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商業會顧問 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戴肇洋
隨著年底臺灣四年一度的縣市首長及議員選舉之倒數計時,由於近年投資持續低迷導致青年就業機會減少,以及陸客來臺旅遊人數劇降造成相關產業廠商經營連帶遭到波及等議題發酵;加上面對今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尤其國際地緣政治衝突未歇等風險因素不斷提高,全球許多先進國家先後下調經濟增長幅度,甚至加速調整產業發展策略,讓本來極冷淡的選舉氛圍瞬間掀起熱潮之同時,引發民眾藉此重新檢視兩年以來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的所作所為,進而延伸反映對臺灣的未來發展何去何從頗為擔憂。
經濟「三溫」、社會「三M」、族群「三立」
儘管,不久之前臺灣領導當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意氣風發指出,目前臺灣是「20年以來經濟最好」的狀況;無獨有偶,最近執政團隊利用各種公開場合,更是大肆宣揚去年臺灣經濟各項指標表現頗為亮麗,許多項目均是創下「歷史新高」。此外,配合之前所推動的創新與改革,包括:「5+2產業創新、四年4,200億元前瞻基礎建設、減稅加薪、長期照護2.0公共計劃實施、年金改革、勞工工時調整」等政策加持,顯示臺灣整體結構型態正在逐漸脫胎換骨,民眾對當局積極的所作所為理應有感。
然而,從此次選舉氛圍中同時發現,雖臺灣領導當局希望取得選舉優勢,大言不慚大肆宣揚其在各個層面上推動創新與改革所呈現的成果,但臺灣民眾卻又似乎無感,甚至可能成為扭轉此次選舉勝負結果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為何兩年以來,臺灣民眾對當局治理的表現陷入如此無感?個人認為,臺灣民眾無感原因癥結,或許可以從目前臺灣的經濟、社會、族群等三個層面所呈現出來的「三」種現象加以歸納,掌握其端倪:
第一個「三」是經濟的「三溫」,包括:臺灣接單海外生產日益深化,出口貿易熱絡暢旺、內需消費卻又溫和保守所呈現的「外熱內溫」;市場競爭激烈,大型企業經營獲利很好、中小企業經營卻又生意慘淡所呈現的「大熱小溫」;城鄉收入差異,臺灣北部的服務業或許可以撐得住、南部的服務業卻又上不來所呈現的「北熱南溫」等「三」種現象。
第二個「三」是社會的「三M」,包括:稅賦制度過度傾斜,高所得階層佔整體財富的比重不斷提高、低所得階層佔整體財富之比重則是大幅降低所呈現的「財富M型化」;經濟型態急劇變化,高薪行業工時逐漸短縮、低薪行業工時則是不斷延長所呈現的「工時M型化」;產業結構轉型緩慢,高新科技受僱勞工薪資隨著盈餘上揚、傳產零售受僱勞工薪資則是因難以獲利而陷入長期停滯所呈現的「薪資M型化」等「三」種現象。
第三個「三」是族群的「三立」,包括:兩岸關係發展調整陷入意識型態,導致和諧的社會撕裂、互信的資本毀損所呈現的「統獨對立」;一例一休制度修正忽略工作型態多元,造成勞方未蒙其利、資方先受其害所呈現的「勞資對立」;年金改革政策淪為民粹思維,引發年輕族群相對剝奪感、高齡長者極端不安感所呈現的「世代對立」等「三」種現象。
換句話說,2016年5月民進黨再度替代國民黨取得完全執政迄今兩年以來,面對國內、外日益極端錯綜複雜環境之下,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與其說是正在迎接變化多重頗為嚴苛的環境挑戰,不如說是根本沒有深入根源探究找到脈動趨勢。亦即臺灣領導當局並未真正掌握內部癥結核心,而是僅有接觸表面膚淺假相,使得其在處理經濟、社會、族群等議題上,經常因憑藉個人性格的好惡而造成治理失能之狀況。
民眾無感 信心下降
當局在選舉優先壓力考量及意識型態思維作祟下,不但許多政策規劃越走越短期,而且部分措施執行更是越來越媚俗,導致難以掌握目前臺灣經濟、社會、族群等層面所呈現的各種現象,進而針對這些沉痾加以有效解決。此乃迄今兩年以來,為何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其所指出的各項指標數據,或是所推動的許多政策願景,均讓臺灣民眾對當局的所作所為無感,甚至遭到社會各界不斷批評原因所在。這些敷衍表面掩飾真相實例,不勝枚舉。
先從外在治理狀況加以觀察,在經濟增長加幅低於全球、甚至不如鄰近國家和地區時,將其說成近年以來狀況表現最佳;在民間投資意願持續停滯或實際到位金額難以承諾時,將其說成招商金額超越以往水準;在外資頻繁進出資本市場或買空賣空惡意併購時,將其說成來臺投資意願頗為熱絡;在製造產品出口全球市場佔有率大幅下滑或競爭力不斷衰退時,將其說成出口年增創下近年以來最大增幅;在服務輸出金額增長速度落後先進國家或退至亞太四條小龍之末時,將其說成附加價值逐年提高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動能。
再就內部治理狀況進行檢視,包括:政府負債未償餘額累計持續增加,已經接近法定債務上限,將其說成政府稅賦收入大幅增長;民間投資臺灣意願持續低迷,甚至因「五缺」而被迫外移,將其說成招商承諾金額超越以往水準;受僱勞工報酬佔GDP的比重受到現行稅賦制度扭曲,從2001年的50.9%下降至2016年的43.8%,將其說成國民所得分配差距並未惡化;家庭儲蓄率因所得成員持續低薪魔咒,而陷入衰退不及20%,將其說成居民儲蓄率超過30%;年輕族群薪資呈現停滯,高薪就業機會因新興產業投資鈍化而減少,將其說成勞工平均名目薪資創下新高;觀光發展因兩岸關係導致陸客來臺旅遊人數銳減,而造成相關行業呈現景氣急劇衰退、旅店被迫轉賣求售、受僱勞工淪為減薪,將其說成其他國家來臺旅客(包括過境)急增已經替代陸客觀光收入再度增長。
也就因為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失能,使得其民調滿意程度不斷下滑。依據臺灣數家民調機構定期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對領導當局的滿意度從執政後開始逐漸下滑,相對不滿意度則是從去年中經過黃金交叉之後迄今始終居高不下,其關鍵原因出於因治理失能而造成執政成績不佳。這些除了勞工權益、能源政策、油電價格、空氣汙染等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以及民眾低薪、高物價、高房價、食品安全等與民生相關的問題之外,尤其在兩岸關係及外交事務等層面上,民眾對臺灣領導當局處理模式的不滿意度更是偏高,可以說是治理全面失守,讓臺灣的未來陷入高度危機狀況。
很顯然地,兩年以來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思維上,並未將其核心聚焦「民之所欲」的議題作為優先考量,而是利用民粹主義思維以政黨利益為前提。再者,在執政治理過程中,不但缺乏透過理性溝通取得共識,甚至無視社會反對氛圍選擇一意孤行,加上採取「先射箭、再畫靶」做法,使得部分政策藍圖模糊、程序暴衝。這些背離現象,在無形中不斷暈染,導致臺灣民眾對領導當局的所作所為無感,甚至對執政團隊的信心下降。
政策有功才可得民心
誠如《經濟學人》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欲將更繁榮的經濟歸納為政治人物的功勞,則其政策必須先行取得民眾有感」。同理,個人認為,臺灣領導當局如果希望臺灣經濟結構型態未來能夠脫胎換骨,尤其面對違背法例已撕裂社會互信的法令,並非自以為是認為「表現亮麗」、「方向正確」,而是必須透過專業、自省能力檢視、深思,這些例如:造成環境日益嚴重空汙的「非核家園」政策、選擇剝奪公教權益的利器「年金改革」政策、導致當局財政惡化源頭的《前瞻基礎建設條例》,成為鬥爭特定政黨工具的《轉型正義條例》等既有各項政策,是否有所不足或錯誤需要調整、修正之處。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必須拋棄兩年以來所堅持的意識型態,同時在「九二共識」下重新打開已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雖迄今兩岸對「九二共識」的一中基本原則,各自有不同之定義論述,但其卻又是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無可取代的政治基礎,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互動往來,也是建立在此一政治基礎上,始能持續延伸發展。唯有如此,始能引發臺灣民眾真正有感,否則未來深植民眾的是,恐將僅有剩下「權力傲慢」。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