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公裡,南北寬750公裡,從太行山一直延伸到青海省境內。黃土高原的地質形態多變,有山地區,丘陵區,塬區,大家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大多是位於陝甘寧境內的塬區地形。這幅吳冠中畫的《黃土高原》,描繪的就是這裡的景色。畫中用線條勾畫出黃土高原的輪廓,用濃重的墨色表現高原上縱橫的溝壑,斑斑點點的色塊表現出高原的質感,一片黃土之下還隱藏著無數生機。從作品風格來看,《黃土高原》屬於吳冠中藝術成熟期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使用國畫元素,表現有油畫特點的壯美風光。
吳冠中曾經畫過一批使用國畫工具的作品,這類作品是否能夠稱為「國畫」,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吳冠中在用色構圖上,更多是按照油畫的手法進行創作。換一種說法,他的這批作品如果用油畫工具畫一遍,那就是典型的風景油畫。在這種情況下,吳冠中的作品引起了一些爭議。根據畫中款識,這幅畫創作於1989年,距今已經30年過去了。按照現在的審美觀點看,這一切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爭論了。國畫並非一成不變的,傅抱石、李可染等人改革山水畫創作模式,蔣兆和、葉淺予等人改革人物畫創作模式。到了吳冠中這裡,他把傳統的山水畫和西方的風景畫相融合,畫出了有國畫味道的寫實山水,這樣的創新值得讚頌。
吳冠中成熟期的繪畫作品有個共性,作品特別注重色點、線條、色塊。按照專業的說法就是,點線面三者的關係在他作品中被運用到極致。紅綠黃的色點,黑色的線,黑白灰形成的面充斥著整個畫面,有的地方是為了強調對比,有的地方是為了渲染氣氛,還有的地方甚至會故意地削減平衡,造成一種奇趣絕美的驚豔之感。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每一筆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吳冠中畫的不是眼前的風景,他畫的是鳥瞰大地的無盡風光。
欣賞吳冠中的作品有個小竅門,他的一些作品近看沒有太多的感慨,距離三五米之外再欣賞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磅礴氣勢了。他喜歡暖色調,這樣的色彩很難讓人覺得有距離感,一般人用這樣的色系很難表現出大氣。吳冠中整體布局,在創作中有大局觀,色彩成為他的助手,他擺脫了色彩的限制。這種感覺很像欣賞傅抱石的作品,同樣是遠觀,傅抱石的作品以冷色調為主,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膜拜敬仰的感覺。吳冠中可以擺脫色彩的桎梏,在創作上更前進了一步。
有人評價過這幅《黃土高原》是粗獷但不粗野,其實也是在一個側面來印證,吳冠中在創作中從重視形式美到擺脫形式美的過程,從依靠點線面關係到整體布局擺脫細節的控制,形成自己的風格。
拓展閱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清新典雅,運用裝飾性技法描繪歲月靜好,顧善有繪《山水冊頁》
古籍版本中的專有名詞——藍本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鬱鬱寡歡的蘇軾在《臨江仙》中吐露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