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手術耗材重複使用12次,收費600萬,兩醫生合作多年終獲刑

2020-12-16 騰訊網

「一次性醫用耗材復用」像個打不開的魔盒,每年都要出來曬一曬,嘗試著打開。

近日,醫生重複使用一次性冷凍消融針共收患者近600萬元的報導,引發媒體關注。涉事醫生操作手法之大膽,被媒體形容為「匪夷所思」。

每個產品被重複使用12次,收了患者600萬

據深圳市羅湖區法院披露,被告之一的劉某為深圳某醫院腫瘤科的主任、科室氬氦刀手術的主刀醫生。另一個被告何某是有醫生資質的專業人員,先是在廣州某醫療器械公司任職,被委派到劉某科室做技術指導,後從廣州公司辭職,以掛靠山東某醫療公司的名義,與劉某所在醫院續籤了合作協議。

從續籤協議開始到何某離開深圳醫院期間,何某總計從自己曾任職的廣州公司以友情價購買一次性冷凍消融針近50支,與劉某科室展開合作,重複使用在了到該醫院就醫的212名患者手術上。

冷凍消融針屬一次性醫用高值耗材,其產品包裝和使用說明書上均明確產品為「一次性」「不得重複使用」。然而,何某和劉某卻將不足50支的消融針使用了603次,收取患者費用的冷凍消融針數量為603支,金額共計約599萬元。

據此推算,平均每個一次性冷凍消融針被重複使用了12次。

不僅如此,何某還通過重複使用一次性冷凍消融針騙取社保基金。據羅湖法院披露,有8人次通過深圳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報銷,報銷的數量為18條,報銷金額約10.5萬元。

報銷需要發票,何某聯繫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虛開普通發票7張,發票銷售金額人民幣10萬元。又向涉事醫院提供了某醫療器械公司、某醫療公司虛開的增值稅普通發票18張,發票銷售金額約為230萬元。經調查,這18張發票均是假發票。

東窗事發早有跡象。

事實上,該涉事醫院的多位醫生護士對復用一次性消融針的情況有所耳聞,也向科室主任劉某反映過情況。但劉某仍然允許何某繼續重複使用冷凍消融針進行手術。最終,深圳羅湖法院判處何某有期徒刑二年零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百二十萬元;判處劉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十萬元。

醫生一般不會復用一次性耗材

關於「一次性醫用耗材復用」,在醫療界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這其中牽涉到法規、成本經濟、醫患關係、院感、消毒以及某些耗材產品緊缺等一系列問題。

一個基調需要明確。現行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裡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對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不得重複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辦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器械監督管理辦法》中也都有明確的條文規定。

去年,國家衛健委在回應「關於加強一次性非植入醫療耗材的管理使用減少醫療浪費」的建議中也重申,「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不得重複使用,對使用過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銷毀並記錄。」

然而,現實中遇到的問題不得不考慮。

首先是生產廠家的成本。

國家衛健委在回覆中指出,醫療器械是否復用的決定權在生產廠家。一次性產品與可復的產品相比,審批簡單、上市快、成本收回也快,可復用的則相反。故生產廠家更傾向於按「一次性使用」設計。比如超聲刀就是一個例子。

如此一來,促進了一次性使用耗材產品的市場的發展,可重複使用的市場慢慢萎縮。這也使得生產廠家減少對可重複使用耗材的研發資金投入。

另外,因為產品審批註冊的是「一次性使用」,因此生產廠家自然不會提供復用情況下的清洗消毒滅菌方法。

其次是產品消毒問題。

國家衛健委指出,現階段我國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及獨立消毒供應中心處於技術逐步成熟的過程,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復用困難,不僅是因為要保證清洗質量,產品關鍵性能的確定風險更大,會直接涉及患者安全。

還有醫院在臨床選擇中的問題。

有器械廠家人士表示,「一次性產品出了問題導致醫療事故,那責任是廠家的;復用的產品出了事故,主要責任還將牽涉到醫院。」這是醫生們更願意使用一次性醫用耗材的因素之一。

一位在三甲醫院工作的醫生也向健康界表示,醫生一般不會復用一次性耗材,第一個要考慮的是患者的安全問題,還有就是衛生部門查到醫院復用,會要求罰款整改。

然而,結合現實的醫療場景,部分高值耗材似乎存在不得不復用的情形。

2017年,上海市虹口區政協委員、區衛生監督所副主任科員潘瑜曾發出關於規範一次性高值耗材復用的建議。潘瑜反映手術用的超聲刀、電刀等器具,其重複使用基本是醫院的通常做法。

為什麼會這樣?

潘瑜指出,很多低成本醫用材料逐步被高成本材料取代後,產品費用增長。而醫院不能按照高值耗材本身的價格去收費(收費標準有時遠低於產品價格),比如二三千元的器材,在臨床使用,國家核准收費只能幾百塊,醫院無法承受。有些一次性高值耗材儘管有醫保覆蓋,但部門地區醫保報銷要求是分多次報銷。如果讓病人全部埋單一次性耗材也不現實,比如一次性超聲刀幾千元,但診療費才幾百元。還有的情況是,部分一次性高精密醫療器材難以購買,醫院只能做徹底的清洗重複使用。

可以說,部分一次性耗材產品的復用是多種因素糾葛下產生的,絕非單一的醫院或某個醫生的職業道德問題。比如,很多手術器械包是套裝的,包括了體外電源插座,這種電極板價值數千,用一次就拋棄,就目前國情而言,完全是一種「醫療資源浪費」。

關注手術中部分一次性耗材帶來浪費的不止潘瑜,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三醫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也在前年提出「對部分一次性非植入醫療耗材重複利用的建議」。他表示,耗材嚴格消毒後重複利用的風險防控較為複雜,這意味著監管部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監管體系。

解決價格矛盾,出臺可復用規範

以上問題引出的矛盾還沒有合適答案。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也不斷被提出。

此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沈晨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植入人體的器械是堅決不能復用的。他建議「經濟的問題還是用經濟的方法解決。不如鼓勵國產器械廠商,研製成本更低的產品,解決價格的矛盾。」

潘瑜則認為要建立一次性高值耗材可復用規範,建立復用的標準流程,明確具體怎麼復用、復用幾次,同時建立完善的消毒滅菌制度、流程和可跟蹤性系統,在確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節約有限的醫療資源。

他還建議,要明確要求生產廠商提供復用操作說明,載明具體如何復用、應採用的消毒處理方式等必要內容,方便實際使用。

國內知名院內感控專家鍾秀玲也建議,復用有風險。但既然無法禁止復用,就要制定第三方的相關規範。要把一次性高值耗材這個「魔盒」打開,讓它見太陽。探討應該怎樣復用、如何達到安全。

國家衛健委在回覆中也指出下一步工作計劃 :

對醫院現在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現狀進行調查,通過調查數據篩選出亟待解決的高值耗材具體的種類並提出建議,評估臨床復用風險和復用處置的安全性。

同時,建立醫療器械使用者與生產廠家的聯繫平臺,由醫院設備管理部門、醫院感染、手術醫師、手術室、消毒供應中心與廠家技術人員相關的專業人員組成,推動廠家對手術醫療器械產品的改進,或完善復用處理的技術。

來源:健康界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到50支,用了200多人次,深圳一醫生對患者重複使用一次性手術耗材...
    眾所周知,醫用一次性耗材不能重複使用,一旦使用不當,極易造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感染,甚至造成不可預知的嚴重後果!  然而,在利益驅使下,有些人卻鋌而走險,不顧病患身體健康,將一次性醫療耗材重複使用!  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信號披露,近日,該院對一起涉及重複使用一次性手術專用耗材的案件進行了二審宣判。
  • 212人「共享」50支一次性針,一次性醫療耗材規範使用難在哪裡?
    涉案人員將不足50支一次性手術專用耗材的冷凍消融針,為該醫院的患者共212人次做手術,收取了患者603支冷凍消融針的費用。據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信息,被告人何某從廣州雅敦微創科技有限公司辭職後,以掛靠山東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義,與深圳流花醫院續籤了合作協議。
  • 山東:五種醫用耗材將納入可另收費一次性材料目錄庫
    記者從山東省物價局獲悉,為促進山東醫療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更好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山東省物價局會同省衛計委、省人社廳聯合發布通知,將預充式衝管注射器、超低密度聚乙烯輸液器、無針輸注連接裝置、一次性使用靜脈採血針(針管彈回式安全採血針)和功能性敷料等五種產品納入可另收費的一次性材料目錄。
  • 外科醫生吐槽手術耗材貴:國內兩三萬美國1萬多
    「我們醫生不斷創新,是在努力用最低的代價令病人享受到最好的治療。可我們這麼辛苦,感覺卻是在為手術耗材商打工。」  「希望有關主管部門重視,管一管這個問題。」戎鐵華、傅劍華等多位教授呼籲為進口耗材「擠水分」,給病人更多實惠。  新快報記者隨後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醫療器械價格虛高已不是醫療行業的秘密,近年來,不僅是醫生,各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也就這一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 一臺骨科手術,耗材中的秘密只有醫生最清楚
    在「大骨科」五六個專業中,需要找人、託關係進去的「關節脊柱科」等科室,往往是高值耗材使用大戶。這些科室醫生的收入也是最高的——他們的收入,有時甚至是其它大骨科的冷門科室「手足外科」醫生的兩到三倍。從醫十幾年的何文,就是當年畢業時,沒找門路進「好」科室的那個人。
  • 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不穿內褲?外科醫生表示有苦說不出來
    然後,外面再穿上手術衣,這個手術衣是經過高溫消毒滅菌,是無菌的。穿好手術衣,戴上無菌手套,就可以開始手術了。手術結束之後,先脫手術衣,然後回到更衣室,把裡面的刷手服脫掉,最好換回自己的衣服。無論是手術衣還是刷手服,一般都是重複利用的,會經過專門的消毒、清洗、滅菌、烘乾等過程。
  • 一次性醫用耗材項目市場分析
    醫用耗材是用於診斷、治療、保健、康復等的消耗性器件設備,目前中國國內還沒有對其做細緻分類。一次性醫用耗材主要指傷口與包紮護理類、外科手術類單次非重複使用醫療耗材,在醫療耗材產品市場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1、政策分析醫療耗材作為與居民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產品,全球各國均進行了極為細緻的分類。根據國內的《醫療器械分類規則》及《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相關政策,一次性醫用耗材產品基本均屬於I類醫療器械。
  • 臺灣醫界爆違法重複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材 業者:臺當局踢皮球,民眾難...
    臺灣醫界爆違法重複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材 業者:臺當局踢皮球,民眾難自保 2019年05月10日 14:4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10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醫界遭爆違法重複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材,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臺當局都是等到有人檢舉揭發或是有弊案爆發才處理,從沒有系統性針對醫療器材能否重複使用制定規範,臺當局「衛福部
  • 可循環代替一次性,重複使用口罩真的靠譜嗎?
    由此可見經過這次口罩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人們會習慣於口罩囤貨,口罩在未來將成為家中常備的生活必需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數是一次性口罩,家庭庫存告急,另外頻繁使用一次性口罩還會造成大量的廢棄垃圾,於是很多廠家都把目光放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的口罩上。
  • 一次性醫用口罩能否重複使用?醫生建議:最好不要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周晉安 甄曉洲 葉張翔) 中山三院感染科李建國副主任醫師稱,醫用口罩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以重複利用的。  李建國介紹,醫用口罩包括兩種:一種是三層的醫用外科口罩,一種是五層的醫用N95口罩。「這兩種口罩都是由無紡布組成的,無紡布中最重要的是中間層的熔噴無紡布。
  • 耗材藥品靈魂砍價下的年輕醫生:薪資減半,兩千手術費醫生得一百
    他工作量最大時,是一個月幾百臺手術,平均一天參與7、8個手術,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每個月的獎金約在2萬~3萬元。剩下的一筆重要收入是耗材提成。骨科的一些科室,例如「關節脊柱科」是骨科醫生收入最多的科室之一,其中耗材回扣是構成他們收入的重要部分。
  • 醫生來給你揭秘,來看看和你想像的一樣嗎?
    再次,做手術需要麻醉,麻醉就會產生費用,麻醉醫生需要給你打腰麻或者全麻,例如氣管插管,麻醉中用的鎮靜藥,肌松藥,麻醉藥等等,這些都需要費用。 還有,手術中所用的耗材費用,例如骨科用的人工關節,髓內釘等等,胃腸道吻合用的吻合器,切割閉合器,疝氣手術使用的補片等等,這些耗材的費用,往往佔有很大的比例。
  • 專家:一次性橡膠手套不可以重複使用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專家表示,重新使用一次性醫用手套是不安全的。因為手套再次使用會變形,也會變髒、變薄,這會增加通過皮膚接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
  • 俄專家警告重複使用一次性醫用手套的風險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的專家表示,重新使用一次性醫用手套是不安全的。因為手套再次使用會變形,也會變髒、變薄,這會增加通過皮膚接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莫斯科州維德諾耶地區臨床醫院流行病學醫生奧爾加·涅娜斯季娜表示:「一次性橡膠手套不可以重複使用,因為很難避免汙染物擴散以及病毒入侵皮膚。正確摘手套的方法是將手套反向摘下,也就是髒的一面在裡面,乾淨的一面在外面。如果重新使用一次性手套,那麼您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把手套正確地翻回來,讓手套的內側不會被汙染。
  • IPO簡報|中國最大的國內微創外科手術器械耗材平臺康基醫療赴港IPO
    近日,一家產品為一次性微創手術醫療器械及其配套耗材和重複性微創手術醫療器械的杭州康基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基醫療)遞表港交所主板,高盛、中信裡昂證券和B of A Securities為其聯席保薦人。
  • 可重複使用30次
    加拿大將生產和銷售一款可再使用、可回收的環保型N99口罩。 據insauga報導,加拿大衛生部已經向Dorma Filtration公司發放了這款口罩的醫學設備牌照。口罩完全在加拿大設計和生產。
  • 高值醫用耗材亂象:遠超想像的暴利、國產化任重道遠
    1暴利,遠超想像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58歲的黃金海被診斷為冠心病,需手術治療。一場手術,他被一次性植入了9個心臟支架,花了15萬元。但這9個支架並沒有減輕患者的病症,反而讓他感到心口堵得慌、每天疼幾次。
  • 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 規定 醫生致5人染愛滋病毒獲刑
    原標題:致5人染愛滋病毒 違規醫生被判刑  涉事醫生嚴重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的規定 獲刑2年零6個月  此前備受社會關注的「浙江省中醫院一醫生違規操作,致5名患者感染愛滋病」一事近日有最新進展。
  • 36氪首發|一次性內窺鏡蓄勢待發,「瀚湄醫療」獲1500萬元Pre-A輪融資
    他指出,泌尿系統是無菌環境,進入相應腔道的設備必須滅菌,而進入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器械一般只需要消毒即可,鑑於滅菌成本遠遠大於清洗消毒,針對泌尿系統的內窺鏡更需要「一次性」使用;此外,在中國現有醫保收費體系下,電子膀胱軟鏡收費一般遠高於胃鏡和腸鏡,這給一次性產品進入市場定價多了一定空間。
  • 康基醫療:MISIA龍頭能否走出高值耗材集採「陰霾」?
    來源:新浪財經文/理邏 李雲舒(實習生)冠脈支架國採剛剛落幕,第二批耗材集採便接踵而至,康基醫療作為中國MISIA(微創外科手術器械)的細分龍頭,又該何去何從?伴隨著第五輪醫保談判於2020年12月16日落下帷幕,不確定性的落地與悲觀情緒的充分釋放促進了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另外,新冠疫苗的順利進展也為醫藥板塊估值的回升助力,致使醫藥股整體反彈。與港股醫藥板塊一致,康基醫療12月16日至今出現強勢反彈,至21日收盤,反彈漲幅接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