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北京時間6月1日晚間,國內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平臺達達更新招股書,確定將IPO發行價區間定位每股ADS15-17美元,預計發行1650萬ADS,證券代碼為「DADA」。在全額行駛「綠鞋機制」下,達達此次募資額超3億美元,較此前宣布的1億美元大幅提高。同時在招股書披露,現有股東京東、沃爾瑪有意成為基石投資者,分別認購6000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承銷商包括高盛、傑富瑞、美銀證券。
在瑞幸咖啡事件之後,達達於5月13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上市申請,可以說是逆境之下逆流而上;同時由於近期地緣政治風險升級,美國參議院關於《控股外國公司責任法》的提案很可能獲得眾議院和總統川普的批准,很可能加速了達達的上市。
資料顯示,達達此前獲得包括京東、紅杉中國、Azure Holdings、DST 和Pleasant Lake等在內至少15億美元投資。而以目前的發行價估計達達市值在30-40億美元之間。所以達達的上市究竟是逆境下的真漢子,還是資本驅使猶未可知。
持續輸血燒錢換來高增長
從公開資料查看,達達成立於2014年,位於中國上海。2016年4月達達與京東到家合併;同年6月與沃爾瑪達成戰略合作。京東與沃爾瑪不僅僅是達達的重要股東,更是與這兩家合作夥伴深度綁定。達達的主要業務包括達達快送,為商家和個人發件人服務;以及京東到家,為品牌商家、零售商和消費者服務。截至2019年12月31日,達達快送業務覆蓋全國2400多個縣區市,日單量峰值約1000萬單。京東到家是中國最大的本地即時零售平臺之一,旨在讓消費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受益,業務覆蓋全國超過700個縣區市。
數據顯示,達達與京東合併之後獲得巨大發展。近三年整體收入複合增長率為59.54%,其中達達快送為51.6%,而京東到家為86.24%。2020年Q1,整體收入增長了100.6%,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收入分別增長81.04%和154%。
但收入增長未能為公司帶來盈利,並且其盈利能力著實堪憂。招股書顯示,達達集團在2018及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2.83億美元和4.38億美元,淨虧損分別為3.51億美元和3.48億美元。2020年一季度,達達集團的淨收入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00.6%。達達在實現高成長的業績後未能實現盈利,依舊處於持續燒錢階段,從最近三年看累計淨虧損7億美元,若加上2020年第一季度累計燒掉金7.7億美元(超50億人民幣)
營收單一負重前行 盈利遙遙無期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個月,達達集團來自京東的收入分別佔到了56.8%、51.26%、51.16%和38.17%,一直保持在一半左右的貢獻率。其次是沃爾瑪,2016年沃爾瑪對其戰略投資5000千萬,2018年成為達達集團關聯方,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個月,來自沃爾瑪的的淨收入分別佔到4.6%、13.0%和14.9%。
其經營現金流淨額常年處於負數狀態,資金補給完全靠融資,一直依靠京東、沃爾瑪的持續投資,但企業的成長若只依靠不斷融資輸血恐難持久。依靠這種「抱大樹」的姿態衝擊美股上市,能完全獲得投資者信任嗎?
營收來自少數幾個客戶,不但表示達達的抗風險能力不強,更向競爭對手暴露出致命的缺點。達達對於京東來說是多元化的一個渠道,但就京東對達達而言是真正的「靠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對於面對風險來說,並不有利。
另外達達集團主要採取的是眾包模式,公司騎手主要由兼職眾包人員以及外包機構的一些騎手組成。因此無法對騎手進行很完善的管理。其次雖然利用眾包模式得以快速擴張,但是騎手支出之重,達達還能堅持多久,畢竟一直虧損的狀態要迎來盈利也不是一朝一夕。如何通過提高交付效率來降低騎手成本,以及如何降低其他高昂的運營成本也是達達面臨的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市場競爭激烈 內外危機重重
2019年中國本地零售市場的線上到線下滲透率為0.6%,本地零售業作為中國零售總額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發展前景廣闊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來分這一塊蛋糕。各類電商平臺、快遞物流企業、第三方運力平臺如蜂鳥、美團等紛紛加入即時配送市場。
2019年5月,美團推出「美團配送」,更有「美團跑腿」專注同城配送,1小時送達。6月阿里宣布旗下的即時物流品牌「蜂鳥」獨立。即時配送服務的邊界由此不斷擴展,從最初的餐飲外賣為主到日用、生鮮、電子產品等多樣化、多品類的跑腿配送。消費升級、新零售和智能配送行業的發展也不斷推動即時配送行業,以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來滿足用戶更私人化的需求。
另外以中通、圓通、申通等快遞企業為主的快遞物流體系,蜂鳥、點我達等新零售即時物流,各方都有不錯的實力與競爭優勢。在以阿里、美團等巨頭深度布局下沉市場,利用大數據與科技的同時,達達想要突出重圍,前路並不輕鬆。
近兩年,中國即時配送市場規模逐年提升,但增長趨勢有所減緩。況且與競爭對手相比,達達市場優勢地位並不明顯,若想擴大「達達快送」的市場,補貼估計還要繼續,短期內想盈利不容易。
京東通過達達來完善自己的物流網絡,同時與其自身物流實現優勢互補,落實「最後一公裡」布局;但這最後一公裡的路崎嶇,陡峭。而達達的上市之路前有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後有《控股外國公司責任法》的提案迫切緊逼,可謂前路坎坷。
寫在最後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內有阿里,美團緊逼,外有瑞幸事件及法案陰霾。四面楚歌之下,達達逆境上市究竟是欲速不達抑或使命必達?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