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離開家鄉多年的遊子,終於能夠踏上歸途,心情是歡愉的,可隨著列車從高樓林立的城市駛入崇山峻岭的鄉村,一絲絲無奈油然而生。
這種渴盼又有幾分膽怯的心情,古來已有之,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渡漢江》中寫道「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對於遊子來說,老家,是心中最溫暖的嚮往,卻也是漸漸回不去的故鄉。
01
老家有了新貌,讓人歡喜讓人憂。
綿延起伏的群山,圍成一個巨大的懷抱,家鄉就坐落在其間。
清澈的小河從家門口趟過,蜿蜒的鄉間公路把大片大片的稻田分割成一個個方塊,每到秋收時節,放眼望去,是層層稻浪。鄰裡們揮著銀晃晃的鐮刀,躬身期間,大人小孩都忙碌著,品味著豐收,也品味著辛勞。
這是記憶中的家鄉,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此分明,濃濃的煙火氣由此升騰。
那時候,很少有磚瓦房, 一棟一棟挨著的是黃泥巴抖牆屋,鍋碗瓢盆,鬥嘴嬉鬧,鄰裡之間似乎沒有太多秘密。
家家戶戶都有做不完的活,大人忙著種田、賺錢,小孩忙著做家務、照顧弟弟妹妹,順帶,讓自己的學習拔尖。
一年的辛勞,換來的是堆得滿滿的穀倉,是攢夠了來年全家衣食住行和學費的收入,是孩子們捧回的獎狀,這些,就是穩穩的幸福。
一年一年,那些跟隨在父母身後的孩子,一個個長大成人,或是考上大中專院校,或是外出打工,從此天南地北,老家漸漸只剩下了老人,以及被送回老家讓父母幫著帶的小孩。
不知從何時起,一棟一棟嶄新的磚瓦房建起了,屋裡屋外貼上了亮錚錚的瓷板磚,像是比賽似的,房子從兩層蓋到到了三層、四層,裝修也開始有了主題風格,那些富麗堂皇的歐式風格,最受青睞,如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只是,想要到鄰居家串門,就大不如從前方便了。
從前,家家戶戶幾乎從來都不鎖大門,只是大人們住的那間房子會上個鎖。現在,幾乎每家都有一個院落,敲開了院子的門,還要敲一敲緊閉著的大門,從門後後,探出的是一張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衝到嘴邊想說的話,似乎一瞬間就忘記了。
房子越來越漂亮了,泥濘的小路被拓寬被硬化,也更平整了,只是,稻田越來越少了,小河也不再清澈見底了,河邊的大柳樹也在整治河道中,被砍光了。
老家的記憶,一點點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縮略版」的城市。當夜幕降臨,一盞盞路燈亮起,一曲曲廣場舞音樂響起,三五成群的大爺大媽,牽著小孫孫,或有模有樣地跟隨節奏跳著舞;或胡亂甩甩手、踢踢腿,讓人覺得,又好,又不好。
忽地想起《西遊記》中有一幕,孫悟空在學藝技成之後,穿上長衫大褂,喬裝打扮為一個普通百姓,混跡於街巷飯店,乍一看,與眾人無異,可只要一坐定,一開口,就露出了原形,嚇得旁人四散逃竄。
遊子們回到老家,大概,也有類似的體驗吧。老家特有的氣質,漸漸被現代文明粗暴地打碎,不再像從前的自己,而是一種模仿,沒有了主見,也沒有了靈魂。
02
老家的親朋好友,各有各的活法,已經處在不同的世界。
每次回了老家,免不了走親戚,找發小、找老同學,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展望展望未來。
依稀還記得,剛參加工作那時,每到節假日,大家都會回老家,聚會常常是從這家吃到那家,接二連三,連晚上睡覺,都是晚上在誰家吃,就在誰家睡,親熱得像一家人。
那時,人生的選擇還未最後塵埃落定,一切都有無限的希望。那些讀大中專院校的,大家鼓勵他們繼續考研考博,或者也學著別人的樣子,趁著年輕,努力跳槽,升職加薪。那些在外打工的,不再是流水線工人,靠著勤奮和聰明,做到了小組長和中層管理,大家都鼓勵他們單幹,賺大錢。
說大話也好,吹牛也罷,那時的歡聲笑語,烙印在了腦海裡。後來,有人領著媳婦回家了,有人帶著男朋友見父母了。聚會漸漸少了,各自奔赴各自的前程,有人活在了別人羨慕的目光裡,有人活在自己毫無起色的困頓人生裡。
再後來,有人開始好幾年才回一次老家,有人不再外出,而是收拾起那顆闖蕩世界的心,回到老家,想要走出一條和父輩不一樣的路。
如今,再回老家,兒時的那些同齡人,多半只能從父母的口中,知曉他們的消息了。誰成為大老闆了,誰當了大官了,誰過得不如意,離了婚,還欠了債,到如今,只有遠走他鄉了。
而看看自己,又能好到哪裡去呢?也許,別人也會在背後有一番評說吧。
時間終究是殘酷的,它終於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那一道道分水嶺。那些兒時的嬉鬧,那些胡扯過的夢想,有人當了真,有人當作玩笑,終歸,漸行漸遠,有了不同的人生。
我們還能偶爾碰面的,無非是親戚了。只是,親戚們,也似乎疏遠了許多,不是感情淡漠了,而是「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不愛」。
老家,是多少人心上不可觸碰的結啊!
那是人生的來路,卻不再是人生的歸途。
從此以後,只能把他鄉當故鄉,一縷濃濃的鄉愁,陪伴著自己,浪跡天涯......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