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負責評級授銜,卻把自己的正兵團級降為副兵團級,上將降為中將

2020-12-10 大麗歷史說

說起1955年授銜,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可謂是一場軍人的「盛宴」,畢竟出生入死幾十年,終於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刻。軍銜作為一種榮耀,平心而論,大家都想高點比較好,比如段蘇權和鍾偉,就覺得自己應該由少晉中。但也有部分高風亮節之人,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讓銜,徐立清就是其中一位,他曾負責評級授銜工作,卻主動把自己的正兵團級降為副兵團級,上將降為中將。

徐立清,1910年出生,是安徽省金寨縣人。他早年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作戰、長徵、西路軍西徵,歷任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和紅四方面軍衛生部政委等職務。

抗戰爆發後,徐立清先是在八路軍129師任職,後又調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為保衛陝甘寧邊區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徐立清擔任西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協助彭老總指揮了著名的延安保衛戰、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和蟠龍戰役等等。在後來的進軍新疆中,徐立清又被任命為一野第一兵團政委,他認真執行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團結。

建國後,徐立清調任總幹部副部長,主要分管全軍幹部任免和組織調配工作。在1951年,中央決定對全軍幹部進行評級,徐立清負責具體執行。眾所周知,評級關乎今後的各種待遇和軍銜的高低,因此不少人找到徐立清,想要高定一點。面對這些困擾,徐立清主動把自己的正兵團級降為副兵團級,其他人看到這樣後,自然也不再來攀交情了。但彭老總卻堅持要按條件辦,最終在定級報告書上將徐立清改為正兵團級別。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評定軍銜,作為總幹部副部長,徐立清也參與到授銜的工作當中。本來按照條件,正兵團級別一般授予開國上將,徐立清曾經擔任一野第一兵團政委,資歷和戰功都不低,授上將是理所當然的。但徐立清看到自己是上將後,卻坐不住了,幾次三番要求降為中將。

原來,當時有很多幹部覺得自己軍銜低了,鬧得很兇,徐立清認為自己帶頭低授,有利於做其他同志的工作。上級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最後成全了他。1955年授銜,徐立清被授予開國中將。此後不久,他又主動請求轉業回地方或者擔任省軍區某個副職,為百姓群眾幹點力所能及之事。不得不說,老一輩革命家的高風亮節,實在是令人敬佩不已。

相關焦點

  • 授銜時,這六位副兵團級將領原本要授予上將,卻為何只授中將少將
    在最早擬定的上將名單中,李天煥、程世才、莫文驊、郭化若、廖漢生、賀晉年六位副兵團級幹部都是位列上將之中的,但最終卻都被授予了中將和少將,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組織上對授銜名單所做的調整。在最初的預授名單中,張宗遜、周純全、蕭克、王震、宋任窮五位同志都是位列大將名單中的,後來,大將的名單調整為十人,正式確立了十大大將後,這五位將領就從原先的大將降為了上將,而上將名單也就相應的要做調整了。最先被調整出名單的是李天煥、程世才、莫文驊、郭化若和賀晉年。我們來看看這五位的資歷,李天煥在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初組建時是副政委,當時擔任政委的是李井泉。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然而解放戰爭中的我軍各兵團司令,建國後多授予上將軍銜,有的甚至是大將;而對應的國民黨軍兵團司令,全部都是中將。為什麼會有這種級別差異呢? 從兵團數量就能看出,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總兵力突破了500萬人,除地方部隊外,一線野戰兵團只編成了19個,兵團數量竟然比兵力對比已處於下風的國民黨軍還少。原因很簡單:解放軍一個兵團的官兵數量要遠遠高於國軍的平均水平。以下舉幾個例子。1948年後國軍組成的兵力最多的兵團為華中剿總的黃維第12兵團和東北剿總廖耀湘第9兵團,總人數分別在12萬人左右。
  • 同級別最低都是上將,他卻一定要中將軍銜,元帥出面都沒勸住
    不過其中也有不少人被低授的,比如開國少將賀晉年,他在授銜的時候,擔任的是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被評為副兵團級幹部,最後卻被授予少將軍銜,他也是唯一一個副兵團級的少將。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將軍,他本已經被定為上將軍銜,但是他卻主動提出要退出上將之列,因為他的這個舉動,驚動了彭老總等人,但是最終他沒有聽彭老總等人的勸說,堅持要求降銜,最終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 華野「葉王陶」,為何王、陶為中將,金門失敗的葉飛為上將?
    到了1955年解放軍大授銜,王必成、陶勇被授予中將軍銜,而葉飛被授予上將軍銜。三人中,王必成出生於1912年,陶勇出生於1913年,葉飛年齡最小,出生於1914年;而且,眾所周知,葉飛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著名敗仗——金門戰役的指揮者。為何三人中,葉飛反而成為上將呢?先了解一下三人的出身。
  •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他,成功策劃了被中央軍委高度讚譽為"模範兵暴第一聲"的大冶兵暴;他,指揮了塔山阻擊戰、隆化戰鬥等我軍戰史上著名的戰例;他,是我軍十六個兵團司令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成立的兩個兵團的司令員之一,按照1955年的授軍銜標準,論資歷應是大將,而在授軍銜名單裡卻沒有他;他就是我軍著名的
  • 同為華北軍區的兵團政委,為何羅瑞卿是大將,張南生僅授中將
    其中,華北軍區將領的五五授銜情況相當引人注目。儘管華北軍區野戰軍指揮機構尚未正式成立,但已先後組建了三個兵團,包括周士第、楊得志、楊成武三位將軍。這三個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周士第、楊成武均為華北軍區高級將領,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 1955年時,解放軍中有4個兵團級的少將,他們分別是誰?
    1955年我國首次實行了軍銜制,一次授予了一千多位將軍,軍銜的高低雖然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不過大體來說主要有兩個重要因素:戰爭年代的職務、1952年的評級。1952年的評級將解放軍的軍隊級別分為十一等二十四級,第一等是軍委,第二等是大軍區,第三等就是兵團,考慮到前兩等的人數,所以兵團級別的一般對應就是上將、中將。
  •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中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
    哥哥是陸軍上將,他是陸軍中將,建國後享副兵團待遇說起永嘉鎮,重慶人知道的很少,即使在「銅梁」,人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很遠」就戛然而止了。事實上,這裡可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最出名的當屬走出一門兩將的郭氏家族。
  • 36位正兵團級開國將領,都被授予什麼軍銜?大將2人,中將1人
    解放軍各級將領先於1952年評定級別,1955年再依據1952年評定的級別進行評銜與授銜。1952年評級時對正兵團級有這樣的規定:兵團及相當於兵團之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為正兵團級,個別不適應者應酌情降低。
  • 授銜時,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為何三野的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文天祥《過零丁洋》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四野18位軍長,有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反觀三野,16位軍長,有10人被授予中將軍銜,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說到這裡,很多人心裡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為何野戰軍之間軍長軍銜差別這麼大?首先來看看四野7位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軍長履歷。
  • 1952年評定軍隊級別,將全軍將士劃為24級,分別授予啥軍銜
    十大大將中,許光達和王樹聲位於這一級別,中將中,徐立清位於這一級別。其餘的19位正兵團級將領全部被授予上將軍銜。第三等第二級:副兵團級。副兵團級將領,原則上是授予中將軍銜的,但是貢獻和戰功特別突出的,則授予上將軍銜,在開國上將中,韓先楚、劉震、韋國清、李天佑等人都是副兵團級將領,但是因為戰功特別突出,最終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唯一在58年被授銜開國上將的是誰?為何55年不給他授銜?
    他激動地直奔橋頭河而去。這裡是北伐軍在安化的招兵站。負責登記的士兵問:「叫什麼名字?」李新喜答:「我叫李聚奎。」投軍前,李新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聚奎。負責登記的士兵笑道:「這名字不錯,奎是天奎星,能聚集星星的人,將來肯定是個將星。」負責登記的士兵其實只是隨口一說,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一語成讖,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小夥,後來真成了赫赫有名的將星。完成登記後,李聚奎被分到國軍第八軍工兵營第一連,跟隨大軍繼續北伐。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叛變革命,濫殺無辜,激起了李聚奎的憤怒。
  • 1955年授銜有人嫌軍銜低,這位負責評銜的將軍,一個舉動讓人服氣
    1955年的授銜儀式之前,有些將領獲知自己的軍銜後,嫌棄軍銜太低,鬧得很兇,為了做好這部分同志的工作,有一位將軍高風亮節,主動將自己的上將軍銜降為中將,其他人看到他這樣做後,也逐漸消停,不再對軍銜提出異議,此人便是開國中將徐立清。
  • 他是三讓將軍,毛主席贊其好同志好幹部,那麼他是誰呢?
    ,有一位正兵團級幹部,他也是中將中唯一的正兵團級幹部。在授銜前的1952年,解放軍各級將領已經評定級別。  其實授銜時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事實也是如此,大多數是上將,兩人是大將,而唯一的中將就是他,徐立清。
  • 有2上將才能特殊,2中將是王牌戰將
    安徽的開國將軍,有方升普、胡繼成、查玉升、董洪國、林彬等114名開國少將,有徐立清、皮定均、曾紹山、滕海清、陳先瑞、陶勇、李耀、張賢約、聶鶴亭、楊國夫、林維先、梁從學等12名開國中將,還有大名鼎鼎,才能特殊的2名上將:洪學智和李克農。洪學智上將是金寨人,於1955年和1988年兩度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解放軍唯一的「六星上將」(上將是三顆星,兩次授銜加起來就是六星)。
  • 魯瑞林:全軍唯一享受中將待遇的開國少將
    導讀:眾所周知,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進行授銜時,評定標準主要是參考1952年的幹部評級。從元帥到將軍,都有與軍銜相對應的行政級別和軍中職務。 以元帥軍銜為例,行政級別是3級,軍隊級別是正野戰軍級,職務包括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
  • 解放戰爭時期,同為兵團司令級別將領:為何敵我雙方軍銜差異大?
    然而解放戰爭中的我軍各兵團司令,建國後多授予上將軍銜,有的甚至是大將、元帥;而對應的國民黨軍兵團司令,全部都是中將。為什麼會有這種級別差異呢?首先我軍的兵團建制普遍比國軍要大。從兵團數量就能看出,解放戰爭後期我軍總兵力突破了500萬人,除地方部隊外,一線野戰兵團只編成了19個,兵團數量竟然比兵力對比已處於下風的國民黨軍還少。
  • 1955年的授銜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分別都是誰?
    粟裕原本是知識分子,沒有上過正規軍校,但他投筆從戎加入軍隊後,卻自此卻走上了一條名將之路。粟裕的一生是一個傳奇,他曾經三次陷入絕境中,三次全部憑藉自己的能力化險為夷,不僅是一位名將,還是一位福將。 第一次是在南昌起義南下過程中,當時,粟裕所在的第25師與朱老總率領的第九軍合作,奉命留下來擔任斷後部隊,掩護葉挺、賀龍率領的主力部隊撤入潮汕地區。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尤其是四大野戰軍中的東野,整體實力最強,一個縱隊往往達到五六萬人規模,和敵人一個兵團的實力差不多,縱隊司令的職務還是很高的。1955年評銜時,解放戰爭中的軍級指揮員多為中將或少將軍銜,兵團級才是上將居多。然而原東野四縱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當時他的副司令韓先楚卻成為了開國上將。為何如此呢?
  • 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在國務院辦公地點中南海順利舉辦。此次授銜,共產生10位開國元帥、10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開國上將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