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2020-12-22 小爽說小說

魯迅塑造了很多人物,但是在眾多人物中「少年閏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為何強調「少年」呢?

因為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為純真和幸福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好像帶著某種隔絕屬性,可以在屏蔽純真之外,將現實世界裡面的蠅營狗苟全部隔離掉。

少年時期的魯迅和閏土是兩個平常的朋友,他們之間沒有地位、身份的差異,僅僅將對方看成是同齡的玩伴。

在魯迅的眾多人物中有迂腐的孔乙己、有絮叨的祥林嫂、有阿Q,有狂人,他將這些人塑造的堅挺有力,如同一個鋼針般插入了破敗的現實世界裡,讓人有徹骨的疼痛。

但少年閏土是魯迅憂國憂民背後的一抹鄉愁,心底的一絲溫暖,更是一抹別樣的色彩,美好的回憶中夾雜的是淡淡的憂傷。

一、少年時期的純真的玩伴,成年後讓魯迅對成長和國家命運有新的想法

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最為幸福和純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有些人就像一個能量場需要不斷地吸收新能量,在這裡有最原始的快樂,有最純真的友情,更有隔離高牆之外的平等。

也許在鄉間等級制度不是很森嚴,在少年魯迅眼中閏土是一個有趣的玩伴,他與魯迅之間有純真友誼的同時,更是將外部世界的新奇帶到了作者面前。

上個世紀的中國,民生凋敝,當時中國大地正處於水深火熱之際。作者用冷峻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腐朽的舊社會和帝國主義對百姓和人民的壓迫,作者塑造了很多悲劇人物,他們在封建社會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下變得可憐、可悲、可恨。但魯迅心中依舊有美好的存在,這就讓少年閏土以回憶的方式來到了魯迅的筆下。

其實兩人的關係就如同《追風箏的人》中兩個少年般,生活在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地方,每天快樂幸福的生活著。在這個地方只有他們兩人,他們享受彼此的快樂,分享彼此的秘密,這是屬於他們的空間。無關貧富、地位、階級的友誼是最值得珍視的。

當魯迅滿懷希冀地回到家鄉想看看幼年玩伴的時候,閏土的一聲「老爺」,讓魯迅心中的「桃花源」破碎了。現實和回憶的交織,讓魯迅看到了閏土已經成年,自己也以成年,幼年時期的世外桃源已經不復存。時代的凋敝將閏土磨礪成為了一個滿是滄桑的中年男人,混濁的眼神已經失去了精氣神。

這讓魯迅看到到國家命運的多舛和成長的艱難。

二、回憶少年時期的閏土,是故鄉靜美的體現,也是一種力量深入骨髓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經歷過的童年都曾鐫刻在我們內心深處,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不一樣的色彩,那裡有關於治癒,更有關於自己未來的命運選擇。

而閏土不可否認是作者童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年後回憶依舊能想起閏土在月下叉猹的情景。可能這是魯迅幼年最為深刻的記憶,更是家鄉最靜美的體現。

當時的魯迅正處於有些動蕩的年代,而作為時代先驅者的魯迅個更是用筆做武器,揭露國民的迂腐,在民族大地上播撒種子。棄醫從文的魯迅面對生活的各種壓迫,回憶起童年的美好,並將自己內心深處童年和家鄉的記憶和盤託出,讓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在魯迅記憶中瓜地裡面的少年是他最美好的回憶,更是多年來夢想中的家鄉場景,在革命的道路上有些疲憊的時候,魯迅會回憶曾經的美好時期,這些也會化為革命動力,滲入到魯迅的骨髓中。

少年時期的友誼因為純真才顯得珍貴,不但是舊時光裡面最溫暖的斜陽,也是人生經歷困苦後再次回望的動力。

總之,魯迅筆下塑造的人物很多,可能閏土是魯迅塑造的最溫情的人物,他將自己所有的美好都傾注在這個人物身上,畢竟這是他故鄉的溫暖,更是他能量的聚焦場。

相關焦點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而魯迅的鄉愁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清醒的幻滅和沉痛的思索,我們從他的《故鄉》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如今我們回鄉是否也感同身受?一、兒時的精神家園已蕭索和破碎1919年12月魯迅冒著嚴寒回紹興老家探親,實則是為賣紹興老屋而回。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鑑於此,中國作家網特推出「名家談寫作」系列文章,讓古今中外的名家與您「面對面」傾授他們的寫作經驗,或許某一句話便能讓茫茫書海中的您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敬請期待。——編者什麼是故鄉?好,魯迅的小說終於要寫到「故鄉」了,我的問題是,這個「故鄉」是沈從文的故鄉麼?是汪曾琪的故鄉麼?當然不是。真正描寫故鄉必然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鄉愁,二是閒情逸緻。魯迅的《故鄉》恰恰是一篇沒有鄉愁、沒有閒情逸緻的《故鄉》,魯迅不喜歡那些小調調,魯迅可沒有那樣的閒心。魯迅的情懷是巨大的。
  • 記憶中閏土的猹出現了
    魯迅先生寫的<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魯迅創作的有關故鄉的小說和散文,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還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懷。尤其是《故鄉》中的少年「閏土」形象,更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閏土真實的人生卻是被魯迅家解僱辭退,因積勞成疾沒錢醫治,50歲不治身亡。
  • 魯迅的童年玩伴「閏土」結局如何?晚年生活悽苦,子女卻完成逆襲
    自小學起,我們就學會了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筆下的「閏土」少年。一九二一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故鄉》短篇小說。這部講述魯迅1919年回國時真知灼見的小說,向讀者展現了當時鄉間的景象。
  • 少年閏土叫章運水,我也不是魯迅,說說《少年閏土》之外的事兒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都是關於魯迅的內容,其中第一篇就是第24課《少年閏土》,本文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在《故鄉》這篇文章中,塑造了閏土、「豆腐西施」楊二嫂,「迅哥」等人物形象。「我」不是魯迅《少年閏土》中只有第一人稱「我」,而文中也沒有提到「我」是誰,但是在《故鄉》中明確的寫到了「我」是「迅哥」。而迅哥並不是魯迅本人,他只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作者魯迅用第一人稱創作的作品,也並不就是魯迅。
  • 魯迅所有的美好幻想,在閏土開口的一瞬間,盡皆化為泡影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創作了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塑造亦或是回憶了諸多令人難忘的人物。於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故鄉》算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於這些令人難忘的人物中,閏土也算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 《故鄉》《社戲》背後,魯迅先生想表達的情感一言難盡
    魯迅的《故鄉》和《社戲》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必選篇目,這兩篇作品都發表於上個世紀20年代初。只不過,《故鄉》是全文選入,《社戲》則只選了其中的後半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社戲》中故鄉美好的人際關係,在《故鄉》中已不復存在。比較先生的這兩篇作品,我們會發現,在寫到童年的生活時,作者冷峻的筆觸立馬變得溫暖柔和,不論是故鄉的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顯得那麼美好迷人。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周作人和茅盾未成熟的「鄉土文學」觀念被魯迅吸收,1929年,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魯迅結合自身創作實踐首次正式標榜出「鄉土小說」的概念。 要點在於:作者是離開了故土的「僑寓者」;敘事內容是作者所關心的故鄉;情感基調是鄉愁;審美風格與構成要素有異域情調。
  • 讀懂了《故鄉》的這三層含義,才算讀懂了魯迅的悲傷與希望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有著較為獨特的抒情氣息,既不似《狂人日記》的狂亂熱烈,也不似《傷逝》的鬱結含蓄。《故鄉》敘事結構較為簡單,不過是離去、歸來及再離去去的模式,但故鄉這個主題背後卻深藏著多重意蘊,同時也包含了魯迅心中的懷鄉、哀傷與希望之情。
  • 此「故鄉」非彼故鄉——魯迅《故鄉》裡的絕望和悲憫
    再讀魯迅先生的《故鄉》,那份蕭瑟之氣,那種人之麻痺,氤氳著先生深深的絕望,又蘊含著他濃濃的悲憫情懷。龍應臺曾經在她的雜文集《野草》中說:「我批評臺灣,不是因為我不愛臺灣,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我太愛臺灣,所以我才會批評臺灣。我批評她,是希望她更好。」不用說我們也應該明白,魯迅用自己畢生的精力批評自己的國家,是因為他太愛這個國家了。
  • 閏土和我們行走在希望的路上——讀魯迅先生《故鄉》有感
    初次結識閏土,我也就是十一二歲的樣子。那是80年代初期,在我家鄉的山村學校裡,語文老師叫我知道了閏土。是的,只能說是知道了閏土,根本談不上認識,更不用說了解了。魯迅銅像後來我上高中才發現村學老師教我們時好多字都是完全讀錯的,更不用說觸類旁通升華講解了。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魯迅在《故鄉》寫閏土的話值得借鑑
    高爾基所說的「人學」的意思應該是「人的身上有學問」,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我們平時善於觀察、分析和研究人物的細節,多讀名家的相關作品,讀得多了,也同樣把人物寫得接地氣、有血有肉、真實可信。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魯迅《故鄉》:結了婚的男人如同死魚,沒一點希望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短篇小說《故鄉》中留下了一個意難平,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模樣讓讀者心碎惆悵。多人的解析是從當時的吃人的禮教和黑暗的社會入手,當然,這兩個角度是非常準確確的,可是並不能概括全部。少年閏土才是魯迅先生的白月光小學時所學的《少年閏土》只是魯迅先生所寫《故鄉》的一部分節選,「故鄉」這個名字一語雙關,「我心歸處是故鄉」,滿目山河一片瘡痍,何談心安?少年時代的閏土是魯迅的白月光,無拘無束沒有心魔未被歲月摧殘,青蔥少年機靈活潑好動喜歡打獵,如同山間的小精靈。
  • 魯迅《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文 丨 胡不歸 媒體書評人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無法割捨的一個地方,對魯迅來說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故鄉紹興,其中短篇小說《故鄉》應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一篇。這一開頭,便點出整篇的悲涼基調——故鄉似乎已經不是那個故鄉了,那麼人呢,還會是從前的那些人嗎?很快,小說便以插敘的方式,開始回憶魯迅幼年時的夥伴閏土。這一段落,也是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一段。
  • 魯迅的柔情:把剩下來的惆悵和溫和給了《故鄉》和《社戲》
    提及現代文學,魯迅先生是永遠無法繞行的一座豐碑,他屹立於國破家亡,生靈塗炭的亂世之中,把文章化作匕首與利劍,痛批腐朽時代與麻木國人。魯迅先生的「憤怒」其實是帶有自我犧牲精神的。1、故鄉:來自無形階層的惆悵,失望中飽含希望魯迅回祖籍變賣家當,接母親與他一起背井離鄉,眼見得到處憔悴枯黃,一片蕭索,故鄉還是那個故鄉,但在他眼裡再沒有了小時候模樣,他期待著能在昔日小夥伴身上看到思念的以往,可這註定了是一個要失望的期望,但失望中又誕生了新的希望,就在他們下一代身上。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因沒錢治病逝世,他的5個子女現狀如何
    上學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學過一篇課文叫《少年閏土》,這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裡的一個節選,講的是自己的少年玩伴閏土小時候的事情。少年時候的閏土與魯迅先生關係非常好,雖然2人是主人與僕人的關係,但是閏土對待魯迅卻完全沒有那個思想,兩人經常一起玩,感情好得就像親兄弟一樣。可是後來閏土被父親帶回了家,而魯迅先生之後也離開了故鄉,2人再見面時已是多年之後了,此時2個人都已人近中年了。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