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電視臺《經濟生活》欄目報導了這樣一則新聞:現在孩子們都放了寒假,於是有些家長就在朋友圈裡曬起了孩子的獎狀。杭州蕭山有一名家長,看到別人都在曬獎狀,自己家的孩子期末考試在全班前三名卻沒有得到獎狀,於是在家長群和老師爭吵了起來。家長認為孩子考了全班前三名就該給孩子頒發獎狀,鼓勵一下學生,而老師則認為,學校對學生獎勵除了看成績之外還要看孩子一學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不能僅憑成績就給孩子頒發獎狀。但家長堅持認為考試成績不錯就該給孩子獎勵,多次強調發獎狀是為了鼓勵孩子,應該多多益善。老師則再三指出頒發獎狀要看孩子一學期所有的表現,她家孩子在校表現不好,所以不能得到獎狀。家長和老師在家長群裡吵得是不可開交,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一時間家長群亂了套。
家長群本來是用來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聯繫的地方,現在卻為了孩子的一張獎狀,成了家長和老師吵架的利器,讓人深感遺憾。期末考完試,學校對成績優異的孩子進行獎勵,的確並不是成績優異的孩子人人有份,大多數學校對每個班級獎勵的學生人數都有名額限制,一般對受獎勵的學生都有條件要求,除了看成績之外,還要看學生一學期在校的各項表現,畢竟學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像「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好少年」這樣的獎勵,除了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看學生在校的思想表現。學生不尊敬師長,不團結同學,自私自利即使成績是全班第一名,老師和同學也不會讓他們獲得「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試想一下,讓考了全班第一,思想卻有問題的「熊孩子」得了獎狀,那這樣的獎狀還具有激勵作用嗎?這樣的榜樣敢讓學生們去學習嗎?
任何獎勵的目的都是為了鼓勵先進,激勵後進,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並不是只為了鼓勵某個學生。顯然家長的看法有點片面,再說學校要獎勵幾名學生也不是班主任就能決定的事情,還有要獎勵誰也不是班主任一個人說了算,不但要班級民主評選還要採納其他科任教師的意見,最後還要上學校會議全體教師通過才能進行獎勵。獎勵學生在家長看來是小事情,但在學校卻是教育教學的一部分,是德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這樣的獎勵重點學校都很重視,受獎勵的學生含金量都高,是名副其實的好學生。
當然,學校有些獎勵就不一定如此嚴格了,比如「進步之星」、「學科狀元」這樣的獎勵就只看成績不管其它,只要學生成績好就行,學校的目的只有一個,只為了鼓勵學生好好學習。但是,即使這樣的獎勵,也不是班主任說了算,想獎勵幾個就獎勵幾個,想獎勵誰就獎勵誰,要依據學校分配的名額,按照成績選取。
您看,學校的獎勵並不像一些家長想像的那麼簡單,自己家孩子儘管考了全班前三名沒得上獎狀,就不能埋怨班主任,更不應該在群裡和班主任吵架,這樣有失個人形象,也給孩子和其他家長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家長群有家長,也會有個別學生,家長若對學校和老師有什麼問題最好還是在私下單獨聯繫,私下解決為好,都是為了孩子,沒有必要在群裡和老師撕開臉皮,逼老師在群裡說出一些不適合在群裡說的話來。大家試想一下,有人在群裡質疑老師評選不公,沒給全班前三名的學生頒獎,其他家長看了也會這樣認為,所以老師必須解釋,不解釋吧,家長真會認為是那樣,解釋吧,又會牽扯到學生個人隱私,讓某些家長下不了臺。家長群是好東西,但用不好也會很傷人。
(圖片來自網絡,若侵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