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從溫州走出的女作家,琦君是繞不過去的一位,她被認為是一位與冰心齊名的一流散文家,小說《橘子紅了》曾被改編為電視劇,引起熱烈反響。
其實,琦君的父親潘鑑宗,也是那個時代值得一書的名人——
他在北洋政府時期曾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領上將軍銜,曾領兵討伐張勳復闢、出省援助粵軍,對浙江政壇的走向產生過影響。
◎潘鑑宗,陸軍上校參謀軍官時期
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
作為溫州旅杭同鄉會發起人,連任第一屆至第三屆正會長;
參與創辦東甌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甌海醫院,發起修復景德寺,資助光緒《永嘉縣誌》補刻本,與黃溯初、呂文起、吳璧華、楊雨農等近代慈善名人密切合作,為溫州近代化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資創辦廟後小學(鑑宗小學),大大改善家鄉及附近縣份貧苦人家的上學條件;
他生平購藏了不少書籍,自號藏書樓為「養生寄廬」,後來5637冊書籍被捐贈給籀園圖書館(今溫州圖書館)。
◎琦君
當然,教養潘希珍(琦君)長大成材,或許可視為潘鑑宗生平最出色的成就。
瞿溪老街走出的陸軍上將
甌海瞿溪老街,在近代溫州是個藏龍臥虎、人傑地靈的地方。
曾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的潘鑑宗,就是從這裡走出的名人之一。
潘鑑宗(1882-1938),名國綱,永嘉縣林垟廟後(今屬甌海澤雅)人。潘鑑宗少時家貧,21歲考中秀才,由於鄉紳張玉書等人的鼓勵與資助,棄文習武,考入福建武備學堂。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內的尚武堂
提起近代中國的軍校,黃埔軍校幾乎無人不曉,但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卻是另一個軍校的學生,它就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陳誠、白崇禧、張治中、葉挺、傅作義、薛嶽、李濟深、鄧演達、孫傳芳、吳佩孚、蔡廷鍇、蔣光鼐、顧祝同……這些軍界名人,都在這所學校的校友名單上。
1910年,潘鑑宗被保送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三期。
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當年7月,經陸軍部批准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內的井亭
民國元年,潘鑑宗復入陸軍大學,成為段祺瑞的得意門生。1913年春畢業後,他被段祺瑞委派為陸軍部中校參謀,段祺瑞繕交親筆信,派親信副官和衛隊與潘鑑宗一同南下。
潘鑑宗很快擔任了浙江督署上校參謀,並一路當到了第六師參謀長。1915年第六師改稱浙江陸軍第一師,潘鑑宗仍任參謀長。其間,潘鑑宗還曾奉派出洋考察軍政。
這段時間,潘鑑宗參與浙江軍政事務,不僅主持制訂及合作修正《軍士上等兵教育指針》等多部規章或教程,且參與討論治理浙江計劃、因應國體變更問題、調節督軍呂公望與省會警察廳長夏超之間的矛盾。
1917年7月張勳復闢,潘鑑宗擔任「討逆軍支隊長」,次年還曾出省援助粵軍。
1919年春,潘鑑宗出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並晉級中將。1924年秋,「齊盧戰爭」爆發,戰爭的主角是江蘇督軍齊燮元和浙江都督盧永祥。盧永祥派郝國璽防守溫州,並以浙江一、二兩師的主力,集結於溫州附近,歸師長潘鑑宗指揮。這場大戰造成衢州、處州大部損失嚴重,惟溫州在呂文起(渭英)等鄉賢的斡旋之下,倖免於此次兵災。後來盧永祥戰敗下野,最後遠遁日本,潘鑑宗也通電下野。
1925年,段祺瑞執政,潘鑑宗被「召赴北京,加上將銜,列席善後會議,既為執政府參議」。民國丙寅(1926年),從北京返回溫州,次年遷居杭州。
◎蔣介石題「我思故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潘鑑宗由杭州攜眷返鄉避亂,次年病逝在瞿溪潘宅。
潘鑑宗去世後,蔣介石題「我思故人」致哀,並曾寫輓聯:「大將令終天所靳,急流勇退古稱難」。他生平的藏書字畫,身後由琦君經手或其他親屬出面,分贈杭州浙江大學與溫州籀園圖書館。
◎《浙甌日報》當時的報導。王長明供圖
熱心公益,為溫州近代化事業貢獻良多
在女兒琦君的筆下,「父親生平有有兩位最知己的好友,一位楊雨農伯伯,一位劉景晨伯伯。」楊雨農曾任溫州商會會長,是民國時期溫州著名的實業家與慈善家,劉景晨是永嘉知名耆宿,在當時很有影響力。
潘鑑宗非常熱心公益事業。在杭州,他作為溫州旅杭同鄉會發起人,歷任第一屆至第三屆正會長,第四屆、第五屆名譽會長,溫州旅滬同鄉會名譽會董,溫處旅杭同鄉聯合會副幹事長。為購置溫州旅杭同鄉會會館,潘鑑宗不僅出資最多(第一次四千大洋),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且為爭取安徽省發還蕪湖米局向溫商附收的關稅,與林大同謁見省長沈金鑑,懇請省政府出面與北京稅務處交涉。經過不懈努力,這筆關稅最後得以返還,溫籍米商感動之餘將其中八成稅金共一萬一千一百多元捐贈同鄉會,為購置會館打下堅實基礎。此後,為保證同鄉會的有效運轉,潘鑑宗以他的聲望與財力繼續給予支持。
在家鄉,他參與創辦東甌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甌海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的前身)。甌海醫院首任院長楊玉生,正是浙江陸軍第一師軍醫正出身。普華電燈公司改組之後,潘鑑宗出任董事。潘鑑宗與黃溯初、呂渭英、吳璧華、楊雨農等當時溫州非常有影響力的實業家、慈善家等各界人士密切合作,造福鄉梓,為溫州近代化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潘鑑宗熱心文化和教育事業,出資創辦廟後小學(鑑宗小學),對學生免費提供食宿,大大改善家鄉及附近縣份貧苦人家的上學條件。他還資助光緒《永嘉縣誌》補刻本。民國十一年(1923),潘鑑宗於在家鄉建造中式大莊園——潘宅莊園。五十年代,這裡被擴建為瞿溪中學。如今,這裡是三溪中學和琦君故居所在地。
◎潘宅養心寄廬旁琦君筆下的玉蘭樹
他不僅出資修建飛霞橋,而且為家鄉紙農著想,修造瞿溪至林垟、廟後、藤橋等地山路五條,石板橋兩座,路亭三座。
1925年,潘鑑宗出資重修甌海郭溪的景德寺。1927年,弘一大師曾在景德寺住了一年左右。1949年,景德寺成為溫州和平解放談判所在地。1949年5月,浙南遊擊縱隊代表與當時國民黨守軍二00師師長第五區(溫州)專員,保安司令葉芳的代表選擇在這裡進行談判,達成「葉芳率部起義、和平解放溫州的協議」,使溫州這座東甌古城避免了血肉之災。景德寺現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教養琦君長大成材
琦君1歲時生父病故,4歲時生母病亡,自小由伯父潘鑑宗領養。在琦君的作品裡凡是提到的「爸爸」和「媽媽」,指的就是伯父和伯母。
她的散文裡,「母親」是著墨最多的一個人物,溫和善良、勤勞儉樸、寬容慈悲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琦君童年生活的瞿溪潘宅
而父親則是一位儒將,既是嚴父,又是慈父。琦君在散文《父親》中寫道,父親儘管在病榻上,「常口授《左傳》、《史記》、《通鑑》等書,要我不僅記憶史實,更要體會其義理精神,並勉我背誦《論孟》、《傳習錄》、《日知錄》,可以終生受用不盡。《曾國藩家書》與《飲冰室文集》亦要熟讀。」琦君寫到父親對她的影響:「父親的教誨,使我於後來多年的流離顛沛中,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撐我,不至顛僕。」
潘鑑宗與夏承燾、劉景晨等文人名士交往,也為琦君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氛圍。琦君是「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最得意的高足之一。夏承燾早年在瞿溪執教時,就與潘鑑宗是朋友。他曾在詩中提及:「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學語時。」中學畢業後,琦君進入之江大學,成為夏承燾的學生。而潘鑑宗的知己好友劉景晨則善詩文書畫金石,繪畫尤長於畫梅。琦君也愛吟詠梅花,作品中多處寫到梅花意象,還曾寫過小說《梅花的蹤跡》。
◎恩師夏承燾贈予琦君的詩
值得一提的是,潘鑑宗有個堂弟叫潘國寶,是臺灣著名歌手潘安邦的爺爺。潘安邦曾經唱紅過《外婆的澎湖灣》、《鄉間小路》等歌曲,風靡一時。
1948年,潘國寶的長子潘長坤隨國民黨軍隊退至臺灣,後升至少將。潘長坤的長子就是潘安邦,他演唱的許多歌曲走紅內地,2005年他隨《歡樂中國行》來到溫州,用現學的溫州話稱「我是溫州人」。
參考資料:
《歷代人物與溫州》潘長庚 主編
《潘鑑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題記》 盧禮陽
《留予他年說夢痕 一花一木耐溫存——尋訪琦君筆下的故鄉》文、圖 周吉敏
編輯:湯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