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對人參的講解

2021-02-12 藍烽課堂
《中藥大辭典》:人參

拼音Rén Shēn

別名人銜、鬼蓋(《本經》),土精、神草、黃參、血參(《吳普本草》),地精(《廣雅》),百尺杵(《本草圖經》),海腴、金井玉闌,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

出處《本經》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

①園參

9~10月間採挖生長6年以上的人參。用鎬細心的刨起,防止斷根和傷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鮮品稱"園參水子"。新鮮的移山參稱"移山參水子"。

②野山參

5~9月間採挖。用骨針撥松泥土,將根及鬚根細心拔出,防止折斷,去淨泥土,莖葉。新鮮品稱"野山參水子"。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60釐米。主根肥大,肉質,圓柱狀,常分歧,由根上部二分歧者習稱"靈體"或"橫體";幾不分歧或在下部分歧者習稱"笨體"或"顧體";鬚根長,有多數小疣狀物;根莖上有莖痕,有時生效條不定根。莖直立,綠色,細圓柱形,光滑無毛。葉輪生於莖端,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初生時為1枚3出複葉,二年生者為1枚5出掌狀複葉,三年生者為2枚5出掌狀複葉,四年生者為3枚,以後逐年增多,最後增至6枚;葉具長柄;小葉卵形或倒卵形,複葉基部的小葉較小,長2~3釐米,寬1~1.5釐米;上部的小葉長4~15釐米,寬2.2~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沿葉脈有直立剛毛,下面無毛;小葉柄長達2.6釐米。總花梗由莖端葉柄中央抽出,長約7~20釐米,頂生傘形花序,有十餘朵或數十朵淡黃綠色的小花,通常在第四年開始開花;花有梗,兩性及雄性;萼綠色,6裂;花瓣6,先端尖;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在兩性花中離生,在雄花中合生成中空的筒狀。漿果狀核果,腎形,成熟時鮮紅色,每室含種子1枚。種子白色,扁平圓卵形,一側平截。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茂密的林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河北北部的深山中。遼寧和吉林有大量栽培。野生的稱"野山參";栽培的稱"園參"。如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於山野而成長的人參,稱為"移山參"。

本植物的根莖(人參蘆)、根莖上的不定根(人參條)、細支根與鬚根(人參須)、葉(人參葉)、花(人參花)、果實(人參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製法人參加工法主要分紅參類、糖參類、生曬參類及其它類4種:

①紅參類

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鬚根,洗刷乾淨,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乾或曬乾。主要成品有紅參。邊條參等。

②糖參類

取鮮參洗刷乾淨,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曬乾,再經硫黃燻過。然後用特製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於濃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糖)中24小時。取出後曝曬1天,再用溼毛巾打潮,使其軟化,進行第2次扎孔,浸於濃糖汁中24小時。取出後,衝去浮糖,曬乾或烤乾。主要成品有白人參(為園參水子或移山參水子的加工品)、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

③生曬參類

取鮮參洗刷乾淨,日曬1天後,再用硫黃燻過曬乾而成。主要成品有生曬參、全鬚生曬參、白幹參等。

④其它類

㈠掐皮參:加工法與糖參相似,一般將參體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鐘,約三成熟時,再將支根置沸水中約20分鐘。參體經扎孔後放入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與內部分離,再用竹刀輕扎外皮,使成點狀即成。㈡大力參:取鮮參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後曬乾。

人參成品容易著潮返糖,宜放置於燥陰涼處,密閉保存,並防蟲蛀。

性狀①園參

又名秧參。主根(參體)呈圓柱形,表面淡黃色,上部有斷續的橫紋。根莖(蘆頭)長約2~6釐米,直徑約0.5~1.6釐米,有稀疏的碗狀莖痕(蘆碗)及一至數條不定根(參艼)。支根2~6條,末端多分歧,有許多細長的須狀根,其上生有細小疣狀突起(珍珠點)。

由於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園參主要有以下幾種:㈠紅參:主根長約5~20釐米,直徑約0.7~2釐米。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大縱皺,環紋不明顯,有支根痕。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棕紅色,中有淺色圓心。氣香,味微苦。㈡邊條參:性狀同紅參,惟一般以根莖較長,身長徑圓,支根較長為特點。㈢糖參:主根長約3.5~12釐米,直徑0.6~2釐米。表面淡黃白色,上端有較多的斷續環紋,遍體有點狀表皮剝落及細根痕跡。斷面平坦,粉質,黃白色,有時韌皮部附近有淡黃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參:性狀同糖參,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但多為順直體,根莖較紅參長,鬚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曬參:主根長約3~10釐米,直徑約0.3~2釐米。表面土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鬚根均已除去,而僅留痕跡。質脆,體輕,斷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莖及鬚根者,稱"全鬚生曬參"。㈥白幹參:主根表皮均已除去,體表淡黃色或類白色,上端橫紋不明顯,但可見淺縱皺及支根痕。其它性狀與生曬參近似。㈦掐皮參:主根長約6~15釐米,直徑約1.2~2.5釐米,表面淡黃色,上端環紋不明顯,但可見許多加工所致的凹點。支根淺棕色,支根與鬚根用線紮成牛尾狀。斷面白色。氣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參:主根長5~15釐米,表面淡黃色,半透明,有明顯縱皺,上端有棕色橫紋。細支根及鬚根均已除去。質硬而脆。斷面平坦,透明角質狀。氣香,味苦。

園參商品,均以身長、支大、蘆(根莖)長者為佳。支瘦小,蘆短、糖重者為次。

主產吉林,其次為遼寧、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地。

②野山參

又名山參。主根短租,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一般長3~9釐米,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鬚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點)。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光潤。氣香濃厚,味甘微苦。

由於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參有生曬參、糖參、掐皮參3種。其性狀除全形外,均與相應的園參商品相似:以支大、漿足、紋細、蘆長、碗密、有圓蘆及珍珠點者為佳。

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

③移山參

體形似野山參,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到主根中部,鬚根珍珠點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參。

④朝鮮人參

產於朝鮮的人參,習稱朝鮮人參,又名別直參、高麗參。商品有朝鮮紅參、朝鮮白參之分,而以紅者為優。

㈠朝鮮紅參

加工法與國產紅參相同。體較足壯,上生雙馬蹄蘆與肩齊,單蘆的名"獨碗蘆",中部皆深陷,邊緣甚整齊,質堅硬。主根長約6~10釐米,直徑約1~2釐米。表面紅棕色,有順紋,上部或顯黃衣,全體顯縱稜。支根多彎曲交叉。質堅體重。斷面角質發亮,有菊花紋。香氣濃厚,味甘微苦。

㈡朝鮮白參

蘆頭與園參相似,體呈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有淺棕色細紋。鬚根大部除去,質松泡。斷面有圓心。稍有香氣,味甘微酸。

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參,習稱東洋參,始載於《綱目拾遺》,商品因加工不同,分為白參與紅參兩種。

炮製糖參類:除去蘆頭,切段即可。紅參類:除去蘆頭,切段。或以溼布包襄,潤軟後切片,晾乾。

性味甘微苦,溫。

①《本經》:"味甘,微寒。"

②《別錄》:"微溫,無毒。"

③《本草備要》:"生,甘苦,微涼;熟,甘,溫。"

歸經入脾、肺經。

①《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

②《本草匯言》:"入肺、脾二經。"

③《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

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洩,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①《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②《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③《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調中治氣,消食開胃。"

⑤《珍珠囊》:"養血,補胃氣,瀉心火。"

⑥《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⑨《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s~3錢,大劑0.3~1兩;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實證、熱證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茯苓為使。惡溲疏。反藜蘆。"

②《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③《藥性論》:"馬藺為使.惡滷鹹。"

④《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⑤《月池人參傳》:"忌鐵器。"

⑥《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複方①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洩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闢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②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飢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空心頓服。(《聖濟總錄》溫胃煮散)

③治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口。(《食療本草》)

④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上八味為末,淨磁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生寶鑑》人參蛤蚧散)

⑤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⑥治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者:豬腰子一隻,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半兩,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半兩。並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乾,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選方》)

⑦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後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⑧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仁齋直指方》玉壺丸)

⑨治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孑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綱目》)

⑩止血後此藥補之:大人參(去蘆)二兩,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後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散,血如湧泉: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頃再啜。(《中藏經》)

⑿治小兒驚後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仁齋直指方》)

⒀治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薑汁炒黃連三錢。(《經驗良方》)

⒁治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人參湯)

⒂治霍亂心煩躁:桂心二分(末),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聖惠方》)

⒃治虛瘧發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為末,用棕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丹漠纂要》)

⒄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飲食:人參(去蘆)、乾薑(炮)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黃丸)

臨床應用①用於急救

大劑量的人參(o.3~1兩)煎服或燉服,或以人參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0.57克)2~4毫升行肌肉或靜脈注射,可用於心原性休克的急救,或其它一時極端垂危的病人;人參與附於合用可以救治亡陽虛脫。

②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

人參對於高血壓病、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等,都有一定時治療作用,可以減輕各種症狀。人參對不正常的血壓具有調整作用,或認為不同的劑量可以出現不同的作用:小劑量能提高血壓,大劑量能降低血壓。成人1日的常用量為0.2~3錢;人參浸膏(每毫升等於1克生藥),每次服20~40滴,日服2~3次;人參酊(含量10%),每次5毫升,日服2~3次;人參粉,每次3~6分,日服2~-3次。

③對胃和肝臟疾病

對慢性胃炎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過低者,服人參後可見胃納增加,症狀減輕或消失,但對胃液分泌及胃液酸度無明顯影響。也有報告稱人參可使慢性胃炎病人胃痛消失,食慾增強,大便正常,胃液總酸度增加。對於急性傳染性肝炎,在一定的治療條件下,服用人參對於防止轉變為慢性肝炎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④治療糖尿病

人參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一般情況,但不改變血糖過高的程度。或謂人參可使輕型糖尿病患者尿糖減少,血糖降低40~50毫克%,停藥後仍可維持2周以上;中等度糖屎病人服人參後,雖然降低血糖作用不明顯,但多數全身狀況有所改善,如渴感等症狀消失或減輕;某些患者服人參後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

⑤對於精神病

人參對無力型和無力-抑鬱型精神病,無論其病因如何(精神分裂症、中毒或傳染病引起的精神病,退化性精神病等),似均有治療作用。也有認為,人參口服對器質性神經疾患僅能改善病人的一般主觀症狀,而無客觀的明顯治療作用。

⑥治療神經衰弱

人參對神經系統有顯著的興奮作用,能提高機體活動能力,減少疲勞;對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患者均有-定的治療作用,使病人體重增加,消除或減輕全身無力、頭痛、失眠等症狀。

⑦治療陽痿

人參在中藥裡,一般用作強壯劑,可以補養元氣;近人的研究,證明它有增強性腺機能的作用。人參酊對於麻痺型、早洩型陽痿有顯著的療效,但對精神型無效;對因神經衰弱所引起的皮層性和脊髓性陽痿也有一定治療效果。

⑧其他

人參還有提高視力及增強視覺暗適應的作用。與其它藥物合用,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臨床上對於實症,如由於突然氣壅而得的喘症,由於燥熱引起的咽喉乾燥症,一時衝動引發的吐血鼻衄等,均忌用人參。

摘錄《中藥大辭典》

相關焦點

  • 《中藥大辭典》對三七的講解
    《中藥大辭典》:三七拼音Sān Qī別名山漆、金不換(《綱目》),血參(《醫林纂要》),參三七(《本草便讀》),田三七、田漆(《偽藥條辨
  • 《中藥大辭典》對鹿茸的講解
    《中藥大辭典》:鹿茸拼音Lù Rónɡ別名斑龍珠(《澹寮方》)。
  • 關於中藥人參、黃芪與白朮的複方補充
    《中藥大辭典》:人參
  • 蓮子(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蓮子拼音Lián Zǐ別名藕實
  • 烏藥(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烏藥拼音Wū Yào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根。(《永類鈐力》)⒁治腎經虛寒,小便滑數及白濁等疾:天台烏藥(細銼)、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為末,別用山藥炒黃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幹。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數十粒,鹽湯或鹽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婦人良方》縮泉丸)⒂治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
  • 芡實(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芡實拼音Qiàn Shí別名卵菱(《管子》),雞癱(《莊子》),雞頭實、雁喙實(《本經》),雞頭、雁頭、烏頭(《方言》),艻子(陶弘景),鴻頭(韓愈),水流黃(《東坡雜記》),水雞頭(《經驗方》),肇實、刺蓮藕(《廣西中獸醫藥植》),刀芡實、雞頭果、蘇黃、黃實(《江蘇植藥志》),雞咀蓮(《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雞頭苞(《江西中藥》),刺蓮蓬實(《藥材學》)。
  • 中藥人參皂苷rh2多少錢一盒
    癌症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癌細胞發生轉移,那麼這個時候將會藥石無靈,就算是藉助手術治療,也是沒有辦法治療的,所以務必要及早藉助中藥人參皂苷治療。那麼,中藥人參皂苷rh2多少錢一盒?一、中藥人參皂苷rh2多少錢一盒大概1千多塊錢一盒,人參皂苷rh2是中藥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生長和擴散,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分化,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的功效。人參皂苷rg3是人參中的一種成分,不同的含量或者品牌費用是不一樣的,很難說一個療程需要多久,而且是沒有經過四期臨床驗證,抗癌效果也只是在實驗室階段。
  • 腫節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腫節風拼音Zhǒnɡ Jié Fēnɡ英文名Glabrous Sarcandra Herb別名九節茶、九節風、接骨蓮來源為金慄蘭科植物草珊瑚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腫節風拼音Zhǒnɡ Jié Fēnɡ別名觀音茶、接骨木、九節風、駁節茶、鴨腳節、山牛膝、珍珠蘭、九節草、野靛、九節茶、學士茶、接骨丹、接骨草、接骨金粟蘭、銅腳靈仙、九節蘭、節骨茶、接骨蓮、竹茶。來源藥材基源:為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的全株或根。
  • 防己(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防己拼音Fánɡ Jǐ別名解離(《本經》),載君行(《本草蒙筌》),石解(《綱目》)。以去淨栓皮,乾燥,粗細均勻,質重,粉性大,纖維少者為仕。主產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集散於漢口,故名漢防已。②廣防己的乾燥根呈圓柱形或半圓柱形,體稍彎曲,彎曲處有深橫溝,長8~15釐米,直徑1.5~4.5釐米。未刮栓皮者,表面棕色,粗糙,且多縱皺紋;有的只刮掉部分栓皮,露出灰黃色的皮層;栓皮全部刮掉者,表面灰黃色,較光滑。
  • 木賊(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木賊拼音Mù Zéi別名木賊草(《木草經疏》),銼草(《盛京通志》),節節草(《植物名實圖考》),節骨草(《東北藥植志》),擦草、無心草(《山西中藥志》)。(《現代實用中藥》)⑿治舌硬出血:木賊煎水,漱之。(《聖惠方》)⒀目昏多淚。用木賊(去節)、蒼朮(淘米水泡過)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⒁急喉痺塞。用木賊在牛糞火上燒存性,每服一錢,冷水送下,血出即安。⒂血痢不止。用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天服一次。⒃瀉血不止。方同上,一天服二次。
  • 海浮石(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海浮石拼音Hǎi Fú Shí別名水花(《本草拾遺》),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東醫寶鑑》),浮海石(《玉楸藥解》),浮水石(《醫林纂要》),羊肚石(《藥材資料彙編》)。
  • 蟬蛻(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蟬蛻拼音Chán Tuì別名蜩甲(《莊子》),蟬殼、伏蜟、枯蟬(《別錄》),蜩蟟退皮(《本草拾遺》),蟬退殼(《聖惠方》),金牛兒(《衛生易簡方》),蟬退(《眼科龍木論》),蟬衣(《臨證指南》),催米蟲殼(《貴州民間方藥集》),唧唧猴皮、唧唧皮(《山東中藥》),知了皮、熱皮、麻兒鳥皮(《中藥志》)。
  • 《中藥大辭典》:仙人掌
    摘錄《中藥大辭典》
  • 伸筋草(《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伸筋草拼音Shēn Jīn Cǎo
  • 青木香(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青木香拼音Qīnɡ Mù Xiānɡ別名馬兜鈴根(《肘後方》),土青木香、獨行根、兜零根(《唐本草》),雲南根(《本草圖經》),獨行木香(《綱目》),土木香(《本草正》),青藤香(由於它是季銨型生物鹼,在腸道中吸收不完全,口服需較注射量大10倍左右。木蘭花鹼或青木香製劑雖對腎上腺素的作用無影響,但有報告煎劑能對抗麻黃鹼的升壓作用。據報導,穴位注射,也能引起大鼠的降壓,穴位不同,效果也不同。②對腸胃道的作用民間有用青木香治腹痛者,臨床上用其粗製劑,亦引起噁心、嘔吐及頭暈等副作用。
  • 首屆中國中藥品牌榜強勢發布 紫鑫人參榮獲中國道地藥材品牌
    來源:紅刊財經11月25日,2019中國中藥品牌建設大會暨中國中藥品牌發布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中藥協會主辦,以「打造中藥品牌,彰顯臨床價值」為主題,旨在引導中藥行業順應品牌拉動經濟發展大勢,打造中國中藥品牌,引領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高質量發展。
  • 蓽茇(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蓽茇拼音Bì Bá別名蓽撥(《唐本草》),蓽撥梨、阿梨訶吔(《酉陽雜俎》),椹聖(侯寧極《藥譜》),蛤蔞(《赤雅》),鼠尾(《中藥志》)。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粥飲下十五丸,日三。(《聖濟總錄》蓽撥丸)⑤治虛勞脾胃宿冷,不思飲食,四肢怠惰,心下脹滿,臍下結痛,及痃癖氣塊等病:蓽撥(炒)、訶子(煨,去子核)、乾薑(炮裂)、人參各一兩,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胡椒各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
  • 瓦楞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瓦楞子拼音Wǎ Lénɡ Zǐ別名蚶殼(《本草拾遺》),瓦壟子(《丹溪心法》),蚶子殼(《本草蒙筌》),魁蛤殼(《品匯精要》),花蜆殼(《浙江中藥手冊》),瓦壟蛤皮(《中藥志》),血蛤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 每日一味中藥--人參
    如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於山野而成長的人參,稱為"移山參"。本植物的根莖(人參蘆)、根莖上的不定根(人參條)、細支根與鬚根(人參須)、葉(人參葉)、花(人參花)、果實(人參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大戟(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大戟拼音Dà Jǐ別名下馬仙(《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