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一個秋季的拍賣會上,吳冠中的作品《吉力馬札羅雪山》,以起拍價750萬人民幣的價格公開競拍 。不過,當天最高叫價為980萬人民幣。遺憾的是並沒能成交,因這幅畫的底價為1000萬人民幣,而當天競拍價未能達到底價,所以,算是流拍了。
吳冠中,喜歡美術的人們一定知道,吳老堪稱業界聞名遐邇的大畫家,可以說是名揚海內外。他的一些畫作在國際上都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細心的人士又不難發現,當很多人在評價吳冠中的時候,卻有意地迴避了「大師」這樣的稱號。
那麼,這是為什麼?這裡面到底隱藏著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首先,小編就從這幅流拍的畫作開始,帶大家走近吳冠中的藝術世界,並且領略在那個特殊時代,面對集體與個人的選擇,作為一名藝術家的身不由己或者形勢所迫的無奈。今天,我們在這裡不去評論對與錯,我們只是用心去體會老藝術家們的有趣經歷。
其實,在當下的中國美術界,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有好多的留洋畫家,他們頂著「大師」的一個招牌,過市招搖,自抬身價,堪稱是人世間一道令人厭惡至極的小丑。這些人崇尚西方文明,西方世界什麼都好。比如:陳丹青就是最典型的洋派代表。
1992年3月,不列顛博物館舉辦了吳冠中畫展,這是不列顛博物館首次為活著的中國畫家辦展。
1999年11月,吳冠中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也是中國文化部首次為活著的國內畫家辦展。
2002年3月,吳冠中高票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得這項殊榮的中國藝術家。
我們從作品上來講,《吉力馬札羅雪山》絕不是吳老最精彩的作品。但是,此畫卻有著它存在的歷史原因,即使過去了幾十年,吳老仍然如芒刺在背、如鯁在喉,更是不太願意談起此畫。以至於後來,因為這個作品,影響到了吳老的學術地位。所以,吳老一直耿耿於懷。
1975年,中國政府援建的非洲坦贊鐵路,即將竣工。青島四方機械廠為鐵路製造的總統專列,也將很快投入使用。車廂內需要兩幅非洲特色的風景畫,任務最終被派給了吳冠中。此時,剛好文革期間,美術界流行「紅光亮」,就是人物畫,很少有人去畫風景。
據知情人透露,當時任務是需要找一個風景畫得好的畫家,然而,在當時有好多有名的畫家,已經一直沒有再畫風景了。而恰巧吳老,他一直在創作一些風景題材的作品,所以,上級領導就找上了吳冠中,讓他來完成這個艱巨而又光榮的政治任務。
然而,這對於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的吳冠中來說,這樣的政治任務並不多見。其實,最終讓他欣然接受這項任務的卻是另一個原因。在吳老的自傳《我負丹青》裡有做詳細記載,當時吳老並不知道非洲國家是什麼樣,他就跟領導說:我沒去過非洲、沒有見過,你讓我怎麼畫呀?
然而,領導接下來的一席話,讓吳冠中怦然心動。上級領導說:你只要完成任務,我們請你去嶗山玩一段時間。聽到此話,這讓吳老興奮不已,因為,到嶗山去寫生一直是他心中的願望,所以,吳老就答應了下來。隨後,領導就找來一些關於非洲的風景照片。
就這樣,沒有去過非洲的吳冠中,為了完成這項政治任務,就對著照片,開始了他的藝術創作。很快,一幅反映非洲美景的《吉力馬札羅雪山》誕生了。完成任務以後,吳老也沒在關心此事兒,也沒人再提起。多年以後,吳冠中的記憶已經模糊。但這次嶗山經歷,卻讓他念念不忘。
1988年,吳冠中完成了《誤入嶗山》的創作,他破例在畫裡題字,來追憶迷路的經歷,「1975年,黑雲猶壓城,不忘寫生樂。踏越奔跑,午夜出山。已抵他縣,慶活命。十餘年後憶前世,縱橫交錯入圖畫。」對於把繪畫看作生命的吳冠中,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樣的外出寫生,彌足珍貴。
1970年,中央工藝美院接到上級命令,去農村參加生產勞動,接受再教育。吳冠中他們來到了位於河北路縣李村的一個部隊駐地。據說,當他們一進村聽到的第一句話,指導員說:我們是靠槍桿子得來的天下,不是靠你們手裡的筆桿子。於是,把所有的畫具都沒收了。
此時,吳冠中的妻子遠在河北邯鄲的農村勞動,3個孩子也分別插隊到了內蒙、山西。吳冠中身患肝炎,痔瘡日益嚴重,不能從事高強度的勞動,他被指派看管一群小鴨仔。突然,有一天小鴨子死了一隻,但連隊領導卻說,這是吳冠中打死的,還被開了批判會。
事後查明原因,是小鴨子吃了不乾淨的東西而死。另外,在離李村不遠的河北磁縣軍墾農場,來自中央美院的黃永玉、李可染、李苦禪等人,也都是每天扛著鋤頭,卷在耕作的隊伍裡和學生們一起收工回家。當時,這些畫家們什麼都可以做,就是不可以畫畫。
1972年,運動接近尾聲,政治空氣出現緩和。畫家們被允許可以在周末作畫。但此時,他們卻找不到自己的畫架和畫筆。
有一次,吳冠中去郊外寫生,寫生架是他從法國帶回來的,極其寶貝。當晚上解開畫架創作的時候,卻發現丟失了一個銅鉤,這對於他簡直是五雷轟頂。因此,他無法繼續工作,害得他一夜難眠。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就沿著前日作畫的路線,一路尋找,可謂是大海中撈針。
誰知道,可能是他的祈禱,竟然感動了蒼天,那個銅畫鉤上染有紅色染料,並在萬綠叢中一點紅,居然被他找到了。他雙手捧起染著顏料,喝著清晨露水的銅鉤,吻了又吻,就像找到了失散不久的孩子一樣。北京龍潭湖,吳冠中畫室。當初選擇美術時,他還從未想過自己能夠擁有這樣一間畫室。
2004年,85歲的吳冠中出版了自傳。對於這個58年前曾經義無反顧的事業,今天的吳冠中卻情感複雜。在自傳《我負丹青》裡他說:最大的苦難,我本為藝術而來,結果卻被政治所困擾。原本藝術與政治之間,不應該存在矛盾,但是,現在在我身上,卻產生了矛盾。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本人觀點覺得,就是小編曾提到的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他們對政府的怨恨是發自內心的,他們的眼裡只有金錢和虛榮。小編斷言並且,這些人現在都加入了外國國籍。所以,他們看到一個愛國的畫家,尤其是比他們還優秀,於是抹黑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