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12月15日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歷史圖片實物展
在復旦大學開展
這是南僑機工精神首次走進高校
將在復旦大學展出至21日
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趙冬梅致辭並為展覽揭幕。
此次展覽由復旦大學和州委、州政府主辦,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承辦,以「不能遺忘的衛國者」為主題,分「狼煙籠罩 華夏危急」「義捐款物 輸財救國」「未雨綢繆 築路滇緬」「祖國召喚 告別南洋」「生死搶運 喋血滇緬」「顛沛流離 重聚生力」「抗戰勝利 英雄無悔」「赤子功勳 千秋銘記」等八個部分,通過歷史圖片、珍貴實物、紀念視頻等鮮活史料,重現了80多年前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在祖國危難之際,拋家舍業、遠渡重洋、勇赴國難,用青春熱血和寶貴生命保障滇緬公路暢通、保證援華物資輸入的壯闊場景。
趙冬梅說,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是中國華僑史上有組織大規模援助祖國的一次壯舉,是中國華僑史上永遠的豐碑,被光榮地譽為「華之魂·僑之光」。此次舉辦圖片實物展,就是要大力弘揚南洋華僑機工的愛國主義精神、奉獻精神、艱苦奮鬥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她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在困難面前樂觀面對,精誠團結,互助合作;以此次展覽為契機,與復旦大學加強深入交流合作,結出更多合作果實。
歷史不容忘卻,華僑機工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更應被繼承和發揚。「這是一段沉重的歷史,催人奮進。」「總有一群人讓人熱淚盈眶。」觀展師生表示,將銘記歷史,沿著先輩的足跡,堅定信心,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年力量。
據了解,近年來,復旦大學和德宏州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復旦—德宏「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復旦大學教育實踐基地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掛牌、復旦附屬兒科醫院與德宏州人民醫院建立了幫扶關係,雙方在人才培養、醫療合作、幹部交流、決策諮詢、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效。
相關連結
為儘快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運進中國,
急需招募大量司機和汽車修理工。
面對祖國的召喚,
3200多名南僑機工義無反顧
共同奮戰在滇緬公路上,
夜以繼日地搶運軍需物資及兵員,
確保抗戰生命線暢通,
支持祖國的抗戰事業。
▲陳嘉庚先生發出號召
▲新加坡民眾歡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
▲南洋華僑機工運輸抗戰物資
面對險惡崎嶇的路況、
瀰漫的瘴氣和瘧疾、
日軍飛機的狂轟亂炸,
南僑機工捨生忘死,
以百倍的勇氣夜以繼日地
搶運軍需物資及兵員,
組裝維修車輛,確保抗戰生命線暢通,
成為粉碎敵人封鎖戰略的「急先鋒」。
「南僑機工」之名由此誕生。
1938年8月,僅用8個多月時間,
全長1154公裡的滇緬公路通車,
成為當時中國最後一條陸路輸血線。
南僑機工,
一群為共赴國難甘願拋家舍業的海外赤子,
一群為忠勇報國不畏艱難險阻的熱血男兒。
多年來,
德宏非常重視發掘和發揮南僑機工檔案的
史料價值和宣傳教育作用。
2005年12月11日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公園竣工
2017年7月7日
中國首個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
在德宏畹町開館!
整個紀念館呈三角形,
代表著3000餘名南僑機工,
又象徵著歷時三年的漫漫援戰之路。
同時三角形,像一個V字,
同英文勝利的意思。
2018年5月30日
在韓國光州召開的世界記憶工程
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
《南僑機工檔案》成功入選
《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填補了雲南省在該目錄中的空白。
2019年9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
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80周年慶典儀式
在畹町舉行
來自國內外的南僑機工眷屬
手捧鮮花,深切懷念先烈
「南洋華僑回國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
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一部分,
是中國人民、軍隊、海外華僑先鋒、
傾民族之力、煥民族之魂
鑄造的血肉之盾、正義之劍!
當今世界,並不安寧
身處生機勃勃的中國
有強大國家做後盾
我們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經歷過苦難的中國人民
更懂得和平的珍貴
牢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
我們致敬先輩
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
更提醒你我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德宏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俊臣
部分內容有德宏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整理
原標題:《看了德宏這個展後 復旦師生:這是一段沉重的歷史,催人奮進》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