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那麼,古代人跟現代人過元宵有何不同呢?跟著小編往下看。
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耍龍燈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在這一天裡舞龍燈,期盼著這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兆頭。
踩高蹺
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舞獅子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劃旱船
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盛行的活動。表演者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
吃元宵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來源:恩施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