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張家界,人們都知道那裡是名勝景區。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幾十年前,張家界還是聲名不顯。很多人都不知道湖南還有這麼漂亮的高山。回顧吳冠中的作品,他竟然在40年前就發現了張家界的壯美靈秀,前去寫生創作。不得不說,畫家的審美眼光,就比一般人要好很多。
吳冠中的創作題材相當多元,他畫過了無人跡的罕見山水,他也畫過燈火闌珊的都市風情。他走哪就畫到哪,不僅畫眼中所見,也畫心中所想。

這幅《張家界寫生》是吳冠中1979年的作品。那一年,他前往湘西寫生,路過張家界,就被這裡的山川所吸引。於是停下腳步,拿起畫筆。寫生訓練是一個畫家的必修基本功,很多學院派畫家一輩子都保留著寫生的習慣。
吳冠中在創作中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提升藝術修養的機會。這幅畫名為「寫生」,不並代表這幅畫有什麼不完整的地方,而是說明這幅畫「師法自然」。吳冠中早期出國留學,學習過西方繪畫技巧。中年以後開始嘗試中西結合的創作方法。他把西畫中強調的寫生與國畫中強調的師法自然聯繫起來,畫出了新式的山水。

融合、創新,說起來很簡單,操作起來就會發現難度有多麼大。傳統國畫中一直都有寫生的概念,不過古人強調的寫生更多是表達主觀感受。西方繪畫的寫生強調客觀寫實。面對寫生,不同藝術門類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吳冠中需要找到一個切入點。
事實上,無論是點線面還是光影透視,都是畫家的技術手段。技術手段不具備藝術性,但是加上畫家的表現手法,就有了藝術性。這就是師法自然的妙趣,不拋棄技法,又不被技法所束縛。就像「藝術」二字,術是方式方式,藝是創作升華。

畫中的山水採用了水墨進行創作,為了強調師法自然的特性,吳冠中在創作中加入了光影明暗。由於水墨具有流暢性的特點,帶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吳冠中又採用了皴的手法,強調山石的肌理感,進而表現出立體感。吳冠中的皴法也有改良的痕跡,橫向的線條,強調了塊狀結構的交錯。
畫家在創作中要勤思考,也要常練筆。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忘記寫生這個好辦法。這幅作品,已經有了意識流造型的傾向,畫面下方的樹林,運筆隨意,帶有很強的節奏感。

吳冠中筆下的張家界大氣壯美,帶有很強的山野氣息。他沒有過分美化山體結構,只是全力畫出山的氣質。
拓展閱讀
傳統文人的理想歸宿,溥儒繪《煙雨歸舟》
博古通今,回歸傳統,金城繪《水閣待客》
觀察、提煉、創新,傅抱石繪《憑欄聽泉》
用環境烘託人物性格,陳少梅繪《名士吟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