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傳統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融合在一起,吳冠中繪《黃土高原》

2020-12-16 薩培喇談藝錄

黃土高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公裡,南北寬750公裡,從太行山一直延伸到青海省境內。黃土高原的地質形態多變,有山地區,丘陵區,塬區,大家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大多是位於陝甘寧境內的塬區地形。這幅吳冠中畫的《黃土高原》,描繪的就是這裡的景色。畫中用線條勾畫出黃土高原的輪廓,用濃重的墨色表現高原上縱橫的溝壑,斑斑點點的色塊表現出高原的質感,一片黃土之下還隱藏著無數生機。從作品風格來看,《黃土高原》屬於吳冠中藝術成熟期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使用國畫元素,表現有油畫特點的壯美風光。

吳冠中 黃土高原

吳冠中曾經畫過一批使用國畫工具的作品,這類作品是否能夠稱為「國畫」,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吳冠中在用色構圖上,更多是按照油畫的手法進行創作。換一種說法,他的這批作品如果用油畫工具畫一遍,那就是典型的風景油畫。在這種情況下,吳冠中的作品引起了一些爭議。根據畫中款識,這幅畫創作於1989年,距今已經30年過去了。按照現在的審美觀點看,這一切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爭論了。國畫並非一成不變的,傅抱石、李可染等人改革山水畫創作模式,蔣兆和、葉淺予等人改革人物畫創作模式。到了吳冠中這裡,他把傳統的山水畫和西方的風景畫相融合,畫出了有國畫味道的寫實山水,這樣的創新值得讚頌。

吳冠中 黃土高原 局部

吳冠中成熟期的繪畫作品有個共性,作品特別注重色點、線條、色塊。按照專業的說法就是,點線面三者的關係在他作品中被運用到極致。紅綠黃的色點,黑色的線,黑白灰形成的面充斥著整個畫面,有的地方是為了強調對比,有的地方是為了渲染氣氛,還有的地方甚至會故意地削減平衡,造成一種奇趣絕美的驚豔之感。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每一筆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吳冠中畫的不是眼前的風景,他畫的是鳥瞰大地的無盡風光。

吳冠中 黃土高原 局部

欣賞吳冠中的作品有個小竅門,他的一些作品近看沒有太多的感慨,距離三五米之外再欣賞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磅礴氣勢了。他喜歡暖色調,這樣的色彩很難讓人覺得有距離感,一般人用這樣的色系很難表現出大氣。吳冠中整體布局,在創作中有大局觀,色彩成為他的助手,他擺脫了色彩的限制。這種感覺很像欣賞傅抱石的作品,同樣是遠觀,傅抱石的作品以冷色調為主,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膜拜敬仰的感覺。吳冠中可以擺脫色彩的桎梏,在創作上更前進了一步。

吳冠中 黃土高原 局部

有人評價過這幅《黃土高原》是粗獷但不粗野,其實也是在一個側面來印證,吳冠中在創作中從重視形式美到擺脫形式美的過程,從依靠點線面關係到整體布局擺脫細節的控制,形成自己的風格。

拓展閱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清新典雅,運用裝飾性技法描繪歲月靜好,顧善有繪《山水冊頁》

古籍版本中的專有名詞——藍本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鬱鬱寡歡的蘇軾在《臨江仙》中吐露心聲

相關焦點

  • 畫出山的氣質,吳冠中繪《張家界寫生》
    回顧吳冠中的作品,他竟然在40年前就發現了張家界的壯美靈秀,前去寫生創作。不得不說,畫家的審美眼光,就比一般人要好很多。吳冠中的創作題材相當多元,他畫過了無人跡的罕見山水,他也畫過燈火闌珊的都市風情。他走哪就畫到哪,不僅畫眼中所見,也畫心中所想。
  • 吳冠中畫作賞析——水彩與水墨的融合
    吳冠中的水彩畫作品可以稱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由於種種原因對吳冠中水彩畫的研究遠不如對其油畫和水墨畫的研究深入。其實,相比較而言,吳冠中最早被人所熟識的不得的油畫,也不是水墨畫,而是水彩畫。雖然吳冠中水彩畫的藝術風格隨著年代的推移有所變化,但是從總體上看,吳冠中的水彩畫作品在融合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精神這一點上,是十分突出的。
  • 吳冠中畫一扇門賣7475萬,除了黑什麼都沒有,專家:這不是門
    賣了7000萬元吳關中實際上,如果我們當場參觀過秋瑾的故居,我們不會認為吳冠中的畫太抽象了,因為秋瑾的故居在外表上確實與這幅畫非常相似,但吳冠中作為畫家,在創作時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藝術技巧,這會使觀眾暫時無法分辨畫中的風景。
  • 孟憲琪:手執妙筆,繪一卷盪氣迴腸的高原黃土之曲
    陝北高原的麻黃梁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它位於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交接地,古長城由西向東穿境而過,將其分為南、北兩種地貌。南部千溝萬壑,壁立千仞,北部大漠綠洲,風情萬種。金色沙漠與赤色紅土的交織,草灘河源與深溝巨壑相連,這片壯美的黃土地,孕育了質樸純真的黃土文化,也孕育了盪氣迴腸的江水山河。對於眾多攝影師和畫家來說,麻黃梁是採風寫生的福祉。
  • 吳冠中:用一生摯誠,凝練畫中風景!
    這幅畫畫的是吳冠中生他養他的地方,也是吳冠中記憶中的家鄉的樣子,筆墨揮毫,筆尖婉轉的勾勒,黑白灰、點線面的運用,讓這幅畫賦予了江南風景詩一樣的意境。吳冠中說:「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在眾多江南題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認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雙燕》。」《雙燕》能拍出高價,其創作不可忽視。《雙燕》的創作一方面源自畫家對於所繪客體的獨特感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畫家對於多種景色採取「雜糅共生」的工作方法。吳冠中曾寫道:「《雙燕》明確地表達了東方情思,即使雙燕飛去,鄉情依然。"
  • 意識流造型佳作,吳冠中繪《奔流》
    可以欣賞一下吳冠中的繪畫作品了解一下。意識流,原本是西方心理學上的術語,特指人的種種意識活動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有千絲萬縷的相關性。由於藝術創作和意識活動有密切關聯,這個詞就被引入到藝術圈。意識流造型,可以理解為反應意識活動的作品。通過抽象的筆觸,描繪內心的感情以及相關變化。描繪情感,在古代就被畫家所看重,傳神寫照中的「神」就是神態、神情的意思。
  • 同是畫灕江,吳冠中PK李可染,孰高孰低?
    同是畫灕江,吳冠中PK李可染,孰高孰低? 同是畫灕江,吳冠中VS李可染,你看好誰? 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本文來分享吳冠中和李可染畫的灕江山水。吳冠中和李可染畫灕江,孰高孰低,你更好看誰的畫呢?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摘要:吳冠中為中西繪畫表現形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油畫的細膩生動與中國畫的傳統藝術完美融合,使其發展成獨特的寫意油畫無論是中國畫筆法的運用、留白空間的設計,還是東方獨有的觀察手法和寫意情趣都能被他酣暢淋漓地運用。其中尤以借鑑筆法的特點最具代表性。
  • 國風工筆畫遊戲《繪真·妙筆千山》,傳統藝術和現代科技的碰撞
    國寶古畫與遊戲的結合,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融合《繪真·妙筆千山》的遊戲創作靈感來源於國寶古畫《千裡江山圖》,該畫作為北宋著名畫家王希孟的代表作,也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可以通過這個稱號理解了。
  • 「一切景語皆情語」,林風眠的彩墨風景畫
    風景是林風眠脫胎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認為水墨依靠濃淡乾濕的變化可以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對於光影的傳達卻比較蒼白,如果能引入豐富的色彩,將會為畫面帶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對於林風眠的風景畫,他的學生趙春翔的一段話或許可以讓我們從直觀美的角度更切近地去了解。
  • 用藝術家的直覺描繪一曲生命讚歌,吳冠中繪《春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畫家制定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像元代畫家那樣畫寒山瘦水可以理解為表達空虛寂寞冷,像明代畫家那樣畫江南風光可以理解為表達灑脫自在的追求,像清代畫家那樣畫臆造的山水可以理解為要訴說山川雄偉人間太平。藝術創作追求的是靈性與個性,這些規矩讓很多畫家在創作中都感受到了束縛。於是在20世紀初期,很多畫家都參與到美術改革中來,試圖讓繪畫作品煥發出生命力。
  • 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
    (來源:莊浪文化旅遊網) 看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如同一條條綠絲帶,纏繞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曾到訪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以色列農業專家道夫·斯通驚呼:「這是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一幅迷人的風景畫,真是人間奇蹟!」如果說奇蹟有顏色,那像莊浪一樣,一定是綠色的。
  • 吳冠中的油畫原來這麼美!
    長期以來,吳冠中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時時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水墨的神韻和西方現代表現手法的視覺衝擊力。用油畫來表現中國傳統的東方意蘊,這種獨特的繪畫思想和影響力,不僅突出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還拓展了中國油畫的表現空間。
  • 美術研究│謝稚柳怒懟吳冠中——石濤畫論與西方現代主義
    看來,吳冠中先生的專著《我讀石濤畫語錄》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說老實話,我讀了吳先生的專著(包括其中的兩篇文章)後所產生的感覺,與畢克官大不同相,我認為吳先生對《石濤畫語錄》所作的「譯、釋、評」常常不符合石濤原文的本義,而且在其發揮部分把石濤畫論西方現代派化了。
  • 高吉|丹青點染黃土高坡,妙筆繪就西北風貌
    高吉生活於甘肅東部平涼市靜寧縣的鄉村,那裡地處黃土高原,古時為交通要塞。大學他是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的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美術系就讀,甘南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的甘、青、川三省結合處。所以他的山水畫以甘肅黃土高坡和甘南風光為取材對象,描繪中國西部的大山大水,蒼莽遼闊,意境高遠。
  • 當代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水墨作品賞析
    「我想造一座橋,是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這便是吳冠中一生追求的藝術主張——為傳統的中國畫注入現代精神,探索中西方繪畫理念的融合。中西融合是20世紀以來許多中國藝術家選擇的藝術路徑,無論是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的結合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技法的「徐蔣體系」,還是融合西方現代藝術表現的以林風眠、吳冠中為代表的「林吳體系」,都是中國畫實現現代化轉型和探索的有效途徑。吳冠中和其師林風眠一樣,領悟到中國傳統寫意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藝術的融通之處,在吳冠中看來,「西方現代派繪畫對性靈的探索與中國文人畫對意境的追求正是異曲同工。」
  • 詩意圖中的範畫,陸儼少繪《秋下荊門》
    這幅山水畫是陸儼少根據《秋下荊門》畫的一幅詩意圖。詩意圖,顧名思義,就是圖解古詩。不過詩中的思想只能意會,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去描摹,恐怕不得真義。畫詩意圖,要畫出詩的思想內涵,才能讓畫變得有韻味。這幅《秋下荊門》,就是詩意圖中的典範之作。
  • 布局精妙,一步一景,張大千繪《溪山圖》
    傳統國畫山水和古典油畫風景有許多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是,國畫山水可以盡情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調整構圖,油畫家在創作中調整的空間有限。這種本質的區別,讓國畫山水有了人文色彩。古人畫山水的時候,喜歡營造一個山高林密的幽深空間。這樣的作品,充滿了畫家的情感,也充滿了形式上的美感。
  • 吳冠中畫魯迅故鄉
    這幅畫作於1985年,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其標誌性的白牆黑瓦畫面受到眾多買家追捧。吳冠中喜歡畫紹興,這是為何呢?吳冠中(1919~2010),以油畫著稱,不過他也畫過很多水墨畫。「他是20世紀後期中國美術史上的代表人物,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畫現代化的努力與探索,其畫風獨特,成就卓著,影響深遠,是當代中國具有國際聲譽的傑出藝術家、教育家。」孫鬱說。
  • 傅抱石:山水畫可以使人胸襟寬廣,山水畫是品格和精神的融合
    所以說傅抱石的山水畫在畫壇上是別具一格的,他與張大千的技法不同,但是整體的氣韻卻不在張大千之下。傅抱石在山水畫的道路上經過了三個階段,首先在他早年的時候以臨摹古人為主,在這點上和張大千有著相似之處,傅抱石對石濤和八大山人的畫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臨摹,積累了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