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先生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吳冠中先生的解讀是:「一切寫景,皆是寫情。」
風景是林風眠脫胎傳統山水畫、翻出新境的重大成就。他認為水墨依靠濃淡乾濕的變化可以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但對於光影的傳達卻比較蒼白,如果能引入豐富的色彩,將會為畫面帶來更大的可塑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對於林風眠的風景畫,他的學生趙春翔的一段話或許可以讓我們從直觀美的角度更切近地去了解。他說:「我知道許多人的風景畫是不大分季節與氣候的,許多人的風景畫是停止在自然形色的盡頭了,許多人缺少了生命與熱情,你若在林風眠的許多不同調子的風景畫面前來品評時,你會覺感到詩化、神化,有的是狂暴、動蕩、靜穆、舒適、空氣、有趣、爽朗……」
此次在向日葵美術館展出的「畫冠中西」林風眠、吳冠中大師書畫信札手稿展中,共展示十多件林風眠的風景畫佳作,均為其流傳極少的作品,也充分展現出他調和中西、翻出新境的藝術成就。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發現,遠山、樹林、小河、房舍是其風景畫的主要語言。河邊一排高大的喬木,樹上的黃葉和紅葉在夕陽的照射下顯得十分輝煌,暮色降臨,逆光的樹幹、屋頂、河岸冥冥欲黑,與燦爛餘暉中的金紅色的葉子形成強烈對比,近處的倒影在深沉的暖色調中閃閃發光,給壯美的畫面增加了幾分活潑的色彩。他以光色水墨畫和水墨光色化的辦法解決了光、色、墨統一關係,這是他對色的突破。那豔麗的紅色、黃色和逆光處理是從油畫變化而來,那黑色主調則符合中國畫傳統。樹下的路、水中的影,多由灰綠、灰赭等中間色調繪成——其色調、自然光都與西畫有密切關係,但其基調是水墨的,已經也和傳統繪畫一脈相承。
尤其是畫面中,背光的濃重的大山與受光的鮮豔的紅葉形成了色彩的強烈對比,黑樹幹與金黃、檸檬黃、中黃樹葉的對比,紅葉與黃、紅、綠葉的對比,黑瓦與白牆的對比,讓整幅作品呈現出金色秋光的明媚、響亮和喜悅,充滿了陽剛、強烈和歡欣的情感。
秋鶩與漁船是林風眠在1950年代就開始反覆表現的主題,一樣也來自於對杭州的回憶。在林風眠看來,飛鳥、沙洲、漁船等是傳統水墨的重要意象,因此在創作中的交集會很多,展開對話的可能也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幅《河畔》中,林風眠雖然運用筆墨,卻刻意迴避傳統書法式的線條表現,不忌諱重複,而追求一種節奏感和裝飾感。在他的作品中,墨也是色彩中的重要元素,與藍、褐等色共同傳達傍晚天光漸暗時的蕭索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