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丨匹夫衛國: 《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

2021-02-08 澳門國際紀錄片節

文丨宋邑人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提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千多位在仍未被戰火吞噬的南洋過著平靜安逸甚至富足生活的中華青年們,在祖國危難存亡之際,回到祖國,來到滇緬公路這個運輸戰場。


紀錄片

《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

這是一個關於橋的故事,是通向中國的大陸橋,它的名字叫滇緬公路。

它曾是抗戰最艱難的年月,中國與外界唯一的一條交通線。

近四年中,從緬甸到昆明,彼時國內無力生產的汽車坦克、槍炮子彈、汽油鋼材、藥品紗布等維繫幾百萬將士抗戰所需的國際援助物資,俱有賴這條道路運輸。

1939年美國陸軍部通訊處的新聞影像中,如此描述:「按照一名見證者的說法,它是人們從山石開闢出來的,大約二十萬中國人民,其中很多死在了那裡。這條公路能使中國與日本繼續戰鬥下去。」

時人將這條道路的修築與萬裡長城作比,後人管這條公路叫中國抗日戰爭的「輸血管」「生命線」。

海南瓊海,95歲的吳惠民在鄉下小院打太極拳。

雲南保山,100歲的翁家貴走下5層樓梯,去市場買菜。

雲南昆明,96歲的羅開瑚緩緩走在街頭。

馬來西亞和豐,96歲的黃鐵魂慢慢騎著摩託。

馬來西亞古晉,95歲的李亞留蹬著自行車去看女兒;抱著右手殘臂,94歲的許海星過了幾十年田園生活;95歲的馮增標靠在輪椅上沉睡,他已很難與外界交流……

他們曾是一群普通青年,如今,是一群普通老人,生活平淡,不言過往。

誰能從他們身上窺見烽火硝煙的痕跡?誰又能看出他們跟那條公路、那場抗戰的關聯?甚至,多少人還知道那個跟他們有關的名詞「南僑機工」?

南僑機工,他們是這個名字最後的主人。

血肉築成的滇緬公路,曾是抗戰最艱難的年月,中國與外界唯一的一條交通線。

1938年下半年通車,1942年5月中斷,近四年中,從緬甸到昆明,彼時國內無力生產的汽車坦克、槍炮子彈、汽油鋼材、藥品紗布等維繫幾百萬將士抗戰所需的國際援助物資,俱有賴這條道路運輸。

滇緬公路通車後,最緊迫的問題當屬司機與汽車機修人員的奇缺,尤其這條由無數老少婦孺搶修而成的臨時公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彎陡坡,極考驗駕駛者的技術與膽量。

「國民政府西南運輸處當時已經把國內能搜羅到的司機搜羅遍了,會開車的人實在太少了,完全是稀缺的。」雲南省檔案館研究員吳強說。

仰光港的進口物資已堆積如山,從頭培訓司機難解燃眉之急,一封電報發往新加坡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

「本總會頃接祖國電,委徵募汽車之機修人員及司機人員回國服務。凡吾僑具有此技能之一、志願回國以盡其國民天職者,可向各處華僑籌賑總會或分支各會接洽……」

1939年2月,一則緊急通告在擁有800多萬華僑的東南亞各國迅速傳播,通告末尾強調「事關祖國復興大業,迫切需要,望各地僑胞僑領深切注意辦理是要。」

人群擠滿各報名處。

此時,戰火尚未波及東南亞諸國,大批下南洋淘金的華人在此安居樂業,生活無憂。

除卻熱血男兒也有女性積極報名。

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李月美,會彈吉他會騎馬,身材高挑,據傳,她給自己改名李月眉,穿著弟弟的衣服報的名;檳城協和學校教員、家境殷實的白雪嬌辭了工,背著父母,化名施夏圭報了名。

1939年5月19日,馬來西亞《光華日報》刊發了白雪嬌寫給父母的信件:「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和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所以雖然幾次的猶疑躊躇,到底我是懷著悲傷的情緒,含著辛酸的眼淚踏上徵途了。雖然我的力簡直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96歲的羅開瑚至今都記得,75年前,送別他們的新加坡碼頭人山人海,「帽子到處丟,飛到海裡多少都曉不得,那種熱烈場面,沒有再看過了。」

100歲的翁家貴也還記得堆滿人的碼頭,大街小巷的人都在歡送他們。馬來西亞檳城碼頭的棧橋曾被送別機工的人群踩斷,很多人掉進海中……

到陳嘉庚通告發出11天時,被稱為「八十先鋒」的80名第一批機工已告別南洋,啟程歸國,盡國民天職。

而從1939年2月到9月,逾3200名華僑機工應祖國召喚分批回國。

滇緬公路上,一輛輛貨車跑了起來,載著軍需物資、伴著日寇轟炸,駛過「初一翻車,十五到底」的險路危橋,在時常塌方翻車的崇山峻岭間日夜不休,風雨兼程。

方向盤後,技術過硬的駕駛員常是身著軍裝,愛梳頭洗澡、愛吹口琴喝咖啡的時髦青年,他們風華正茂,來自異國彼岸,他們是南僑機工,全名「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許海星親眼見過戰友連人帶車翻入怒江。

李亞留車子拋錨,5隻狼跳上車頂。

馮增標慶幸剛回國時受過軍事訓練,知道敵機俯衝,要朝兩翼方向逃;空襲炸彈落在近旁,伏地要用手掌撐起身體。

邊境瘴氣瀰漫、瘧疾奪命,羅開瑚、翁家貴都染過瘧疾,邊發高燒邊開車,支持不住就在路旁睡個把鐘頭。

1940年,南僑總會特派員的報告中寫道:「機工、司機患惡性瘧疾者,比比皆是,在是處服務之華僑機工,皆顯面色青瘦,鳩形鵠臉,體格健康損失過半。」「所經各站設備極其簡陋,所遇各華僑司機等多面無血色,帶病多淚,目不忍睹。」

當時的戰歌有這樣的歌詞:「車在我們的手上,血在我們的胸膛」「不怕山高,不怕路遙」「快把運輸任務達到」。

據1940年1月的一份運貨單,一周時間,南僑機工搶運2329箱迫擊炮彈、1502箱37毫米炮彈、186箱飛機炸彈等共計160噸的軍火。

日軍參謀本部曾對著這年的中國軍力變化情報,震驚於中國強大的補充力量。

數據顯示:經過兩年戰爭,中國軍力反而比1938年大大增強,其中軍隊增加了60多個師、步槍增加到150萬支、輕機槍6萬多挺、其他火炮2650門……

1939年到1942年,滇緬公路共向中國各抗日戰場輸送約50萬噸軍需物資,15000餘輛汽車。

作為運輸骨幹,志願回國的南僑機工們盡了一份沉甸甸的匹夫之責。

1942年,日軍橫掃東南亞,以對中國形成戰略合圍,切斷中國的國際運輸線。

3月,翁家貴和他的機工戰友們有了新任務,除了搶運軍需物資,他們開始向緬甸一整車一整車地運送遠徵軍。

一次中途休息,有戰士把槍遞給翁家貴,「你當兵的,你打個槍」。

翁家貴說不會打,戰士堅持讓他試試,「我拿槍一打,一屁股坐地上了。他們就笑,說你當兵不會打槍,你們當兵怎麼當的?我說,我們是這個兵,開車的。」

想起戰爭歲月的這則小小往事,翁家貴也笑了。

1942年4月,在緬中國遠徵軍被日軍擊潰,5月,滇緬公路運輸徹底中斷,歸國參戰三年的南僑機工集體失業,兩手空空,各謀生路。

翁家貴在美國空軍招待所端過盤子,許海星在美國SOS部隊做機工領班,羅開瑚試著開過餐館……

一些機工應召繼續從事軍事運輸,崑崙關戰役、遠徵軍入緬都有他們身影。

一些機工服務盟軍,一些機工投奔八路軍。

一些機工成了抗日各軍的翻譯員和情報人員。

一些機工染上毒癮,落魄潦倒。

還有一些餓死、凍死、病死街頭。

一般認為,3200餘南僑機工在抗戰中犧牲了1000餘人,戰後,有約1000人返回南洋,1000人留在中國。

研讀過大量南僑機工文獻、檔案的吳強則認為,實際參戰的南僑機工遠不止3200人,實際犧牲或失蹤的機工更佔其中的2/3。

對於這支二戰期間,世界華僑反法西斯生力軍中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貢獻最多的隊伍,知道、清楚和記得,殊非易事。

而在南僑機工們的一生裡,「遺忘」,從不陌生。

1942年,國民政府解散機工隊伍,用黃鐵魂的話,「不理我們了,生死都不理了。根本不記得我們是這邊的人。」

抗戰勝利後,離家多載、急盼回家的機工復員無路。

「他們很多在戰爭中丟了個人證件,需要國民政府與南洋各地當局溝通,但溝通做得很不好。」吳強介紹。

1946年,陳嘉庚幾次致函國民政府,指出華僑機工為抗日救國回去,決不參加內戰,必須復員,「運返少數機工,在政府系力所能及之事,並非挾泰山而超北海,端在肯與不肯耳。」海內外推動下,1946年10月末,部分機工終於南返。

「看機工復員照片,我感觸最深。對照入伍時的照片,那時一個個陽光帥氣的小夥子,這時都鬍子拉碴,有的拖家帶口,你能看到戰爭對人的折磨。」歐陽斌說。

一別七八年,南洋碼頭的熱鬧恍如隔世。

李亞留回到馬來西亞時,只有妹妹一人接船。

自他離家,親人遭日軍報復,弟弟被殺,父親逃亡中病逝。

黃鐵魂被英國殖民當局視為馬共,在戰略村關了多年。

許海星錯過復員申請,東拼西借湊到旅費,帶著殘缺的右臂孑然歸來……

留在國內的機工,文革期間多受迫害。

機工子女的命運也都被改變,他們年輕時參軍、入黨、提幹、上大學都不行。

說起父輩,有些人哭得一塌糊塗,一方面為父輩,一方面為自己。

截至2010年10月,有記錄可查的南僑機工尚存22人,平均年齡90歲以上。

紀錄片

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

導演:張兵

類型: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首播:2014年7月7日

集數:6


推薦閱讀:

《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黑色幽默、燒腦反轉

《燃燒的山峰——老山主攻團紀實》:凱旋在子夜

有美好肉體的福利片,總是忍不住多打一星

《信仰帝國》:歷史是脆弱的白紙,穆斯林用它記錄自己

朝鮮「核採購員」曝光,揭半島無核暗湧

《假如動物會攝影》,豆瓣評分8.8

BBC《死屍的價值》:唯願百年後,能100%一爐燒淨

中國姐妹橫濱遇害結案,兇手:她們自己鑽進袋子

問題疫苗銷售顧問說「我永遠都不會讓孩子打疫苗」

《瘦子不胖》:這分明是減肥者和增肥者both的噩耗啊

《虎虎》:寧夏西海固農村兒童生存現狀的活標本

-END-

長按二維碼 免費關注 澳門國際紀錄片節

了解紀錄片,請關注澳門國際紀錄片節

更多精彩,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不能遺忘的衛國者——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歷史圖片實物展」在...
    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保家衛國,救亡圖存的偉大歷史洪流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僑機工。今天上午,由復旦大學與德宏州共同主辦的「不能遺忘的衛國者——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歷史圖片實物展」在邯鄲校區光華樓志和堂開展。
  • ...衛國者——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歷史圖片實物展」在復旦大學開展
    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保家衛國,救亡圖存的偉大歷史洪流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南僑機工。今天上午,由復旦大學與德宏州共同主辦的「不能遺忘的衛國者——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歷史圖片實物展」在邯鄲校區光華樓志和堂開展。
  • 雲南:送別最後一位南僑機工 歷史會永遠銘記這些愛國赤子
    11月14日,雲南最後一位南僑機工羅開瑚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昆明舉行,當地各界民眾沉痛送別「抗戰英雄」,銘記一段海外愛國赤子衛國史。 中新社記者 繆超 攝  羅開瑚於1918年7月15日生於海南省文昌市重興鎮甘村鄉鯉塘村。1934年為家庭生計和償還債務,遠赴馬來西亞謀生。
  • 南僑機工回國抗日圖物展在復旦大學舉行
    12月15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歷史圖片實物展在復旦大學開展這是南僑機工精神首次走進高校將在復旦大學展出至21日此次展覽由復旦大學和州委、州政府主辦,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承辦,以「不能遺忘的衛國者」為主題,分「狼煙籠罩 華夏危急」「義捐款物 輸財救國」「未雨綢繆 築路滇緬」「祖國召喚 告別南洋」「生死搶運 喋血滇緬
  • 海南周刊 | 最後的瓊籍南僑機工羅開瑚:永不忘卻的南僑歲月
    1939年7月參加第8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習慣了南洋常年如夏的炎熱氣候,南僑機工回國到達雲南後,長時間奔馳於滇緬公路,早晚溫差大,大多數南僑機工病了,但沒有一個逃兵。新加坡南僑總會得知南僑機工境況後,及時組織慰問品發到南僑機工手中。  與我父親同為海南人的羅開瑚,過去常來家小坐與父親敘話聊天。記憶中,他總是穿著一套整潔的中山裝,清瘦健朗,說話時從來都是樂呵呵的。
  • 南僑機工:用熱血鑄就國之幹城
    此外,徐宏基介紹,「羅開瑚是雲南省唯一一位在世的南僑機工,今年100多歲了。每年清明節,他都會到西山,向老戰友們鞠躬、獻花,從不間斷。」  壯烈英雄事,青史永留名。人們從未忘記南僑機工的英勇事跡。  據統計,當年有1000多人犧牲在滇緬公路上,在世的南僑機工人數如今僅剩3人。光陰似箭,留給後人保存整理這段史料的時間越發緊張。  作為華僑華人代表,陳立人投身於記錄南僑機工歷史的事業已有20餘載。他一面走訪散落國內外各地的南僑機工和他們的後裔,一面致力於將過去無名英雄的名字掛在英雄榜上。
  • [記錄歷史]滇緬路上的永春人 南僑機工英雄檔案(組圖)
    翻車、疾病和轟炸是1000多名南僑機工犧牲的主要原因。1942年3月12日,南僑機工們還肩負起運輸10萬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北部的軍事重鎮蠟戍的重任,遠徵軍們此行恰是為了挽救被日軍包圍的滇緬公路,可惜未能如願。
  • 現代版南僑機工,逆行武漢護送60萬雙醫用手套
    日子很平靜,也有點枯燥,王文強又把《南僑機工》這部紀錄片仔細看了一遍,包括長長的同名電視劇。這是80年前,滇緬公路上,一群貨車司機的物流運輸往事。1939年,中國抗戰進入最黑暗時刻,偏居西南的滇緬公路,成為上國際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 3000多名司機日夜奔忙,通過這條抗戰生命線,搶運戰略物資至大後方。那是一場民族戰役。
  • 英雄南橋機工:為了抗日三千華僑自願參加機工隊,最後犧牲一千人
    所以當時很多馬來亞跟新加坡的僑胞響應「南僑總會」號召,積極報名從參加機工隊。南僑機工前前後後一共有3000餘人,除了男性,也有不少女性參加,後來成員也從馬來亞擴展到其他地方,不過還是以馬來亞的華僑為主。
  • 《南僑機工英雄傳》之盜墓賊馬王爺篇
    《南僑機工英雄傳》裡有一位馬王爺宋運成老師用他精湛的演技,賦予了這個角色靈魂,感動了我,我想寫一寫他的故事。馬王爺是誰?一個盜墓賊,亦正亦邪,不知善惡,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個好人」。
  • 《南僑機工英雄傳》之佐藤次郎篇(終結篇)
    他第一次感到了恐懼,原來,他的手上,早已經血債纍纍,無數的愛國志士,手無寸鐵的機工,甚至是無辜的百姓,條條冤魂,在呼喚他他的末日到了大限已至,萬槍穿心,罪有應得,他應該跪在這裡,向因他而亡的冤魂贖罪。「生我是故鄉,夢裡喊爹娘,生死在路上,心中有擔當,國破山河在,兒女挺脊梁,忠骨埋他鄉,陰魂映雲上,趕走倭寇重逢時,光耀大中華」《南橋機工英雄傳》系列至此結束,如果喜歡,歡迎點讚!
  • 銘記武漢精神,助力中國烘焙丨南僑長江經濟帶大武漢營運中心重磅揭幕!
    12月15日,南僑「長江經濟帶大武漢營運中心」揭牌儀式暨美食嘉年華活動正式啟動,標誌著南僑以大武漢為核心,進一步輻射長江中遊經濟帶城市群,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南僑全國布局逐步建構成形。自2017年南僑在渝新歐鐵路起點的重慶市,成立南僑西部營運中心;今年稍早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廣州市,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營運中心以來,南僑進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國布局。
  • 關於船舶上水手和機工的問答
    現在有很多朋友諮詢一些水手和機工問題,宏泰船管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船舶上水手和機工的問與答,希望對你有幫助。1.符合水手(機工)報考條件答:報考水手(機工)一般應滿足下列條件:(1) 男性,年齡18—35周歲,無不良行為記錄,熱愛航海事業。(2)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