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學起,我們就學會了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筆下的「閏土」少年。一九二一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故鄉》短篇小說。這部講述魯迅1919年回國時真知灼見的小說,向讀者展現了當時鄉間的景象。
這篇文章中,後人常常引用的一句話,就是「地本無路,人多則路通」,這是一句充滿正能量、充滿希望的話,也是魯迅先生對平平淡淡的平淡生活的思考總結。他寫出了故鄉詩人和文章的作家很多,但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平淡生活,卻很少有人能與平平淡淡的平淡相比,成為大眾心中的經典形象。那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是什麼樣子,
夜幕降臨時,手捏著鋼叉子,項帶銀圈朝一匹青瓜刺去。少時的閏土無疑是一個快樂而無憂無慮的少年,但當閏土漸漸老去的時候,從「迅哥」變成了「老爺子」,也代表了他內心世界的變化。魯迅為兒時玩伴閏土之變,悲痛欲絕,也開始為閏土之子擔心。
再來看看閏土這個人的背景,他本叫章運水,祖籍是周家,所以說不僅僅是魯迅和閏土玩得好,估計上一代人小時候也是這麼來玩的。然而命運卻各不相同,閏土的媽媽是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堂》一文中的長媽媽,從小到大與魯迅成為玩伴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而閏土的命運則更苦,父親因工作過度而過早去世,閏土只能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在父親死後閏土便開始幫助母親承擔照顧家庭的重任,年邁的時候還能做點事來換取生活所需。
當魯迅到國外求學時,閏土也像他父親一樣,學會了一些謀生的本領繼續勞動,以至於當魯迅求學歸來,看到閏土中年時的樣子,不禁感慨。和年少時的閏土成了兩樣,中年時的閏土被人生折磨得不成樣子,早已不如往常那麼活潑和爽朗。大約有40歲左右的閏土。
我們在家鄉讀到的章啟生就是閏土的兒子,閏土共有五個子女,雖然閏土的命運難逃,但好歹還有童年的美好時光,閏土的大兒子章啟生就沒那麼幸運了,命運更慘
魯迅回到家鄉不久,閏土就因勞累過度而死了。年輕的章啟生便與母親一同外出勞作,由於自己兄弟姐妹較多,從小就患有疾病,加上戰亂四起,天災頻發,章啟生生死未卜比閏土還年輕幾歲。
章啟生生死存亡後,妻子便把孩子們帶到上海來謀生,於是找了一份工作,在富家當保姆。雖然找了這麼一份差事還算不錯,但要養活幾個孩子就更難了。一個差事的錢根本支撐不了,於是章啟生的兒子章貴便要和弟弟一起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但和父輩們不同的是章貴心中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憧憬。
然而章貴卻終於迎來了命運的轉機,新中國成立了,奴隸可以翻身當主人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給勞動人民安排工作,魯迅的思想也廣泛傳播,尤其是少年閏土的成名,當政府知道章貴是閏土的後代時,就給他安排了一份識字教育工作。
這時章貴終於擺脫了父輩兒的命運,輾轉來到魯迅紀念館工作,雖然說章貴知道的大字不多,但自打來到魯迅紀念館後,他認真研讀了魯迅的作品,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些許思考,由於自身知識不足,他萌發了學習知識的念頭,後來當上了魯迅紀念館副館長,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