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節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2021-02-12 明德初心

《中藥大辭典》:腫節風

拼音Zhǒnɡ Jié Fēnɡ

英文名Glabrous Sarcandra Herb

別名九節茶、九節風、接骨蓮

來源為金慄蘭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的全株。夏、秋季採挖,除去雜質,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常綠草本或亞灌木,高達2m。根莖粗大,支根多而細長。莖直立,多分支,節膨大。葉對生,近革質,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8cm,寬2~7cm,邊緣有粗鋸齒,齒尖具腺點;葉柄長約1cm,基部合生成鞘;託葉微小。穗狀花序1~3個聚生莖頂;苞片卵狀三角形;花小,無花被,黃綠色,芳香;雄蕊1,白色,棒狀,花葯2室;雌蕊球形,子房下位,柱頭近頭狀。核果球形,鮮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於山溝、溪谷林陰溼地,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

化學成分含揮髮油、酯類、酚類、鞣質、黃酮、氰甙、香豆素、內酯。

性味性微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抗菌消炎,祛風通絡,活血散結。用於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風溼痺痛、跌扑損傷、腫瘤。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腫節風

拼音Zhǒnɡ Jié Fēnɡ

別名觀音茶、接骨木、九節風、駁節茶、鴨腳節、山牛膝、珍珠蘭、九節草、野靛、九節茶、學士茶、接骨丹、接骨草、接骨金粟蘭、銅腳靈仙、九節蘭、節骨茶、接骨蓮、竹茶。

來源藥材基源:為金粟蘭科植物草珊瑚的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andra glabra (Thunb.)Makai[Chloranthus glaber(Thunb.) Makino]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草珊瑚 常綠半灌木,高50-150cm。莖數枝叢生,綠色,節部明顯膨大。葉對生;葉柄長0.5-1.5cm,基部合生成鞘狀;託葉鑽形;葉片草質,橢圓形、卵形至卵狀披外形,長6-1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銳鋸齒,齒尖有一腺體,兩面無毛。穗狀花序頂生,分枝,連總花便長1.5-4cm;苞片三角形;花黃綠色;雄蕊1,肉質,棒狀至圓柱狀,花葯2室,生於藥隔上部之兩側,側向或有時內向;雌蕊1,由1心皮組成;子房球形或卵形,無花柱,柱頭近頭狀。核果球形,直徑3-4mm,熟時亮紅色。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林下陰溼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

性狀性狀鑑別 全株長 40-150cm。主根粗短,直徑l-2cm,支根甚多,長而堅韌。莖圓柱形,直徑約0.5cm,多分枝,節部膨大;表面深綠色或棕褐色,具細縱皺紋,粗莖有稀疏分布的皮孔;質脆,易折斷,斷面談棕色,邊緣纖維狀,中央具棕色疏鬆的髓或中空。葉對生,葉柄長0.5-1cm,軟硬,基部合生抱莖;葉片薄革質,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表面光滑,上面棕色或灰綠色,下面色較淡,邊緣具粗鋸齒,齒尖有黑褐色腺體,葉脈在兩面均隆起。枝端常有棕色的穗狀花序,多分校。氣微香,味微辛。以莖、葉色綠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皮層外側有2-3列厚角細胞,內側為7-10列薄壁細胞,有少數油細胞和含鞣質細胞散在;石細胞單個或成群,多邊形至類圓形,紋孔明顯。韌皮部外側纖維束呈新月形,壁厚,木化,每束纖維兩側常有1-4個切向延長的大形厚壁細胞;韌皮部狹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多為管胞,徑向排列。初生射線寬4-5列細胞,次生射線寬1-2列細胞。髓大,有少數鞣質細胞散在,有時可見大形石細胞單個或成群存在;老莖髓部中心常中空。

葉橫切面:表皮外被厚用質層,下表皮可見氣孔。柵欄組織細胞1列,細胞短小,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有少數油細胞散在。主脈向上方略隆起,向下方突出,上下表皮內側有l-2列厚角細胞;維管束1-2個,外韌型,其內、外側均有發達的纖維群,纖維壁厚,木化;石細胞不規則多角形,單個或成群分布於薄壁組織中。

化學成分全株含左旋類沒藥素甲(istanbulin A),異秦皮定(isofraxiden),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黃酮甙及香豆精衍生物事。此外,還含 0.15%-0.20%的揮髮油。

鑑別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鋅粉少許和0.5%氯化銨溶液2滴,微火加熱至幹,在試管口蓋以一小片在5%對二甲氨基本甲醛和20%三氯乙酸苯溶液中浸潤過的濾紙,繼續微火加熱約lmin,濾紙顯粉紅色至紫色圓斑。(檢查琥珀酸及延胡索酸)(2)取本品粉末少許,加乙醇0.5ml,置水浴中微熱,取濾液點於濾紙上,乾燥後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亮藍色螢光,氨燻後,顯黃色螢光。(檢查黃酮類)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曬乾。

性味苦;辛;平

歸經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溼;活血散瘀;清熱解毒。主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骨折;婦女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肺炎;爭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菌痢;膽囊炎;膿腫;口腔炎;風溼痺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燻洗。

製劑腫節風片、腫節風注射液、血康口服液。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焦點

  • 木賊(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木賊拼音Mù Zéi別名木賊草(《木草經疏》),銼草(《盛京通志》),節節草(《植物名實圖考》),節骨草(《東北藥植志》),擦草、無心草(《山西中藥志》)。①《嘉祜本草》:"味甘微苦,無毒。"②《綱目》:"溫。"③《本草正》:"味微苦微甘。"歸經入肺、肝、膽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陽二經血分。"③《本草匯言》:"入手、足三陽經。"功能主治疏風散熱,解肌,退翳。
  • 烏藥(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烏藥拼音Wū Yào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根。冬、春二季採挖;以初夏採者粉性大,質量好。挖取後,除去鬚根,洗淨曬乾,商品稱為"烏藥個"。如刮去栓皮,切片,烘乾者,稱為"烏藥片"。原形態烏藥,又名:旁其(《本草拾遺》),鰟魮、矮樟(《綱目》),香葉子樹、白葉柴、吹風散、青竹香、錢蜞柴、錢柴頭、鹽魚子柴。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5米。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皮灰綠色。
  • 冬葵子(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冬葵子拼音Dōnɡ Kuí Zǐ別名葵子(《金匱要略》),葵菜子(《婦人良方》)。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無毒。"歸經入大小腸、膀胱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小腸、膀胱二經。"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③《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腸。"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功能主治利水,滑腸,下乳。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腫,婦女乳汁不行,乳房腫痛。
  • 芡實(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芡實拼音Qiàn Shí別名卵菱(《管子》),雞癱(《莊子》),雞頭實、雁喙實(《本經》),雞頭、雁頭、烏頭(《方言》),艻子(陶弘景),鴻頭(韓愈),水流黃(《東坡雜記》),水雞頭(《經驗方》),肇實、刺蓮藕(《廣西中獸醫藥植》),刀芡實、雞頭果、蘇黃、黃實(《江蘇植藥志》),雞咀蓮(《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雞頭苞(《江西中藥》),刺蓮蓬實(《藥材學》)。
  • 伸筋草(《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伸筋草拼音Shēn Jīn Cǎo
  • 桂枝(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桂枝拼音Guì Zhī別名柳桂
  • 五倍子(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五倍子拼音Wǔ Bèi Zǐ別名文蛤、百蟲倉(《開寶本草》),木附子(《現代實用中藥》)。①《本草拾遺》:"治腸虛洩痢,熱湯服。"②《日華子本草》:"治中藥毒,消酒毒。"③《開寶本草》:"療齒宣疳蠿,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溼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④《本草圖經》:"生律液。"⑤《本草衍義》:"口瘡,以末摻之。"⑥《本草衍義補遺》:"菩收頑痰,解諸熱病。"
  • 皂角刺(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皂角刺拼音Zào Jiǎo Cì別名皂莢刺(《聖惠方》),皂刺(《醫學入門》),天丁(《綱目》),皂角針(《江蘇植藥志》),皂針(《中藥材手冊》)。上藥,搗羅為末,用釅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餘藥,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煎防風湯下二十丸。(《聖惠方》皂莢刺丸)⑥治腹內生瘡在腸臟: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驗方》)⑦治大風癘瘡,體廢肢損,形殘貌變者:皂角刺飛尖一斤(微炒,研為極細末),赤鏈蛇一條(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兩,生半夏二兩,真鉛粉一兩。
  • 鹿角(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鹿角拼音Lù Jiǎo出處
  • 石榴皮(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石榴皮拼音Shí Liu Pí別名石榴殼(《雷公炮炙論》),酸石榴皮(《肘後方》),安石榴酸實殼(《別錄》),酸榴皮(《綱目》),西榴皮(《閩東本草》)。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澀。"③《綱目》:"酸澀,沮,無毒。"④《廣西中藥》:"味苦澀,性溫,有毒。"歸經入大腸、腎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大腸、腎二經。"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少陰經。"功能主治澀腸,止血,驅蟲。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
  • 滑石(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滑石拼音Huá Shí別名液石
  • 野菊花(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61野菊花:厚霜濃露,氣稟寒涼《中藥大辭典》:野菊花拼音Yě Jú Huā出處《本草正》來源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巖香菊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菊花拼音Yě Jú Huā英文名Flower of Indian Dendranthema, Wild chrysanthemum別名山菊花、千層菊、黃菊花出處出自《本草正》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野菊和巖香菊的花。
  • 火麻仁(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火麻仁拼音Huǒ Má Rén別名麻子(《本經》),麻子仁(《傷寒論》),大麻子(《本草經集注》),大麻仁(《藥性論》),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醫心鏡》),火麻子(臨床症狀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四肢發麻、煩躁不安、精神錯亂、手舞足蹈、脈搏增速、瞳孔散大、昏睡以致昏迷。解救方法:經洗胃、補液及一般對症治療,均在1~2天內症狀先後消失而愈,無1例死亡。炮製揀去雜質及殘留外殼,取淨仁。性味甘,平。①《本經》:"味甘,平。"②《吳普本草》:"神農、岐伯:辛;雷公、扁鵲:無毒。"
  • 墨旱蓮(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墨旱蓮拼音Mò Hàn Lián別名金陵草(《千金月令》),蓮子草(《唐本草》),旱蓮草、旱蓮子(《本草圖經》),白旱蓮(《履巉巖本草》),猢孫頭(《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蓮草(《滇南本草》),墨斗草(《醫學正傳》),墨菸草、墨菜、豬牙草(《綱目》),白花草、白花蟛蜞菊(《嶺南採藥錄》),墨記菜(《現代實用中藥》),野水鳳仙(《藥材資料彙編》),摘頭烏、滴落烏(《浙江中藥手冊》),水風仙草(《江蘇植藥志》),黑墨草(《廣西藥植圖志》),黑頭草、古城墨(《廣西中藥志》),水旱蓬、冰凍草(《湖南藥物志》),節節烏、跳魚草、假日頭花仔、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菊科植物
  • 萹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萹蓄拼音Biǎn Xù別名竹(《詩經》),萹竹(《本經》),萹茿(《說文》),畜辯、萹蔓(《吳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編竹(《履巉巖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節草、道生草(《綱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烏蓼(《中國藥植志》),大蓄片(《南京民間藥草》),野鐵掃把、路柳、疳積藥(《貴州民間方藥集》),斑鳩臺(《安徽藥材》),螞蟻草、豬圈草、桌面草、路邊草、七星草、鐵片草、竹節草(《江蘇植藥志》),扁豬牙(《東北藥植志》),殘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鐵馬鞭、地蓼、牛鞭草(《中藥出處《本經》來源為蓼科植物
  • 蓮子(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蓮子拼音Lián Zǐ別名藕實
  • 天名精(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天名精拼音Tiān Mínɡ Jīnɡ別名茢薽、豕首(《爾雅》),麥句姜、蝦蟆藍(《本經》),天蕪菁(叫、品方》),天門精、玉門精、彘顱、蟾蜍蘭、覲、地菘、天蔓菁(《別錄》),葵松②《別錄》:"除小蟲,去痺,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③《藥性論》:"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④《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瘻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⑤《開寶本草》:"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按以敷之。"⑥《綱目》:"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痺。"
  • 香櫞(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香櫞拼音Xiānɡ Yuán出處《本草圖經》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古代《本草》所載的香櫞多指枸櫞而言,有時包括佛手在內。但目前商品香櫞的來源,有枸櫞與香圓二種,且產量以後者為大,使用亦較廣。其幼果及近成熟果實,在少數地區亦作枳實、楓殼入藥。化學成分枸櫞成熟果實含橙皮甙、檸檬酸、蘋果酸、粟膠、鞣質、維生素C及揮髮油等。果實含油0.3~0.7%,果皮含袖6.5~9%,其成分為d-檸檬烯、檸檬醛、水芹烯和檸檬油素。幼果中含琥珀酸。
  • 浮萍(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浮萍拼音Fú Pínɡ別名蘋
  • 大戟(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大戟拼音Dà Jǐ別名下馬仙(《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