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文化傳承創新之舉:打造漢文化與婚慶產業「跨界」融合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張靜)「琴瑟悠悠鼓樂升,鸞鳳和鳴盛禮成。」漢式婚禮以典雅、尊貴、莊敬為氣韻,真正體現華夏經典文化傳統的民族婚禮。身著華美的婚服、在莊嚴的儀式中,佳人結成秦晉之好。近年來,漢式婚禮備受新人推崇,由此帶動了漢式婚禮相關產業。

2020年12月19日下午2點,「國潮漢風2020中國(徐州)漢文化婚慶產業博覽會」在徐州市復興蘇寧廣場隆重開幕。本次活動由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指導,徐州市旅遊業協會、漢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徐州市復興蘇寧廣場、徐州萬科企業有限公司合作舉辦。

據悉,本次活動旨在積極探索文旅產業和婚慶產業融合發展新思路,以豐富的內容和創新的形式推動徐州婚慶旅遊產業發展,促進徐州「旅遊+」經濟提質增效,助力徐州漢文化旅遊目的地的建設。

現場活動精彩紛呈,華美的服飾集結了豔羨的眼光。《七彩長袖》盡展楚風漢韻;以周禮為藍本上演一場典雅、莊重、大氣的漢式婚禮秀,呈現漢式的婚俗文化;漢服走秀展現了漢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褒衣博帶之間,彰顯了華夏民族禮儀之邦的風採;美輪美奐的漢舞,讓現場觀眾欣賞了一場視覺盛宴。

本屆展會聯合婚紗攝影、婚禮服務、婚宴酒店、婚紗禮服、新婚家居、婚禮用酒、婚禮用品、新娘妝飾、創意婚禮等品類,突出漢文化元素,突出漢式婚禮的形式,構築婚慶、婚旅產業合作交流、交易、展示的平臺。

此次展會的舉辦,為結婚新人提供放心、貼心、溫馨的一站式結婚消費和實用資訊。同時,為滿足群眾和企業的實際需求,活動將持續12月19日-20日兩天,徐州旅遊行業協會組織婚慶產業中的相關商家,在徐州復興蘇寧廣場店集聚展示文旅、婚慶相關業態,並現場組織開展體驗、銷售。為眾多商家提供展示品牌、推廣產品、溝通交流的寬廣平臺。推動徐州市婚慶文化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近年來,徐州市文廣旅局不斷深入挖掘漢文化資源,積極培樹「國潮漢風」品牌,弘揚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此次漢文化婚慶博覽會,是「國潮漢風」品牌的又一創新實踐,漢文化與婚慶產業的「跨界」結合,讓傳統文化擁有了更具體驗感的新時代特色。

相關焦點

  • 「國潮漢風」2020中國(徐州)漢文化婚慶產業博覽會舉行
    「沐塵、揖讓、沃盥、同牢合巹、解纓佩綬……」12月19日,一場以周禮為藍本的漢式婚禮秀在「國潮漢風·2020中國(徐州)漢文化婚慶產業博覽會」上演,活動突出漢文化元素,呈現了漢式婚禮的形式。徐州是漢文化的發源地。
  • 「漢文化大家談」信立祥:不到徐州就不了解大漢文化
    10月16日至18日,首屆漢文化論壇「兩漢文化傳承與發展」將在我市舉行。「大咖」將雲集徐州,為兩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獻計獻策。屆時,眾多海內外文化名家、學術領袖、文旅精英,將秉承開放、包容、平等的對話機制論道彭城,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動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旅遊目的地建設,強化中心城市文化引領提供有力支撐。
  • 擊築高唱《大風歌》徐州漢文化注入新活力
    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酣暢之時擊築而詠的《大風歌》,千古流傳,奉為經典。這首彰顯徐州漢文化傳統底蘊的代表性詩歌,徐州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被以多種形式加以傳播,成為徐州漢文化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2020年12月20日下午,歌曲《大風歌》的宣傳推介會在徐州新城會議中心舉辦。
  • 《大風歌》豪邁雄壯 徐州漢文化再度掀熱潮
    《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臺於2018年開創的名牌欄目,節目憑藉精緻有創造力的「央視氣質」讓眾多專家、學者看到了國家平臺的高級水準和創新實力,讓經典作品具有穿透性,往期所播《梁祝》《登鸛雀樓》《念奴嬌》等皆曲驚四座。
  • 江蘇徐州:奏響打造漢文化旅遊目的地華美樂章
    在高起點辦好漢文化論壇,用鮮明的漢文化元素為旅遊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主題上,是在推動漢文化和旅遊產業真正融合、深度融合、互促發展方面做出翔實積極的努力探索;徐州這座城市已經全方位動員起來,奏響讓彰顯徐州特色的世界級漢文化名片真正鮮活起來、閃耀起來,促進兩漢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更加吸引群眾、感染群眾,讓人民群眾在「詩與遠方」中,擁有更多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的新樂章。
  • 漢服為媒,做強漢文化城市名片
    9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戶部山銅鼎廣場衣袂飄搖,佳人如雲,國潮漢風2020中國·徐州漢服嘉年華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20餘位參加2020「禮衣華夏」(中國·徐州)漢服模特大賽全國總決賽的優勝選手和嘉賓進行了精彩表演。大賽中獲得最佳儀態獎的徐州選手王弈翔身著飄逸的漢服,隨著古琴的旋律輕舞,身影流動,氣質天成,翩若驚鴻。
  • 徐州舉辦豐富多彩漢文化年俗活動慶新年
    徐州舉辦豐富多彩漢文化年俗活動慶新年 發布日期:2020-01-19 09:40 來源:徐州市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新春臨近,為營造傳統佳節的年俗氣氛,弘揚徐州漢文化徐州博物館於1月18日至2月8日舉辦「漢風中國年——博物館裡過大年」系列活動,18項內容包括中國民俗百物展等三大展覽,1月27、29、30日上午將舉辦漢樂華章新春漢樂展演等文藝演出,李世明等民俗學者將在正月裡為聽眾開展6場傳統文化和節俗的講座。
  • 【漢文化大家談】信立祥:徐州會有大作為
    【漢文化大家談】信立祥:徐州會有大作為 2020-10-14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磅|翼天文旅集團關克一行赴徐州九裡山方案匯報
    3月6日,徐州九裡山國際級漢文化傳承及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項目概念方案匯報會在徐州市政府會議室舉行。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市委副書記、市長莊兆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馮其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劍峰,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吳新福等領導出席會議。
  • 國潮漢風耀彭城:2020中國(徐州)漢文化旅遊節等你來
    9月24日上午,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就2020中國(徐州)漢文化旅遊節的籌備情況進行介紹
  • 中區開啟文化之旅創新傳承漢文化
    原標題:開啟文化之旅創新傳承漢文化   身穿漢服,在香水書院聽先生講解我國歷史傳統
  • 蘇北名城徐州,歷史比南京還悠久,是漢文化和養生文化發源地
    徐州古稱彭城,是我們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是淮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歷史很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存。徐州的人類文明史和建城歷史都要早於南京和蘇州,是江蘇省內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大禹治水時,華夏分為九州,徐州便是其中之一州。
  • 中國·徐州漢服設計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辦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鄔政)10月11日下午,中國·徐州漢服設計大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舉辦。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鐵根,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劍鋒,市委常委、秘書長王強,副市長徐東海出席活動。本次中國·徐州漢服設計大賽以「國潮漢風·漢家霓裳」為主題,致力推動國潮漢風的結合,推動傳承與創新的共生。
  • 大風起兮雲飛揚,雄豪的漢文化你知道多少?
    我們常用「吳韻漢風、南秀北雄」來代表江蘇文化,吳文化與漢文化作為江蘇省南北區域不同特質的區域文化,在江蘇大地上神奇地碰撞與融合。今天先為大家推出趙明奇教授發表在《江蘇地方志》的文章《漢文化的來龍去脈》。漢文化的涵義江蘇的漢文化是西楚西漢時期,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的一批優秀人物,上承炎黃文化的優良傳統,秉持本土文化的純厚優勢,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成熟起來的文化綜合體。
  • 世界級漢文化旅遊度假聖地!660萬㎡「大風歌城」規劃完成!
    要知道,2020年徐州出讓的最大一宗住宅地塊才不足18萬㎡,大風歌城的總規模是它的36倍之多,絕對算得上是「超級項目」! 圖丨網絡 根據規劃,大風歌城包含兩大軸線和八大板塊,擬打造漢文化為主題的世界級漢文化旅遊度假聖地,屆時它將成為北區的又一張靚麗新名片
  • 尋根漢文化,探訪「布衣皇帝」故裡
    同時,沛縣也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沛縣:「帝王故裡」漢韻濃漢城公園來沛縣,要想了解漢文化,去沛縣漢城準沒錯。微山湖千島溼地沛縣自然美景讓人沉醉除了漢文化資源,沛縣的自然資源同樣得天獨厚。因水而生的徐州沛縣,東有煙波浩渺、溼地莽蒼的微山湖,西有蜿蜒曲折、碧波蕩漾的故黃河。
  • 參觀「布衣皇帝」尋根漢文化的家鄉
    作為帝王劉邦一代人的故鄉,沛縣有著文明史的6000多年歷史和的歷史,他的出生地漢文化,被稱為千古龍飛和帝王鎮。同時,沛縣也是著名的武術、書畫之鄉,古箏。沛縣:「帝王故裡」韓雲農漢城公園來到沛縣,要理解漢文化,請轉到沛縣漢城。
  • 徐州打造漢文化特色廉潔品牌
    徐州打造漢文化特色廉潔品牌「漢風清韻」浸潤彭城中國江蘇網訊(李化龍 蘇牧 王巖) 2020年12月30日,徐州市舉行「漢風清韻」廉潔文化專場演出,用琴書、漢樂、朗誦等藝術形式,讓廣大機關黨員幹部在濃濃漢風中上了一堂特殊的廉政教育課。
  • 陳書錄:弘揚徐淮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徐州大都市文化圈
    2020.11.19《徐州日報》漢風周刊第43期編前上期《漢風周刊》以《講好同根同源「淮海故事」》為題,呈現了當代學者對淮海地區文緣相通歷史的認識與展現。本期專題繼續跳出徐州看徐州,特邀南京師範大學陳書錄教授,從徐淮歷史視角解讀徐州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漢文化終結五代亂世
    1.北朝文化沿革華夏民族一直以漢文化為主體,如果不融入漢文化,那麼這個政權不會在華夏大地上長久。北魏有孝文帝改革,為了融入漢文化中,北魏雖然分裂成了東魏、西魏,但是漢文化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卻在五十年內得到了應證。東魏奉行鮮卑族的老一套,而西魏為了抗衡強大的東魏,努力推行改革,重用包括關隴集團(隋唐都是出於此)在內的一大批漢人,數十年間,攻守之勢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