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賣魯迅遺物的朱安,晚年只能吃稀飯和鹹菜?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2020-12-15 騰訊網

朱安最被人詬病的,是她準備變賣魯迅遺物。

可從未有人了解,她做出這個決定時的走投無路。

一、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

1944年,作為魯迅遺孀的朱安,已經走投無路,每日只能靠著吃鹹菜喝稀飯為生。

答應要給她寄生活費的許廣平,久久聯繫不上,而一直給她生活費的周作人,勸她變賣魯迅藏書。

思考幾日後,朱安決定登報放出消息:即將拍賣魯迅遺物,包括他生前的手稿。

這個消息一出,無數人蜂擁而至。

有人搶購藏書,有人勸她住手,還有人謾罵……曾經,她是無人問津的存在,如今,似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只是,這名聲實在不好聽。

遠在千裡之外的許廣平,得知消息,安排了好幾批人來勸朱安,希望她不要拍賣先生的遺物。在這個過程裡,朱安徹底被激怒,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

「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啊!」

這句話,常常被用來批判朱安,說她不獨立、不自主,是個靠別人接濟的寄生蟲,可從未有人理解過她背後的掙扎,更無人懂——朱安其實也是個識大體的女子。

二、把丈夫當成天,哪怕丈夫不愛她

朱安沒上過學,嫁給魯迅後,也沒成為人妻,而是被當成贈予母親的禮物,一直跟著周老太太生活。

魯迅和周作人鬧掰後,朱安也再沒給過周作人一家人好臉色。

在她心中,魯迅是自己的丈夫,丈夫都不喜歡的人,她怎麼可能笑臉相迎?

魯迅去世後,周老太太也接連病了。

老太太不怕別的,就擔心自己去世後,兒媳朱安無法活下去。

最初,朱安的生活由魯迅照料,每月按時給生活費。後來魯迅去世,周作人、許廣平接替了照顧朱安的任務,但他們之所以盡心盡力,全是因為老太太還活著。

最後,老太太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要求周作人把給自己的零花錢,在自己去世後,全部給朱安。

她對朱安說:「我死之後,原本他每個月給我的零花錢,會繼續付給你。這份錢是屬於我的,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你一定要收下。」

原本,朱安是要拒絕的,因為丈夫和周作人鬧得很僵,可最終,她妥協了,因為活不下去,也因為老太太慈愛且悲憫的目光。

老太太是善良的。自己行將就木,卻還是放心不下這個跟了自己38年的兒媳。

說完這句話的當天下午,老太太安詳去世。

三、生活艱難,靠稀飯鹹菜為生

婆婆死後,朱安的生活開始徹底變得困頓起來。

從周作人的自述裡得知,最初他給朱安每月100元聯銀券,後來物價上漲,增加到200。

可銀聯券是日本人發行的貨幣,在當時能買到的東西非常少,此外,因為戰爭,物價飛漲不說,能買到的米麵都是摻了沙子的,甚至有些都發了黴。

如今國泰民安,可能難以理解那時的動蕩和艱難。總而言之,朱安不斷把魯家宅院出租出去,當掉家裡的東西和一些金銀細軟,絕不是因為奢侈,而是為了活著。

晚年的朱安,體形消瘦至極,身邊也只有一個一直跟著的傭人照顧。兩人每天只能靠著喝稀飯吃鹹菜勉強度日,而且無人問津,無人來訪。

到了後來,朱安已經沒有錢也沒有動心典當了,此時的她,只能向鄰居借錢過日子,甚至一度欠款到了4000元。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有動魯迅的藏書、書信還有手稿。

戰火紛繁,朱安一個人守著魯迅的7萬冊藏書,沒有動半分念頭,甚至他的手稿、書信都保存完好。

朱安曾給魯迅好友內山完造寫過信,信裡有這樣一句話:

「生活飛也似的高漲,我的債務也一天天的加高到四千餘元,這真使我無法周轉!我今年也已經六十六歲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飽飯,一點不敢有其他的奢望。」

很多人把朱安當成奢侈的女人,靠著魯迅的供養,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

可實際上,作為魯迅的正室,她的日子並沒有好過。

66歲的小腳女人,沒有享受過一天丈夫的愛,卻把丈夫的物品保存完好。

婆婆去世後整整一年,朱安過的都是這樣艱難的日子,只是,越到後期,日子越過不下去,甚至連跟著她一起的王媽,都開始打算起魯迅的遺物了。

結果朱安的反應,卻是火冒三丈。

「大先生的東西,能隨便動嗎?就是餓死,也別打大先生的主意。」

這是朱安的原話。

只是,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因為周作人也上門找她,希望她先賣一點魯迅的藏書來應急,否則可能真的要捉襟見肘了。

周作人說,賣藏書不礙事。

四、登報賣書,卻久久未動

有人問:為什麼是朱安保留魯迅的藏書呢?

因為魯迅生前,朱安就是他的藏書館管理員。

只要他想查閱什麼書,就給朱安寫信,朱安就給他翻找,然後寄過去,等看完了又寄回來,朱安又為他保存好。

藏書對於魯迅,就像是生命一樣重要。但朱安的生活來源,全仰仗周作人,所以,當周作人開了口,朱安也就知道,日子艱難到了一定的程度。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開頭那一幕,朱安登報打算變賣魯迅藏書。

而一個月後,許廣平收到消息,趕緊給朱安寫信,希望她不要出售魯迅的藏書。但是半個月後,她還是沒有收到消息,只能先在報刊上刊登了一則聲明,上面寫著:

「按魯迅先生終身從事文化事業,死後舉國哀悼,故其一切遺物,應由我全體家屬妥為保存,以備國人紀念。況就法律言,遺產在未分割前為共同共有物,不得單獨處分,否則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規定。如魯迅先生在北平家書確有私擅出售遺產事實,廣平等決不承認。」

於此同時,許廣平安排了三個人前往北平勸說朱安。在戰火紛繁的年代,此舉意味著要冒生命危險,但是,魯迅的遺物要緊,因此,這三個人還是欣然前往。

等這三個人和朱安當面聊天,才得知,朱安並不是個不識大體的女人,甚至她至今沒有動魯迅的遺物。而此時的朱安,也才了解,許廣平是因為被日軍抓捕,才斷了和她的聯繫。

得知許廣平被捕,朱安最關心的,還是海嬰安危。用她的話說:「大先生就這塊肉了,可不能出事了!」

後來,許廣平得知朱安的狀況,也開始理解她的做法,甚至推測出這一切幕後推動者是周作人。

對於朱安而言,她深知自己如果餓死了,魯迅的遺物可能全然歸屬周作人,那就真的所剩無幾。如果是這樣,不如先登報打算變賣,博取關注後,再來尋求最好的解決辦法。

而許廣平則下定決心:「即使自己餓死,也絕不能讓朱安沒飯吃。「

此後,她與朱安常常通訊,給朱安的生活費也沒有斷過。而得到經濟資助的朱安,能夠不被餓死後,也拒絕了好心人的捐贈,因為她要維護魯迅先生的名譽。

五、不止許廣平,朱安也值得敬佩

朱安是值得敬佩的。

哪怕許廣平給了她資助,她的日子也只能維繫溫飽,甚至算不上吃得好。

1945年,《世界日報》對朱安是這樣寫的:

「有多半個小米麵的窩頭擺在那裡,一碗白菜湯,湯裡有小手指粗的白面做的短麵條,另外是一碟蝦油小黃瓜,碟子邊還放著兩個同是蝦油醃的尖辣椒,一碟醃白菜,一碟黴豆腐。沒有肉沒有油,沒有一個老年人足夠的營養。」

但是,朱安已經知足了。

她把自己視為先生的遺物,所以一輩子安安靜靜等在周家老宅裡,也守護著魯迅先生的遺物,讓它們沒有少一件。

她唯一的抗爭,也是因為真的過不下去了,但人到盡頭,她也沒有絕地反擊,甚至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滋潤生活,為了維護先生名譽過著艱苦的生活。

大家都稱讚許廣平和魯迅的愛情,孰不住,朱安對魯迅的付出,也是沉重的。

許廣平是魯迅的真愛,朱安是魯迅的責任。

很多人抨擊魯迅,為何不為了真愛離婚,抑或是不為了責任放棄真愛。

說這樣話的人,要麼是還未曾經歷世事艱難,要麼是沒有足夠的同理心。

離婚,是把朱安往死路上逼。被丈夫休妻的女人,在過去是沒有活路可走的,那些傳統社會裡離了婚還過得很好的女人,都是倖存者罷了。

而放棄真愛,是把魯迅往死裡逼。魯迅後來的作品,大部分也是許廣平一手操辦,才得以流傳。

兩個女人都是偉大且值得敬佩的,而在處理感情事情上,換個人在魯迅的位置,也未必能做得比他好。

朱安和許廣平都相處甚好,外人就別揣測她們之間的怨恨了吧。

相關焦點

  • 朱安晚年靠稀飯鹹菜生活,丈夫魯迅家藏頗豐,她分毫未取
    他就是一生傲骨的民國文學家魯迅。然而魯迅的一生十分複雜,僅僅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的。如果想要了解魯迅,其實可以從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入手。朱安一生可謂悽涼,但她晚年寧可吃不飽飯,也要堅守丈夫的遺物,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事情還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1878年6月,朱安出生於浙江紹興。
  • 朱安:晚年欠債4000元,因常吃稀飯鹹菜暴瘦,為生計求日本人
    他們踏進院子大門時,這座宅子的女主人和她的傭人正在吃晚飯,兩人手裡各端著一個碗,碗裡是清澈見底的稀湯,上面漂著幾根乾菜葉,她們面前的桌子上有一個菜碟,碟子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根鹹菜。這個女主人正是魯迅的原配妻子朱安,而僕人則是已在周家多年的王媽。過去整整一年,她們的晚餐一直是這種簡陋吃法。
  • 網友:不知她人苦,莫勸人大度,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軟體曬出了這樣一張照片,並且寫上了一句「不知她人苦,莫勸人大度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並且這種照片發出去一秒鐘迅速得了了十幾個贊,和七百多的點擊量從這張圖片可以看出,乾燥粗糙裂開的手布滿了泥土,看著就能感到疼痛,手裡抓著錢的那一刻可以表現出,人這一生要經歷太多太多的磨難僅僅只是為了一口糧,為了養家餬口,被逼上梁山。攝影師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一定是感觸萬千。
  • 朱安: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同樣的境遇若是放在無甚定力的無論是舊式婦女還是新式女性身上都難保來者不拒,甚至是變賣其夫遺物了。二、欲變賣魯迅藏書,真為債務還是圖利?在成書不久的《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喬麗華著)中有一段取題為"出售魯迅藏書事件"經過整理後的史料。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情商高的人,善於用一個技巧來勸人大度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在網上很流行,還有人藉此發出看似包含智慧的忠告:遠離勸你大度的人!這看似的確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如果大家都不勸人向善,都不勸人大度,那就是好事情嗎?顯然不是!另一方面,勸人向善、勸人大度的人也不可能杜絕,不少人也都有「未經他人苦,偏勸他人善」的心理,這或許就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既然「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並不全是好事,而且也不可能杜絕這種人,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勸人向善、勸人大度上了。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老祖宗經驗之談,可惜十人九不知
    而流傳在民間的俗語,雖然沒有儒家文化那麼永世流芳,但它飽含的生活經驗卻無與倫比,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感慨萬千的說:這個俗語句句扎心啊!這句俗語第一次聽,會讓人感到詫異,它為啥說莫勸人向善呢?其實如果能夠系統的了解一下整個俗語,以及它的出處,一切都會非常明了。
  • 態度丨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很喜歡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人不要隨便走進別人的世界,還試圖留下點滴痕跡。有時,適當的沉默是一種風度。人生在世,最怕的是道德審判,最怕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自己的認知去評說別人。以自己的思維幻想去掌控別人的人生,左右他人的思想,這本身就是一種侵犯,更是一種「思想的犯罪。」
  •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四千元,她的飯桌吃了什麼
    更重要的是,來日苦短,人死的時候不能一個人,因為總得有人知道。我也是魯迅遺物,你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宋紫佩霎時間被朱安的爆發驚住了,他這才意識到,眼前的朱安有著比魯迅藏書更具優先保存的意義,因為這是一件有血有肉的物品吶。魯迅在生時,她是他的一件禮物,魯迅去世了,她成了他的遺物。最終,這個悽惶的舊式老婦親口承認了這個事實。宋紫佩心中百感交集,一時間說不出話應對,好一陣子,氣氛才有所緩和。
  • 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句句扎心
    而流傳在民間的俗語,雖然沒有儒家文化那麼永世流芳,但它飽含的生活經驗卻無與倫比,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感慨萬千的說:這個俗語句句扎心啊!這句俗語第一次聽,會讓人感到詫異,它為啥說莫勸人向善呢?其實如果能夠系統地了解一下整個俗語,以及它的出處,一切都會非常明了。
  • 朱安:出嫁成禮物,守寡成遺物,可曾想過,我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
    圖 | 朱安和俞家兩姐妹「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女人情緒略顯激動,仿佛是壓抑過久之後的宣洩。在封建的思想下長大,不能和心愛的人同心,孤獨終老。朱安晚年生活過的十分悽苦,才有了賣魯迅文集的念頭。所有人都急了,說她沒權利賣魯迅的遺產,那是魯迅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遺產。朱安急了說到她也是魯迅的遺產,可是沒人來保存她。最終,她也沒有賣魯迅的書。作為一個舊時代的女性,她始終忠於魯迅,忠於魯迅的一家人。
  • 朱安:嫁進周家37年,與其說是魯迅的妻子,不如說是周家的保姆
    事實上,朱安頂多算是魯迅需要盡供養義務的人罷了。就像魯迅說的,「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在生活上,朱安真的無可指摘,她勤儉持家,凡事都盡心盡力,讓魯迅和魯迅的母親生活得都很舒適。魯迅病了,她悉心照料,每次煮粥前會先把米弄碎,為的是熬成粥糊更容易消化。她託人買魯迅愛吃的好菜,自己從不舍的吃。她不知道魯迅愛吃什麼,但是她以魯迅吃剩的飯菜來揣摩。
  • 魯迅髮妻朱安,獨守空房41年,臨終前說了一句著名怨言,流傳至今
    一個小腳女人,在丈夫生病時衣不解帶日夜在病床前伺候,就因為丈夫朦朦朧朧間說了一句想吃稻香村的糕點,於是她連夜收拾出門,一個人來回走了80裡山路,只為滿足丈夫那隨口一說的心願。可最後,丈夫還是另娶他人,留她孤獨一生,這個可憐的女人名叫朱安,而她的丈夫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魯迅。
  • 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
    導語: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魯迅先生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喚醒國人,偉人曾評價過先生,先生是國人中最硬的那塊骨頭,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先生是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最近看了一篇有關父與子的故事,內中情節也不複雜,卻道出了一個善與惡的大命題,頗為耐人尋味。因此,便有了把內心的感觸寫出來的想法,希望與朋友們共同商榷探討,看看到底孰是孰非?妻子也是命苦,遇人不淑,嫁了個這麼個廢柴男人,生活的重擔全落在了她的肩上,每天只能以淚洗面,硬撐著拉扯著三個孩子艱難度日。本指望孩子大一點了,男人會漸漸變得成熟一些,浪蕩不羈的性格也會有所收斂,盼望著苦巴巴的裡的日子總會熬出頭的。
  • 未經他人苦 莫勸他人善 未嘗生活難 莫笑別人癲
    電視新聞說有個婆婆生病住院了,兒媳婦每天給婆婆做方便麵吃,醫生護士都看不下去了,問她 你為什麼對婆婆這樣子?女子說:她曾經在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時候,她婆婆,就是眼前這個生病的人,天天給她吃方便麵,說方便又營養,很好!所以現在她給婆婆方便又營養的方便麵啊,不行嗎?
  • 不知他人苦 莫勸他人善
    照顧那個阿姨的是她的兒媳婦 ,整天見不到人 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會過來 。有時扔給阿姨兩個饅頭 ,有時給阿姨一碗泡麵 ,病房裡的人都很奇怪 ,阿姨的兒媳看著斯斯文文的 ,也不像是尖酸刻薄的人啊 。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 勸說她應該給婆婆弄點有營養的東西吃 ,說老人家生病了 ,應該吃好一點。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9句真言說透世間百態!
    因而,對於不懂感恩的人,別幫,對於不知好歹的人,遠離。過分善良,別人就會得寸進尺,太過懂事,自己就會受盡委屈。人生苦短,最多七分對人好,最少三分愛自己。2、不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妒是庸才不經歷磨難的人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沒有遭受別人嫉妒的人多半是庸才。
  • 魯迅1936年去世時,原配朱安的一句話,道出多少賢惠女人的苦楚!
    而且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魯迅與朱安雖然是屬於夫妻,但是兩個人一直沒有後代。並且那個時候的魯迅總是在日本呆著,也很少回家。而作為朱安來說,在她的內心裡是非常的傳統的,認為自己既然嫁進了魯迅的家庭裡,成為了他的媳婦,就要在家相夫和孝順老人。
  • 魯迅與朱安: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談話不是對手,沒趣味,不如不談……」其實一提到魯迅的感情生活,大多數人都知道他與許廣平的「同居」故事,還是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有一個「名存實亡」的妻子,名字叫做朱安。本來在寫標題的時候,糾結了很久,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兩個人的關係,你說戀人?妻子?
  • 落葉歸根,可魯迅為何晚年不回家,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那麼魯迅先生也應該和許多文人一樣,對自己的故鄉紹興懷有深厚的感情。實際上,他18歲離家上學,後來回鄉教書兩年,還有一次回家變賣祖產,此外幾乎終生沒有再踏足故鄉一步。他在晚年,定居上海,按理說即使不回故鄉安度餘生,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但是他沒有。有人問起他的家鄉,他也只說浙江。那麼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呢?這一切源於魯迅對故鄉又愛又恨的多重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