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僅一天,成都醫生就被父母「趕回」工作崗位

2020-12-26 紅星新聞

「一定要回去,你明天一早就買票」「趕緊買票,明天我們送你上車」「這是大事,是責任,是態度問題」,1月23日晚,成都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成醫附院)眼科醫生付馨餘剛和丈夫回到陝西老家過年,就被父母在微信群裡「勒令」返回工作崗位。回到成都後,付馨餘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書,到感染科發熱門診支援。2月1日,經過培訓的付馨餘在發熱門診值完了第一個班。

↑付馨餘發熱門診。

回老家一天就被父母催促回醫院待命

付馨餘是成醫附院的眼科醫生,她和丈夫都是陝西勉縣人。1月23日下午,他們帶著孩子趕回陝西勉縣老家準備和父母過年。回到家後,本想一家人好好團聚過年,但看著不斷擴散的疫情,同樣在醫療衛生戰線的父母和付馨餘都意識到了嚴重性。

「一定要回去,你明天一早就買票」「趕緊買票,明天我們送你上車」「這是大事,是責任,是態度問題」,當天晚上快12點,在丈夫老家的付馨餘,被父親和母親在微信群裡以命令式的口吻,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她趕緊返回醫院待命。

↑父母讓付馨餘回醫院待命。

付馨餘的父親剛從當地疾控中心領導崗位退休兩個月,她母親也已退休,返聘在當地醫院上班,他們都是有著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孩子留給我們,你放心。」就這樣,付馨餘帶著父母的叮囑,帶著作為醫生的使命,告別父母和孩子,匆匆返回醫院待命,只在老家停留了一天。

就在1月23日晚上,付馨餘還接到武漢好友的電話,她們共同的朋友、讀研時期的同學,因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轉入了重症病房,給付馨餘打電話的好友也被抽調到傳染科科室。

父親用實際行動為女兒做出榜樣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付馨餘就得知她已經退休的父親被當地政府緊急任命為疾控應急小組組長,又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當地通宵達旦組織排查疑似患者。

「抗擊非典我就在一線,我熟悉流程有經驗,這次能幫上忙就幫。我是你的父親,父親就應該是女兒的榜樣!」父親的話感染著付馨餘。回到成都後,付馨餘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書,並提前結束休假回到工作崗位。

↑付馨餘申請去武漢。

成醫附院是成都市定點收治醫院,也是醫院所在地新都唯一的定點收治醫院,一線醫護人員已經連續奮戰1周,急需招募醫護人員支援感染病區。1月28日,當醫院發出號召時,付馨餘毫不猶豫地再次報了名。1月29日她正式抽調到感染科發熱門診。在經過培訓後,2月1日,她第一次走進發熱門診。12小時裡沒有喝水,沒有上廁所,中途草草地吃了午飯,臉上、鼻子被口罩壓出深深的勒痕。

2月1日晚上8點過,付馨餘在值完第一個發熱門診班後,朋友圈發了一張自拍照。自拍照上的付馨餘摘下了口罩和護目鏡,疲態的臉上勒痕清晰可見。同樣提前結束休假返回成都醫學院工作崗位的丈夫卻說,「這腮紅真好看。」

↑摘下防護的付馨餘。

何軍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圖據成醫附院

編輯 彭疆

相關焦點

  • 成都各大醫院醫務人員堅守崗位……
    一位來著超聲科的年輕醫生在向主任請纓時說,春節原定送爸媽回去,但如果醫院和科室需要,我願意放棄休假請戰上一線。首先我是個黨員,其次我單身沒有小孩,顧慮沒有那麼多,再次父母也是醫生,能理解我。「我是一名醫生,責任大於一切。」「我主動報名參與應急支援,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發揮作用!」
  • 他「碎石」後趕回崗位,他錯過父親最後一面……
    凌晨兩點腎結石突發「碎石」後繼續堅守崗位「老曲大哥,你怎麼了,我馬上帶你去醫院!」,14日凌晨2時,正在松花路檢查點執勤的交警平房大隊民警曲洪偉突然下腹、腰部一陣劇痛,疼的滿頭大汗、差一點就摔倒在地上。此時,站在他身旁的輔警劉建男快步上前扶住了他。幾分鐘後,老曲被就近送至平房中醫院急診碎石科。經影像診斷,醫生告訴老曲腎結石已十分嚴重。
  • 父母回湖北老家探親,獨自留在金山的孩子怎麼樣了?
    父母回湖北老家探親,獨自留在金山的孩子怎麼樣了?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小張也嘗試過自給自足。番茄炒糊、雞蛋炒焦、飯燒爛了……說起自己的「黑暗料理」,小張笑著直言自己沒有烹飪天賦。後來,他只能叫「外賣」,但父母擔心不衛生、沒營養,「還是阿姨燒得好吃,倆葷倆素,都是我愛吃的」。除了日常三餐的配送,居委會還主動了解小張的需求,幫其購買學習物品、列印學習資料,並不定時的同小張父母聯繫,告訴孩子現狀。
  • 老家在重慶,工作在深圳,定居城市如何抉擇?
    人在年輕的時候,一般很少考慮工作城市和定居城市的問題,只有成家立業了,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來,要考慮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比如小孩的教育,父母的贍養,房子買在哪裡,要不要回老家等等,如果前面沒有選擇好或者想好,一旦到了中年,發現身邊的人,都超過了自己,此刻如果不冷靜分析,找到方法,那麼一味的羨慕別人或者指責自己,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甚至有可能導致婚姻破裂
  • 「若有戰,召必回!」 福建醫生的朋友圈讓人淚目!
    我省需組建3批醫療隊(第1批開展救治工作,另外2批待命),原則上從三級綜合醫院和承擔傳染病救治任務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抽調組成。每批次醫療隊需要醫務人員145名,後備護理人員50名。今天,福建醫療隊確定了第一批增援武漢的名單,他們將告別親友,冒雨出徵,馳援湖北。向逆行者致敬!若有戰,召必回,召即回,戰必勝!他們的朋友圈太燃!
  • 一位老家菏澤的醫生千裡「逆行」:那晚,K1281次列車為她一人臨停黃岡
    不為一個人而為一城人……」連日來K1281次列車為單華靜一個人停靠黃岡市黃州火車站的故事引發網友的熱議單華靜是湖北省黃岡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的一名醫生,老家在菏澤單縣。1月15日,兩年多未回單縣老家的單華靜,趁著休產假,帶著3歲的大女兒和出生才3個多月的小女兒,回單縣老家過年,原計劃在家休完產假再回黃岡。隨著疫情不斷發展,單華靜坐不住了。1月26日,她給同在黃岡市中心醫院工作的丈夫黃能為發微信,提出想要回到崗位工作。當時的黃能為已經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不大願意妻子丟下孩子返回黃岡。
  • 「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城市再繁華,還是想回老家住
    有的是夫妻倆,孩子留在老家,兩人在都市裡用汗水和勞力,為城市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攢下十幾二十萬積蓄,就回老家蓋房子,不管回不回去住,都要蓋上。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張張樸實的臉,在鏡頭面前咧著嘴說:「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老家蓋了房子就放心了」,說這句話時,他仿佛看到房子落成竣工的那天喜慶。
  • ...逆行回漢投入社區「戰鬥」:「你們都累狠了,我就是趕回來換個手」
    她的出現讓同事們驚訝不已:「你不是在安徽老家嗎?」原來,在28日早上,做通了父母工作後,斯滿情和老公一起告別安徽老家的父母,讓丈夫開車5個多小時,行駛360多公裡,趕回了武漢。她告訴前來採訪的長江日報記者:「這個時候如果躲在家中,不和社區同事工作在一線,對不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謂。」
  • 老家父母打來電話:70箱桃子已在路上,想法賣一賣……嘉興單親媽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呂舒雯老家的父母突然給自己寄來了70箱桃子,讓她趕緊想辦法賣一賣,1400多斤桃子,到底該怎麼賣?擺在眼前的難題,快把嘉興南湖區化東社區的新居民許軍梅急哭了。老家父母打來電話:70箱桃子已經在路上,想辦法賣一賣許軍梅老家在河南,家中70多歲的父母以種桃謀生。今年桃子銷量不好,成熟了卻無人問津,一萬斤桃子眼看就要爛了。父母想到了找遠在嘉興的女兒幫忙。
  • 大白、鐵人、基層福爾摩斯……N個綽號背後的家庭醫生戰「疫」記
    「朋友般的星級家庭醫生」李亮昌:送妻兒回老家後 連夜驅車返崗入戶排查 當疫情在廣州拉響警報時,全科醫生李亮昌的妻子剛做完手術,他趕緊將妻兒送回梅州老家休養,連夜驅車返回工作崗位,承擔起入戶排查的重任。
  • 騰訊員工辭去75萬年薪工作回老家:除了錢和名利,人生還剩什麼
    隨著技術的發展,會不會越來越多的崗位並不是必須得待到一個固定的辦公室辦公呢?以後會不會越來越多的崗位可以遠程辦公,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如果他的孩子也重走他的路當了公務員,那麼他們家會越來越好,在當地公務員家庭將讓人羨慕不已,而且75萬的工資肯定也是因為透支了生命,當公務員不僅投身於國家建設,而且會生活得很幸福!
  • 高中同學突然離世 她替同學照顧父母30多年
    本文轉自【成都商報】;一聲「女兒」背後的情義:高中同學突然離世 她替同學照顧父母30多年 這是一段跨越30多年的溫暖故事。 在四川攀枝花市米易縣,有一對命運多舛的老兩口。三十多年前,他們的女兒不幸離世,這讓二人幾近崩潰,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動力。好在他們還有一個孝順「女兒」,名叫羅朝會。
  • 貴州省人民醫院感染科醫生滯留湖北老家,就地加入戰「疫」鬥爭
    記者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悉,鄭金鼎是王英附壩村人,同時也是貴州省人民醫院感染科醫生。1月11號回王英老家辦理父親喪事,因疫情滯留在陽新,作為一名感染科醫生,他主動請戰,目前正奮戰在縣人民醫院隔離區救治一線。
  • 上一秒還是父母眼中寶貝孩子的他,此刻已是一位防疫戰士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原西路街道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第一時間發出《全力打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抗擊戰倡議書》,要求全員取消假期,投入工作,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全力開展防控工作。「當時看到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覺得情況挺嚴重的,自己有義務也有責任為疫情的防控工作出一份力。」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白凱旋沒有退縮,剛剛過了2天春節假期的他毅然離開父母,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
  • 老家,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
    對於遊子來說,老家,是心中最溫暖的嚮往,卻也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01老家有了新貌,讓人歡喜讓人憂。綿延起伏的群山,圍成一個巨大的懷抱,家鄉就坐落在其間。一年的辛勞,換來的是堆得滿滿的穀倉,是攢夠了來年全家衣食住行和學費的收入,是孩子們捧回的獎狀,這些,就是穩穩的幸福。一年一年,那些跟隨在父母身後的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或是考上大中專院校,或是外出打工,從此天南地北,老家漸漸只剩下了老人,以及被送回老家讓父母幫著帶的小孩。
  • 為人子女的無奈:父母幫我帶娃十幾載,如今快70卻要回老家過晚年
    文|秘籍君父母們,你家孩子是誰在帶?如今有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出生後,就由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城市幫忙帶娃。如果隨後生了二胎,等老人把老二帶到上完小學,往往也已經過去將近十年時間。這時候,老人也從曾經的五十來歲進入六十歲,有的甚至已經快70歲。
  • 父母不在了,回老家該去哪?兄弟姐妹的家能去嗎?過來人說了實話
    古話常說「父母在不遠遊」,但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家鄉去大城市打拼。但外鄉再好,孩子們總是牽掛在老家的老父老母,畢竟有父母的家才是自己的根!可是人總有生老病死的一天,特別是父母年齡已大,如果將來他們不在了,到時候我們還有家嗎?我們來聽聽這3位朋友怎麼說!
  • 媳婦將嫁妝15萬給我回老家建房,為了讓父母享清福,家人都誇讚!
    小陳說因為結婚沒多久,父母的積蓄和自己的積蓄都花在城裡買房和結婚上了,手頭上沒資金了,這次蓋房的錢還都是媳婦將自己的嫁妝拿出來說回老家蓋房,讓小陳體面,讓父母享清福。經過商量之後,確定了這套造型,咱們先來看看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