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雄渾的公路
滇緬路之72彎
滇緬路從昆明到畹町出國境抵蠟戍同緬甸公路相接直達仰光,全長1146公裡,於1939年初建成。它是20萬雲南百姓付出巨大代價用半年時間搶修出來的一條戰時中國聯繫外部世界最主要的通道,是補給中國抗戰物資維繫中國生存命運的交通大動脈,卻也因趕工期而只是一道極為簡易的公路。
之所以突然趕工修出這樣一道陸路,是因為沿海各省均被日軍佔領,海上運輸全被切斷,廣九鐵路亦被佔領。當時的國民政府只能在陸路上想辦法。
可是,如果沒有車和司機,這路也只是擺設。然而,當時國內有經驗的大卡車司機及汽車修理工奇缺,臨時培訓又來不及。於是,國民政府行政院隨即致函「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請代招募華僑機工。「南僑總會」成立於1938年10月10日,由164名來自馬來亞、爪哇、蘇門答臘、菲律賓、香港等地的華僑代表在新加坡華人精英俱樂部——「怡和軒」舉行成立大會,以「聯絡南洋各屬華僑,研究籌賑方法,策動救亡工作」「籌款助賑祖國難民,並倡導集資發展祖國實業」為宗旨。
1939年2月18日是除夕,在新加坡最為熱鬧的紅燈碼頭,第一批回國服務機工80人高唱著《運輸救國歌》,全副戎裝登上法國郵輪「安打拉文號」啟程,經越南抵達昆明,他們被稱為「南僑機工八十先鋒隊」。咱永春人趙文龍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年,趙文龍39歲,家住馬來亞峇株巴轄。因資料缺失,更詳細的信息有待發現。
從1939年2月到9月間,來自新加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等地3000多名熱血青年分9批啟程回國。他們以「南僑機工」為名,在潘家灣訓練所訓練合格後就開工,1100多輛道奇、雪佛蘭、福特和GMC卡車奔走在那道還稱不上「合格」的公路——滇緬公路上。從昆明到畹町,近1000公裡,穿越6座大山,5條大江和無數的懸崖峭壁。他們開車幾乎不踩剎車,因為超長的陡坡和幾十個彎容易引起剎車皮起火,而邊塌方邊搶修的路況使得這些司機們稍有不慎就可能墜入懸崖。「初一翻車,十五到底」,機工們這樣形容路旁懸崖之高不見底。而芒市、遮放一帶的瘴氣同樣威脅著他們的健康。「當此路通車之始,華僑司機就做了開路先鋒。他們駕車馳至芒市、遮放一帶,每天遭遇流行的惡性瘧疾,平均死亡率每日約計七八人。」1941年1月27日《新華日報》這樣報導。
他們的任務是運輸抗戰急需的汽油、槍枝、彈藥等作戰物資入中國,返程再運出國內的桐油、錫、鉛等產品。他們每次出車,至少需要連續7天日夜兼程,以至於他們稱自己的卡車為「道奇旅館」。
隨著1940年日軍佔領越南,在河內成立「滇緬公路切斷委員會」,針對中國抗戰生命線的大轟炸開始了。「飛機來了,我將車子一停,就撲在溝裡,也不知道該怎麼躲。」林廣懷曾回憶說,隨即跟在他後面的幾部車子都被炸飛了。
翻車、疾病和轟炸是1000多名南僑機工犧牲的主要原因。1942年3月12日,南僑機工們還肩負起運輸10萬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北部的軍事重鎮蠟戍的重任,遠徵軍們此行恰是為了挽救被日軍包圍的滇緬公路,可惜未能如願。同年5月5日,為了阻止日軍東進,中國守軍炸毀怒江天險惠通橋(林廣懷的堂弟林財在此罹難),滇緬公路被切斷,南僑機工們失業了,貧病交加的他們成了難民,有人餓死,有人冷死,3年前回國時的意氣風發蕩然無存。
此時被日軍四處追殺的華僑領袖陳嘉庚不顧自身安危,立即展開拯救南僑機工的行動。在摯友侯西反的奔波下,成立了「華僑互助會」,在昆明、大理的700多名南僑機工及其家屬得到了救濟。隨著抗戰形勢的好轉,南僑機工們也看到了曙光。1945年春,中國軍隊克復緬甸北部,滇緬公路重新貫通,南僑機工們再次行駛在這道熟悉的路上。日本投降後,他們開始了回家之路。
1939年至1942年,南僑機工運輸了50萬噸軍需物資、超過1.5萬輛汽車以及無數的民用物資。據2015年9月中央電視臺《發現》欄目播出紀錄片《南僑機工》的片尾顯示,僅有14名老人健在,平均年齡超過95歲。
「史學界一般認為,3000多名南僑機工中,1000多人為國捐軀,1000多人抗戰勝利後以難民身份復員返回南洋,再有1000多人滯留大陸分散各省。」孫建斌說,據他查閱殘缺不全的檔案史料,初步知道:永春籍南僑機工復員南返的有陳鮮、陳亞九、辜發、辜開、郭錦標、黃重水、林成、林鐵、林興健、劉貝錦、劉全、劉攸齊、蘇聯貴、吳進明、曾負重、趙文龍、鄭吉泉等人;林廣懷、顏世國滯留重慶,孫其文滯留雲南保山,劉瑞齊輾轉回永春,蔡漢良在泉州、永春當司機;李儒在滇緬公路上不幸翻車,壯烈犧牲,林廣懷堂弟林財在惠通橋炸毀時不幸罹難。而陳文火、陳章霞、辜水楊、洪國樹、李金髮、林傳芳、林金成、林燕詒、彭子安、盛雲梯、孫加油、顏永隆、張亞美、鄭逢時、鄭世泉等人則不知下落。「南僑機工檔案史料不全,有些機工復員表格中只寫籍貫福建,沒有註明縣名。永春是我省著名僑鄉,還有多少南僑機工,有待縣人繼續努力尋覓。歷史是公正的,縣人應該永遠記住這些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