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畫魯迅故鄉

2020-12-22 書香拾貝
吳冠中 《魯迅故鄉》

根據紹興日報的報導:

日前,一幅長53釐米、寬46釐米的布面油畫《魯迅故鄉》,在香港舉行的一場拍賣中以2417.5萬港幣成交。

這幅畫作於1985年,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其標誌性的白牆黑瓦畫面受到眾多買家追捧。吳冠中喜歡畫紹興,這是為何呢?

 為了離魯迅更近,他不斷往紹興跑

在著名魯迅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鬱的記憶裡,上世紀70年代,吳冠中曾到紹興寫生,留下的幾幅作品都是冷峻、清秀的風格,好似染上魯迅的底色,畫面簡潔多味,頗多傳神之筆。吳冠中後來也曾說,自己喜歡李清照、李煜、李商隱,一直想成為一名有力度的作家。雖無法抵達其路,而精神上要攀援的,恰是魯迅那樣的高峰。

吳冠中(1919~2010),以油畫著稱,不過他也畫過很多水墨畫。「他是20世紀後期中國美術史上的代表人物,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畫現代化的努力與探索,其畫風獨特,成就卓著,影響深遠,是當代中國具有國際聲譽的傑出藝術家、教育家。」孫鬱說。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常書鴻、潘天壽等大家。他曾說:「魯迅是我最崇敬的人。」吳冠中有頗多紹興風景作品,《魯迅故鄉》也成系列。紹興水運發達,交通便利,白牆黑瓦的傳統建築,淡雅精緻,一派東方情調,極其入畫。

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中學時代,我愛好文學,當代作家中尤其推崇魯迅,我想從事文學,追蹤他的人生道路,但不可能。因為文學家要餓飯,為了來日生計,我只能走『正道』學工程。愛,有多大的魅力!她甚至操縱生死。愛文學而失戀,後來這戀情悄悄轉入了美術。但文學,尤其是魯迅的作品,影響我的終生。魯迅筆下的人物,都是我最熟悉的故鄉人,但在今天的形勢下,我的藝術觀和造型追求已不可能在人物中體現。我想起魯迅的《故鄉》,他回到相隔二千餘公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見到的卻是蒼黃的天底下的蕭條的江南村落。我想我可以從魯迅故鄉的風光入手,於此我有較大的空間,感情的、思維的及形式的空間。我堅定了從江南故鄉的小橋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

從20世紀60年代起,吳冠中經常往紹興跑,紹興和宜興非常類似,但比宜興更入畫,離魯迅更近。他第一次到紹興時,找不到招待所,被安置住在魯迅紀念館。他走遍了紹興的大街小巷,又坐船去孫端安橋頭、皇甫莊,爬上那演社戲的戲臺。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湖泊池塘,黑、白、灰是江南主調,也成了他作品銀灰主調的基石。

在吳冠中的藝術專集《生命的風景》中,他詳述了《魯迅故鄉》系列之創作過程:「我爬上紹興幾個小小的山頭,視野擴大了,氣勢開闊了,但鳥瞰又何嘗是構圖的依賴!平面分割中的平均狀態必然使畫面鬆散,故須選人家密集的大塊造型作為畫面的構成主體,然後,綠水人家繞,河網穿其間,繞其周,於是有了塊面,有了脈絡,似乎略具結構雛形了。從山頭俯視紹興城,黑、白、灰色塊,構成動人的斑駁繪畫感。」

除了《魯迅故鄉》系列,吳冠中還畫過《紹興河濱》《紹興居》《紹興小景》等很多作品,還畫過秋瑾故居等名人故居。

2016年,吳冠中的其中一幅油畫《魯迅故鄉》就曾在香港拍賣出3996萬港幣的價格。《魯迅故鄉》系列為何受到市場的追捧?

在孫鬱看來,這主要取決於吳冠中的水平和名氣。此外,跟紹興歷史文化名城的

文化影響力也是分不開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紹興給了吳冠中創作的靈感,吳冠中的畫作也很好地宣傳了紹興這座城市。

 畫《百草園》的報酬是一套《魯迅全集》

吳冠中經常來紹興寫生,但遺憾的是,此前沒有留下墨寶。

紹興魯迅紀念館原館長裘士雄,上世紀80年代初任該館陳列資料組組長。他說,他與畫家裘沙是嵊州崇仁老鄉,裘沙又與吳冠中相熟,於是他寫信聯繫裘沙,希望吳冠中能為紹興魯迅紀念館創作一幅作品。

裘士雄至今還保存著裘沙寫給他的那幾封信件。「沒想到,吳冠中一口答應了。最開始,他創作了一幅以紹興風光為主題的畫作,但他本人並不滿意,所以並未寄來。」 裘士雄說,後來,吳冠中改畫了《百草園》。1981年春節前,他完成了水墨畫《百草園》,並通過掛號信郵寄到紹興魯迅紀念館。

這幅《百草園》長171釐米,寬147.5釐米。畫面裡的百草園,春意盎然,似乎給人許多希望。

1981年,剛好是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百草園》經過裝裱後,懸掛在了紹興魯迅紀念館舊館的外賓接待室牆壁上,因為安保等因素的考慮,這幅畫掛了大約七八年後被取下,保存進庫房。

彼時,吳冠中的名氣已經很大,紹興魯迅紀念館提出適當支付他一些報酬。但吳冠中卻說,「送我一套《魯迅全集》即可。」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吳冠中對魯迅先生和魯迅故鄉是十分有感情的。」裘士雄說,這套《魯迅全集》是他騎著自行車去採購的,再去火車站託運給吳冠中。

吳冠中最後一次來紹興是2007年,那一年他已是88歲高齡。當時,他在他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舉辦「滄桑入畫——吳冠中藝術展」。10月17日那天,他從杭州來紹興,再次專程重訪魯迅故裡。當來到當年在紹興採風、寫生時住過的老房子時,他笑逐顏開,還拍了不少照片作為紀念。

魯迅給了他「橫站」的勇氣和力量

吳冠中在青年時代就熱愛魯迅,199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說,「魯迅先生說過腹背受敵,必須橫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橫站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但居然橫站了五十年……」也因為這種遺世獨立的「橫站」,他逐漸打通了西畫和國畫、藝術和工藝之間的藩籬,成為一座高峰橫立於藝術之林。

他晚年曾深切地說:「說真話是魯迅給我的影響,我用幾十年的人生去實踐這一點。」他還說,「宜興、紹興都是興。魯迅的故鄉在浙江,所以我的藝術故鄉也在浙江。」

他一生只看重3個人,魯迅、梵谷和妻子。「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梵谷給我性格、給我獨特,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平凡、善良、美。」

吳冠中還曾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麼比較。他的解釋是,他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在孫鬱看來,吳冠中是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作為藝術家,他一生特立獨行,大膽提出「藝術無國界」,先後創作了大量有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民族氣派的油畫和水墨作品,為中國美術界實踐「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樹立了典範。他打通油畫和水墨畫的界限,提出「風箏不斷線」觀點,通過對比和移植,將具象與抽象兩種繪畫形態融為一體,創造出中西結合、雅俗共賞的意象世界。

孫鬱認為,對魯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獲取的能量也是不一樣的。吳冠中受到啟發的是魯迅犀利的文筆、敏銳的思想和奮鬥的精神,魯迅給了吳冠中「橫站」的勇氣和力量,還有諸多哲學與美學的啟示。

相關焦點

  • 吳冠中的油畫原來這麼美!
    吳冠中的筆法是那麼清新、自然,看著大師的作品,人們仿佛不僅是用眼睛在觀賞,而是在呼吸他的畫,呼吸著他畫中的花朵和生命。吳冠中 向日葵 雙面作品此幅作品是吳冠中畫於1962年前後的一幅「紅色經典作品」,正面畫的是高大的向日葵,下面是江南小鎮上人們宣傳-思想的情節,牆上的紅色標語:「偉大領袖-萬歲」則是那個時代的明顯特徵。
  • 吳冠中:用一生摯誠,凝練畫中風景!
    這幅畫畫的是吳冠中生他養他的地方,也是吳冠中記憶中的家鄉的樣子,筆墨揮毫,筆尖婉轉的勾勒,黑白灰、點線面的運用,讓這幅畫賦予了江南風景詩一樣的意境。03《水鄉春早》賞析吳冠中的《水鄉春早》讓人情不自禁想要進入畫中,走在畫家筆下的水鄉路上,心中便覺得清淡澄淨。
  • 吳冠中油畫中的江南,好美!
    吳冠中 紅蓮人家 吳冠中 大戶人家 吳冠中 紹興湖
  • 最具有收藏價值吳冠中油畫
    的故鄉》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吳冠中說過,「魯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講過一句很荒唐的話:300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那時受到很多攻擊,說齊白石和魯迅怎麼比較。我講的是社會功能。要是沒有魯迅,中國人的骨頭要軟得多」。
  • 吳冠中:為美育的人生
    魯迅、梵谷、石濤是他從青年到老年的終生所愛。魯迅賦予他「推翻成見」、文化救國、美育立國的擔當,梵谷點燃了他為藝術「捨得身家性命」如火如荼的激情狂瀾,石濤開啟了他「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藝術智慧與「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眼界和膽量。
  • 吳冠中被罵慘了的「筆墨等於零」,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
    吳冠中《雙燕》有朋友私信問我:你如何理解,吳冠中「筆墨等於零」這句話?吳冠中的「筆墨等於零」這一觀點,歷來備受眾人爭議,遭受了不少罵名。吳冠中《魯迅故鄉》我對於「筆墨等於零」的理解,這裡就以梵谷的《向日葵》為例,簡單說說:梵谷的這幅《向日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幅畫我們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大片明亮的黃色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文 丨 胡不歸 媒體書評人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無法割捨的一個地方,對魯迅來說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故鄉紹興,其中短篇小說《故鄉》應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篇。《故鄉》篇幅不長,寫魯迅時隔二十年後再回故鄉,為了處理掉老屋,而見到了家鄉二十年後的風貌,感慨萬分。《故鄉》開篇,魯迅即寫道,「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 畫出山的氣質,吳冠中繪《張家界寫生》
    回顧吳冠中的作品,他竟然在40年前就發現了張家界的壯美靈秀,前去寫生創作。不得不說,畫家的審美眼光,就比一般人要好很多。吳冠中的創作題材相當多元,他畫過了無人跡的罕見山水,他也畫過燈火闌珊的都市風情。他走哪就畫到哪,不僅畫眼中所見,也畫心中所想。
  • 盛名高格引路人——德年書畫悼念吳冠中
    「記憶頗深的是2006年8月27日,在吳老舉辦的「奉獻——吳冠中《1974年長江》等作品向國家無償捐贈儀式暨吳冠中歷年捐贈作品匯展開幕式」上,我受邀赴故宮太和門廣場參加活動(吳老捐贈的作品有《1974年長江》、《石榴》《江村》等水墨畫作品)。
  • 吳冠中畫作賞析——水彩與水墨的融合
    吳冠中的水彩畫作品可以稱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由於種種原因對吳冠中水彩畫的研究遠不如對其油畫和水墨畫的研究深入。其實,相比較而言,吳冠中最早被人所熟識的不得的油畫,也不是水墨畫,而是水彩畫。雖然吳冠中水彩畫的藝術風格隨著年代的推移有所變化,但是從總體上看,吳冠中的水彩畫作品在融合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精神這一點上,是十分突出的。
  • 【審美力·藝術名家作品欣賞】第二期——吳冠中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吳冠中畫一扇門賣7475萬,除了黑什麼都沒有,專家:這不是門
    拍攝7000萬「秋瑾故居」這幅畫被稱為「秋瑾故居」。從名字上,我們知道這幅畫的內容是中國女主人公秋瑾的故居。那麼,為什麼吳冠中先生對秋瑾故居的描寫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那扇暗門代表什麼?吳冠中在畫外還寫了一句話:「忠誠的靈魂在哪裡,故居裡的language語就如剪刀般生而生。」將近20年後,吳冠中再次看到這幅畫時,他有了另一種沉思。因此,在2002年,吳冠中重新創作了這幅畫,並完成了秋瑾故居的油畫版本。在這幅畫中,門更暗,黑色,白色和灰色的對比更加明顯,並且圖像空間更寬。
  • 同是畫灕江,吳冠中PK李可染,孰高孰低?
    同是畫灕江,吳冠中PK李可染,孰高孰低? 同是畫灕江,吳冠中VS李可染,你看好誰? 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本文來分享吳冠中和李可染畫的灕江山水。吳冠中和李可染畫灕江,孰高孰低,你更好看誰的畫呢?
  • 吳冠中寥寥幾筆,便是一整個江南!
    《雙燕》的構圖正顯示了吳冠中對藝術造型的掌握,畫中的黑白對比、幾何形的組合──特別是長方、扁方、垂直、橫臥的形狀,都是他建構形式美的要素。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 故鄉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
  • 把傳統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融合在一起,吳冠中繪《黃土高原》
    這幅吳冠中畫的《黃土高原》,描繪的就是這裡的景色。畫中用線條勾畫出黃土高原的輪廓,用濃重的墨色表現高原上縱橫的溝壑,斑斑點點的色塊表現出高原的質感,一片黃土之下還隱藏著無數生機。從作品風格來看,《黃土高原》屬於吳冠中藝術成熟期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使用國畫元素,表現有油畫特點的壯美風光。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周作人和茅盾未成熟的「鄉土文學」觀念被魯迅吸收,1929年,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魯迅結合自身創作實踐首次正式標榜出「鄉土小說」的概念。 要點在於:作者是離開了故土的「僑寓者」;敘事內容是作者所關心的故鄉;情感基調是鄉愁;審美風格與構成要素有異域情調。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編者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文 | 畢飛宇一、魯迅的基礎體溫《故鄉》來自短篇小說集《吶喊》。關於短篇小說集,我有話說。許多讀者喜歡讀單篇的短篇,卻不喜歡讀短篇小說集,這個習慣就不太好。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回「故鄉」?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氣爽的時候回「故鄉」?當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說,即使是虛構,魯迅也不會做過多的選擇,他必須、也只能「冒了嚴寒」回去。為什麼?因為回去的那個地點太關鍵了,它是「故鄉」。它是《吶喊》這個小說集子裡的「故鄉」。二、什麼是故鄉?我剛才留下了一個問題,是關於象徵主義的。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吳冠中曾說:「因刻畫了石頭堅硬之質,色彩必然偏濃重或灰暗,則勁松之骨幹便難於突出,化境全失。"因此他的《嶗山松石》裡也穿插了勾法,勾勒的石塊輪廓減弱了其凹凸不平的質感和厚重的色彩。以清勁細秀的線條勾勒山石,不多加皴擦,清朗含蓄,突出了松石的線之聯姻。《嶗山松石》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宋代的文人畫:清雅、孤寂、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