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中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說起永嘉鎮,重慶人知道的很少,即使在「銅梁」,人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很遠」就戛然而止了。事實上,這裡可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最出名的當屬走出一門兩將的郭氏家族。
郭家以前姓文而不姓郭,是中原名門望族,祖上文治先為洛陽總兵,但不知何故,家族中落,移居永嘉紮根,改名姓郭,成了郭文治。郭家雖家道衰落,卻世代重教,雖然行伍出身,卻鼓勵尚文,雖然隱居山林,卻鼓勵族人放眼外界,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科舉成名。
至今古鎮老人都清晰記得郭家傳統,但凡族內青年好學,總不遺餘力供其讀書,送到外界長見識。不過即使這樣,卻依然沒有改變家族的宿命,將門之後必出將星,在長達幾百年的歷史裡,郭家並沒能通過科舉走出竹林深處,卻殺出兩員名將,在華夏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敢死將軍」郭汝棟
郭汝棟算得上是同盟會和蜀軍鬧草命的早期骨幹,一直幹到國民政府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他師從張培爵,出道「炸彈隊」,因為敢死敢拼,備受器重,從重慶到成都一直追隨張培爵左右,最後進入號稱川軍將領搖籃的學堂深造。
畢業後,從劉存厚部的工兵營排長開始川軍生涯,因為精明強幹,連升連、營、團長,勇猛霸氣遠近聞名,特別是在1925年楊森發起的「統一全川」戰鬥中,郭汝棟接連打敗劉文輝部,名氣、實力大增。
1926年,郭汝棟率部駐守涪陵,此地煙鹽稅收豐厚,憑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實力,他自委官吏、攤派賦稅,擁兵自重,人稱「涪陵王」。
抗戰爆發後,他的血性再次激發,身為國民黨旁系,主動請纓作戰,從貴州徒步行軍翻山越嶺,不遠千裡馳援淞滬會戰,戰鬥中雖傷亡慘重,但寸土必爭。在八年抗戰中,郭汝棟的這支部隊參加了反攻南昌、上高之戰、奇襲紹興等大小戰役,戰功頗豐。
抗戰勝利後,他遷居成都,1946年7月晉升陸軍上將並退役。1949年12月在成都迎接解放,1952年去世。
「傳奇將軍」郭汝瑰
郭汝瑰是郭汝棟的堂弟,他的人生經歷更為豐富而傳奇。
他曾出任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中將廳長、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第二十二兵團司令等要職;他曾將國民黨軍的絕密作戰計劃發往延安,為我軍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軍事情報;他曾率領一萬三千餘國民黨官兵起義,為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1919年,郭汝瑰隨父親前往成都,進入省城讀書,1925年高中結業後,他在堂兄郭汝棟的建議下前往黃埔軍校讀書,當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黃埔軍校的政治教官多為共產黨員,郭汝瑰深受影響。
1931年,郭汝瑰前往上海,要求報考中國陸軍大學,繼續深造,幾經周折,終於考入陸軍大學第10期學習。1936年西安事變後,蔣被迫同意聯共抗日,郭汝瑰見報效祖國的時間已到,在他人推薦下進入陳誠部十四師擔任參謀長。
抗戰全面爆發後,他隨同參加華北抗戰,因臨時變故,他代理第四十二旅旅長,在上海郊區和日軍浴血奮戰,反覆衝殺七天七夜,陣地仍未丟失,從此成為聞名全軍的戰將,被任命為陳誠嫡系部隊五十四軍軍長,此後備受賞識,成為蔣心目中的「軍界精英」,並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郭汝瑰進入國民黨上層,有和軍政要員直接接觸的機會,親眼目睹「各方面已腐敗透頂」、「不足以擔當救國救民之大任」,於是漸行漸遠,千方百計希望和中共恢復聯繫。
從1945年5月與中共建立聯繫開始,此後4年,至1949年12月領導國民黨第72軍在四川宜賓起義為止,郭汝瑰冒著生命危險,累計向中共提供了100多次核心軍事情報,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一份特殊的貢獻。
建國後,在仍需保密的情況下,並未公開郭汝瑰的身份,55年授銜時,僅授校級軍銜,但享受副兵團級待遇。1997年10月,郭汝瑰在送愛女途中意外發生車禍逝世,享年90歲。這位經歷曲折的軍事家,實在是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