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護助力技能智慧升級
「超級工程」除了要彰顯我國綜合國力,還需服務千家萬戶。15日下午,「技能國手」們走進南方電網珠海智能電網,了解萬家燈火背後的守護。
作為南方電網對澳門供電網絡中的三大樞紐變電站之一,220千伏琴韻變電站除為珠海橫琴新區提供電力供應外,也是對澳門供電電網結構的重要一環。
南方電網工作人員向「技能國手」們介紹自動巡檢機器人。(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2020年,琴韻變電站應用了國產自主研發的設備巡檢機器人,對站內設備實現了無人化自主巡視模式,具備無線遙控,自主充電、故障報警、遠程服務等功能,自動判斷設備運行狀態,並將巡視後的結果反饋到後臺電腦,極大提高了變電站日常運維工作效率。
智能化的背後同樣需要技能工匠的匠心守護。
「因為工廠不可能生產無限長的電線電纜,它都是要運到現場進行拼接,而接頭的位置往往是電纜線路的薄弱環節。現場手工施工工藝如果不夠精湛,很容易造成停電甚至爆炸」,南方電網電力電纜工高級技師、珠海供電局輸電管理所電纜班班長朱五洲介紹說,畢業之後就入了這一行,一做就是二十幾年。一個看似簡單的接頭,通過削、磨等工藝誤差要控制在±2mm,才能保證拼接安全,這需要持之以恆的責任心。
「技能國手」向南方電網電力電纜工高級技師朱五洲學習電纜接頭處理經驗。(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原來電纜是這樣拼接的,而且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電纜。以前在家裡剝電線都是用美工刀切開然後打絕緣膠就行了。但是這麼大的電纜通過打磨、拼接,對手工要求非常高,這是自動化沒辦法達到的標準」,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裝配鉗工(國賽)項目選手翟勇波說,通過控制刀頭的角度和手的力度一層一層往下切,這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經驗和技巧才能做到的。
這難度,超出了翟永波的想像,但也更堅定了他回到學校後把此行學到的技術傳授給他的學生。
「超級工程」呼喚「超級技工」
「如果願意到港珠澳大橋跟我們一起戰鬥的,要!我們都要!」16日,「大國工匠灣區行」活動之大國工匠走進超級工程最後一站走進港珠澳大橋。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東慶在見到「技能國手」們後,向他們發出誠摯的邀請。
「技能國手」們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上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前輩交流。(央廣網 黃璐璐攝)
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為中國展示基礎設施建設實力並走向世界的一張國家「新名片」,大橋建設者在一線用行動詮釋著專注、堅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在港珠澳大橋的各個標段、各個工區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正能量,極大地激發和提振了廣大建設者的士氣。
隨著2018年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大橋也進入了正常運維階段。「管理人才和研發人才都不能替代技能型人才,像我們現在最缺的機電養護養護工。」
韋東慶說,「我們最近在做的港珠澳大橋的人才體系分為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和技能型人員。」這讓來自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機電一體化項目的幾個參賽選手激動萬分。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東慶向「技能國手」們贈送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紀念章。(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接下來,我們應該怎樣規劃好自己作為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路徑?」「99後」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混凝土建築項目冠軍謝健強在交流現場思考發問。
韋東慶建議說,對於技能型人才,要從實踐上升到理論,而不是從理論中去尋找應用。除了埋頭還要看天。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手上的絕活,有了絕活要感到自豪,千萬不要丟掉,同時要放眼世界,腳踏實地學習理論,自下而上去學習,這樣才能實現從按照標準實現到製造標準實現,成為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