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曾孫畢萬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魏氏是黃帝的姬姓嫡裔,原是西周時期諸侯國畢國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姬畢萬的時候,畢國被西戎所滅,便投奔到同宗晉國,成為晉獻公姬詭諸的大夫。
畢萬入晉後,受到晉國君主的重用。晉獻公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間開疆擴土,消滅了附近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畢萬跟隨晉獻公出徵,立下很多功勞。在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晉國以趙夙御戎車,姬畢萬為右乘,率晉軍討伐霍、耿、魏三個小諸侯國,並一舉攻滅了他們。原姬姓魏國成為晉國的一個邑,其子孫當時就有以原國名為氏者,形成了魏氏最早的一支。後來晉獻公論功行賞,就把原魏國(今山西芮城)賜給姬畢萬做為食邑,並任命他為大夫。之後,此後,姬畢萬的子孫以邑為氏,世代稱為魏氏,與先魏國的魏氏合了在一起。
晉獻公封畢萬為魏大夫,晉國掌管卜筮的大夫姬卜偃知道後,就預言姬畢萬的後裔一定會壯大的:「因為萬,是盈滿的數目;魏,是高大的名稱!拿這個開始封賞,是天意要開啟他了。自古天子方稱兆氏,畢萬受封魏邑,名字中隱含有廣大之意,僅從盈滿的數目來說,他將來必定會擁有許多人。」
這在典籍《玉篇》中有說明:「魏,象魏,闕也。」魏即指闕,是高大宮門的臺觀。在典籍《文選》中也說:「是以來儀羽集於觀魏。」張銑註:「來儀,鳳也……觀、魏,皆闕也。」
姬畢萬的後代自入晉國受封到魏邑之後,逐漸顯貴。
在唐朝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鄭樵的《通志》中,均將魏氏列入「以國名為氏」類,《元和姓纂》認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裔孫萬仕晉,封於魏,至掣、絳、舒,代為晉卿。後分晉,為諸侯,稱王。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
這在史籍《通志》中記載更為詳細,認為:「魏氏,始祖畢公高,封於畢,為畢氏。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今長安縣西有杜山,又曰畢陌。至畢萬事晉,封於魏。杜預曰,魏在河東河北縣。河北今為平陸縣,陝州治有魏城。後雖遷徙不常,自封魏之後皆號魏,惟徙梁之後,亦謂之梁。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蓋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別族。周武王伐紂,而高封於畢,其後絕封為庶人。其苗裔曰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佔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耿、霍、魏三國而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生魏犨,從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襲魏氏後,治於魏。武子之後,世為晉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晉州霍邑是也。生魏絳,晉悼公曰:自吾用魏絳,八年之間,九合諸侯,和戎翟,絳之力也。』賜之樂,是為莊子,徙治安邑,今為縣,隸解州。自莊子七世文侯,始稱侯,受經於子夏,過段幹木之閭,未嘗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與韓、趙滅晉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稱王,徙治大梁,今開封治也,是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將王賁灌大梁城,滅王假,以其地為郡縣。子孫以國名為氏。」
在史籍《新唐書》中則,認為魏氏屬「以邑為氏」:「魏氏源於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後國絕,裔孫萬為晉獻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縣是也,因為魏氏。」
從魏文侯元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從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魏至魏亡,魏國建國近二百年,共歷九位國君:
魏文侯(魏斯、魏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魏武侯(魏擊,公元前395~前370年)→魏惠王(魏瑩,公元前369~前335年)→魏襄王(魏嗣,公元前334~前319年)→魏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魏昭王(魏遬,公元前295~前277年)→魏安僖王(魏圉,公元前276~前243年)→魏景湣王(魏午,公元前242~前228年)→魏王(魏假,公元前227~前225年),這就是鄭樵在《通志》中所說的「二侯七王」。
姬畢萬的裔孫所建魏國滅亡後,秦始皇在其地建立郡縣,魏國部分王族和國民為不忘故國,就以故國魏為姓氏,形成魏氏家族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之舅羋魏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魏冉,全名為羋魏冉,楚國貴族,隨姐姐羋八子嫁給秦武王嬴蕩時到秦國,羋八子是楚懷王熊槐的女兒。由於楚懷王早先給魏冉的原封地在穣邑(今河南南陽鄧縣),故號穣侯。
周郝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宣太后羋八子逝世,羋魏冉立即被解除全部朝堂職務,被迫返回他的封地陶邑去養老。之後,秦昭襄王立即任命範睢當宰相,封為「應候」,採用其「遠交近攻」之策,為秦國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社會基礎。
在羋魏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魏氏,形成另一個龐大的魏氏族群。該支魏氏與羋姓熊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略陽氐族人王元壽,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控制的中國北方地區有四部氐族人。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農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陽起建太和、安昌兩大宮殿,四方集賦,民不聊生。
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憤而率部起事,聚眾五千餘家,自命大將軍,號為沖天王,改姓名為魏揭,以對抗北魏王朝。
當時雲中地區(今內蒙古託克託)大荒,民飢不耐,魏揭率起義軍開倉賑恤。到農曆2月,漢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會、譚酉等相繼起義,並率部與魏揭合聚,聲勢愈旺,遂佔據并州城(今山西祁縣),與北魏王朝對抗。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肅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兩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軍討伐起義軍,起義軍寡不敵眾,很快就被北魏軍攻破并州城,擊殺魏揭,俘獲其妻、子,押送京師洛陽。
魏揭的餘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南宋時期蒲江魏了翁,屬於冒姓改姓為氏。
據宋《稗錄》記載,南宋時期有一位魏了翁,原本姓高。高氏源出姜姓,由於他小時候寄養於姑父魏氏家中,遂改魏氏。
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人(今四川成都),是著名的南宋後期大臣、理學家、思想家。
南宋後期,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而魏了翁卻能獨窮經學古,與真德秀齊名。魏了翁著有《鶴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內有長短句三卷,十九為壽詞,為宋人詞集中所罕有。
在魏了翁的後裔子孫中,多沿以其冒姓為姓氏,世代稱魏氏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遊牧於蒙古高原斡難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後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與兀良哈·速不臺兄弟倆。
兀良哈·速不臺,公元1176~1248年,原為成吉思汗家的門戶僕從。早年隨從兄長兀良哈·哲勒篾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屢立戰功,是成吉思汗最忠誠的戰友,為四猛將之一。
兀良哈·速不臺的封地,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明朝初期,兀良哈·速不臺的後裔子孫分別冠漢姓為魏氏、烏氏、吳氏、于氏等。
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
第六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著名的明朝大臣魏校,先世本姓李,官授南京刑部主事,後改姓魏。
魏校是明朝初期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莊渠遺書》,是「崇仁學派」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其學涵養極深,氣象渾厚,生機盎然,一團和氣。他門生弟子滿天下,其學「以仁為心,以心舉國,仁之天下」,極深地影響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
在魏校的後裔子孫中,多沿以其冒姓為姓氏,世代稱魏氏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時期西域來華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見於明朝將領魏實,原名黑納。
「黑納」,古阿拉伯語為Hindu,可翻譯為「慶賀、祝賀、頌揚」等漢義,完全適用於取名。在元、明時期進入中國的阿拉伯人名中,就有譯為「黑納」者。在廣州懷聖寺《重建懷聖塔寺之記》碑中,就記載有「鎮守廣東等處地方副都統魏黑納篆額」的記載(清康熙三十七年碑),魏黑納,當是漢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漢名。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將軍魏實由順天府(今北京)調任湖南常德衛,路經湖北仙桃,見該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後子孫生息繁衍,遍及湖廣各地。
在清同治一朝以前,回族魏氏在西北地區即為大族。據文獻《清同治年間陝西回民起義歷史調查記》的記載,回族魏氏在清同治年間是鹹陽的回族大姓。在文獻《鹹陽縣誌》中也記載,僅在清道光年間的東鄉安谷裡魏家村、西鄉廊裡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回族氏五十戶之多。
回族魏氏,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中壯烈犧牲的湖北兩陽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湖北鄖西人魏茂順、魏登恆……等等。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女期女真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兀顏部,亦有源出遼西韃靼烏丸部之說,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遊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族烏雅氏所冠漢姓有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鮑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該族首領烏雅·額布根在明末後金政權建立之初率部歸附佟·努爾哈赤,列入正黃旗,其子烏雅·額參,初授膳房總管,後以軍功授世管佐領。到了烏雅·額參之長子,取「烏雅」的諧音漢字「魏」為漢姓,名為魏武。魏武官至護軍統領,後來將女兒適與清康熙大帝,為德妃,生愛新覺羅·胤禛。到了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農曆11月,愛新覺羅·胤禛即位,是為清世宗雍正皇帝,尊生母德妃烏雅氏為仁壽皇太后,未冊封。到了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農曆5月23日,仁壽皇太后駕崩,到農曆8月,雍正皇帝追冊仁壽皇太后諡號「孝恭仁皇后」,追封孝恭仁皇后的三世祖先烏雅·額布根、烏雅·額參、魏武並為一等公,世享榮耀。自魏武開始,該支滿族烏雅氏族人皆冠漢姓為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倭徹埒氏,亦稱烏哲勒氏,滿語為Ucer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魏氏、倭氏、蘇氏。
⑶.滿族倭徹赫氏,亦稱文車亨氏,滿語為Ucehe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魏氏。
第九個淵源:源於鄂倫春族,出自明朝時期鄂倫春魏拉依爾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世居精奇裡烏喇(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ilalr Hala。
鄂倫春族、滿族魏拉依爾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魏氏。
第十個淵源:源於佤族,出自明、清之際佤族斯內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末清初,在雲南西盟地區佤族巴饒克部斯內氏。
佤民族自稱「佤」、「巴饒克」、「阿佤」等,都是「山居人、山民」的意思。周、秦時期,佤族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朝時期稱「濮子蠻」,宋朝時期稱「濮蠻」,明朝稱「古剌」,清朝時期則稱「嘎剌」、「哈瓦」。
在舊社會,當地傣族土司貴族稱佤族人為「卡佤」,因為「卡」在傣語中意為「奴隸」,所以「卡佤」這種稱呼帶有強烈的侮辱性。
佤族巴饒克部斯內氏,在改土歸流運動中改姓氏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清朝時期漢軍綠旗統領魏清泰,屬於漢夷互改為氏。
據史籍《清史稿·后妃傳》記載:「高宗孝儀純皇后魏加,本漢軍八旗漢姓,抬入滿洲八旗,改滿姓魏佳氏。」
孝儀純皇后魏加,是漢軍綠旗統領、內務府管領魏清泰之女,清高宗乾隆大帝的孝儀純皇后,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魏加生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7月15日生固倫和靜公主,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農曆7月14日生和碩和恪公主,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晉為皇貴妃。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皇貴妃魏加病逝。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愛新覺羅·顒琰後成為清仁宗嘉慶皇帝,乾隆大帝因此金冊追贈皇貴妃魏加為孝儀純皇后,後嘉慶皇帝尊其為皇太后。
魏加本屬於漢軍旗,其父魏清泰亦為漢族人,因女為皇貴妃,在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將其「抬入滿洲八旗」,改滿族姓氏魏佳氏,滿語為Weigiya Hala。
在魏佳氏的族人以及後裔子孫中,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復漢姓為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按:
滿清王朝自從孝莊皇太后博爾濟吉特·玉兒定下「旗民不交產,滿漢不通婚」之宗法後,並不是要所有的滿族人不能與所有的漢族人結婚,而是允許在八旗內部通婚,但是在旗之人絕不允許與旗外漢族人結親。乾隆大帝就是鑽了這個空子,如此變著方法娶漢女為妃。
第十二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姬畢萬、羋魏冉(熊魏冉)、魏揭(王元壽)、魏了翁(高了翁)、兀良哈·速不臺、魏校(李校)。
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長,行二,生沒未詳,系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十五都乾農鄉盡林裡,鐵蛇衝發派於明正統年間任武昌通判致仕樂,歸後復從兄九萬仕楚至亂離知其時,不可為故果於避世漱石枕流風格,古樸覽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於斯土常興文敏公為知己友,敏公愛子淑才貌學兩優納為東床後沒,葬益陽鵝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沒未詳,葬益陽章公山與夫合塚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晉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寧鄉滎陽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孫,字樹玉,號立齋,原籍南昌府新建縣鐵柱宮,由貢興託吉安府教論遂家於府城城隍閣側。宋祥興元年創業於盧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為淳塘始祖。宋湻祐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時生,元皇慶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時沒,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祐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時生,元延祐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時沒,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間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中華魏氏文化春節聯歡晚會
節目排練海選地點:
溫都水城——漢風唐韻主題餐廳,根據節目排練時間提前兩天通知場地方提供排演時間。
聯繫人:魏大鵬
聯繫電話:13522935984 / 13381035984
節目報名請電話溝通!
參會報名:
1、簡訊: 姓名 + 地區 + 電話 + 人數 發送到 13522935984
2、公眾號平臺:姓名 + 地區 + 電話 + 人數 發送到 魏氏 微信公眾號
3、微信: 姓名 + 地區 + 電話 + 人數 發送到 2500838880 (微信號)
4、Q Q: 姓名 + 地區 + 電話 + 人數 發送到 2500838880(QQ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