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最被人詬病的,是她準備變賣魯迅遺物。
可從未有人了解,她做出這個決定時的走投無路。
一、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
1944年,作為魯迅遺孀的朱安,已經走投無路,每日只能靠著吃鹹菜喝稀飯為生。
答應要給她寄生活費的許廣平,久久聯繫不上,而一直給她生活費的周作人,勸她變賣魯迅藏書。
思考幾日後,朱安決定登報放出消息:即將拍賣魯迅遺物,包括他生前的手稿。
這個消息一出,無數人蜂擁而至。
有人搶購藏書,有人勸她住手,還有人謾罵……曾經,她是無人問津的存在,如今,似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只是,這名聲實在不好聽。
遠在千裡之外的許廣平,得知消息,安排了好幾批人來勸朱安,希望她不要拍賣先生的遺物。在這個過程裡,朱安徹底被激怒,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
「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啊!」
這句話,常常被用來批判朱安,說她不獨立、不自主,是個靠別人接濟的寄生蟲,可從未有人理解過她背後的掙扎,更無人懂——朱安其實也是個識大體的女子。
二、把丈夫當成天,哪怕丈夫不愛她
朱安沒上過學,嫁給魯迅後,也沒成為人妻,而是被當成贈予母親的禮物,一直跟著周老太太生活。
魯迅和周作人鬧掰後,朱安也再沒給過周作人一家人好臉色。
在她心中,魯迅是自己的丈夫,丈夫都不喜歡的人,她怎麼可能笑臉相迎?
魯迅去世後,周老太太也接連病了。
老太太不怕別的,就擔心自己去世後,兒媳朱安無法活下去。
最初,朱安的生活由魯迅照料,每月按時給生活費。後來魯迅去世,周作人、許廣平接替了照顧朱安的任務,但他們之所以盡心盡力,全是因為老太太還活著。
最後,老太太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要求周作人把給自己的零花錢,在自己去世後,全部給朱安。
她對朱安說:「我死之後,原本他每個月給我的零花錢,會繼續付給你。這份錢是屬於我的,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你一定要收下。」
原本,朱安是要拒絕的,因為丈夫和周作人鬧得很僵,可最終,她妥協了,因為活不下去,也因為老太太慈愛且悲憫的目光。
老太太是善良的。自己行將就木,卻還是放心不下這個跟了自己38年的兒媳。
說完這句話的當天下午,老太太安詳去世。
三、生活艱難,靠稀飯鹹菜為生
婆婆死後,朱安的生活開始徹底變得困頓起來。
從周作人的自述裡得知,最初他給朱安每月100元聯銀券,後來物價上漲,增加到200。
可銀聯券是日本人發行的貨幣,在當時能買到的東西非常少,此外,因為戰爭,物價飛漲不說,能買到的米麵都是摻了沙子的,甚至有些都發了黴。
如今國泰民安,可能難以理解那時的動蕩和艱難。總而言之,朱安不斷把魯家宅院出租出去,當掉家裡的東西和一些金銀細軟,絕不是因為奢侈,而是為了活著。
晚年的朱安,體形消瘦至極,身邊也只有一個一直跟著的傭人照顧。兩人每天只能靠著喝稀飯吃鹹菜勉強度日,而且無人問津,無人來訪。
到了後來,朱安已經沒有錢也沒有動心典當了,此時的她,只能向鄰居借錢過日子,甚至一度欠款到了4000元。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有動魯迅的藏書、書信還有手稿。
戰火紛繁,朱安一個人守著魯迅的7萬冊藏書,沒有動半分念頭,甚至他的手稿、書信都保存完好。
朱安曾給魯迅好友內山完造寫過信,信裡有這樣一句話:
「生活飛也似的高漲,我的債務也一天天的加高到四千餘元,這真使我無法周轉!我今年也已經六十六歲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飽飯,一點不敢有其他的奢望。」
很多人把朱安當成奢侈的女人,靠著魯迅的供養,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
可實際上,作為魯迅的正室,她的日子並沒有好過。
66歲的小腳女人,沒有享受過一天丈夫的愛,卻把丈夫的物品保存完好。
婆婆去世後整整一年,朱安過的都是這樣艱難的日子,只是,越到後期,日子越過不下去,甚至連跟著她一起的王媽,都開始打算起魯迅的遺物了。
結果朱安的反應,卻是火冒三丈。
「大先生的東西,能隨便動嗎?就是餓死,也別打大先生的主意。」
這是朱安的原話。
只是,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因為周作人也上門找她,希望她先賣一點魯迅的藏書來應急,否則可能真的要捉襟見肘了。
周作人說,賣藏書不礙事。
四、登報賣書,卻久久未動
有人問:為什麼是朱安保留魯迅的藏書呢?
因為魯迅生前,朱安就是他的藏書館管理員。
只要他想查閱什麼書,就給朱安寫信,朱安就給他翻找,然後寄過去,等看完了又寄回來,朱安又為他保存好。
藏書對於魯迅,就像是生命一樣重要。但朱安的生活來源,全仰仗周作人,所以,當周作人開了口,朱安也就知道,日子艱難到了一定的程度。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開頭那一幕,朱安登報打算變賣魯迅藏書。
而一個月後,許廣平收到消息,趕緊給朱安寫信,希望她不要出售魯迅的藏書。但是半個月後,她還是沒有收到消息,只能先在報刊上刊登了一則聲明,上面寫著:
「按魯迅先生終身從事文化事業,死後舉國哀悼,故其一切遺物,應由我全體家屬妥為保存,以備國人紀念。況就法律言,遺產在未分割前為共同共有物,不得單獨處分,否則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規定。如魯迅先生在北平家書確有私擅出售遺產事實,廣平等決不承認。」
於此同時,許廣平安排了三個人前往北平勸說朱安。在戰火紛繁的年代,此舉意味著要冒生命危險,但是,魯迅的遺物要緊,因此,這三個人還是欣然前往。
等這三個人和朱安當面聊天,才得知,朱安並不是個不識大體的女人,甚至她至今沒有動魯迅的遺物。而此時的朱安,也才了解,許廣平是因為被日軍抓捕,才斷了和她的聯繫。
得知許廣平被捕,朱安最關心的,還是海嬰安危。用她的話說:「大先生就這塊肉了,可不能出事了!」
後來,許廣平得知朱安的狀況,也開始理解她的做法,甚至推測出這一切幕後推動者是周作人。
對於朱安而言,她深知自己如果餓死了,魯迅的遺物可能全然歸屬周作人,那就真的所剩無幾。如果是這樣,不如先登報打算變賣,博取關注後,再來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
而許廣平則下定決心:「即使自己餓死,也絕不能讓朱安沒飯吃。「
此後,她與朱安常常通訊,給朱安的生活費也沒有斷過。而得到經濟資助的朱安,能夠不被餓死後,也拒絕了好心人的捐贈,因為她要維護魯迅先生的名譽。
五、不止許廣平,朱安也值得敬佩
朱安是值得敬佩的。
哪怕許廣平給了她資助,她的日子也只能維繫溫飽,甚至算不上吃得好。
1945年,《世界日報》對朱安是這樣寫的:
「有多半個小米麵的窩頭擺在那裡,一碗白菜湯,湯裡有小手指粗的白面做的短麵條,另外是一碟蝦油小黃瓜,碟子邊還放著兩個同是蝦油醃的尖辣椒,一碟醃白菜,一碟黴豆腐。沒有肉沒有油,沒有一個老年人足夠的營養。」
但是,朱安已經知足了。
她把自己視為先生的遺物,所以一輩子安安靜靜等在周家老宅裡,也守護著魯迅先生的遺物,讓它們沒有少一件。
她唯一的抗爭,也是因為真的過不下去了,但人到盡頭,她也沒有絕地反擊,甚至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滋潤生活,為了維護先生名譽過著艱苦的生活。
大家都稱讚許廣平和魯迅的愛情,孰不住,朱安對魯迅的付出,也是沉重的。
許廣平是魯迅的真愛,朱安是魯迅的責任。
很多人抨擊魯迅,為何不為了真愛離婚,抑或是不為了責任放棄真愛。
說這樣話的人,要麼是還未曾經歷世事艱難,要麼是沒有足夠的同理心。
離婚,是把朱安往死路上逼。被丈夫休妻的女人,在過去是沒有活路可走的,那些傳統社會裡離了婚還過得很好的女人,都是倖存者罷了。
而放棄真愛,是把魯迅往死裡逼。魯迅後來的作品,大部分也是許廣平一手操辦,才得以流傳。
兩個女人都是偉大且值得敬佩的,而在處理感情事情上,換個人在魯迅的位置,也未必能做得比他好。
朱安和許廣平都相處甚好,外人就別揣測她們之間的怨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