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單一兩年累虧超五十億 四面楚歌下達達赴美前路多艱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北京時間6月1日晚間,國內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平臺達達更新招股書,確定將IPO發行價區間定位每股ADS15-17美元,預計發行1650萬ADS,證券代碼為「DADA」。在全額行駛「綠鞋機制」下,達達此次募資額超3億美元,較此前宣布的1億美元大幅提高。同時在招股書披露,現有股東京東、沃爾瑪有意成為基石投資者,分別認購6000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承銷商包括高盛、傑富瑞、美銀證券。

在瑞幸咖啡事件之後,達達於5月13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上市申請,可以說是逆境之下逆流而上;同時由於近期地緣政治風險升級,美國參議院關於《控股外國公司責任法》的提案很可能獲得眾議院和總統川普的批准,很可能加速了達達的上市。

資料顯示,達達此前獲得包括京東、紅杉中國、Azure Holdings、DST 和Pleasant Lake等在內至少15億美元投資。而以目前的發行價估計達達市值在30-40億美元之間。所以達達的上市究竟是逆境下的真漢子,還是資本驅使猶未可知。

持續輸血燒錢換來高增長

從公開資料查看,達達成立於2014年,位於中國上海。2016年4月達達與京東到家合併;同年6月與沃爾瑪達成戰略合作。京東與沃爾瑪不僅僅是達達的重要股東,更是與這兩家合作夥伴深度綁定。達達的主要業務包括達達快送,為商家和個人發件人服務;以及京東到家,為品牌商家、零售商和消費者服務。截至2019年12月31日,達達快送業務覆蓋全國2400多個縣區市,日單量峰值約1000萬單。京東到家是中國最大的本地即時零售平臺之一,旨在讓消費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受益,業務覆蓋全國超過700個縣區市。

數據顯示,達達與京東合併之後獲得巨大發展。近三年整體收入複合增長率為59.54%,其中達達快送為51.6%,而京東到家為86.24%。2020年Q1,整體收入增長了100.6%,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收入分別增長81.04%和154%。

但收入增長未能為公司帶來盈利,並且其盈利能力著實堪憂。招股書顯示,達達集團在2018及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2.83億美元和4.38億美元,淨虧損分別為3.51億美元和3.48億美元。2020年一季度,達達集團的淨收入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00.6%。達達在實現高成長的業績後未能實現盈利,依舊處於持續燒錢階段,從最近三年看累計淨虧損7億美元,若加上2020年第一季度累計燒掉金7.7億美元(超50億人民幣)

營收單一負重前行 盈利遙遙無期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個月,達達集團來自京東的收入分別佔到了56.8%、51.26%、51.16%和38.17%,一直保持在一半左右的貢獻率。其次是沃爾瑪,2016年沃爾瑪對其戰略投資5000千萬,2018年成為達達集團關聯方,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個月,來自沃爾瑪的的淨收入分別佔到4.6%、13.0%和14.9%。

其經營現金流淨額常年處於負數狀態,資金補給完全靠融資,一直依靠京東、沃爾瑪的持續投資,但企業的成長若只依靠不斷融資輸血恐難持久。依靠這種「抱大樹」的姿態衝擊美股上市,能完全獲得投資者信任嗎?

營收來自少數幾個客戶,不但表示達達的抗風險能力不強,更向競爭對手暴露出致命的缺點。達達對於京東來說是多元化的一個渠道,但就京東對達達而言是真正的「靠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對於面對風險來說,並不有利。

另外達達集團主要採取的是眾包模式,公司騎手主要由兼職眾包人員以及外包機構的一些騎手組成。因此無法對騎手進行很完善的管理。其次雖然利用眾包模式得以快速擴張,但是騎手支出之重,達達還能堅持多久,畢竟一直虧損的狀態要迎來盈利也不是一朝一夕。如何通過提高交付效率來降低騎手成本,以及如何降低其他高昂的運營成本也是達達面臨的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市場競爭激烈 內外危機重重

2019年中國本地零售市場的線上到線下滲透率為0.6%,本地零售業作為中國零售總額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發展前景廣闊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來分這一塊蛋糕。各類電商平臺、快遞物流企業、第三方運力平臺如蜂鳥、美團等紛紛加入即時配送市場。

2019年5月,美團推出「美團配送」,更有「美團跑腿」專注同城配送,1小時送達。6月阿里宣布旗下的即時物流品牌「蜂鳥」獨立。即時配送服務的邊界由此不斷擴展,從最初的餐飲外賣為主到日用、生鮮、電子產品等多樣化、多品類的跑腿配送。消費升級、新零售和智能配送行業的發展也不斷推動即時配送行業,以提供更精細化的服務來滿足用戶更私人化的需求。

另外以中通、圓通、申通等快遞企業為主的快遞物流體系,蜂鳥、點我達等新零售即時物流,各方都有不錯的實力與競爭優勢。在以阿里、美團等巨頭深度布局下沉市場,利用大數據與科技的同時,達達想要突出重圍,前路並不輕鬆。

近兩年,中國即時配送市場規模逐年提升,但增長趨勢有所減緩。況且與競爭對手相比,達達市場優勢地位並不明顯,若想擴大「達達快送」的市場,補貼估計還要繼續,短期內想盈利不容易。

京東通過達達來完善自己的物流網絡,同時與其自身物流實現優勢互補,落實「最後一公裡」布局;但這最後一公裡的路崎嶇,陡峭。而達達的上市之路前有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後有《控股外國公司責任法》的提案迫切緊逼,可謂前路坎坷。

寫在最後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內有阿里,美團緊逼,外有瑞幸事件及法案陰霾。四面楚歌之下,達達逆境上市究竟是欲速不達抑或使命必達?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達達巨虧50億上市:營收全靠「爸爸」 賺錢還很遙遠
    原標題:達達巨虧50億上市:營收全靠「爸爸」,賺錢還很遙遠來源:虎嗅網即時配送三巨頭之一的達達集團(下稱達達),昨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確定發行價為16美元/ADS(美國存託股票)。如果全額行使「綠鞋機制」,達達集團IPO募資規模約在3.68億美元,約合26.1億元。在中概股齊齊準備回歸的當下,達達選擇赴美上市並不是一個好時機。上市當天的開局就不太順利,開盤價18.30美元較發行價16美元高開14.3%,但隨後大幅跳水跌破發行價觸及15.24美元,跌幅一度達到20%。截至收盤,達達報收15.99美元/股,市值34.97億美元。
  • 一半營收來自京東 達達擬赴美上市「叫陣」美團蜂鳥
    達達集團以達達快送(本地即時配送平臺)和京東到家(本地即時零售平臺)兩大業務構成。達達集團於2014年在上海成立,2015年6月完成DST領投,紅杉與景林跟投的C輪融資,同年9月完成由DST和紅杉資本領投的D輪融資;2016年4月,達達與京東到家合併,獲得京東2億美元投資,同年10月,獲得來自沃爾瑪5000萬美元投資;2018年8月,完成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由沃爾瑪、京東分別增持約3.2億美元、1.8億美元。
  • 獨家|京東旗下達達集團赴美IPO 計劃募資超5億美元
    【財新網】(記者 原瑞陽 包志明)京東旗下到家業務板塊籌備IPO近一年終於赴美遞交招股書。5月12日,達達集團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文件,上市代號DADA。如果達達集團成功上市,將成為第一個以眾包即時配送為主要業務的上市公司。
  • 達達赴美上市,京東落子即時零售
    達達的破發,恐怕還是要歸咎於自身財務狀況未達市場預期。根據達達的招股說明書,其營業收入增長迅速,2017至2019年年複合增長率接近60%。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營收同比增長率更是高達109.1%。
  • 達達集團三季度營收13.02億元 達達快送日配送單量突破1000萬
    來源:TechWeb原標題:達達集團三季度營收13.02億元 達達快送日配送單量突破1000萬 11月20日消息,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平臺達達集團今天發布了其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2020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業績
  • 達達集團發布第二季度財報:營收13.23億元
    北京時間8月25日,達達集團(納斯達克股票代碼:DADA)發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這也是達達集團上市後發布的首份財報。財報數據顯示,營收、覆蓋城市數、活躍用戶數等核心指標均增長強勁。集團旗下京東到家、達達快送在即時零售與物流上的戰略協同持續拉動運營效率的提升,達達集團的商業模式的優勢得到進一步增強。
  • 營收大增成Q2財報關鍵詞,飛輪效應成達達集團業績增長驅動力
    作為即時零售第一股,達達集團(下文簡稱達達)於8月25日對外發布上市後的首份財報。上市後的首份成績單,達達表現究竟如何?財報顯示,達達二季度營收為13.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3.1%,超過彭博預期。對比之前幾個季度的增速來看,這也是達達連續3個季度保持超90%同比增速。
  • 營收大增效率提升,到家風口中達達集團做對了什麼?
    本季財報發布前,多家投行對達達做出了樂觀預估:大和證券首次覆蓋達達集團,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40美元;New Street Research首次覆蓋達達集團,增速可期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40美元;高盛給予買入評級,提升目標價至36美元;
  • 達達集團Q3營收13億元同比增85.5%,快送平臺配送10億單
    來源:藍鯨財經藍鯨TMT頻道11月20日訊,達達集團今日公布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當期營收同比增長85.5%至13.02億元,其中達達快送平臺營收同比增長81.3%至7.19億元,京東到家平臺營收同比增長91%至5.83億元。
  • 達達集團三季報超預期背後:微距電商崛起 下沉策略拓展藍海市場
    而在零售商合作方面,京東到家已與近2/3連鎖商超百強達成合作。目前,沃爾瑪在全國的所有400多家大賣場及社區門店已全面上線京東到家,成為首家實現實體門店100%「觸電」京東到家的零售商超。超市是整個中國線下零售的單一最大品類,且超市最複雜。當你把超市整明白、搞清楚的時候,其它的行業都是勢如破竹的。合併之後的達達集團成為了全行業唯一一家不碰貨的平臺。正是因為我們秉持這樣的原則,我們對零售商夥伴有效賦能,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 達達遞交招股書:單季營收11億 京東紅杉DST為重要股東
    原標題:達達遞交招股書:單季營收11億京東紅杉DST為重要股東雷帝網雷建平5月13日報導達達集團今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遞交F-1招股文件,計劃以「DADA」為證券代碼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鎖定即時零售第一股。達達集團用作「佔位符」的暫定募資規模為1億美元。
  • 零售物流雙桅啟航 達達集團(DADA.US)全面賦能線下商超
    2017-19年營收CAGR達60%,1-3Q20京東到家(三方超市到家O2O平臺)/達達快送(同城即配平臺)營收佔比42%/58%,在超市到家與三方同城配送市場市佔率均達24%,均為行業第一。市場認為超市到家受社區團購衝擊,行業空間有限,我們認為同城零售的潛在規模超十萬億元,消費需求分級明顯,京東到家在追求多快好的消費者中存在大的滲透空間。另外,市場或忽視了達達快送的潛在規模與盈利能力。   潛在催化劑:市場下沉超預期;高客單價單品銷量超預期增長。
  • 零售物流雙桅啟航,達達集團(DADA.US)全面賦能線下商超
    2017-19年營收CAGR達60%,1-3Q20京東到家(三方超市到家O2O平臺)/達達快送(同城即配平臺)營收佔比42%/58%,在超市到家與三方同城配送市場市佔率均達24%,均為行業第一。市場認為超市到家受社區團購衝擊,行業空間有限,我們認為同城零售的潛在規模超十萬億元,消費需求分級明顯,京東到家在追求多快好的消費者中存在大的滲透空間。另外,市場或忽視了達達快送的潛在規模與盈利能力。潛在催化劑:市場下沉超預期;高客單價單品銷量超預期增長。
  • 達達集團(DADA.US)Q3財報公布後股價飆漲超30%,市值逼近百億美金
    北京時間11月20日,達達集團(DADA.US)再度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財報顯示,2020Q3達達集團實現總營收13.0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85.5%;其中,達達快送與京東到家的營收同比增速均超過80%以上;且同比大幅減虧。由於業績大超市場預期,在財報公布之後,達達集團的股價迅速躥升,收盤大漲超30%,市值逼近百億美元。
  • 順豐試水團餐外賣,達達赴美提交IPO招股書,未來「同城為王」?
    商超市場:在需求端即消費者看來,即時物流為其實現了線下商超產品的預訂即時送到家中,商品需求的即時性得到滿足;在供給端即線下商超看來,即時物流的存在為其擴大了3-5公裡的消費半徑,而這意味著更多的潛在消費人群。(3)傳統同城物流:散單+落地配需求。傳統的同城快遞主要承接同城跑腿、個人散單業務,或者作為電商快遞末端配送的補充,體量小且訂單來源不穩定。
  • 達達集團赴美IPO:一季度收入同比增109% 或成即時零售第一股
    原標題:達達集團赴美IPO:一季度收入同比增109% 或成即時零售第一股   北京時間5月13日凌晨,
  • 達達的「遠憂」
    毋庸置疑,在新冠疫情黑天鵝,以及高頻剛需的生鮮食雜消費場景下,各家平臺將生鮮電商視為必爭之地,身處中間環節的即時配送也被推上風口浪尖,達達趕上了紅利窗口。但超預期的業績背後,達達依然暗潮湧動。外賣戰爭愈演愈烈,運力建設跟不上激增的訂單數,達達日均配送單量超過60萬;最高峰時,達達10餘人的創業團隊全部上陣,蒯佳祺前後也接過40多單,他專挑颳風下雨時沒人願意接的單。不過,好日子過多了,壞日子就來了。
  • 達達沒有傲嬌的資本
    我總結,達達集團主要面臨兩大挑戰:一、難以撕去的「京東系」標籤地球人都知道,京東與達達集團關係親密,到底親密到何種程度,我列四個實錘你們感受下:一、上市前京東持有達達集團51.4%的股份,為第一大股東,公司董事會中京東高管佔據三席,包括京東零售CEO徐雷、京東物流CEO王振輝,以及即將接任京東
  • 得商超者得天下,所以達達集團上市了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達達還被貼上了京東系的標籤。很多媒體也指出,來自京東的收入佔到了達達集團收入的一半。但是本質上,達達集團上市,和這兩年京東到家業務的迅速發展分不開。恰恰是線下實體零售的數位化改造和全渠道發展,使得京東到家業務的價值才凸顯出來。
  • 從達達上市,一窺豐巢、美團「最後一公裡」血虧足跡
    達達董事會七名成員中,京東佔三席,分別是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京東物流集團CEO王振輝、京東零售集團CFO許冉。可以看出,京東在達達集團的股權和席位上佔有絕對地位。京東和達達為何走到一起?京東到家業務迅速發展,但是商超自營配送會出現資源閒置的情況,配送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