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創作了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塑造亦或是回憶了諸多令人難忘的人物。於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故鄉》算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於這些令人難忘的人物中,閏土也算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少年閏土曾留給了魯迅對於故鄉最快樂最美好的記憶,中年閏土也曾是魯迅回到故鄉後最期待見到的人,因為閏土是魯迅少年時代最好的夥伴。
而當兩人時隔二十餘年後終於再見面時,當時的情形卻是魯迅始料未及的,也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可以想像,兩個曾經最好的夥伴,時隔二十多年以後的重逢,應該是非常感人的,有說不完的話,有敘不完的情,或許相擁而泣,或許抵足談心。然而實際情況是,魯迅望著閏土,非常興奮地叫了一句「阿!閏土哥,——你來了?」幾秒鐘以後,魯迅分明聽到對方恭恭敬敬的說出來「老爺」兩個字。
魯迅自認為眼前的故鄉已經不好了,當母親告訴他閏土就要來時,他想起了閏土就又想起來美麗的故鄉。可知在魯迅的少年時代,閏土是多麼重要的夥伴,似乎是因為有了閏土,家鄉的美好才又跟著閏土回來了: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 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魯迅記憶中的閏土,似乎還停留在這幅圖畫所描繪的那樣,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閏土早已不是少年時代的樣子,也不再是少年的個性。但是閏土的變化魯迅是不能夠看到的,因為他們已經二十餘年未曾見過面,士隔三日當刮目相看,閏土又變成什麼樣了,魯迅或許也只能想像。但是魯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閏土見面就叫他「老爺」,這兩個字讓魯迅深感侷促與不安,曾經無比親密的好朋友,突然有了巨大的隔膜,按魯迅的話說,那是一種可悲的厚壁障。
又是誰在魯迅與閏土之間築造了這可悲的厚壁障呢?很顯然魯迅、閏土都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都把對方視為很重要的人,所以魯迅見到閏土時會非常興奮,所以閏土的臉上也同時出現了歡喜與悽涼的神情。但是封建社會中人們的等級意識,讓閏土保持了理智,讓他意識到兒時的夥伴「迅哥兒」,現在已然是人們口中的「道臺」,身份地位高出他很多,他不敢有非分之想,即使他們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夥伴。
魯迅在國內就接受了高等教育,還曾留學日本學醫多年,他的思想早已經與閏土不同,也與當時大部分愚昧封建的百姓不同。他心中人與人之間原本是要平等相處的,即使他是人們口中的「道臺」,他也不覺得閏土比他地位低,更何況他也並非真是「道臺」。在魯迅眼中故鄉已經不美好了,只有閏土是他記憶中的美好,然而兩人時隔二十餘年以後的見面,只互相說了一句話後,就讓魯迅所有的美好幻想,盡皆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