她連夜收拾出門,一個人來回走了80裡山路,只為滿足丈夫那隨口一說的心願。可最後,丈夫還是另娶他人,留她孤獨一生,這個可憐的女人名叫朱安,而她的丈夫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魯迅。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我來周家已許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會離開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後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大先生指魯迅,這番話是魯迅的原配朱安講的,當時魯迅的母親過生,她當眾跪下說了這番話。究其一生,朱安在眾人面前的發聲少之又少,跟魯迅發作的記載總共也才兩回。
  • 朱安晚年靠稀飯鹹菜生活,丈夫魯迅家藏頗豐,她分毫未取
    他就是一生傲骨的民國文學家魯迅。然而魯迅的一生十分複雜,僅僅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的。如果想要了解魯迅,其實可以從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入手。朱安一生可謂悽涼,但她晚年寧可吃不飽飯,也要堅守丈夫的遺物,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事情還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1878年6月,朱安出生於浙江紹興。
  • 1936年魯迅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妻子朱安竟說出了這種話
    魯迅是我國近代文壇一大文豪,他的文字震撼人心,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版圖上佔有最大版圖的作家」。魯迅這一代人只知道人多了,也知道他和學生許廣平有過一段戀情,卻不知道他結髮之妻朱安,就像文中所說的「愚民」。
  •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四千元,她的飯桌吃了什麼
    其實魯老太太並非個性要強,不願問二兒子要生活費。早在魯迅去世後,她就略帶提醒地跟周作人哀訴:「老二,以後我全要靠你了。」沒想到周作人卻回答說:「我苦哉,我苦哉。」這種推脫的語氣,使得魯老太太很不悅。她立馬給朱安去信,言辭懇切道:「望你千萬不要賣書,好好保存他的東西,給大家做個紀念,也是我們對魯迅先生死後應盡的責任......我要盡我最大的力量照料你,請你相信我的誠意。海嬰今年算是十五歲了,人很誠實忠厚,時常問起你。只要交通再便利些,我們總想來看望你的。」
  • 魯迅去世後,獨守空房41年的原配夫人,終於說出了一句經典的怨言
    我們熟知魯迅,熟知許廣平,卻對作為魯迅原配夫人的朱安不了解。朱安一輩子一直默默地站在魯迅先生的身後,不爭名,不為利,不過是想要得到魯迅先生的一絲絲的愛,但她竟從未得過。
  • 魯迅小腳夫人朱安:獨守空房41年,在魯迅身亡時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在她5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的父母逼迫著用布裹著小腳,當時的她也還什麼都不懂,只能從母親口中得知所有的女子都要這般才是正常過的,年紀尚小的她雖然痛苦,但也說不出什麼反抗的話。不過她還是比普通的女子過的要幸福,她過著大家閨秀一般生活,被父母培養成為一位彬彬有禮、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子,不過這一切也只是因為在她的印象中好女子便是要這般才算的上優秀。
  • 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朱安到底有多心酸?
    「二十六日……下午得婦來書,二十二日從丁家弄朱宅發,頗謬。」「大師母對我說:我想了一想回答他,八道灣我不能住,因為你搬出去,娘娘(太師母)遲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獨個人跟著叔嬸侄兒侄女過,算什麼呢?再說嬸嬸是日本人,話都聽不懂,日子不好過呵。紹興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磚塔胡同,橫豎總要人替你燒飯、縫補、洗衣、掃地的,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就這樣,大先生帶我來了。」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當即,她便有些氣憤地脫口道:「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啊!」朱安三人看到朱安情緒突然激動,都有些慌亂,可一時間,他們又不知道該說什麼。魯瑞看到朱安進來,衝她擺了擺手勢,讓她靠近一些。做完這一切,魯瑞似乎耗盡了力氣,靠在枕頭喘了一會兒。良久,魯瑞睜開眼,對著朱安說道:「我已經跟老二(周作人)說了,我死之後,原本他每個月給我的零花錢,會繼續付給你。這份錢是屬於我的,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你一定要收下。」
  • 魯迅原配妻子,一生無性無愛無歡無後,臨終前的遺言令人揪心
    1.魯迅和朱安沒有任何感情,這段婚姻是舊社會的悲劇魯迅先生和自己的結髮妻子朱安並沒有任何的感情,1906年7月25日,遠在日本的魯迅在自己母親的多次催促之下回到了紹興家裡面,也是在母親的一手安排之下,魯迅在7月26日的時候舉行了一場傳統婚禮,直至結婚的那一天,他才知道自己新娘的名字叫做朱安。
  • 這封許廣平索討版稅的信札,向世人展示了魯迅逝後遺屬生活的艱辛
    就是靠著和魯迅先生的密切關係,北新書局從最初在北京翠花胡同放一張床賣書開始,到後來有了上海的壯大發展,最後逐漸變成了李小峰的家族產業。許廣平後來在《魯迅回憶錄》中,專門有一節述及魯迅與北新書局的關係。在魯迅眼裡,儘管他竭力幫助,北新書局仍有許多「不地道」之處,但魯迅並未真正地與之決裂,總還寬厚地認為這是「(李)小峰這個人糊塗」。
  • Word文檔的自動保存和保存快捷鍵
    Hello,大家好,我是波波。在當今社會各個企業的日常辦公中,辦公軟體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日常工作中,在編輯文檔時,必不可免的會出現一些突發狀況,例如斷電、電腦死機等,如未能在保存文檔前發生這樣的狀況,那麼顯然你的工作成果就浪費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大家一定要養成及時保存文檔的好習慣。一、直接點擊保存文檔的按鈕,如下圖
  • 如何正確保存胰島素?開封後保存4周還是6周?保存不當危害極大
    最近,有人在後臺私信小妙:「妙手醫生,我近期打算去旅遊,請問我的胰島素應該如何保存?」還有人問:「我記得醫生跟我說過,胰島素開封後只能保存 6 周,但是鄰居跟我說,胰島素開封之後只能保存4周。我是不是記錯了?我們上歲數的人記憶力不大好,胰島素到底應該保存4周還是6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