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

2020-12-22 如風輕似雲淡

一個離開家鄉多年的遊子,終於能夠踏上歸途,心情是歡愉的,可隨著列車從高樓林立的城市駛入崇山峻岭的鄉村,一絲絲無奈油然而生。

這種渴盼又有幾分膽怯的心情,古來已有之,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渡漢江》中寫道「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對於遊子來說,老家,是心中最溫暖的嚮往,卻也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

01

老家有了新貌,讓人歡喜讓人憂。

綿延起伏的群山,圍成一個巨大的懷抱,家鄉就坐落在其間。

清澈的小河從家門口趟過,蜿蜒的鄉間公路把大片大片的稻田分割成一個個方塊,每到秋收時節,放眼望去,是層層稻浪。鄰裡們揮著銀晃晃的鐮刀,躬身期間,大人小孩都忙碌著,品味著豐收,也品味著辛勞。

這是記憶中的家鄉,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此分明,濃濃的煙火氣由此升騰。

那時候,很少有磚瓦房, 一棟一棟挨著的是黃泥巴抖牆屋,鍋碗瓢盆,鬥嘴嬉鬧,鄰裡之間似乎沒有太多秘密。

家家戶戶都有做不完的活,大人忙著種田、賺錢,小孩忙著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順帶,讓自己的學習拔尖。

一年的辛勞,換來的是堆得滿滿的穀倉,是攢夠了來年全家衣食住行和學費的收入,是孩子們捧回的獎狀,這些,就是穩穩的幸福。

一年一年,那些跟隨在父母身後的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或是考上大中專院校,或是外出打工,從此天南地北,老家漸漸只剩下了老人,以及被送回老家讓父母幫著帶的小孩。

不知從何時起,一棟一棟嶄新的磚瓦房建起了,屋裡屋外貼上了亮錚錚的瓷板磚,像是比賽似的,房子從兩層蓋到到了三層、四層,裝修也開始有了主題風格,那些富麗堂皇的歐式風格,最受青睞,如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只是,想要到鄰居家串門,就大不如從前方便了。

從前,家家戶戶幾乎從來都不鎖大門,只是大人們住的那間房子會上個鎖。現在,幾乎每家都有一個院落,敲開了院子的門,還要敲一敲緊閉著的大門,從門後後,探出的是一張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衝到嘴邊想說的話,似乎一瞬間就忘記了。

房子越來越漂亮了,泥濘的小路被拓寬被硬化,也更平整了,只是,稻田越來越少了,小河也不再清澈見底了,河邊的大柳樹也在整治河道中,被砍光了。

老家的記憶,一點點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縮略版」的城市。當夜幕降臨,一盞盞路燈亮起,一曲曲廣場舞音樂響起,三五成群的大爺大媽,牽著小孫孫,或有模有樣地跟隨節奏跳著舞;或胡亂甩甩手、踢踢腿,讓人覺得,又好,又不好。

忽地想起《西遊記》中有一幕,孫悟空在學藝技成之後,穿上長衫大褂,喬裝打扮為一個普通百姓,混跡於街巷飯店,乍一看,與眾人無異,可只要一坐定,一開口,就露出了原形,嚇得旁人四散逃竄。

遊子們回到老家,大概,也有類似的體驗吧。老家特有的氣質,漸漸被現代文明粗暴地打碎,不再像從前的自己,而是一種模仿,沒有了主見,也沒有了靈魂。

02

老家的親朋好友,各有各的活法,已經處在不同的世界。

每次回了老家,免不了走親戚,找發小、找老同學,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展望展望未來。

依稀還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時,每到節假日,大家都會回老家,聚會常常是從這家吃到那家,接二連三,連晚上睡覺,都是晚上在誰家吃,就在誰家睡,親熱得像一家人。

那時,人生的選擇還未最後塵埃落定,一切都有無限的希望。那些讀大中專院校的,大家鼓勵他們繼續考研考博,或者也學著別人的樣子,趁著年輕,努力跳槽,升職加薪。那些在外打工的,不再是流水線工人,靠著勤奮和聰明,做到了小組長和中層管理,大家都鼓勵他們單幹,賺大錢。

說大話也好,吹牛也罷,那時的歡聲笑語,烙印在了腦海裡。後來,有人領著媳婦回家了,有人帶著男朋友見父母了。聚會漸漸少了,各自奔赴各自的前程,有人活在了別人羨慕的目光裡,有人活在自己毫無起色的困頓人生裡。

再後來,有人開始好幾年才回一次老家,有人不再外出,而是收拾起那顆闖蕩世界的心,回到老家,想要走出一條和父輩不一樣的路。

如今,再回老家,兒時的那些同齡人,多半只能從父母的口中,知曉他們的消息了。誰成為大老闆了,誰當了大官了,誰過得不如意,離了婚,還欠了債,到如今,只有遠走他鄉了。

而看看自己,又能好到哪裡去呢?也許,別人也會在背後有一番評說吧。

時間終究是殘酷的,它終於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那一道道分水嶺。那些兒時的嬉鬧,那些胡扯過的夢想,有人當了真,有人當作玩笑,終歸,漸行漸遠,有了不同的人生。

我們還能偶爾碰面的,無非是親戚了。只是,親戚們,也似乎疏遠了許多,不是感情淡漠了,而是「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不愛」。

老家,是多少人心上不可觸碰的結啊!

那是人生的來路,卻不再是人生的歸途。

從此以後,只能把他鄉當故鄉,一縷濃濃的鄉愁,陪伴著自己,浪跡天涯......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留不住的瓦房,回不去的故鄉!
    可時間不疼人,老瓦房漸漸被一棟棟鋼筋水泥的洋樓替代,親人們也去到更遠的地方。 何處是吾鄉? 於是杜甫有了期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穩如泰山,不懼風雨的瓦房,才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家。 有史為鑑,在《清明上河圖》中,一段京華煙雲飄在瓦上。遠遠看去,青瓦蓋頂的普通人家,它不同於琉璃瓦鋪就的宮殿,華麗莊嚴不可親近。
  • 人只有知道故鄉已回不去時,才真正知道什麼叫孤獨,寫完流淚了
    而這樣的孤獨,往往通過時間的轉移,就可以漸漸淡去記憶,但是,真正的孤獨,卻往往是刻骨銘心的,是一抹難以抹去的憂愁。有人說,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的故鄉已經回不去的時候,才真正知道什麼是孤獨,是很有道理的。是啊,當我們多年奔波在外,卻突然發現,自己的故鄉已經回不去了,那麼,這樣的一種孤獨,將是多麼地讓人憂傷啊,寫到這,我不禁流淚了。
  • 劉幼翠作品:回不去的故鄉
    按照習俗,「初一崽,初二郎」,才剛過完初一,初二一大早我們一家就迫不及待地啟程前往寶蓋老家去拜年。考慮到過年路上人多車多,途中必經的茶市、上壁及冠市、寶蓋幾個鄉鎮,又是交通瓶勁逢節必堵,為避免堵車,我們選擇從東陽渡上高速。結果行至高速路口,又因大霧原因高速臨時關停,放停得兩小時以後,無奈,只得輾轉泉花線,經接觀、過黃田才回到寶蓋老家拜年。
  • 已經奔五的70後,等你老了就落葉歸根,回農村老家吧
    身在繁華的大都市,就像無根的浮萍,飄呀飄,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滿頭黑髮已不在, 何時才能把家回。故鄉啊,故鄉,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我那魂牽夢繞溫磬的故鄉。-02-時光老去了歲月,歲月滄桑了容顏,70年代的記憶卻從未退去。
  • 故鄉真的回不去了,因為我們生活很無奈
    故鄉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心底最無法割捨的地方吧,它不僅僅承載了我們小時候最快樂最無憂的記憶,也溫暖了我們成長後逐漸冰冷而無趣的歲月。縱然生活再多艱難,屬於孩童的記憶依然是快樂而美好的。那時候的生活雖然不盡如人意,可人的記憶卻總是很奇怪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記憶中那些原本不太美好的過往漸漸淡去,而那些甜美的瞬間卻越來越清晰,讓我們無限的留戀與回想。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長大成人之後,每個人肩上的擔子都日益沉重了,我們再也無法像小時候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了吧。
  • 遠離了老家的雙親,故鄉的風味何處尋?
    小時候,盼望著快點長大,好早點離開農村,去大城市看看繁華世界。長大了,來到了城市,面對都市的繁華和喧囂,卻無法忘記遙遠的故鄉,忘記父母做的飯菜,忘記家鄉的風味。那故鄉的野菜、手工的米麵、傳統的配方、美味的小吃,是腦海中的蠱惑,也是味蕾上的鄉愁。
  • 少數民族的部落文明輓歌: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
    2012年10月,金沙江下遊最末一級電站——向家壩電站蓄水發電,他的家鄉永遠淹沒在了電站庫區湖底,家鄉變成了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電站蓄水前的十餘年間,連他自已都記不清多少次從省城昆明跑回老家,用手中的相機,搶救性拍攝了兩萬多張家鄉的照片,用影像記錄下金沙江下遊兩岸的山川風貌、人文景觀,為家鄉立此存照。
  • 漂泊在外才知道:回不去的老家,才是一種真正的孤獨,寫完流淚了
    多年的風風雨雨,我早就把異鄉當成了故鄉,但是,故鄉那種深入骨髓的鄉愁,卻常常把我從夢中推醒。在夜色中,我睜大茫然的眼睛,望著窗外隱晦的月色,我才真正明白:漂泊在外,回不去的老家,才是一種真正的孤獨。想到這,我不禁流淚了。
  • 漸漸變老的70後,等你老了,就回農村去吧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奔五的70後,故鄉是回不去了》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讀者的共鳴。70後,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大部分的家庭都很窮,村裡有一個萬元戶,都很令人羨慕的事情。要知道,一萬塊錢,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再看看現在的社會,很多人家裡都不止一萬塊錢了。
  • #夏收時節#近鄉情怯,揮不去童年記憶,回不去的故鄉!
    望著眼前的一幕幕畫卷,童年的記憶瞬間浮現在眼帘;不知從何時起,漸漸縮短了回鄉的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敢回歸故鄉,怕的是物是人非,怕的是明明就在昨天,卻恍然已過幾十載。揮不去的童年記憶,回不去的故鄉!
  • 散文詩丨蘇啟平:回不去的故鄉(組章)
    竹節拍客/攝回不去的故鄉(組章)老屋時光用青苔做腳,從山澗走上臺階。那刻我不知道誰是房子的主人。父母、我,還是門前朝夕相處的樹影。瓦片整齊地排列在屋頂,如同我胸膛的肋骨,連著我的心臟。我的心扉被煅燒得同瓦片一樣青黃。紅綢的花傘,鮮豔得如同我洶湧澎湃的血液。
  • 故鄉是什麼?來時的路,還是忘不了的一碗麵?
    馬上要過年了,每次過年回老家蘭州的時候,親朋好友總是問我:「打算什麼時候回來發展啊?」而我也在不斷地問自己「回去我能幹什麼呢?」很怕親朋好友問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雖然如今的老家發展的也不錯,但是已經出來在鄭州拼搏10多年了,心裡總是覺得故鄉雖然依舊親切,但是卻無法真正融入,尤其是年齡大了,回去不能閒著吃老本啊,閒下來就真的廢了,可是重新開始又好像很難!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
  • 山東買房者: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老家
    我們只想在城市裡買套房子有個住的地方,可在無數個城市間漂泊流離半輩子,最後卻發現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我們成了城市間的流浪者。」我聽了深以為然,因為我也有很多這樣的老鄉,只知低頭幹活,不知抬頭看路,待到他們幡然醒悟時,只宛若漂泊在半空中疲憊的鷹,上不去、下不來,一輩子很可能就這麼蹉跎而過。
  • 山東買房者: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老家!
    我們只想在城市裡買套房子有個住的地方,可在無數個城市間漂泊流離半輩子,最後卻發現大城市留不下,老家回不去,我們成了城市間的流浪者。」 我聽了深以為然,因為我也有很多這樣的老鄉,只知低頭幹活,不知抬頭看路,待到他們幡然醒悟時,只宛若漂泊在半空中疲憊的鷹,上不去、下不來,一輩子很可能就這麼蹉跎而過。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當你老了,一定要在老家有套房,有退路,有清閒,有依靠,有歸宿
    秦可卿說:「趁著今日富貴,在老家附近多置辦房舍田地,便是敗落下來,子孫後代也可以回老家讀書耕田,有個退路,祖宗香火也可永繼。」如果故鄉的房子沒了,就仿佛無根的野草,不知道歸宿在哪兒,有一天想逃離城市,卻不知道該往哪裡逃。雖然,老家沒有城市繁華,但是,老家有最熟悉的人,最乾淨的空氣,最清澈的流水和最溫暖的人情味。
  • 固始網友紛紛曬自己老家,稱再過幾年只有他鄉沒有故鄉
    當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起記憶中多彩的故鄉,慢慢褪色成冬天的顏色,夜深人靜,月光皎潔心難平靜,莫明感傷,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遠在異地的固始老鄉們正如李健《異鄉人》裡的歌詞: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今天小編在朋友圈徵集了一組照片我們看看像不像記憶中的老家?
  • 「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城市再繁華,還是想回老家住
    有的是夫妻倆,孩子留在老家,兩人在都市裡用汗水和勞力,為城市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攢下十幾二十萬積蓄,就回老家蓋房子,不管回不回去住,都要蓋上。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張張樸實的臉,在鏡頭面前咧著嘴說:「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老家蓋了房子就放心了」,說這句話時,他仿佛看到房子落成竣工的那天喜慶。
  • 初中作文:不一樣的故鄉
    「算起來,你好久沒有回老家了啊。」奶奶打趣說到。我扭頭看向那條鄉間小道,蔓延至林間深處,溪水叮咚鳴聲上下「是啊,變化好大」我回答到。此番回到我闊別三年的家鄉,已是,到鄉翻似爛柯人般也。遠方的樹木如同邁入中老年,漸漸稀疏了起來。曾經滿是金黃麥穗的田野,卻也成了房子的地基,向後山望去,依然幽深秀麗,但卻多了幾個白色的怪物,它就是大風車。我很高興他是如此繁華,但我心中卻像少了什麼東西似的。嘆口氣,撤起了椅子,放在了客廳。走進自己的臥室,各種獎盃獎狀證書將我的回憶絲絲勾勒出來,正望著我發呆,我看見了桌子上的電腦,想打開這個老夥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