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可魯迅為何晚年不回家,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2021-01-10 一往文學

思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題,早在漢代《古詩十九首》就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的詩句,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依戀。

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家庭裡,從小受到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薰陶。他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那麼魯迅先生也應該和許多文人一樣,對自己的故鄉紹興懷有深厚的感情。

實際上,他18歲離家上學,後來回鄉教書兩年,還有一次回家變賣祖產,此外幾乎終生沒有再踏足故鄉一步。他在晚年,定居上海,按理說即使不回故鄉安度餘生,也可以常回家看看的,但是他沒有。有人問起他的家鄉,他也只說浙江。那麼魯迅為什麼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呢?這一切源於魯迅對故鄉又愛又恨的多重複雜情感。

首先,魯迅在他的小說《故鄉》中寫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小說虛構了一個"我過去的故事"。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我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出路。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結果"我"由失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魯迅對故鄉失望的同時又有著眷戀,這種情感在他的小說中有所體現。他的小說《在酒樓上》裡"我"有一段自白,特別引人注目:"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幹雪怎樣紛飛,這裡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於我都沒有什麼關係了。"這裡表現的是一種更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無可附著的漂泊感。在這個小說的背後,隱藏著魯迅內心對於故鄉的絕望與蒼涼,這也隱隱透露出魯迅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的原因。

魯迅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和很多事情有關。首先與他的愛情婚姻有關。朱安是魯迅的妻子,也是紹興人。她和魯迅的婚姻是魯迅的母親包辦的。眾所周知,魯迅的這一段婚姻是失敗痛苦的,他們形同路人,有名無實。後來,魯迅有自己喜歡的愛人——許廣平,許廣平是他第一次嘗試自由戀愛的果實。晚年不回故鄉,避免了一些閒言碎語的攻擊,可能出於對愛人的保護。

其次,魯迅晚年不回故鄉,可能和祖父逝世後紹興老家族人的冷酷和勢力有關。魯迅的處境可能很多人都有過,故鄉並不完全是溫柔的,相反,它常常很凌厲。他的祖父周介孚是前清進士,做過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等等,後來被卷進一場科場行賄案,判了斬監侯,雖然沒有真的行刑,卻讓周家家道就此中落。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紹興老屋由新臺門六房聯合出賣,魯迅接母親、朱安和周建人一家北上。年初的時候,他在給許壽裳的信中提及此事:"明年,在紹之屋為族人所迫,必須賣去,便擬挈眷居於北京,不復有越人安越之想。而近來與紹興之感情亦日惡,殊不自至(知)其何故也。"(《魯迅全集》第十一卷,第三百五十八頁)變賣紹興老屋是因為"為族人所迫,必須賣去",這裡面很可能與族人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魯迅的本家親戚,因在魯迅家庭的變故後,變得冷酷和勢利起來,這不禁讓魯迅對家鄉人產生一種感情上的憎惡。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因為生活變故帶來的心理落差、經濟壓力,更是精神上的壓抑,熟人甚至族人的輕蔑對他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魯迅對家鄉和家鄉人的感情是很複雜的,其中不乏一種憎惡。這裡面除了對紹興師爺、刀筆吏這種名聲的厭惡之外還有痛苦的少年經歷給他造成的巨大陰影。魯迅在紹興期間,故鄉的生活固然曾給予他很多溫煦和歡樂,但是那裡的大家族生活,也帶給他太多一輩子都難以癒合的創傷。這種家庭敗落後所飽嘗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一直折磨著魯迅的身心。

再次,魯迅晚年不回故鄉,可能出於對故鄉和家人的保護。

魯迅憂國憂民,用文字之筆強烈地抨擊妖魔鬼怪,觸碰了很多人的利益。魯迅估計也想到了這個,所以在晚年時選擇保護家人,保護故鄉的親人朋友,選擇不回故鄉,甚至是選擇不願意向別人介紹自己是紹興人。

最後,魯迅晚年不回故鄉,可能和兄弟失和有關。魯迅的兩個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二人分別娶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羽太芳子姐妹,並各生育三個兒女。可是,一九二三年七月魯迅、周作人兄弟失和,手足情斷。紹興不是魯迅一個人的家鄉,與三兄弟及其妻子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回到紹興,自然無法迴避相關的話題,而這些涉及個人隱私,都是魯迅對家鄉親友不願提及的,不如避而不回,把紹興留在記憶深處。

魯迅晚年不回故鄉,甚至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不代表他對故鄉沒有感情。只是這種感情,比較複雜。可以說,歸納起來就是: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但是現實中的人和事卻又有點深惡痛絕。從這一點上看,不管他對故鄉的主觀情感多麼複雜,實際最影響他一生的地方,還是他的故鄉紹興。魯迅誕生在紹興,也成長在紹興。他在紹興,是生活到了成年才去外地的。他小時的親人、老師、玩伴,還有故鄉的風物,讀過的書籍,如影隨形伴隨了他一生。我們看他的那些文章,從《故鄉》,到《吶喊.自序》,到《朝花夕拾》,也可以發現他其實無一日或忘紹興。素有水鄉名城之稱的紹興,它的烏篷船,它的紹興酒,它的百草園、它的三味書屋,魯鎮的街景、外婆家的橋、江南的集鎮、村莊好玩的農舍、子虛烏有的酒店、可愛的閏土的氈帽、地方風情的社戲等等,無限風情都在魯迅筆下。從這些地方我們大概也可以看出,魯迅對故鄉紹興的喜歡及掛念。

綜上,對於晚年的魯迅而言,其實也和我們很多人的情感並無二致,故鄉夢影,永留心間。晚年不回故鄉,正由於對故鄉愛恨交加的多重複雜情感。

相關焦點

  • 寫下《故鄉》的魯迅,晚年為何不願回故鄉?真是因為富不返鄉嗎?
    魯迅後來還以真實經歷加以改造,寫下了小說《故鄉》,著名的「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便是出於這篇文章,在文中有寫到自己印象中的故鄉極其美好。然而事實上魯迅自從18歲離開故鄉以後,就僅有兩年因在家鄉任教而在老家待著。後來僅有的一次回鄉,是為了賣掉祖產,之後便終老他鄉。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魯迅 直到晚年,陳寅恪才在日記裡淡淡提到此事,並說出了不公開談論魯迅的原因。 這種對比格外令人費解,陳寅恪不提魯迅,並非因為二人的志趣不同,也非二人有什麼過往嫌隙,這種近乎迴避的謹慎態度,不管是在魯迅生前還是身後,陳寅恪都沒有改變過。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早在1925年,他就辛辣嘲弄胡博士「蒙著公正的皮」的醜態令人作嘔(魯迅《答KS君》,1925年8月28日),人家幾次致信也不回復。去世前兩年,他還痛罵胡適,說他是為虎作倀卻又標榜仁義道德的「幫忙文人」,「不但騙人,還騙了自己」(魯迅《王道詩話》,1933年3月5日),對昔日「小夥伴」的文字鞭撻那真是洗髓伐毛矣。
  • 落葉歸根,人一定要記得回家的路!
    落葉歸根,是最樸素的自然規律。早年,趙本山曾主演過一部叫作《落葉歸根》的電影,講述了農民工老趙為讓死去的工友老劉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雖然只是打工結識的朋友,但在老趙的信念裡,把老劉運回故鄉安葬是對逝者最大的安慰,也是自己最對得起良心的善舉。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河裡飄滿了烏篷船,滿載著人,還有一半人在岸上,然而人太多,有的從岸上被擠到了河裡,但也會立即被船上的人撈上去,仍舊津津有味地坐在船頭看起戲來。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
  • 吳冠中畫魯迅故鄉
    孫鬱說。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常書鴻、潘天壽等大家。他曾說:「魯迅是我最崇敬的人。」吳冠中有頗多紹興風景作品,《魯迅故鄉》也成系列。紹興水運發達,交通便利,白牆黑瓦的傳統建築,淡雅精緻,一派東方情調,極其入畫。
  • 他12歲從農村離家,後來獲得諾獎加入美國國籍,晚年為何後悔了?
    人的一生註定都是坎坷的。走入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語言,崔琦最開始根本適應不了,曾經有想過回家,甚至和母親說了退學的想法,但是母親給他的回覆是:「安心讀書,我們相信你。」在父母的鼓勵下,崔琦逐漸適應,甚至後來拿到了獎學金,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 魯迅的少年夥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慘,其子女卻實現華麗轉變
    魯迅的文章《故鄉》中的「閏土」大多數人應該都印象深刻,畢竟他被世人津津樂道了幾十年。魯迅在文中描述了閏土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在魯迅的文中對於閏土的描寫只有那麼短短的筆墨,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在苦難和掙扎中度過了自己的中年,晚年病痛纏身,過得非常的悽苦。在閏土的身上體現出了那個時代普通的農民家庭的悲慘命運,魯迅的這位少年夥伴「閏土」,雖然晚年生活悽慘,但是他的子女卻實現了華麗的轉變,實現了「鯉魚躍龍門」。
  • 陳寅恪與魯迅私交甚好,為何卻從不公開提魯迅?陳晚年道出真相
    但是明明陳寅恪和魯迅很熟悉,為何卻從不公開提到魯迅?直到晚年,陳才道出真相。兩年同窗,私交甚好上世紀初,魯迅先生看到了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以為是中華民族人民的身體條件不行,於是立志當一名醫生,踏上了奔向日本的郵輪,而就是在這艘船上,他碰到了同樣去日本留學的陳寅恪和陳衡恪兄弟二人。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魯迅的原話是:梁啓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而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都得不到,何況我?
  • 1949年他帶著7.5噸黃金逃亡美國,晚年對三個姨太太說:想回家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太監張蘭德與馬福祥結為金蘭,張蘭德不比李蓮英,但這人還是能在慈禧身邊說上幾句話,馬福祥自然就能得到不少好處,後來慈禧回京,馬福祥也是隨駕護送,因此輝煌騰達。
  • 紹興馬拉松賽前遊覽魯迅故裡沈園書聖故裡
    紹興馬拉松是我這次「一勺燴」五個賽事中唯一的核酸檢測馬拉松。紹馬原本是不要核酸檢測的。最後關頭改了主意。我覺得有點兒多餘了。浪費了一大筆錢。因為並沒要求所有人都檢測。有不檢測的,就有沒覆蓋到的。萬一在不檢測的人中發生不測,紹馬就掉坑裡了。 還有大半天時間,不能浪費。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了下一句後,恍然大悟!
    ,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對倉頡造字又做了進一步的說明。「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不論結繩記事說還是倉頡造字說,都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久遠和我們祖先的智慧。
  • 變賣魯迅遺物的朱安,晚年只能吃稀飯和鹹菜?未經人苦,莫勸人善
    朱安最被人詬病的,是她準備變賣魯迅遺物。 可從未有人了解,她做出這個決定時的走投無路。 在這個過程裡,朱安徹底被激怒,說出了那句經典名言: 「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啊!」 這句話,常常被用來批判朱安,說她不獨立、不自主,是個靠別人接濟的寄生蟲,可從未有人理解過她背後的掙扎,更無人懂——朱安其實也是個識大體的女子。
  •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魯迅,竟學過柔道,有人說他是黑帶是否屬實?
    有人說:魯迅原來是中國第一條柔道黑帶!魯迅1902年去日本求學,關於他在日留學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那件「棄醫從文」,因為觀看教育片時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魯迅深感肉體上的治療無法救回國民的心靈性弊病,因此轉而靠著一根筆桿子行走江湖。不知道魯迅先生見到2020年的狀況,又會對那些吃野味的人說些什麼呢。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他的5個子女現狀如何
    上學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少年閏土》,這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裡的一個節選,講的是自己的少年玩伴閏土小時候的事情。少年時候的閏土與魯迅先生關係非常好,雖然2人是主人與僕人的關係,但是閏土對待魯迅卻完全沒有那個思想,兩人經常一起玩,感情好得就像親兄弟一樣。可是後來閏土被父親帶回了家,而魯迅先生之後也離開了故鄉,2人再見面時已是多年之後了,此時2個人都已人近中年了。
  • 「足跡」紹興 山川皆靈秀,古蹟盡名勝。從魯迅故居開始遊賞
    紹興這座千年古城,古有「書聖」做序、皇帝改名、出了數百文人大家,近有「民族魂」的魯迅。可見吸引人的,不僅僅是山清水美品類之勝,更在於文人墨客詩書雲集。說起山川美景,紹興城內的山就有稽山、戢山、府山,這三山可不僅僅是山,更有名勝古蹟無數,其他的大小公園數不勝數。
  • 黃秋生:年輕時保釣,晚年時要回英國落葉歸根,今又公開站隊澳洲
    黃秋生:年輕時保釣,晚年時要回英國落葉歸根,今又公開站隊澳洲你是否也曾追過星,其實在我看來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思想不同,年齡不同,因此喜歡的明星也各不相同。小編也追過明星,對娛樂圈也有所了解。相信每一代80後、90後基本上都看過他的電視劇,甚至有些00後也認識他。但他的才華與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便因為種種原因使他沒落從而退出了娛樂圈。黃秋生的沒落很可惜,但我並不認為他可憐。因為這都是他自己的錯,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只能致使自己被封殺。
  • 朱安晚年靠稀飯鹹菜生活,丈夫魯迅家藏頗豐,她分毫未取
    他就是一生傲骨的民國文學家魯迅。然而魯迅的一生十分複雜,僅僅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的。如果想要了解魯迅,其實可以從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入手。朱安一生可謂悽涼,但她晚年寧可吃不飽飯,也要堅守丈夫的遺物,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呢。事情還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1878年6月,朱安出生於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