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急促的病毒襲擊驚擾了所有在春天裡忙碌的人,今年的高考時間也被迫延後,語文考試時間定為7月7日,迫在眉睫。4月23日和28日,「青睞雲講堂」特別邀請到全國語文特級教師、高考語文專家王大績,為感興趣的「青睞」會員們做了兩場實用的高考作文備考輔導。兩場共三個小時的講座,王大績老師以王國維先生的「體味景語悟情語」詩句開題,用大量歷年考題做例,深入淺出地解讀了語文作文的客觀規律。
作文不但是語文學科裡,而且是各科中唯一讓學生自主創造的過程。王老師從近年來高考寫作題目中總結出,考題非常明白地指向生活哲理、家國情懷、時代精神和切近生活這樣的主題。此類主題與其說是在考文品,不如說是考人品。而一個十七八歲、青春勃發的高中畢業生,在即將成年這一道坎上,該如何將蓬勃的情懷與高考作文搭起橋梁,不但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又在考場上不留遺憾呢?
景語和情語是作文的重要素材來源
王老師提出「體味景語悟情語」這句詩,其中含義頗深,因為景語和情語是作文的重要素材來源,而體味則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和潤滑劑,也是做好作文的訣竅所在。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和其他學科不同,它有更多的隱形分數,包含在對生活的認識水平中。「體味景語悟情語」貫穿於語文閱讀、寫作全部領域,包括生活。正像魯迅先生說的: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們相關。「作文就是使一個個孤立的景語通過體味形成有機關聯的過程。」王老師說。
那麼,景語和情語到底指的是什麼?王老師細緻地揭示:「我們每天通過感官能夠直接感知到、躲也躲不開的景物、人物、行為、言語、事件等有形的東西,都是景語;而通過感官不能直接感知,比較抽象、形而上的,諸如人的思想、感情、胸懷、抱負、理想、追求都是情語。」
了解了景語和情語,又如何去體味呢?王老師說:「從思維方式看,首先要細查,所謂細查就是要仔細閱讀,包括課文、試題,也包括生活,要發現問題,體察思索,有所觸動。在此基礎之上,要深思領悟。」
只有思維方式就夠了麼?不,還要一種可以運作的方式,這種運作方式即檢索與加工。「檢索即根據題目指向,從生活或書本中提煉有效信息的過程,而加工即為通過推斷、聯想實踐題目要求的過程。體味景語要的是細查檢索,感悟情語則要深思加工,寫作和閱讀都是如此,就是要做到一個字:悟。」王老師說。
在王老師的語文世界裡,各門功課都需要悟,但是語文作文的「悟」不一樣。因為語文這個學科需要自己更主觀、更個性,它不是大學問,要的是一種領悟、一點智慧和通達,這也是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具體一點說,「悟」就是聯想和想像。
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要琢磨。陶淵明也早就說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好讀書,便有了可吸納的源頭活水,但不必都求甚解,要的是一個會意。王老師坦言:「語文這個學科,尤其是作文,是聯繫和想像的學科。一個語文老師如果在課堂上沒有激發調動起同學的聯想和想像,等於沒有把學生帶進語文課堂。」
作文練審題無用,跑題因為所寫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
講座中,王老師金句迭出,比如「作文怎麼落實?就是四個字,據題發揮。」「高考作文題目有那麼難審嗎?如果那麼難審的話,就不是考寫作能力了。」「我們如果老練審題而沒有在發揮上下功夫,如何能寫好作文?」
他把「據題發揮」比做跳遠。跳遠要踏在踏板上,可踏上踏板不動毫無意義,要騰躍起來才能出成績,所以發揮才是關鍵。
他說老師們帶學生練審作文題沒有用處,「如果一個同學連作文題都看不懂或看錯了的話,他的現代文閱讀、詩歌閱讀怎麼做?作文主要考的不是閱讀能力,而是寫作能力。據題是前提,發揮才是根本。」
由作文審題自然說到作文跑題,這也是一個困擾考生的大問題。為什麼會出現跑題現象?王老師解答:「什麼叫跑題?跑題是題目和你的素材之間斷開橋梁了。它不是單純審題的問題,也就不能靠審題來解決。跑題一般出現在選材上,學生寫的不是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寫沒有細節和感悟,常常用空話、套話來支撐,所以跑題在於自我準備沒有做好。」
那麼,如何根據題目充分考慮,取得作文材料的源頭活水? 「最重要的就是寫自己熟悉的生活,真切的情感。」王老師說:「任何作家都知道寫熟悉的生活是一條必由之路。」他用巴金和曹禺作例,巴金老人活到100多歲,寫東西爐火純青,但晚年作品再沒有達到年輕時發表的《家·春·秋》的水平。曹禺先生一生寫出許多部劇本,也沒有一部達到他23歲發表的處女作《雷雨》的水平。因為《家·春·秋》和《雷雨》是巴金和曹禺最熟悉的生活,雖然之後他們所處環境發生了變化,但他們寫其他題材總是差一些。王老師感慨:「同學們並非沒有寫作能力,晚上在宿舍聊天,個個談笑風生、妙語連珠,記錄下來全是好文章,因為那是在談熟悉的生活。」
什麼叫熟悉的生活?王老師說:「細節越豐富越好。」法國作家福樓拜說過「細節是上帝」,絕非虛言。
在寫作裡只有細節就夠了麼?「不,主宰一切,比細節更重要的是感悟。」王老師感嘆:「如果學生所寫細節不多,但對社會有認識也能寫好作文。」
作文不是常識題,它是展示思維的一扇窗
考場作文,很多同學表現不出自己真正的寫作能力,被捆綁束縛住了,怎麼解開這個束縛?王老師首先提到要用「文題思維觀突破文題常識觀」。這個意思是說,作文是展示思維的一扇窗、思維騰躍的一個踏板,它不是一道常識答題,也就不能用答常識題的方法去看待作文題。
王老師舉出兩個例子,一道江西作文題目《臉》。臉是什麼?只有鏡子裡的面孔是臉嗎?如何解開固定的人臉思維?王老師說,人有臉,樹有皮,門有門楣,家有家風,國有國格。他給家裡丟臉了,敗壞的是家風;他給中國人丟臉了,損害的是中國國格。深思一下,世上萬事萬物都有臉,以此思路就打開了這道《臉》的作文題目的寫作空間。
湖北曾有一個作文題《舊書》。一位大學教授曾經就此題寫過一篇博客,說幾個學生家裡收藏舊書啊,新書還看不過來呢。王老師說,這個說法真是令人大跌眼鏡,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學常識觀。
王老師後來也就此寫了一篇博客,提到:「什麼叫舊書?事物的發展是變化不定的,現在我們說宋本、元本算舊書,可是在宋、元人眼裡大概司馬遷的竹簡才是舊書。而在司馬遷的眼裡,或許甲骨文才是舊書。而如果我們把寫作角度放到22世紀,我們身邊的哪一本書不是舊書呢?再說,生活也是一本大書,我們總說一個人閱歷豐富、閱人無數;我們還常說看一個城市是閱讀一個城市。這些閱讀的對象,不就是書嗎?從這個意義來說,一棵參天大樹,一段滄桑的城堞,一個古老的城堡,一位睿智的老人,不都是一本舊書嗎?
也不一定老的才舊,年輕人有時候也是舊書。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小說《藥》,裡面寫了很多年輕人,但是滿腦子舊思想,不也是一本舊書嗎?……」
這兩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了開闊的思維,而作文諸如此類的題目,同樣給予著開闊的空間。王老師特別反對對一個作文題目妄加評論,認為那無異於盲人摸象。他說,廣闊的生活是一扇窗,面向無限廣闊的生活,那裡一定有同學熟悉的園地。而沒有認識和感悟的作文往往是滿紙空話,會造成嚴重跑題。以小見大,很多同學最欠缺。但有些同學的作文語言、結構都不錯,可是在考場上沒有寫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反映不出真實的寫作水平,會讓閱卷老師特別惋惜。
死背素材無意義,曾有過沉重教訓
有些語文老師會要求學生背誦素材,這種做法為王老師所否定。他的觀點是死背素材沒有意義,要用感悟生活取代死背素材。
他談及這其中的一個沉重教訓。事情發生在2008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事情發生後,語文老師都要求學生背相關材料。而在5月12日之前,老師要求學生背的是南方冰雪災害的材料。王老師說:「那一年全國一共有18個高考作文題,都不考抗震救災,說不過去,都考抗震救災也不行,經過教育部統籌安排,只有全國一卷考了抗震救災的給材料作文。」
但是,這些考全國一卷、與所背材料撞了個滿懷的同學作文成績並不理想,閱卷老師普遍反映,作文表現比往年還差。王老師說:「這個結果證明,死背素材沒有任何意義,同學不缺素材,缺的是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他強調,現在距離高考還有兩個月時間,作文備考的重點就是要放在對生活的認識上。只有在熟悉的生活中,在舊的事物裡,寫熟悉的生活、真切的情感,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
王老師舉例,比如考《學好語文的途徑》,題目給出三個途徑:課上語文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這樣一個題目,一位同學如果上好過一節語文課,或讀過一本課外書有心得,一次社會實踐有收穫,寫出來都會是一篇好作文。不要說學生生活就是由家裡到學校兩點一線,這兩點一線上有無窮的珍寶,只有會發現和採擷,才能不使珍寶成為沙粒。
更深一步,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語永遠主導景語。王老師用一杯水舉例,問一個孩子一杯水是什麼?孩子回答是一杯水,這是景語,是小學生水平;高中畢業生應該能感受到一份清涼、一種生機、一份渴盼、一種體貼;我在講課,主辦方遞給我一杯水,我很感謝,我覺得這一杯水包含有主辦方的關愛,這是在領悟它的內在和價值。
正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公共資源人所共有,誰是有心人,誰就能把它引入自己的心田。
語言的文質彬彬,分數無法估量
語文作文無論是選材、結構、體裁、語言,如果既有文的一面,又有質的一面,會給閱卷老師留下很好的印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語文老師最熟悉的事情,也是語文的一個基本觀念。
在語文圈中,曾盛傳一篇考場作文,是一位廣東考生寫下的,作文題目是《月河鎮的一天》,以美食為主題。這篇被閱卷老師爭相傳閱的作文其中一段寫道:市集上傳來叫賣聲,聲聲入耳。各類早餐的香味勾引著早起趕集者的味蕾和腸胃。「滋滋……」食物在油鍋裡翻身,陣陣聲響,那是雜菜香煎包,早餐的必備。「咕嚕咕嚕」,文火上的瓷煲裡滾著新鮮魚片的白粥,加入一撮薑絲,撒上幾粒細鹽,入嘴魚香滿滿。王老師評述:這段話是文質彬彬的典型,尤其最後那18個字,如果這位同學文言文學得很差,沒有散文閱讀的切身體會,是寫不出來的。這18個字使得一碗白粥餘香滿滿,也使得閱卷人齒頰生香,它有多少得分價值無法估量,它的香氣在整篇作文裡散漫。
王老師說,這樣文質彬彬的作文給當年的閱卷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自禁地要讀出來,也吸引來其他老師,都不禁嘖嘖叫好。這樣的文質彬彬,是在體現文化,也是為文之道。
語文新課程標準裡總在強調語言建構,什麼叫語言建構?王老師解釋,我們在課內課外,從別人的語言中領會、吸納,融化在自己的思維中變成自己的語言,就是語言建構的過程,這其中的關鍵即要做一個有心人。我們幫媽媽做的每一頓飯、擺的每一次碗筷,都有分數的報償,這些我們在語文課上講過多少次。包括同學們學過背過的那麼多古文古詩詞,如果在文章中恰當地用到,更會提高你的檔次。這些,同學們要勇於實踐啊!
一餐一飯一景,都能反映表達主題
今年因為新冠疫情造成的特殊,和2003年的情況很類似。王老師說:「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題特別具有普遍價值,作文題是:無論在個人經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令人難忘的轉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請以『轉折』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這個題目明白地告訴考生,要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轉年到2014年,6月7日高考剛結束,閱卷尚未開始,北京市教育考試院開會徵求對作文題目的意見。會上兩個老師對2013年的《轉折》作文題目提出批評,理由是『十七八歲的中學生,能有什麼轉折?我們在閱卷時看見了大量的胡編亂造』。」
王老師則不同意這個看法。他認為,如果《轉折》這個題目為難同學,那麼寫「我的老師」,不難為同學了吧?我們會不會看到「老師打雨傘來給我補課,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這樣讓我們覺得千篇一律的題材?所以,重要的是同學有沒有體悟轉折的胸懷。再熟悉的人和事,如果無所感無所悟,所寫也是別人嚼過的東西。這種作文被稱為殭屍作文,得不到閱卷老師的賞識,對成長尤其沒有意義。
就《轉折》一題,王老師自己做過一篇作文,其中提到:「1984年,北京大學幾位同學把一個印有『小平您好』的橫幅帶進遊行隊伍,在走過天安門主席臺時突然展開,主席臺上的鄧小平同志和黨中央領導報以熱烈鼓掌和親切微笑,一位攝影師拍下了那幅畫面,那張照片成為那一年全國新聞攝影大賽唯一一幅一等獎。」
王老師說,這是人所共知的重大社會生活,我在閱卷時常常希望看到同學寫這一類材料,但是非常少有。這一次,同學們從春節前後的每分每秒都在抗擊疫情的行列中,能否寫出自己的事情?哪怕一餐一飯一景致,都能反映這一主題,因為我們都同在這個大環境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從人之初到現在,再小的事,於社會生活中橫向展開,都應有所感有所悟,在景語與情語中體味琢磨。轉折常有,感悟為難:一個轉折,一級臺階;一次感悟,一層升華,某種意義來說,登一級臺階就是一個轉折。
預留60至70分鐘時間
有不少聽眾關心一個問題:考試時作文時間一般留多久比較合適?對此,王老師解答:「一篇作文沒有六七十分鐘很難寫好。可以算一下,單純在試卷上工整地寫800字,大概需要20-25分鐘,而動筆之前要構思,動筆中間還要斟酌,這個時間應該不少於40-50分鐘。
要保證這個時間,前面的閱讀必須做得快。有的同學養成一個習慣,唯恐作文寫不完,所以就不去構思,匆忙著寫,如此造成寫壞就壞,寫亂就亂,沒有時間也就沒有了辦法。所以一定要養成用60到70分鐘完成作文的習慣。
王老師記得一個同學,他的作文是當年江蘇省的榜首作文。他的語文老師介紹,這個同學在考場上40分鐘未動筆,一直在構思,然後用25分鐘一氣呵成寫完作文。
還有聽眾問到如何選取自己熟悉的生活?王老師舉了一個典型例子。師大附中一個學生特別喜歡詩人海子。她的語文老師給她一句忠告:讀海子不要只讀著玩,要通過他認識生活,認識生活的發展變化。這位學生特別聽話,不僅讀海子的詩,還積累有關海子的豐富細節,更時刻把海子記在心上。2013年參加高考,她寫海子,讓作文題目和海子搭上橋。最後她的高考作文也是滿分。
王老師特別感謝自己的初中語文老師。那位老師天天讓他們寫速寫。「我從做語文老師以來,越發覺得當年的語文老師為我們打下了牢固的童子功,因為準確反映客觀事物,也是在熟悉生活,這是語文的第一要求。」文/本報記者 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