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少年夥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慘,其子女卻實現華麗轉變

2020-12-14 顏夕侃史

唐朝詩人章孝標寫:「六年衣破帝城塵,一日天池水脫鱗。」意為「鯉魚躍龍門」的意思,經年努力,逆流而上,奮發向上,終能在一朝飛黃騰達。

魯迅的文章《故鄉》中的「閏土」大多數人應該都印象深刻,畢竟他被世人津津樂道了幾十年。魯迅在文中描述了閏土少年時期和中年時期。少年時期的閏土是生動鮮活的,他會在月夜裡自由自在的奔跑,也會在瓜田裡叉猹,也喜愛在海邊捉魚撿貝殼,還會給小自己兩歲的魯迅講自己見過的野外趣聞;而中年時期的閏土變得沒有生氣,變得世故麻木,他沉悶拘謹,只會用卑微的語氣向有錢的老爺家的說著自己生活的困境,仿佛是失去了靈魂一般。魯迅為此感到無奈,但是也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

在魯迅的文中對於閏土的描寫只有那麼短短的筆墨,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在苦難和掙扎中度過了自己的中年,晚年病痛纏身,過得非常的悽苦。在閏土的身上體現出了那個時代普通的農民家庭的悲慘命運,魯迅的這位少年夥伴「閏土」,雖然晚年生活悽慘,但是他的子女卻實現了華麗的轉變,實現了「鯉魚躍龍門」。

「章運水」是閏土的本名,章家與魯迅家有著很深的淵源。魯迅的父親是一名官員,家裡有幾十畝的田地,因此家境是非常殷實的。因為良田眾多,每到收穫的季節就需要維修或者是添置一些竹筐來裝收成的果實,因此周家便僱傭了有一兒一女,以種地為生,但也靠著做竹編賺錢的章福慶,也就是閏土的父親,請他來做長工。

魯迅家雖然富裕,但是待人接物從來都是十分謙和,從不會因別人家境不如自己家來貶低別人。而章福慶這個人又非常的誠懇,手藝也很好,還經常給魯迅家帶一些家裡的土產,因此他也很受魯迅家人的信任和賞識,沒過多久魯迅的父親就將佃戶交租的大小事交給了他。章福慶的妻子也在魯迅家做保姆,喚做阿長,也就是後來魯迅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寫到的長媽媽。

從這個時候開始周家和章家便有了密切的來往,相交甚篤,絲毫不亞於家族親友的關係。在周家老太太離世的時候,章福慶便將自己的兒子章運水,也就是閏土,帶來周家幫著看祭品,這才有了魯迅與閏土的初識。比魯迅大了兩歲的閏土,經常給魯迅講他在幫父母幹活時見到的趣事,還有自己在外玩耍的那些經歷,一直在深宅中讀書長大的魯迅,生活可謂是枯燥,當然一下就被閏土的這些經歷吸引住了,也將閏土當作經多見廣的一個大哥哥來崇拜。

閏土的少年時光是非常快樂且自由的,長大後的他本打算去讀書,想著學成歸來一定會有所作為的。但是永遠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也阻止不了生活中不幸的來勢洶洶——章福慶因病去世了,沒有了一家之主的章家,就沒有了經濟來源,閏土不得不放棄外出讀書的計劃,只得回到家中賺錢,扛起一家的生活重擔。

就在魯迅外出求學、留學、學成歸來之時,閏土正一邊種著地一邊做著各種短工,每天的生活都是勞累且暗無天日的,生活的折磨讓這位曾經靈性的少年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活潑矯健。閏土在結婚後,又有了五個孩子,生活的重擔將他的脊梁骨都壓彎,等魯迅在見到他時,他已經是四十出頭的年紀,但是佝僂的身軀和麻木的沉默就像一個年邁的老人一般。

後來,閏土一家搬家,周家和章家也就這樣斷了聯繫。而後因為旱災,致使閏土的莊稼到了絕收的地步,沒有任何積蓄的家庭又面臨著田地的交租,本就貧窮的一家變成了欠債人。再到之後,閏土患病,因無錢看病導致病情不斷地惡化,在1936年的時候去世,魯迅也在同年離世。

魯迅在《故鄉》中有寫到閏土的大兒子水生「章啟生」,這個兒子生他們家最困難的時候,從小就沒有快樂的童年,而閏土去世之後,章家生活的重擔有落在了他的肩膀上。在章啟生挑起章家生活重擔之時,生活再一次無情地打擊了他們——紹興再一次發生了旱災,章家的日子更加的貧窮了。章啟生也不久之後患病去世,留下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家裡的頂梁柱沒有了,章啟生的妻子便去到上海謀生,但不久之後女兒又因沒錢治病死去。迫於生活的苦難,兩個兒子不得不各自做童工討一口飯吃。一家人生離死別,境況悲慘。此時小兒子章貴肯定沒有想到他會成為「鯉魚躍龍門」之人。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16歲的章貴得到了新生。沒有讀過書的他,開始到冬校學習,一點一點地累積著知識。1954年,他便去到了紹興魯迅紀念館工作。他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遠遠不夠,便去到夜校接受正規的教育,自我提升。祖輩的勤懇血脈都埋藏在他的血液裡,章貴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步入了正軌。

因魯迅在生前一直記掛著自己年少好友一家,他的兒子周海嬰也想要完成父親的遺願,便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章貴,1959年時,二人約好在紹興的魯迅紀念館相見,這一見他們相見如故,二人相談甚歡,成了至交好友。而後周海嬰每次去到紹興都會與章貴小聚。

對文學工作熱愛至深的章貴,因為對祖輩口中的傳奇人物魯迅有著濃厚的興趣,他便開始在紀念館裡翻閱查找並研究關於魯迅的大量資料,還發表了幾十萬字的文章,成為了魯迅研究會的一名成員。在1982年時更是擔任了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於1993年退休。

閏土的一生雖然不幸,他兒子的一生也有許多悲慘,但是他們勤懇的血脈在他們的子孫後輩中延續,就如生命一般經久傳承,他的子孫後輩也定將在新時代中幸福的生活。

參考資料:

《故鄉》

《初及第歸酬孟元翊見贈》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他的5個子女現狀如何
    上學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少年閏土》,這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裡的一個節選,講的是自己的少年玩伴閏土小時候的事情。少年時候的閏土與魯迅先生關係非常好,雖然2人是主人與僕人的關係,但是閏土對待魯迅卻完全沒有那個思想,兩人經常一起玩,感情好得就像親兄弟一樣。可是後來閏土被父親帶回了家,而魯迅先生之後也離開了故鄉,2人再見面時已是多年之後了,此時2個人都已人近中年了。
  • 魯迅的童年玩伴「閏土」結局如何?晚年生活悽苦,子女卻完成逆襲
    這篇文章中,後人常常引用的一句話,就是「地本無路,人多則路通」,這是一句充滿正能量、充滿希望的話,也是魯迅先生對平平淡淡的平淡生活的思考總結。他寫出了故鄉詩人和文章的作家很多,但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平淡生活,卻很少有人能與平平淡淡的平淡相比,成為大眾心中的經典形象。
  • 少年閏土叫章運水,我也不是魯迅,說說《少年閏土》之外的事兒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都是關於魯迅的內容,其中第一篇就是第24課《少年閏土》,本文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在《故鄉》這篇文章中,塑造了閏土、「豆腐西施」楊二嫂,「迅哥」等人物形象。這一段刻畫出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接著作者寫了聽少年閏土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瓜地刺猹幾件事,其間也表現出了「我」對閏土的羨慕。課堂上,很多老師喜歡把文章中的「我」當成了魯迅,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小說大部分是虛構的,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
  • 魯迅:少年閏土
    少年閏土文丨魯迅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 魯迅所有的美好幻想,在閏土開口的一瞬間,盡皆化為泡影
    少年閏土曾留給了魯迅對於故鄉最快樂最美好的記憶,中年閏土也曾是魯迅回到故鄉後最期待見到的人,因為閏土是魯迅少年時代最好的夥伴。而當兩人時隔二十餘年後終於再見面時,當時的情形卻是魯迅始料未及的,也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可以想像,兩個曾經最好的夥伴,時隔二十多年以後的重逢,應該是非常感人的,有說不完的話,有敘不完的情,或許相擁而泣,或許抵足談心。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魯迅創作的有關故鄉的小說和散文,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還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懷。尤其是《故鄉》中的少年「閏土」形象,更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閏土真實的人生卻是被魯迅家解僱辭退,因積勞成疾沒錢醫治,50歲不治身亡。
  • 閏土一生勞作積勞成疾,兒子重複著一樣的命運,好在孫子逆天改命
    年輕的時候,聰明、活潑、機智、勇敢、見多識廣,在魯迅筆下的閏土,到了中年,生活窮困潦倒,變得麻木不仁,晚年因無錢治病而死去,兒子也重蹈覆轍,悽慘地離開人世,而孫子章貴卻成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我們曾經在中學時代學習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做「少年閏土」,他描述閏土是閏月產生的,而土壤則是五行缺土。
  • 少年閏土·魯迅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裡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魯迅塑造了很多人物,但是在眾多人物中「少年閏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為何強調「少年」呢?因為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為純真和幸福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好像帶著某種隔絕屬性,可以在屏蔽純真之外,將現實世界裡面的蠅營狗苟全部隔離掉。
  • 魯迅最好朋友閏土真實結局如何?中年被魯家辭退,最後被活活窮死
    中年被魯家辭退,最後被活活窮死相信大家小的時候,也都在課文裡面讀過魯迅的文章,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舊社會裡最底層中國人民真實的形象,其中魯迅小時候最好的朋友,閏土的故事更是讓大夥印象深刻,他從小時候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長成了為生活奔波勞累不堪的模樣。
  • 【每日閱讀】少年閏土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裡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 閏土和我們行走在希望的路上——讀魯迅先生《故鄉》有感
    魯迅銅像後來我上高中才發現村學老師教我們時好多字都是完全讀錯的,更不用說觸類旁通升華講解了。是不是扯得太遠了,扯得太遠了……不,閏土還是在我和夥伴們的心中,在我和夥伴們的身邊,我們和少年閏土一起追逐著,一起打鬧著,一起捉迷藏,一起大聲呼喊,一起哇哇哭叫,一起在雪地裡用篩子扣抓麻雀,一起在瓜地裡等著豬獾,一起跑在月亮下的田地裡,一起爬在太陽下的山坡上……我們雖然調皮搗蛋上躥下跳
  • ...上冊第八單元知識梳理填空,附答案|閏土|魯迅|文章|近義詞|自然...
    「新鮮事」是指閏土對「我」講的那許多關於農村、海邊的事,這些事「我」從來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鮮。「如許」是「如此」「像這樣」的意思。「我」向來不知道許多新鮮事,因為「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未接觸過這些事。這句話表達了「我」對少年閏土的羨慕和欽佩。  4.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 萬裡歸來不少年——原來我們都在慢慢變成閏土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故鄉》第一次學習魯迅的《故鄉》差不多是在20年前了。那時年少懵懂,只是覺得這片課文真的好長,長的我沒有興趣讀下去。而當時對於《故鄉》這片課文,老師也沒有進行多麼深刻的講解,或許老師也覺得,對還是少年的我們而言,《故鄉》裡面所傳達的內涵,過於成熟了,我們無法體會。
  • 魯迅筆中從閏土胯下逃走的猹到底是什麼動物揭秘
    要說我對哪一種未知而又存在的小動物感興趣,我可以脫口而出:「猹」,對,就是魯迅筆下閏土用鋼叉刺的猹。詩云:猹,猹,猹。田裡偷西瓜。月圓遇閏土,被刺一鋼叉。不是因為魯迅有名的原因,而是魯迅寫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少年閏土》文筆優美,精煉貼切,我十分喜歡,而且我對連魯迅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所謂這個猹:「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很感興趣。我相信和我一樣感興趣的人不少。現在的課本和字典都說是獾,但不知怎得,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對這個說法莫名其妙的拒絕和排斥。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很快,小說便以插敘的方式,開始回憶魯迅幼年時的夥伴閏土。這一段落,也是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一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一十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著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是提及閏土魯迅的第一印象,可以看出他對少年時夥伴的思念。
  • 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魯迅在《故鄉》寫閏土的話值得借鑑
    魯迅本文我以魯迅先生寫閏土的片斷為例,在例句中學習一下寫人最基本的肖像描寫。「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色的圓月,下邊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旳銀項圈。」(少年閏土)
  • 多子女家庭,父母不想晚年過得悽慘,年輕時在這幾方面可別犯糊塗
    其中有位老太太說,現在才想清楚,晚年幸福不幸福的關鍵根本就不在於子女的多少,其他幾位老太太也表示贊同。這位老太太還說了自己親姐的故事,說姐姐年輕的時候生了5個孩子,3個兒子2個女兒,可她現在需要養老的時候,子女們卻開始踢皮球,這個推給那個,那個推給這個。老人眼下的日子也是過得很悽慘了。
  • 六年級語文上冊二十四課《少年閏土》課文筆記,孩子預習的好幫手
    【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二、兒時夥伴失去光華,產生心靈隔膜提起「迅哥兒」兒時的夥伴,大家一準想起大名鼎鼎的」閏土「。確實,少年閏土機敏健康、勇敢活潑的人物形象,一直縈繞在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看看這樣的記憶膠片: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海邊沙地,一片碧綠的西瓜地,有一位十一二、頸帶銀圈、奮力刺猹的少年。這是一幅鮮活靈動的月下英勇少年的看瓜圖,多麼讓人心馳神往啊。閏土之於」我「,是五彩繽紛的未知世界,兒時的故鄉因為閏土而美麗」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