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化體育賽事定位,彰顯生而為贏、弘揚青春奮鬥力的精神內核 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全面升級
11月1日晚,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拉開帷幕,3日晚賽事收官,9日在線播出了賽事冠軍特輯。由直播賽場到運動員賽後備戰全過程,充分展示了運動員全力以赴、挑戰自我的精神面貌,用青春和汗水詮釋了賽事「生而為贏」的主題。與去年相比,今年賽事的主辦方始終強調與強化「體育」和「競技」賽事,第一屆的「節目組」改為「組委會」,賽事定位從「體娛跨界綜藝」改為「大型明星競技體育賽事」,逐步修補不足,彰顯出主辦方全力打造體育賽事IP的決心。
跟風模仿不如開拓創新,深化精準體育賽事定位
超新星全運會今年的最大特色,就在於它經歷了第一年的試探期後,從大家都在探索的「體娛結合」的大方向裡,迅速找到了自己獨佔性的賽事定位,並開始進行深度挖掘。
近三年來,體育和娛樂之間的「跨界」交集越來越多,但是娛樂和體育之間的平衡往往難以把控,以綜藝的視角來做體育,很容易讓觀眾感覺娛樂過度、喧賓奪主。
第二屆超新星全運會建立在體育強國建設與東京奧運會即將到來的大背景下,賽事組委會在直播和宣傳中全程突出體育賽事定位的嚴肅性和專業性,參賽項目增加了電競、武術項目,體育界專業頂級教練對運動員的專業訓練,比賽現場郎平與鄧亞萍等體育功勳人物的精彩座談,通過「生而為贏」體育精神弘揚青春奮鬥力,帶動大眾的觀賞積極性,引導助力全民體育。同時無論是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還是直播技術都不斷向專業賽事靠攏,比如男子跳高項目冠軍李昀銳,就在賽前與跳高教練進行專業化訓練,渴望不斷刷新自己的成績,最終以1.8米大幅刷新賽會紀錄,在場地和裝備限制的情況下已經接近專業水平。雖然賽事在體育專業性尚有不足,但是充分彰顯了打造明星「體育賽事IP」的構想。
與其跟風模仿,不如開拓創新。越是參與者數量眾多的領域,特別是面對年輕受眾群體,越要找準定位,這也必然為賽事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一定挑戰。
推動傳播與體驗,充分挖掘競賽項目閃光點
競技體育賽事的一大重要魅力就是觀賞性,超新星全運會極具觀賞價值。本屆超新星全運會現場上座率堪比某些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場上場下來自體育圈外的年輕人帶來的精彩造型與創意,也讓賽場「燃燒」起來。
從競賽項目的設置上來看,賽事組委會根據參賽運動員群體的特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取捨。參賽項目要麼自身擁有極強的觀賞性,容易引起年輕群體的興趣;要麼練習初始難度不大,又具備一定的競技性,能夠吸引愛好者長期參與,都是受眾群體樂於接受、易於參與的項目。另外,本屆賽會紀錄的刷新也離不開超新星運動員們的積極備戰,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運動會和健身活動從被動變主動,同時也潛移默化地鼓勵一直處在觀眾位置上的普通大眾行動起來。
在競賽項目的傳播與體驗上,超新星全運會富有一定的貢獻力,以賽事有力地推動了一些體育項目的發展與傳播。以射箭項目為例,包括主持人在內,一些嘉賓觀眾都表示是看了超新星全運會的射箭比賽後才開始對射箭產生興趣,並帶動朋友走進射箭館及產生射箭體驗的念頭。真正能夠良性發展的體育大國,一定是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三駕馬車協調發展,其實是鼓勵一直處在觀眾位置上的普通大眾行動起來,參與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這也是對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積極響應。
強化精神內核,促進賽事可持續發展
本屆超新星全運會全程不斷強化「生而為贏,弘揚青春奮鬥力」的精神內核。
超新星全運會的可持續發展更要加強精神文化的傳承。橫向比較近年來國內發展較好的體育賽事IP,都是在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的基礎之上通過多年的運營、積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賽事文化,靠傳遞賽事的精神內核來吸引眾多的參賽者和觀眾。超新星全運會目前取得的成功,已經足夠證明在現有階段部分大眾還是樂於接受通過一定的娛樂元素來關注體育項目,在收穫了身心愉悅的同時,注入了「生而為贏,弘揚青春奮鬥力」精神,而這種精神又會成為繼續與擴大觀賽者的重要方式,挑戰自我、勇往直前,不斷傳承下去,推動超新星全運會的進一步發展,並使體育深入人心,成為大眾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
經過兩年的運作與優化,超新星全運會已經確定了自己作為「大型明星競技體育賽事」的賽事定位,以及「生而為贏,弘揚青春奮鬥力」的賽事精神內核。那麼之後就是不斷完善賽事組織與運作,克服與修正不足,更好地作為一個體育賽事IP生存與發展下去。(作者為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張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