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上一次是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五代從後唐開始,各個朝代的承襲都是在河東集團內部進行的(晉王李克用為扛把子),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一個圈子裡的人。除了後唐和後漢屬於沙陀族政權,後晉屬於粟特族政權,後周屬於漢族政權。
1.北朝文化沿革
華夏民族一直以漢文化為主體,如果不融入漢文化,那麼這個政權不會在華夏大地上長久。北魏有孝文帝改革,為了融入漢文化中,北魏雖然分裂成了東魏、西魏,但是漢文化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卻在五十年內得到了應證。東魏奉行鮮卑族的老一套,而西魏為了抗衡強大的東魏,努力推行改革,重用包括關隴集團(隋唐都是出於此)在內的一大批漢人,數十年間,攻守之勢異也。43年後,取代了西魏的北周滅亡了取代東魏的北齊。
2.五代少數民族政權沒有融入漢文化
回到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都是少數民族政權,無一例外,不吸收漢文化,所以最長久的後唐才存在13年,治國水平低下,只講槍桿子,不會筆桿子,我在讀史書時,經常感到好笑,舉個例子。石敬瑭為了當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給了契丹,甘做兒皇帝,他在位期間,臣下互相攻殺,今天殺同僚,明天戮上司,石敬瑭居然控制不住下屬,也不會控制,我一直奇怪他做這個皇帝有什麼用?對外卑躬屈膝,對內放任自流!後梁之後,民生凋敝,無不和他們不會治理天下有關,而他們之所以不會治理天下,完全是因為他們沒有融入漢文化。
3.後周力挽狂瀾
後周建立者郭威,是漢族人,也是五代期間第一個祭祀孔廟的皇帝,他和外甥周世宗柴榮都重注政權建設,恢復生產,刺激經濟,放寬刑罰,限制佛教(歷史上有三武一宗滅佛,其中一宗就是指柴榮),恢復人口,儒學復興,民生凋敝數十年(可以從黃巢起義算起),終於又走入正軌。
後周雖然存在僅僅9年,那完全是柴榮早逝,柴宗訓年幼,才有趙匡胤黃袍加身,並不能說後周政權治理天下不行!北宋繼承的是後周的家業,後周的政治體制也為北宋初期所沿用,五代之亂極矣,後周卻能力挽天下之危局,我看到了漢文化治理華夏的優勢,從漢代開始,以漢文化治理天下的政權大多數具有強勁的生命力與影響力,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漢、大唐,後周開始儒學復興,加之後世宋朝為防止武人作亂,重文輕武,中華文化又到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這個就是繼承了後周的大宋,宋詞、唐宋八大家,文化繁榮令處於後世的我好生羨慕。
4.以史為鑑,後世思考
今天我們講文化自信,說實話,對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從來都是自信的,中國無論接受多少外來文化,對自己的為人處世,言行舉止,影響最大最深的還是中華文化。這個不難理解,中華文化存續五千年(自夏開始算也有四千多年),早已深入骨髓。回到書中,為什麼郭威柴榮就很自然地恢復儒學,沿用漢文化的一套,因為他們是漢人啊!相比於沙陀族、粟特族出身的那些人,有著先天優勢!
五代之亂止於後周,郭威柴榮功不可沒,本質上只是漢文化在中原恢復正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