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洋政府時期的陸軍上將,又是琦君筆下的「父親」

2020-12-18 溫州古道

說起從溫州走出的女作家,琦君是繞不過去的一位,她被認為是一位與冰心齊名的一流散文家,小說《橘子紅了》曾被改編為電視劇,引起熱烈反響。

其實,琦君的父親潘鑑宗,也是那個時代值得一書的名人——

他在北洋政府時期曾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領上將軍銜,曾領兵討伐張勳復闢、出省援助粵軍,對浙江政壇的走向產生過影響。

◎潘鑑宗,陸軍上校參謀軍官時期

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

作為溫州旅杭同鄉會發起人,連任第一屆至第三屆正會長;

參與創辦東甌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甌海醫院,發起修復景德寺,資助光緒《永嘉縣誌》補刻本,與黃溯初、呂文起、吳璧華、楊雨農等近代慈善名人密切合作,為溫州近代化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資創辦廟後小學(鑑宗小學),大大改善家鄉及附近縣份貧苦人家的上學條件;

他生平購藏了不少書籍,自號藏書樓為「養生寄廬」,後來5637冊書籍被捐贈給籀園圖書館(今溫州圖書館)。

◎琦君

當然,教養潘希珍(琦君)長大成材,或許可視為潘鑑宗生平最出色的成就。

瞿溪老街走出的陸軍上將

甌海瞿溪老街,在近代溫州是個藏龍臥虎、人傑地靈的地方。

曾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的潘鑑宗,就是從這裡走出的名人之一。

潘鑑宗(1882-1938),名國綱,永嘉縣林垟廟後(今屬甌海澤雅)人。潘鑑宗少時家貧,21歲考中秀才,由於鄉紳張玉書等人的鼓勵與資助,棄文習武,考入福建武備學堂。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內的尚武堂

提起近代中國的軍校,黃埔軍校幾乎無人不曉,但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卻是另一個軍校的學生,它就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陳誠、白崇禧、張治中、葉挺、傅作義、薛嶽、李濟深、鄧演達、孫傳芳、吳佩孚、蔡廷鍇、蔣光鼐、顧祝同……這些軍界名人,都在這所學校的校友名單上。

1910年,潘鑑宗被保送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第三期。

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當年7月,經陸軍部批准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內的井亭

民國元年,潘鑑宗復入陸軍大學,成為段祺瑞的得意門生。1913年春畢業後,他被段祺瑞委派為陸軍部中校參謀,段祺瑞繕交親筆信,派親信副官和衛隊與潘鑑宗一同南下。

潘鑑宗很快擔任了浙江督署上校參謀,並一路當到了第六師參謀長。1915年第六師改稱浙江陸軍第一師,潘鑑宗仍任參謀長。其間,潘鑑宗還曾奉派出洋考察軍政。

這段時間,潘鑑宗參與浙江軍政事務,不僅主持制訂及合作修正《軍士上等兵教育指針》等多部規章或教程,且參與討論治理浙江計劃、因應國體變更問題、調節督軍呂公望與省會警察廳長夏超之間的矛盾。

1917年7月張勳復闢,潘鑑宗擔任「討逆軍支隊長」,次年還曾出省援助粵軍。

1919年春,潘鑑宗出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並晉級中將。1924年秋,「齊盧戰爭」爆發,戰爭的主角是江蘇督軍齊燮元和浙江都督盧永祥。盧永祥派郝國璽防守溫州,並以浙江一、二兩師的主力,集結於溫州附近,歸師長潘鑑宗指揮。這場大戰造成衢州、處州大部損失嚴重,惟溫州在呂文起(渭英)等鄉賢的斡旋之下,倖免於此次兵災。後來盧永祥戰敗下野,最後遠遁日本,潘鑑宗也通電下野。

1925年,段祺瑞執政,潘鑑宗被「召赴北京,加上將銜,列席善後會議,既為執政府參議」。民國丙寅(1926年),從北京返回溫州,次年遷居杭州。

◎蔣介石題「我思故人」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潘鑑宗由杭州攜眷返鄉避亂,次年病逝在瞿溪潘宅。

潘鑑宗去世後,蔣介石題「我思故人」致哀,並曾寫輓聯:「大將令終天所靳,急流勇退古稱難」。他生平的藏書字畫,身後由琦君經手或其他親屬出面,分贈杭州浙江大學與溫州籀園圖書館。

◎《浙甌日報》當時的報導。王長明供圖

熱心公益,為溫州近代化事業貢獻良多

在女兒琦君的筆下,「父親生平有有兩位最知己的好友,一位楊雨農伯伯,一位劉景晨伯伯。」楊雨農曾任溫州商會會長,是民國時期溫州著名的實業家與慈善家,劉景晨是永嘉知名耆宿,在當時很有影響力。

潘鑑宗非常熱心公益事業。在杭州,他作為溫州旅杭同鄉會發起人,歷任第一屆至第三屆正會長,第四屆、第五屆名譽會長,溫州旅滬同鄉會名譽會董,溫處旅杭同鄉聯合會副幹事長。為購置溫州旅杭同鄉會會館,潘鑑宗不僅出資最多(第一次四千大洋),在當時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且為爭取安徽省發還蕪湖米局向溫商附收的關稅,與林大同謁見省長沈金鑑,懇請省政府出面與北京稅務處交涉。經過不懈努力,這筆關稅最後得以返還,溫籍米商感動之餘將其中八成稅金共一萬一千一百多元捐贈同鄉會,為購置會館打下堅實基礎。此後,為保證同鄉會的有效運轉,潘鑑宗以他的聲望與財力繼續給予支持。

在家鄉,他參與創辦東甌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甌海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的前身)。甌海醫院首任院長楊玉生,正是浙江陸軍第一師軍醫正出身。普華電燈公司改組之後,潘鑑宗出任董事。潘鑑宗與黃溯初、呂渭英、吳璧華、楊雨農等當時溫州非常有影響力的實業家、慈善家等各界人士密切合作,造福鄉梓,為溫州近代化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潘鑑宗熱心文化和教育事業,出資創辦廟後小學(鑑宗小學),對學生免費提供食宿,大大改善家鄉及附近縣份貧苦人家的上學條件。他還資助光緒《永嘉縣誌》補刻本。民國十一年(1923),潘鑑宗於在家鄉建造中式大莊園——潘宅莊園。五十年代,這裡被擴建為瞿溪中學。如今,這裡是三溪中學和琦君故居所在地。

◎潘宅養心寄廬旁琦君筆下的玉蘭樹

他不僅出資修建飛霞橋,而且為家鄉紙農著想,修造瞿溪至林垟、廟後、藤橋等地山路五條,石板橋兩座,路亭三座。

1925年,潘鑑宗出資重修甌海郭溪的景德寺。1927年,弘一大師曾在景德寺住了一年左右。1949年,景德寺成為溫州和平解放談判所在地。1949年5月,浙南遊擊縱隊代表與當時國民黨守軍二00師師長第五區(溫州)專員,保安司令葉芳的代表選擇在這裡進行談判,達成「葉芳率部起義、和平解放溫州的協議」,使溫州這座東甌古城避免了血肉之災。景德寺現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教養琦君長大成材

琦君1歲時生父病故,4歲時生母病亡,自小由伯父潘鑑宗領養。在琦君的作品裡凡是提到的「爸爸」和「媽媽」,指的就是伯父和伯母。

她的散文裡,「母親」是著墨最多的一個人物,溫和善良、勤勞儉樸、寬容慈悲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琦君童年生活的瞿溪潘宅

而父親則是一位儒將,既是嚴父,又是慈父。琦君在散文《父親》中寫道,父親儘管在病榻上,「常口授《左傳》、《史記》、《通鑑》等書,要我不僅記憶史實,更要體會其義理精神,並勉我背誦《論孟》、《傳習錄》、《日知錄》,可以終生受用不盡。《曾國藩家書》與《飲冰室文集》亦要熟讀。」琦君寫到父親對她的影響:「父親的教誨,使我於後來多年的流離顛沛中,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撐我,不至顛僕。」

潘鑑宗與夏承燾、劉景晨等文人名士交往,也為琦君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氛圍。琦君是「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最得意的高足之一。夏承燾早年在瞿溪執教時,就與潘鑑宗是朋友。他曾在詩中提及:「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學語時。」中學畢業後,琦君進入之江大學,成為夏承燾的學生。而潘鑑宗的知己好友劉景晨則善詩文書畫金石,繪畫尤長於畫梅。琦君也愛吟詠梅花,作品中多處寫到梅花意象,還曾寫過小說《梅花的蹤跡》。

◎恩師夏承燾贈予琦君的詩

值得一提的是,潘鑑宗有個堂弟叫潘國寶,是臺灣著名歌手潘安邦的爺爺。潘安邦曾經唱紅過《外婆的澎湖灣》、《鄉間小路》等歌曲,風靡一時。

1948年,潘國寶的長子潘長坤隨國民黨軍隊退至臺灣,後升至少將。潘長坤的長子就是潘安邦,他演唱的許多歌曲走紅內地,2005年他隨《歡樂中國行》來到溫州,用現學的溫州話稱「我是溫州人」。

參考資料:

《歷代人物與溫州》潘長庚 主編

《潘鑑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題記》 盧禮陽

《留予他年說夢痕 一花一木耐溫存——尋訪琦君筆下的故鄉》文、圖 周吉敏

編輯:湯琰琰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混成旅:是北洋時期的產物,隨著北洋軍閥的倒臺而消亡
    混成旅,是軍隊中的一種編制,最初,出現在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中有所謂的「混成旅」,就是由若干個營或團的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甚至輜重兵等組成。最早時,清朝陸軍學的是德國,日本陸軍則先學法國,此後在後學德國,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對軍制改制時,就參考了日本陸軍的編制,以鎮(師)為基本作戰單位,鎮下面有兩個協,協下面有兩個標,標下面是營。1907年,清廷決定仿北洋6鎮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實際上即便到清庭滅亡前,全國也就編了14個鎮,以及18個混成協。
  • 他是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抗戰時拒絕日本拉攏,病逝後被追加上將
    其實,這位人物並不屬於國民政府的要員,反而是死對頭,而這個人便是北洋政府的第39任國務總理、保定軍校的第六任校長——賈德耀。1880年,賈德耀出生於安徽合肥,由於那時正處於清廷最腐敗,頻繁受到列強欺壓的時代,所以在他心中從小就有興國強軍的抱負。
  • 北洋軍閥二十四上將
    1895年應袁世凱之邀加入北洋集團,任右翼翼長兼步兵第一營統帶。1898年改為武衛左軍(北洋五大軍隊之一)。1899年任武衛左右軍統領,1900年調入北京統領禁衛軍。1912年12月15日補授陸軍上將。1914年6月30日特昭武上將軍。1922年病逝。
  • 北洋政府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叫北洋政府?北洋的意義
    大家好啊,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北洋,北洋時期王府井大街曾經就改名叫莫裡遜大街,後來我隨之就查了一下,這個莫裡遜是誰呢?是英國一記者,給袁世凱做了皇帝這是幫了特別大的忙,袁世凱就特別感謝,出於感激呢,就把原來這個王府井大街原來叫王府大街改名叫莫理遜。
  • 戰績就是政績的北洋政府時代:帶軍隊打仗去上任,邊搶地盤邊升官
    北洋政府時期省級軍政長官的稱謂出現過頻繁的變換,最初在辛亥革命後各省紛紛設立都督府,以都督來總管一省的軍政和民政事務。但是不久後爆發的「二次革命」,使得實力更強的舊軍閥藉助戰爭之便,取代資產階級革命派佔據了各省的都督之位,而軍閥們的大規模武力上位則使得各地的割據形勢日益嚴峻起來。
  •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三大軍閥代表人物都有誰,各大軍閥結局如何?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三大軍閥代表人物都有誰,各大軍閥結局如何?從1912年到1928年的這十多年年,我們習慣性地將其稱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也叫北洋政府。作為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主要是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佔主導地位的政府組織。由於在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去世後,沒人有足夠的能力去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導致不少軍閥以省割據,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勢力,政府當時的所有權力都由最強的軍閥掌控。
  • 他曾是國軍獨一無二的一級上將,不願打內戰回家種地,後官至省級
    1935年的時候國民党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授銜,當時有一個軍銜的級別叫一級上將,就相當於是我軍的元帥,一共有九個人,其中有八個人都是來自陸軍,只有一個人最為特殊,他是海軍一級上將,他的名字叫陳紹寬。
  • 這位北洋將領,一生三次跳槽,最後跳出個一級上將
    然而在民國史上,有一位北洋將領名叫陳調元,他一生三次跳槽,最後跳出個一級上將,這種跳槽,是屬於是事業有成的。陳調元,河北安新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從軍校畢業後,陳調元就開始他的軍事生涯,當時北洋清軍南下鎮壓反革命,這時的陳調元入伍加入了北洋清軍,當時他的頂頭上司是馮國璋,袁世凱的心腹愛將北洋三傑之一,這也是陳調元軍事生涯中第一個投靠的對象。
  • 北洋時期一代霸主,鼎盛時期手握30萬重兵,但死因至今是個謎?
    不過,他為了混口飯吃,沒有辦法,他也只能是棄文從武了,參加了軍隊,而正是他參加軍營也正是吳佩孚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正是他以後叱吒中國政壇的開端。而在之後,吳秀才之所以能夠成就一方霸業,離不開他身邊的重要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個人就是成了當時的民國八大總統之一的曹錕,當時曹錕是北洋陸軍第三鎮,也就是後來北洋第三師的主要負責人。
  • 民國時期,張作霖的五虎上將都分別是誰,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提起張作霖,大家都知道他是「東北王」,北洋政府的最後掌權者,但鮮有人知的是,張作霖帳下除了有「文官王永江、武將楊宇霆」以及數位結拜兄弟的鼎力相助之外,他還有「五虎將」幫他打天下,而這五人的品行、性情也各有千秋,有的文武雙全、不拘小節,也有的機敏狡詐、城府頗深,甚至還有粗魯放縱、無規矩準則之輩,
  •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內閣成員簡介
    他一介書生,超然政治派別,在這個不良的政治環境裡,他成了派系傾軋的最大受害者。他專攻偵探警察兩門,機智。對維護袁世凱獨裁統治,不遺餘力。司法總長(7月26日就任)蔡元培,浙江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願與袁世凱政府合作而辭職。
  •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中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中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說起永嘉鎮,重慶人知道的很少,即使在「銅梁」,人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很遠」就戛然而止了。事實上,這裡可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最出名的當屬走出一門兩將的郭氏家族。
  • 先大棒後甜棗,北洋政府時期,沙俄對中國的策略,令人悲憤
    北洋政府時期,俄國資本主義已經過渡到壟斷階段。儘管如此,俄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的限制。例如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增強了俄國對土地的依賴性,但不利的氣候條件又降低了俄國土地的可利用性。此外,工業的迅速發展也增強了俄國對林礦資源的需求,在此背景之下,俄國加速了對外掠奪土地及資源的進程。
  • 北洋軍閥割據時期,誰的實力最強?張作霖的奉系只能排第二
    隨著袁世凱去世,無人具備足夠的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北洋軍中各大掌權者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起各自的勢力範圍,北洋軍閥分裂為奉系、皖系、直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控制了皖、浙、閩、魯、陝等地;直系的馮國璋則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蘇、贛、鄂、直隸等地;奉系的張作霖則以日本人為靠山,控制了東三省。
  • 清帝遜位後,統治中國17年的政府,為何被稱之為「北洋政府」?
    1912年,清帝溥儀遜位,袁世凱上臺執政,直到1928年張作霖退到東北,預示北洋時期的結束,這一段時間,稱之為北洋政府時期。當時的錢幣,現在大家都說:袁大頭。其實北洋政府,是袁世凱建立的,他是開創人,袁世凱擔任過清政府的「北洋通商大臣」一職,他搞洋務運動,培養新軍,這支軍隊優於是袁世凱的北洋通商大臣主管,所以這支部隊就稱之為北洋軍。1916年,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當年6月袁世凱病死,象徵著袁世凱統治完結。
  • 清廷北洋軍事的發展:北洋軍隊的發展
    1895-1899 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是以袁氏為首的北洋六鎮形成的胚胎期,後來追隨袁氏的許多軍隊頭目,如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錕、盧永祥、段芝貴、張勳、倪嗣衝等都是這個時期參與到北洋新軍的編練,並成為袁世凱在軍事上的骨幹成員,無形中形成一個小站集團。
  • 民國17位一級上將中,有兩位並非是國軍將領,為何也能享受此榮譽
    這17位都是國軍的高級將領,如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誠,白崇禧這10人為陸軍一級上將,後來又授予陳紹寬為海軍一級上將,剩下的都是國軍將領死後被追贈的一級上將的如四川王劉湘,宋哲元,陳調元等人。
  • 盤點美軍的五星上將,僅有9名,始於二戰時期,六星上將並不存在
    在軍事學術界,一般認為美軍的五星上將是二戰時期設立的軍銜,從二戰至今僅有9名5星上將。那麼,這9名美軍最高軍銜獲得者都是誰呢?我們今天就來進行盤點。
  • 北洋新軍:亂世梟雄的淵藪
    所以,由榮祿兼管在京師附近駐紮的「甘軍」、「武毅軍」和「新建陸軍」,當時統稱為「北洋三軍」。 「北洋軍」之稱即始於此。 戊戌政變後,榮祿登上了個人權勢的頂峰。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北洋三軍」改編成「武衛軍」。 榮祿的「武衛軍」分前、後、左、右、中五個軍。
  • 北洋政府時期,在維護領土完整上,有哪些可圈可點的貢獻?
    以前上學的時候就常聽到老師講北洋政府統治的17年是中國最黑暗的一段時期,袁世凱實乃竊國大盜,籤訂《二十一條》,出賣國家利益!籤訂《二十一條》袁世凱之後各軍閥勾結洋人,為爭奪中央政權大打出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