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未來發展陷入失衡危機

2021-02-15 香港經濟導報社

臺灣省商業會顧問 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戴肇洋

隨著年底臺灣四年一度的縣市首長及議員選舉之倒數計時,由於近年投資持續低迷導致青年就業機會減少,以及陸客來臺旅遊人數劇降造成相關產業廠商經營連帶遭到波及等議題發酵;加上面對今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尤其國際地緣政治衝突未歇等風險因素不斷提高,全球許多先進國家先後下調經濟增長幅度,甚至加速調整產業發展策略,讓本來極冷淡的選舉氛圍瞬間掀起熱潮之同時,引發民眾藉此重新檢視兩年以來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的所作所為,進而延伸反映對臺灣的未來發展何去何從頗為擔憂。

 

經濟「三溫」、社會「三M」、族群「三立」

 

儘管,不久之前臺灣領導當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意氣風發指出,目前臺灣是「20年以來經濟最好」的狀況;無獨有偶,最近執政團隊利用各種公開場合,更是大肆宣揚去年臺灣經濟各項指標表現頗為亮麗,許多項目均是創下「歷史新高」。此外,配合之前所推動的創新與改革,包括:「5+2產業創新、四年4,200億元前瞻基礎建設、減稅加薪、長期照護2.0公共計劃實施、年金改革、勞工工時調整」等政策加持,顯示臺灣整體結構型態正在逐漸脫胎換骨,民眾對當局積極的所作所為理應有感。
 

然而,從此次選舉氛圍中同時發現,雖臺灣領導當局希望取得選舉優勢,大言不慚大肆宣揚其在各個層面上推動創新與改革所呈現的成果,但臺灣民眾卻又似乎無感,甚至可能成為扭轉此次選舉勝負結果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為何兩年以來,臺灣民眾對當局治理的表現陷入如此無感?個人認為,臺灣民眾無感原因癥結,或許可以從目前臺灣的經濟、社會、族群等三個層面所呈現出來的「三」種現象加以歸納,掌握其端倪:

第一個「三」是經濟的「三溫」,包括:臺灣接單海外生產日益深化,出口貿易熱絡暢旺、內需消費卻又溫和保守所呈現的「外熱內溫」;市場競爭激烈,大型企業經營獲利很好、中小企業經營卻又生意慘淡所呈現的「大熱小溫」;城鄉收入差異,臺灣北部的服務業或許可以撐得住、南部的服務業卻又上不來所呈現的「北熱南溫」等「三」種現象。
 

第二個「三」是社會的「三M」,包括:稅賦制度過度傾斜,高所得階層佔整體財富的比重不斷提高、低所得階層佔整體財富之比重則是大幅降低所呈現的「財富M型化」;經濟型態急劇變化,高薪行業工時逐漸短縮、低薪行業工時則是不斷延長所呈現的「工時M型化」;產業結構轉型緩慢,高新科技受僱勞工薪資隨著盈餘上揚、傳產零售受僱勞工薪資則是因難以獲利而陷入長期停滯所呈現的「薪資M型化」等「三」種現象。
 

第三個「三」是族群的「三立」,包括:兩岸關係發展調整陷入意識型態,導致和諧的社會撕裂、互信的資本毀損所呈現的「統獨對立」;一例一休制度修正忽略工作型態多元,造成勞方未蒙其利、資方先受其害所呈現的「勞資對立」;年金改革政策淪為民粹思維,引發年輕族群相對剝奪感、高齡長者極端不安感所呈現的「世代對立」等「三」種現象。
 

換句話說,2016年5月民進黨再度替代國民黨取得完全執政迄今兩年以來,面對國內、外日益極端錯綜複雜環境之下,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與其說是正在迎接變化多重頗為嚴苛的環境挑戰,不如說是根本沒有深入根源探究找到脈動趨勢。亦即臺灣領導當局並未真正掌握內部癥結核心,而是僅有接觸表面膚淺假相,使得其在處理經濟、社會、族群等議題上,經常因憑藉個人性格的好惡而造成治理失能之狀況。

 

民眾無感 信心下降

 

當局在選舉優先壓力考量及意識型態思維作祟下,不但許多政策規劃越走越短期,而且部分措施執行更是越來越媚俗,導致難以掌握目前臺灣經濟、社會、族群等層面所呈現的各種現象,進而針對這些沉痾加以有效解決。此乃迄今兩年以來,為何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其所指出的各項指標數據,或是所推動的許多政策願景,均讓臺灣民眾對當局的所作所為無感,甚至遭到社會各界不斷批評原因所在。這些敷衍表面掩飾真相實例,不勝枚舉。
 

先從外在治理狀況加以觀察,在經濟增長加幅低於全球、甚至不如鄰近國家和地區時,將其說成近年以來狀況表現最佳;在民間投資意願持續停滯或實際到位金額難以承諾時,將其說成招商金額超越以往水準;在外資頻繁進出資本市場或買空賣空惡意併購時,將其說成來臺投資意願頗為熱絡;在製造產品出口全球市場佔有率大幅下滑或競爭力不斷衰退時,將其說成出口年增創下近年以來最大增幅;在服務輸出金額增長速度落後先進國家或退至亞太四條小龍之末時,將其說成附加價值逐年提高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動能。
 

再就內部治理狀況進行檢視,包括:政府負債未償餘額累計持續增加,已經接近法定債務上限,將其說成政府稅賦收入大幅增長;民間投資臺灣意願持續低迷,甚至因「五缺」而被迫外移,將其說成招商承諾金額超越以往水準;受僱勞工報酬佔GDP的比重受到現行稅賦制度扭曲,從2001年的50.9%下降至2016年的43.8%,將其說成國民所得分配差距並未惡化;家庭儲蓄率因所得成員持續低薪魔咒,而陷入衰退不及20%,將其說成居民儲蓄率超過30%;年輕族群薪資呈現停滯,高薪就業機會因新興產業投資鈍化而減少,將其說成勞工平均名目薪資創下新高;觀光發展因兩岸關係導致陸客來臺旅遊人數銳減,而造成相關行業呈現景氣急劇衰退、旅店被迫轉賣求售、受僱勞工淪為減薪,將其說成其他國家來臺旅客(包括過境)急增已經替代陸客觀光收入再度增長。
 

也就因為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上失能,使得其民調滿意程度不斷下滑。依據臺灣數家民調機構定期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對領導當局的滿意度從執政後開始逐漸下滑,相對不滿意度則是從去年中經過黃金交叉之後迄今始終居高不下,其關鍵原因出於因治理失能而造成執政成績不佳。這些除了勞工權益、能源政策、油電價格、空氣汙染等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以及民眾低薪、高物價、高房價、食品安全等與民生相關的問題之外,尤其在兩岸關係及外交事務等層面上,民眾對臺灣領導當局處理模式的不滿意度更是偏高,可以說是治理全面失守,讓臺灣的未來陷入高度危機狀況。
 

很顯然地,兩年以來臺灣領導當局在治理思維上,並未將其核心聚焦「民之所欲」的議題作為優先考量,而是利用民粹主義思維以政黨利益為前提。再者,在執政治理過程中,不但缺乏透過理性溝通取得共識,甚至無視社會反對氛圍選擇一意孤行,加上採取「先射箭、再畫靶」做法,使得部分政策藍圖模糊、程序暴衝。這些背離現象,在無形中不斷暈染,導致臺灣民眾對領導當局的所作所為無感,甚至對執政團隊的信心下降。

 

政策有功才可得民心

 

誠如《經濟學人》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若欲將更繁榮的經濟歸納為政治人物的功勞,則其政策必須先行取得民眾有感」。同理,個人認為,臺灣領導當局如果希望臺灣經濟結構型態未來能夠脫胎換骨,尤其面對違背法例已撕裂社會互信的法令,並非自以為是認為「表現亮麗」、「方向正確」,而是必須透過專業、自省能力檢視、深思,這些例如:造成環境日益嚴重空汙的「非核家園」政策、選擇剝奪公教權益的利器「年金改革」政策、導致當局財政惡化源頭的《前瞻基礎建設條例》,成為鬥爭特定政黨工具的《轉型正義條例》等既有各項政策,是否有所不足或錯誤需要調整、修正之處。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必須拋棄兩年以來所堅持的意識型態,同時在「九二共識」下重新打開已陷入僵局的兩岸關係。雖迄今兩岸對「九二共識」的一中基本原則,各自有不同之定義論述,但其卻又是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無可取代的政治基礎,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互動往來,也是建立在此一政治基礎上,始能持續延伸發展。唯有如此,始能引發臺灣民眾真正有感,否則未來深植民眾的是,恐將僅有剩下「權力傲慢」。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觀察│日本發展工業4.0 對臺灣的啟示
    日本政府在5月底公告2018年版的製造業白皮書,白皮書上指出,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到來,比起80年代廣場協議後日圓升值、90年代泡沫經濟後的不良債券,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不景氣等過往危機
  • 話題│臺灣未來年表
    去年河合雅司在日本出版一本「未來年表」,轟動一時,內容描繪日本未來廿五年的人口現象,堪稱「危言卻不聳聽」,因為所言都有數據佐證。
  • 臺灣陷入家庭貧窮循環的啟示
    此意味著,近年以來臺灣家戶平均所得收入差距,呈現越來越大趨勢,造成許多家庭陷入貧窮循環威脅。為何臺灣家戶平均所得收入差距產生越來越大趨勢,其關鍵乃是,近年以來受僱勞工薪資增長速度陷入泥沼,甚至呈現增長停滯現象。探究其原因,其實可以大致歸納包括:其一,就業型態變化降低薪資增長水準。
  • 獨家預售|賀照田:《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
    ──鈴木將久.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教授 【作者簡歷】賀照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人間思想》(大陸版)主編,臺灣社會研究成員,亞際書院亞洲現代思想計劃研究員。曾在臺灣東海大學(2007)、清華大學(2008)、成功大學(2009)、日本東京大學(2013)等校客座。主要研究中國十八世紀中葉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國現當代文學。
  • 臺灣,陷入通縮危機了嗎?
  • 臺灣大停電的鍋該誰來背
    上周,因為花蓮一座電塔被颱風吹倒,臺灣陷入了持續近一周的「限電危機」。就在該電塔被修復,臺灣一些民眾以為危機已解除時,今天下午卻發生了波及全臺的大停電。記者在臺北租住的公寓16時51分發生跳電。公寓啟動備用電源,但電梯已無法運行,空調隨後被停用,房間內的應急插座也無法使用,不少人不得不從高層吃力地徒步下樓。
  • 罐 專訪|明日舉槌 沐春堂拍賣創辦人董事長 邱欣俊:整合雙方貨源並分配最佳拍賣地點 是未來發展重點
    緊接著便在臺灣、日本各大城市進行聯合公開徵集,以迎接8月18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槌的「東京中央沐春堂」首次聯名拍賣會。沐春堂拍賣創辦人董事長邱欣俊表示:「兩間拍賣公司愈多互動只會促進良性成長,我們未來可以串聯更多喜愛古玩的藏家,概念上更像是一個大型的文物交流學會。」
  • 「香港動漫電影未來發展論壇「內容預告
    「香港動漫電影未來發展論壇「將於3月16日舉行,資深動畫人盧子英攜手中國首位票房過億之動畫電影導演與動畫電影累計票房前三甲的紀錄保持者簡耀宗一起分享成功經驗
  • 關注│樂視風暴 臺灣廠陷呆料危機
    樂視部分智慧機近期在官網停售,對臺灣供應鏈再度造成衝擊。圖為樂視創始人賈躍亭。
  • 大陸離臺灣最近的高鐵通車了!平潭臺商:迎來發展好機會
    劉曉宇 攝平潭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政言來自臺灣高雄,9年前到平潭發展。對於福平鐵路的開通,他「期待已久」,因此特意來體驗搭乘首發列車。    坐在車廂內的吳政言最大的感受是,「平潭真的跟其他城市『接軌』了!」
  • 關注│從郭臺銘及林百裡看臺灣投資環境
    郭臺銘抱怨激起很多回響,有不少企業深有同感,不過,廣達董事長林百裡仍強調臺灣研發能量很好,廣達會在臺灣長期投資。郭臺銘及林百裡都是臺灣科技業典範,他們對在臺灣投資環境的看法,有一定指標意義,值得蔡政府重視。 近年鴻海集團力求突破代工製造的困境,積極在日本及大陸拓展新事業版圖;今年4月底郭董更兩度進入美國白宮,和川普政府積極磋商美國投資計畫。
  • 【IUMR】 臺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
    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策劃的「發光的城市──2000北縣國際科技藝術展」(2000)近年來興起的數位化風潮,拜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似乎不運用數位 化技術就好像跟不上時代,這也許是一股趨勢,卻也顯現了數位時代下席
  • 【有獎徵文】第10屆發展研究年會
    日摘要截止:2018年6月15日會議時間:2018年10月27-28日會議地點:政治大學會議主題:臺灣經驗2.0:全球與在地發展研究與實踐會務郵箱:acds@nccu.edu.tw愛知推薦:有獎第10屆發展研究年會10th Annual Conference
  • 臺灣隱形冠軍的高齡危機:只有6%企業找到接班人
    中國臺灣網11月22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最新統計顯示,去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逾140萬家,相當於臺灣近98%企業都是中小企業,更貢獻890萬人、臺灣近8成的就業人數,不論家數和就業人數都創下歷年新高,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對臺灣經濟和就業人數的重要性。但其中有超過53%的臺灣中小企業老闆年齡超過50歲,其中年逾60歲者則佔17%,這個數字,同樣逐年攀升。
  • 當臺灣還在猶豫南進發展時,東南亞電商已先殺到臺灣搶市場了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在東南亞地區,網購並不發達,不過臺灣卻是蓬勃發展,而在電子商務上的發展,從東南亞電商的角度來看,臺灣極具發展價值。「整個東南亞的 EC市場加起來,幾乎才等於一個臺灣 EC市場。」從新加坡 Shopback 這家購物公司,來看臺灣要南進發展,但為何他們卻搶著要北徵到臺發展。(責任編輯:張瑋倫)當政府正鼓吹南向發展,當臺灣網路業者還在觀望東南亞情勢的時候,東南亞的網路業者倒是早先一步來到了臺灣。
  • 大陸離臺灣最近鐵路開通在即!鐵路連兩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這是一條讓區域發展更協調的「致富路」。鐵路堪為交通強國的「先行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而平潭作為大陸離臺灣本島最近的點,鐵路建成通車後將會使平潭融入全國高鐵網。放眼未來,一列列高鐵列車開進了平潭,將會強有力的推動著兩岸在新時代實現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新「四通」,讓越來越多的臺灣農漁產品快速到達國內各地區,切實增強兩岸同胞生活上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 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
    2020年臺灣經濟保持增長,與大陸臺胞臺企貢獻、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紐帶密不可分。事實証明,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大陸的發展機遇、在大陸臺胞臺企的發展,有力拉動島內經濟發展,增進了臺灣同胞福祉。兩岸同胞加強合作,臺灣經濟才有更好前景,臺灣同胞才能更多獲益受惠。   朱鳳蓮介紹,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2020年兩岸經貿往來總體穩中有進。
  • 臺商情報│聯昌電器轉型 與臺灣工研院合作
    特派記者林宸誼/攝影已經創立自有家電品牌「歐菱格」的中山聯昌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君豪表示,公司已經和臺灣工業研究院合作,未來要轉型成為專利公司,尋找授權給家電大廠的合作商機。因此深具危機意識的他,去年起和工研院合作,共同研發技術,即將申請專利。聯昌電器目前為臺灣尚朋堂、臺灣三洋,大陸海爾、TCL,德國寶(German Pool)、法國BRICO DEPOT等150多個海內外家電產品做代工(OEM)。
  • RCEP終於籤了,它對臺灣有何影響?
    香港中評社16日刊發社評說,臺灣未能加入,被形容是「核彈級危機」,對本地傳統產業影響甚巨,除了加速企業出走,也會擴大貧富懸殊。臺灣沒有根本解決兩岸問題,找不到解方。當RCEP區內逾9成產品都是零關稅,臺灣除了科技業及靠ECFA紅利的行業之外,傳統產業幾乎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