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
日前,一幅長53釐米、寬46釐米的布面油畫《魯迅故鄉》,在香港舉行的一場拍賣中以2417.5萬港幣成交。
這幅畫作於1985年,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其標誌性的白牆黑瓦畫面受到眾多買家追捧。吳冠中喜歡畫紹興,這是為何呢?
為了離魯迅更近,他不斷往紹興跑
在著名魯迅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鬱的記憶裡,上世紀70年代,吳冠中曾到紹興寫生,留下的幾幅作品都是冷峻、清秀的風格,好似染上魯迅的底色,畫面簡潔多味,頗多傳神之筆。吳冠中後來也曾說,自己喜歡李清照、李煜、李商隱,一直想成為一名有力度的作家。雖無法抵達其路,而精神上要攀援的,恰是魯迅那樣的高峰。
吳冠中(1919~2010),以油畫著稱,不過他也畫過很多水墨畫。「他是20世紀後期中國美術史上的代表人物,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畫現代化的努力與探索,其畫風獨特,成就卓著,影響深遠,是當代中國具有國際聲譽的傑出藝術家、教育家。」孫鬱說。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常書鴻、潘天壽等大家。他曾說:「魯迅是我最崇敬的人。」吳冠中有頗多紹興風景作品,《魯迅故鄉》也成系列。紹興水運發達,交通便利,白牆黑瓦的傳統建築,淡雅精緻,一派東方情調,極其入畫。
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中學時代,我愛好文學,當代作家中尤其推崇魯迅,我想從事文學,追蹤他的人生道路,但不可能。因為文學家要餓飯,為了來日生計,我只能走『正道』學工程。愛,有多大的魅力!她甚至操縱生死。愛文學而失戀,後來這戀情悄悄轉入了美術。但文學,尤其是魯迅的作品,影響我的終生。魯迅筆下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故鄉人,但在今天的形勢下,我的藝術觀和造型追求已不可能在人物中體現。我想起魯迅的《故鄉》,他回到相隔二千餘公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見到的卻是蒼黃的天底下的蕭條的江南村落。我想我可以從魯迅故鄉的風光入手,於此我有較大的空間,感情的、思維的及形式的空間。我堅定了從江南故鄉的小橋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
從20世紀60年代起,吳冠中經常往紹興跑,紹興和宜興非常類似,但比宜興更入畫,離魯迅更近。他第一次到紹興時,找不到招待所,被安置住在魯迅紀念館。他走遍了紹興的大街小巷,又坐船去孫端安橋頭、皇甫莊,爬上那演社戲的戲臺。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湖泊池塘,黑、白、灰是江南主調,也成了他作品銀灰主調的基石。
在吳冠中的藝術專集《生命的風景》中,他詳述了《魯迅故鄉》系列之創作過程:「我爬上紹興幾個小小的山頭,視野擴大了,氣勢開闊了,但鳥瞰又何嘗是構圖的依賴!平面分割中的平均狀態必然使畫面鬆散,故須選人家密集的大塊造型作為畫面的構成主體,然後,綠水人家繞,河網穿其間,繞其周,於是有了塊面,有了脈絡,似乎略具結構雛形了。從山頭俯視紹興城,黑、白、灰色塊,構成動人的斑駁繪畫感。」
除了《魯迅故鄉》系列,吳冠中還畫過《紹興河濱》《紹興居》《紹興小景》等很多作品,還畫過秋瑾故居等名人故居。
2016年,吳冠中的其中一幅油畫《魯迅故鄉》就曾在香港拍賣出3996萬港幣的價格。《魯迅故鄉》系列為何受到市場的追捧?
在孫鬱看來,這主要取決於吳冠中的水平和名氣。此外,跟紹興歷史文化名城的
文化影響力也是分不開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紹興給了吳冠中創作的靈感,吳冠中的畫作也很好地宣傳了紹興這座城市。
畫《百草園》的報酬是一套《魯迅全集》
吳冠中經常來紹興寫生,但遺憾的是,此前沒有留下墨寶。
紹興魯迅紀念館原館長裘士雄,上世紀80年代初任該館陳列資料組組長。他說,他與畫家裘沙是嵊州崇仁老鄉,裘沙又與吳冠中相熟,於是他寫信聯繫裘沙,希望吳冠中能為紹興魯迅紀念館創作一幅作品。
裘士雄至今還保存著裘沙寫給他的那幾封信件。「沒想到,吳冠中一口答應了。最開始,他創作了一幅以紹興風光為主題的畫作,但他本人並不滿意,所以並未寄來。」 裘士雄說,後來,吳冠中改畫了《百草園》。1981年春節前,他完成了水墨畫《百草園》,並通過掛號信郵寄到紹興魯迅紀念館。
這幅《百草園》長171釐米,寬147.5釐米。畫面裡的百草園,春意盎然,似乎給人許多希望。
1981年,剛好是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百草園》經過裝裱後,懸掛在了紹興魯迅紀念館舊館的外賓接待室牆壁上,因為安保等因素的考慮,這幅畫掛了大約七八年後被取下,保存進庫房。
彼時,吳冠中的名氣已經很大,紹興魯迅紀念館提出適當支付他一些報酬。但吳冠中卻說,「送我一套《魯迅全集》即可。」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吳冠中對魯迅先生和魯迅故鄉是十分有感情的。」裘士雄說,這套《魯迅全集》是他騎著自行車去採購的,再去火車站託運給吳冠中。
吳冠中最後一次來紹興是2007年,那一年他已是88歲高齡。當時,他在他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舉辦「滄桑入畫——吳冠中藝術展」。10月17日那天,他從杭州來紹興,再次專程重訪魯迅故裡。當來到當年在紹興採風、寫生時住過的老房子時,他笑逐顏開,還拍了不少照片作為紀念。
魯迅給了他「橫站」的勇氣和力量
吳冠中在青年時代就熱愛魯迅,199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魯迅先生說過腹背受敵,必須橫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橫站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但居然橫站了五十年……」也因為這種遺世獨立的「橫站」,他逐漸打通了西畫和國畫、藝術和工藝之間的藩籬,成為一座高峰橫立於藝術之林。
他晚年曾深切地說:「說真話是魯迅給我的影響,我用幾十年的人生去實踐這一點。」他還說,「宜興、紹興都是興。魯迅的故鄉在浙江,所以我的藝術故鄉也在浙江。」
他一生只看重3個人,魯迅、梵谷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谷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
吳冠中還曾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麼比較。他的解釋是,他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在孫鬱看來,吳冠中是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作為藝術家,他一生特立獨行,大膽提出「藝術無國界」,先後創作了大量有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民族氣派的油畫和水墨作品,為中國美術界實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樹立了典範。他打通油畫和水墨畫的界限,提出「風箏不斷線」觀點,通過對比和移植,將具象與抽象兩種繪畫形態融為一體,創造出中西結合、雅俗共賞的意象世界。
孫鬱認為,對魯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獲取的能量也是不一樣的。吳冠中受到啟發的是魯迅犀利的文筆、敏銳的思想和奮鬥的精神,魯迅給了吳冠中「橫站」的勇氣和力量,還有諸多哲學與美學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