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筆者上網,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家長期末考試孩子得獎狀妝了不高興,還有一部分家長則是孩子沒有得獎狀而不高興,孩子的一張獎狀讓家長鬧心,一時間學校的獎勵成了家長網上的熱議。
上過學的人都知道,學校在每一學期結束之時,都會對在期末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同學和本學期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期末成績優異的同學獲得「三好學生」或者「優秀學生」的獎勵,表現好的同學則會得到「優秀班幹部」和「進步之星」的獎勵。在這些榮譽中,「三好學生」的含金量最高,因為要被評為「三好學生」,學生必須符合三個必備的條件,即:學習成績優異,道德品質好,身體素質好。其它榮譽的評選主要看學習成績,只要學習成績好,進步快,對班級工作負責就能「入選」。
學校對學生進行獎勵的目的,家長們也都清楚,獎勵不僅僅是對學生勞動和付出的肯定,更是對學生的鼓勵。也許是處於這個原因吧,在期末考試結束之後,有些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獎勵時是人人有份。學習好的叫「優秀學生」,單科考了10分或者全班第一的學生叫「語文狀元」、「數學狀元」、「英語狀元」。愛勞動的叫「勞動能手」,進步快的叫「進步之星」;歌唱得好的叫「未來小歌星」;畫畫好的叫「未來小畫家」;會跳舞的叫「未來舞蹈家」。甚至連表現不好,喜歡調皮搗蛋的學生都給頒發一面「活動之星」的獎狀。這獎勵的名堂五花八門,總之人人有份,人人都有該表揚的地方。獎品雖然只是作業本,但學生們卻都高興,因為自己得獎了,而且個別學生還會得上兩三張獎狀。
孩子得了獎,家長卻不高興了,認為人人都有獎狀的獎勵體現不出孩子的優秀,這樣獎勵的價值不大,不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榜樣的影響力也不足。但學校來是卻認為,給每個孩子獎勵可以讓每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優點,激勵他們上進,再說人人都有獎狀了就不會打擊部分同學的積極性,也能讓那些一心希望孩子得獎的家長滿意。雖然獎品不值錢,但精神鼓勵的意義大於物質獎勵的價值,做主要的是人人都高興的「獎勵」,也能讓學生在過年期間樂呵樂呵。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這樣做,絕大多數學校的獎勵都有名額限制。像貴州某學校對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獎勵豬肉,倘若不限定名額,每個學生都將二、三十斤豬肉,學校還不關門。正因為有名額限制,所學校一般都獎勵的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獎勵的學生少,獎狀的含金量也高,獎品也誘人。
一些學生在期末考試中成績也優異,班級排名在前的學生卻沒得獎,而那些成績排名在他們之後的個別學生卻獲獎了,於是學生和家長都不高興了。學生認為教師偏心,家長猜測老師可能受了家委會孩子家長的禮,更有家長認為老師們都不單純,獎狀是看誰順眼就給誰……這家長啊!有時真的讓教師們無語。
獎勵從來都是獎勵少數人,肯定其優點,讓他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激勵學生在校期間刻苦拼搏,爭優創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良好校風形成的。因此受獎勵的學生都是按照評選條件進行的篩選,否則獎勵也就會失去教育的意義。
筆者認為,孩子成績優異沒卻得獎,說明在某方面還存在不足,家長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幫孩子找出原因,爭取下次得獎,而不是胡亂猜測。即使教師在評選中出現了偏差,徇了私,舞了弊,也要平常心對待,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要孩子品行端正、健康,成績優秀就行了,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一天,何必在乎呢那一張獎狀呢?為那張獎狀而憤憤不平,為那樣的老師而傷了自己的身體,在孩子面前丟了自己的涵養不值得,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