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童年玩伴「閏土」結局如何?晚年生活悽苦,子女卻完成逆襲

2020-12-14 大鄉村說歷史

自小學起,我們就學會了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筆下的「閏土」少年。一九二一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故鄉》短篇小說。這部講述魯迅1919年回國時真知灼見的小說,向讀者展現了當時鄉間的景象。

這篇文章中,後人常常引用的一句話,就是「地本無路,人多則路通」,這是一句充滿正能量、充滿希望的話,也是魯迅先生對平平淡淡的平淡生活的思考總結。他寫出了故鄉詩人和文章的作家很多,但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平淡生活,卻很少有人能與平平淡淡的平淡相比,成為大眾心中的經典形象。那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是什麼樣子,

夜幕降臨時,手捏著鋼叉子,項帶銀圈朝一匹青瓜刺去。少時的閏土無疑是一個快樂而無憂無慮的少年,但當閏土漸漸老去的時候,從「迅哥」變成了「老爺子」,也代表了他內心世界的變化。魯迅為兒時玩伴閏土之變,悲痛欲絕,也開始為閏土之子擔心。

再來看看閏土這個人的背景,他本叫章運水,祖籍是周家,所以說不僅僅是魯迅和閏土玩得好,估計上一代人小時候也是這麼來玩的。然而命運卻各不相同,閏土的媽媽是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堂》一文中的長媽媽,從小到大與魯迅成為玩伴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而閏土的命運則更苦,父親因工作過度而過早去世,閏土只能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在父親死後閏土便開始幫助母親承擔照顧家庭的重任,年邁的時候還能做點事來換取生活所需。

當魯迅到國外求學時,閏土也像他父親一樣,學會了一些謀生的本領繼續勞動,以至於當魯迅求學歸來,看到閏土中年時的樣子,不禁感慨。和年少時的閏土成了兩樣,中年時的閏土被人生折磨得不成樣子,早已不如往常那麼活潑和爽朗。大約有40歲左右的閏土。

我們在家鄉讀到的章啟生就是閏土的兒子,閏土共有五個子女,雖然閏土的命運難逃,但好歹還有童年的美好時光,閏土的大兒子章啟生就沒那麼幸運了,命運更慘

魯迅回到家鄉不久,閏土就因勞累過度而死了。年輕的章啟生便與母親一同外出勞作,由於自己兄弟姐妹較多,從小就患有疾病,加上戰亂四起,天災頻發,章啟生生死未卜比閏土還年輕幾歲。

章啟生生死存亡後,妻子便把孩子們帶到上海來謀生,於是找了一份工作,在富家當保姆。雖然找了這麼一份差事還算不錯,但要養活幾個孩子就更難了。一個差事的錢根本支撐不了,於是章啟生的兒子章貴便要和弟弟一起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但和父輩們不同的是章貴心中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憧憬。

然而章貴卻終於迎來了命運的轉機,新中國成立了,奴隸可以翻身當主人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給勞動人民安排工作,魯迅的思想也廣泛傳播,尤其是少年閏土的成名,當政府知道章貴是閏土的後代時,就給他安排了一份識字教育工作。

這時章貴終於擺脫了父輩兒的命運,輾轉來到魯迅紀念館工作,雖然說章貴知道的大字不多,但自打來到魯迅紀念館後,他認真研讀了魯迅的作品,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些許思考,由於自身知識不足,他萌發了學習知識的念頭,後來當上了魯迅紀念館副館長,功成名就。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他的5個子女現狀如何
    上學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少年閏土》,這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裡的一個節選,講的是自己的少年玩伴閏土小時候的事情。少年時候的閏土與魯迅先生關係非常好,雖然2人是主人與僕人的關係,但是閏土對待魯迅卻完全沒有那個思想,兩人經常一起玩,感情好得就像親兄弟一樣。可是後來閏土被父親帶回了家,而魯迅先生之後也離開了故鄉,2人再見面時已是多年之後了,此時2個人都已人近中年了。
  • 魯迅的少年夥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慘,其子女卻實現華麗轉變
    在魯迅的文中對於閏土的描寫只有那麼短短的筆墨,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在苦難和掙扎中度過了自己的中年,晚年病痛纏身,過得非常的悽苦。在閏土的身上體現出了那個時代普通的農民家庭的悲慘命運,魯迅的這位少年夥伴「閏土」,雖然晚年生活悽慘,但是他的子女卻實現了華麗的轉變,實現了「鯉魚躍龍門」。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這是魯迅先生在中篇小說《故鄉》中,對兒時玩伴閏土的形象描寫。閏土是魯迅家的一個傭人家的孩子,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照顧魯迅。魯迅作為當時周家的小少爺,平時經常和閏土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變成了比較要好的朋友,兩個人年紀相仿、性格也比較投緣。
  • 魯迅最好朋友閏土真實結局如何?中年被魯家辭退,最後被活活窮死
    魯迅最好朋友閏土真實結局如何?中年被魯家辭退,最後被活活窮死相信大家小的時候,也都在課文裡面讀過魯迅的文章,他用自己的筆,寫下了舊社會裡最底層中國人民真實的形象,其中魯迅小時候最好的朋友,閏土的故事更是讓大夥印象深刻,他從小時候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年,長成了為生活奔波勞累不堪的模樣。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也許在鄉間等級制度不是很森嚴,在少年魯迅眼中閏土是一個有趣的玩伴,他與魯迅之間有純真友誼的同時,更是將外部世界的新奇帶到了作者面前。上個世紀的中國,民生凋敝,當時中國大地正處於水深火熱之際。但魯迅心中依舊有美好的存在,這就讓少年閏土以回憶的方式來到了魯迅的筆下。其實兩人的關係就如同《追風箏的人》中兩個少年般,生活在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地方,每天快樂幸福的生活著。在這個地方只有他們兩人,他們享受彼此的快樂,分享彼此的秘密,這是屬於他們的空間。無關貧富、地位、階級的友誼是最值得珍視的。
  • 少年閏土叫章運水,我也不是魯迅,說說《少年閏土》之外的事兒
    這一段刻畫出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接著作者寫了聽少年閏土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瓜地刺猹幾件事,其間也表現出了「我」對閏土的羨慕。課堂上,很多老師喜歡把文章中的「我」當成了魯迅,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小說大部分是虛構的,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
  • 閏土一生勞作積勞成疾,兒子重複著一樣的命運,好在孫子逆天改命
    年輕的時候,聰明、活潑、機智、勇敢、見多識廣,在魯迅筆下的閏土,到了中年,生活窮困潦倒,變得麻木不仁,晚年因無錢治病而死去,兒子也重蹈覆轍,悽慘地離開人世,而孫子章貴卻成了魯迅紀念館的館長。我們曾經在中學時代學習過魯迅的一篇文章,叫做「少年閏土」,他描述閏土是閏月產生的,而土壤則是五行缺土。
  • 讀魯迅《故鄉》有感
    僅是開頭這一段的環境描寫,就把悲涼氛圍描繪出來,也為下文做了情感鋪墊,在這如此悲涼的故鄉裡,魯迅主要描寫了小時孩童時期的事和他最好的朋友—閏土,閏土是這篇小說裡面最讓魯迅痛惜的一個人:「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悽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 ...上冊第八單元知識梳理填空,附答案|閏土|魯迅|文章|近義詞|自然...
    課文寫了記憶中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  3.「我」與閏土有哪些不同之處?  ①生活環境不同:閏土生活在海邊農村,「我」生活在高牆大院裡。  ②階層不同:閏土是一個忙月的兒子,「我」是一個少爺。  ③見聞不同:閏土見多識廣,「我」卻孤陋寡聞。
  • 落葉歸根,可魯迅為何晚年不回家,甚至不願說自己是紹興人?
    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結果"我"由失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魯迅對故鄉失望的同時又有著眷戀,這種情感在他的小說中有所體現。他的小說《在酒樓上》裡"我"有一段自白,特別引人注目:"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幹雪怎樣紛飛,這裡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於我都沒有什麼關係了。"
  • 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魯迅在《故鄉》寫閏土的話值得借鑑
    高爾基所說的「人學」的意思應該是「人的身上有學問」,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我們平時善於觀察、分析和研究人物的細節,多讀名家的相關作品,讀得多了,也同樣把人物寫得接地氣、有血有肉、真實可信。
  • 魯迅:忠於生活的文匠,揭露了舊世界下的遮羞布
    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魯迅:少年閏土
    少年閏土文丨魯迅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 魯迅所有的美好幻想,在閏土開口的一瞬間,盡皆化為泡影
    少年閏土曾留給了魯迅對於故鄉最快樂最美好的記憶,中年閏土也曾是魯迅回到故鄉後最期待見到的人,因為閏土是魯迅少年時代最好的夥伴。而當兩人時隔二十餘年後終於再見面時,當時的情形卻是魯迅始料未及的,也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可以想像,兩個曾經最好的夥伴,時隔二十多年以後的重逢,應該是非常感人的,有說不完的話,有敘不完的情,或許相擁而泣,或許抵足談心。
  • 魯迅筆中從閏土胯下逃走的猹到底是什麼動物揭秘
    要說我對哪一種未知而又存在的小動物感興趣,我可以脫口而出:「猹」,對,就是魯迅筆下閏土用鋼叉刺的猹。詩云:猹,猹,猹。田裡偷西瓜。月圓遇閏土,被刺一鋼叉。不是因為魯迅有名的原因,而是魯迅寫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少年閏土》文筆優美,精煉貼切,我十分喜歡,而且我對連魯迅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所謂這個猹:「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很感興趣。我相信和我一樣感興趣的人不少。現在的課本和字典都說是獾,但不知怎得,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對這個說法莫名其妙的拒絕和排斥。
  • 25歲當上方面軍政委的陳昌浩,晚年結局如何?子女成就怎麼樣?
    那麼年輕有為的陳昌浩,晚年結局如何?子女後代又怎麼樣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如果不出意外,以陳昌浩紅軍時期的資歷和功勞,建國後授勳封帥都不在話下。但人生如戲,西路軍失敗成為了他的轉折點。作為部隊主要負責人,陳昌浩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能參與軍事指揮。後來,他因為嚴重的胃病赴蘇聯治療,十幾年都沒消息,這位曾經的風雲人物,自此悄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 拒絕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生活什麼樣?逃不出三種結局
    ,有的老人心疼子女又寵孫輩,任勞任怨地幫忙;有的老人卻並不是很樂意,可又怕子女記仇,將來不給自己養老,於是勉強幫著帶;而有的老人則是直接拒絕,那麼不幫兒女帶娃的老人,老了會怎樣呢?其實啊,如果子女需要老人幫著帶娃卻慘遭拒絕的話,內心多半是會記仇的,那麼,當老人需要子女幫把手的時候,無疑是同樣的結果,那麼那些拒絕幫子女帶娃的老人,老了什麼樣?拒絕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會有什麼結局?
  • 【每日閱讀】少年閏土
    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託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 閏土和我們行走在希望的路上——讀魯迅先生《故鄉》有感
    初次結識閏土,我也就是十一二歲的樣子。那是80年代初期,在我家鄉的山村學校裡,語文老師叫我知道了閏土。是的,只能說是知道了閏土,根本談不上認識,更不用說了解了。魯迅銅像後來我上高中才發現村學老師教我們時好多字都是完全讀錯的,更不用說觸類旁通升華講解了。
  • 少年閏土·魯迅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裡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