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語皆情語」,林風眠的彩墨風景畫

2020-12-17 向日葵美術館I長沙
向日葵美術館「畫冠中西」展覽現場

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吳冠中先生的解讀是:「一切寫景,皆是寫情。」

風景是林風眠脫胎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認為水墨依靠濃淡乾濕的變化可以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對於光影的傳達卻比較蒼白,如果能引入豐富的色彩,將會為畫面帶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對於林風眠的風景畫,他的學生趙春翔的一段話或許可以讓我們從直觀美的角度更切近地去了解。他說:「我知道許多人的風景畫是不大分季節與氣候的,許多人的風景畫是停止在自然形色的盡頭了,許多人缺少了生命與熱情,你若在林風眠的許多不同調子的風景畫面前來品評時,你會覺感到詩化、神化,有的是狂暴、動蕩、靜穆、舒適、空氣、有趣、爽朗……」

向日葵美術館「畫冠中西」展覽現場

此次在向日葵美術館展出的「畫冠中西」林風眠、吳冠中大師書畫信札手稿展中,共展示十多件林風眠的風景畫佳作,均為其流傳極少的作品,也充分展現出他調和中西、翻出新境的藝術成就。

「畫冠中西」展示作品《秋林荷塘》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發現,遠山、樹林、小河、房舍是其風景畫的主要語言。河邊一排高大的喬木,樹上的黃葉和紅葉在夕陽的照射下顯得十分輝煌,暮色降臨,逆光的樹幹、屋頂、河岸冥冥欲黑,與燦爛餘暉中的金紅色的葉子形成強烈對比,近處的倒影在深沉的暖色調中閃閃發光,給壯美的畫面增加了幾分活潑的色彩。他以光色水墨畫和水墨光色化的辦法解決了光、色、墨統一關係,這是他對色的突破。那豔麗的紅色、黃色和逆光處理是從油畫變化而來,那黑色主調則符合中國畫傳統。樹下的路、水中的影,多由灰綠、灰赭等中間色調繪成——其色調、自然光都與西畫有密切關係,但其基調是水墨的,已經也和傳統繪畫一脈相承。

「畫冠中西」展示作品《秋豔》

尤其是畫面中,背光的濃重的大山與受光的鮮豔的紅葉形成了色彩的強烈對比,黑樹幹與金黃、檸檬黃、中黃樹葉的對比,紅葉與黃、紅、綠葉的對比,黑瓦與白牆的對比,讓整幅作品呈現出金色秋光的明媚、響亮和喜悅,充滿了陽剛、強烈和歡欣的情感。

「畫冠中西」展示風景冊頁

秋鶩與漁船是林風眠在1950年代就開始反覆表現的主題,一樣也來自於對杭州的回憶。在林風眠看來,飛鳥、沙洲、漁船等是傳統水墨的重要意象,因此在創作中的交集會很多,展開對話的可能也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幅《河畔》中,林風眠雖然運用筆墨,卻刻意迴避傳統書法式的線條表現,不忌諱重複,而追求一種節奏感和裝飾感。在他的作品中,墨也是色彩中的重要元素,與藍、褐等色共同傳達傍晚天光漸暗時的蕭索清冷。

相關焦點

  • 體味景語悟情語
    兩場共三個小時的講座,王大績老師以王國維先生的「體味景語悟情語」詩句開題,用大量歷年考題做例,深入淺出地解讀了語文作文的客觀規律。    作文不但是語文學科裡,而且是各科中唯一讓學生自主創造的過程。王老師從近年來高考寫作題目中總結出,考題非常明白地指向生活哲理、家國情懷、時代精神和切近生活這樣的主題。此類主題與其說是在考文品,不如說是考人品。
  • 畫中雄獅仿佛年輕的畫家自己!市場上最罕見的林風眠作品,驚現西泠...
    上款人是廣東梅州林氏長輩,五件有明確紀年,兩件為罕見的絹本彩墨,創作時間為1929、1932年杭州初任校長期間,落「西湖」字樣款;至早一件畫於留學前夕,鈐印著錄於林氏早年印譜;兩件作於1939年。最大一件達到15平尺(205×81cm)。有專家指出,這是林風眠藝術年輪的初心圈層,是探究林風眠藝術確立時期的標準密鑰,是林氏調和中西藝術一生創作的動力發源。
  • 林風眠:把中西藝術融為「彩色的詩」
    林風眠的學生李可染回憶:「有一天老師用很流利的線條畫馬,畫得很快,從早到晚畫了90張。」林風眠自信地說:「我要嘗試把西方的東西放到東方裡,再把東方的放一點到西方。有人也想放,正在放,卻放不進去。」他將西方塞尚、馬蒂斯等藝術家的現代繪畫語言巧妙地與中國古代民間繪畫元素糅合交織,渾然一體,並實現了從水墨畫向彩墨畫轉變的順利過渡。
  • 便引詩情到碧霄,抽象與具體,詩詞創作中如何用景語寫情感
    其實這就是把情語與景語相結合,類似的例子,當然非常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還說過: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們用幾首唐宋的名作,來看看什麼是古人是如何「抽象事物化作具體事物」的。
  • 中考作文寫作之如何寫風景
    大師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文的寫作中從來不存在單純景物的描寫,無論是在文中起到感情的襯託,還是在文章中起到環境渲染的作用。景物描寫在文章寫作中向來都帶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在裡面的。中國傳統的古詩詞中也蘊含了大量關於環境的描寫,而這些都是基於作者主觀感受的投射。
  • 「一切景語,皆情語」!《隱形人》中的空鏡頭運用和賞析
    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經在他的名作《人間詞話》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一句話很好的闡述了「景語」在人們生活中的真諦,借用景語(空鏡頭)的方式來抒發人物情感,也是影視作品中常用的方法。所謂的「空鏡頭」,在電影作品中指的是的「景物鏡頭」,即畫面中只有景物,沒有人物。
  • 走近巨匠 | 林風眠:他半生孤鴻,卻一世溫良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如其名」,喜歡一個人,從他的名字開始,他宛若驚鴻,尋影歸來,他見證一個民族文化的尋覓和苦難,但他的藝術成就卻仿佛孤行在這一切之外,年少時學養在東方,青年時眼界在西方。湖山,飛鳥,清荷,煙雨,這是他畫中的江南。簪花,古琴,仕女,臨妝,那是他夢裡的深情,他的藝術是孤獨的苦味的詩,他的畫被稱為「風眠體」。
  • 林風眠:沙漠裡的斯芬克斯
    閉幕後,他來到了林風眠居住的玫瑰公寓——這位老者就是新文化運動的首倡者蔡元培先生。當他看到林風眠那副2米×4.5米「全副布滿古今偉人,個個相貌不特畢肖而且描繪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隱藏於筆端」,僅用一日就一氣呵成的巨型油畫《摸索》時,他斷定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會為中國美術界帶來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
  • 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系列報導
    今年一百歲高齡、現居紐約的林風眠「嫡系學生」董以惠,撰文回憶與林風眠導師的點滴故事,追尋一代美術宗師林風眠的精神風範。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1941年我就讀於國立藝專五年制西畫系。進校時的校長是呂鳳子,1942-1944年的校長是陳子佛,1944年夏,潘天壽任國立藝專校長,聘請林風眠為西畫系教授,提出建立畫室制。即以西畫系各一教授命名,主持畫室。
  • 藝術作品賞析:林風眠:美麗是這樣能夠吸引人的東西
    藝術,是人生一切苦難的調劑者!我們應該認定,藝術一方面調和生活上的衝突,他方面,傳達人類的情緒,使人與人間互相了解。」1942年,畫了大批水墨畫。8月22日,上海舉行藝術大師林風眠先生追悼會。9月19日,北京召開座淡會緬杯、紀念和學習林風眠大師。
  • 鯰魚彩色墨水飛虎隊齊瓦戈鋼筆彩墨試色評測
    上次幫大夥海淘鯰魚永恆黑的時候,我也順便多入了兩瓶鯰魚的彩墨,一瓶是鯰魚飛虎隊,一瓶是鯰魚齊瓦戈,今天稍微寫個文章來個彩墨試色大家隨便瞅瞅。
  • 圓桌|從齊白石到林風眠,近現代繪畫何以成為「第二高峰」
    近現代畫家畫了很多前人沒有畫過的題材、造型,這是「主題創新」,比如趙少昂畫了一萬多張寫生、劉繼卣創造出了一萬多個人物造型、劉繼卣畫猴頭的毛,採用了大寫意的工筆畫,這也前無古人的。傅抱石有「三絕」,第一是畫雲絕,第二是畫水絕,第三是畫雨絕,這雨真有下雨的感覺。還有林風眠畫日光下的山水、池塘的光感,月光下的光和燈火光交融的光感,也是絕唱。
  • 伯格曼/ 林風眠/Ramin Karimloo/徐昂 數字資源推薦74
    ——來自「書香首圖」網際網路數字圖書館好圖推薦▼林風眠 |《秋豔》他1918年參加政府贊助赴法勤工儉學,先在弟戎美術學校進修西洋畫,後轉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深造。在學校裡所受的教育是學院派的,但在校外深受當時流行的現代流派影響,如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及原始主義,他們的影響體現於林風眠中西結合的畫風之中。
  • 大膽設色情緒高昂,林風眠的唯美秋色中,含有生動的韻律感
    大膽設色情緒高昂,林風眠的唯美秋色中,含有生動的韻律感圖/林風眠 文/錢毛毛在山水畫的描繪中,往往色彩的使用偏向於穩重的過渡,但是林風眠的山水畫中卻不乏大膽設色之作,看似墨色的運用過於單調,但其實是林鳳眠畫作特點的一種展現。 林風眠在數十年的探索當中,創造出了獨具一格的布局,採用大多數都是方紙布陣,同時在構圖當中也較為飽和,很少看到留白。
  • 納蘭性德:人間所事堪惆悵,一片傷心欲畫難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景託情,寓情於景,抒發對妻子的相思之情。構成了一幅悽涼悲苦的意境,同時也構成了一幅動人的藝術境界。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 百年中國系列 美術篇 半生落寞的巨匠林風眠
    1925年冬受蔡元培之邀回國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教務長及西畫系主任等職。提出「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1926年春在北京藝專舉辦個人畫展。1927年林風眠積極倡導新藝術運動,提倡藝術要擔負起以美育提高和完善民眾道德,進而促成社會改造與進步的重任,然而現實中民眾缺乏熱情使得這次藝術運動最終流產而失敗。1927年任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發表《致全國藝術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