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發熱,究竟是什麼原因?
01
一頓小龍蝦引起的發熱
患者老年女性,74歲,因「反覆發熱20天餘」入院。20天前患者自訴食用「小龍蝦」後出現發熱,至附近醫院急診就診,測體溫38.6℃,予頭孢類藥物治療後,體溫無明顯下降。次日出現胸悶氣喘,查血常規:WBC 20.7×109/L,NEU 89.6%,C反應蛋白(CRP) 11.7mmol/L;血生化:尿酸429μmol/L。
1
入院後患者左下肢脛前出現紅腫熱痛,診斷為「左下肢丹毒」,予「甲碸黴素」抗感染等對症處理,患者左下肢紅腫消退,無發熱,複查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降至正常後出院;
2
1周後患者再次出現寒戰發熱,體溫最高至39℃,無皮疹,無胸悶氣喘,再次至附近醫院就診,血常規:單核細胞8.5%,CRP36.5mg/L,予頭孢替安抗感染;
3
後患者每於下午及夜間出現高熱,期間兩次血培養分別提示:革蘭氏陽性球菌,中間葡萄球菌。先後與萬古黴素、左氧氟沙星等藥物抗感染,患者仍有反覆發熱畏寒,遂住院治療。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病史,平素血壓控制可。
入科後詳細詢問病史,有如下特點:下午夜間寒戰高熱,自服退熱藥後退熱,發熱時全身乏力,餘無關節紅腫、胸悶咳嗽、尿頻尿急、頭痛、腹痛腹瀉等不適。查體全身未見明顯皮疹,無淋巴結腫大。那麼此次發熱與上一次發熱是否有關聯?發熱原因究竟是什麼?帶著疑問,我們完善了初步檢查:
血常規:血紅蛋白109g/L。
血沉:81mm/H;先令氏分類未見異常。
血塗片未找到絲蟲、瘧原蟲;尿常規未見異常。
血生化:白蛋白30.8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49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41U/L,球蛋白34g/L,降鈣素原0.076μg/L。
甲狀腺功能:FT3 3.21pmol/L,T3 0.80nmol/L,T4 162.47nmol/L。
體液免疫:ASO 225IU/ml,IgE 168IU/ml。
自身抗體:未見異常。
呼吸道病原體:抗肺炎支原體IgM抗體 弱陽性,抗EB病毒殼抗原IgG抗體 2+,抗EB病毒早期抗原IgG抗體 弱陽性,抗EB病毒抗原IgG抗體 弱陽性;四次血培養未培養出細菌。
胸部CT:左肺上葉舌段及右肺下葉機化性炎症,左肺下葉鈣化灶;縱膈及左肺門淋巴結鈣化,肺動脈主幹及其分支管徑增粗;脂肪肝。
腹部CT:肝右葉下段小鈣化灶,雙腎邊緣少許滲出性改變,子宮左側肌瘤可能。
頭顱CT:輕度腦萎縮。
結合患者病史及輔助檢查,患者臨床特點為反覆發熱,但症狀表現較為「逍遙」,未查及可定位體徵,血常規及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感染徵象。
患者病史中曾出現左下肢皮疹,診斷為「丹毒」,抗感染治療後皮疹消退,再次發熱是否與皮疹相關存疑,此前皮下結節性質不明,但患者此次未再次出現皮疹,無法進一步鑑別;
患者曾有血尿酸增高,下肢紅腫熱痛,但患者所描述的部位不在典型的關節部位,痛風依據不足,且此次發熱未見關節皮膚紅腫熱痛;
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根據現有查體及輔助檢查,依據不足;
淋巴瘤等惡性腫瘤,目前也無陽性體徵及檢查結果支持。
下一步診治應該從哪個方向著手,我們陷入了困境。經過討論,患者發熱時間斷自服退熱藥,在發熱原因未明前,我們決定先讓患者停用退熱藥等藥物,觀察熱型以及病情變化。
停藥後第二天,患者訴下肢疼痛,查體:雙下肢出現散在結節樣紅斑(圖1),略高於皮面,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清,有觸痛。
線索終於暴露了,立即行皮膚活檢,活檢報告示:「左下肢」皮膚:真皮層及皮下脂肪間隔內可見較多急慢性炎細胞浸潤,符合脂膜炎改變(非特殊性)。診斷為「脂膜炎」,給予甲潑尼龍治療後,患者體溫降至正常,雙下肢紅斑消退。出院後甲潑尼龍逐漸減量至停藥,半年後隨訪患者未再次復發。
圖1:患者下肢見散在結節樣紅斑
02
脂膜炎是個什麼病?
1.脂膜炎的概念
脂膜炎是一種少見病,好發於女性,指皮下脂肪層的非化膿性炎症,通常表現為皮下炎性結節或斑塊。本病病因不清,臨床表現多樣,特異性差,包括多種亞型,可與感染、外傷、惡性腫瘤及炎性疾病相關,因此診斷較為困難。
皮下結節大小不等,多呈對稱性分布,好發於下肢,亦可見於上肢和面部、軀幹部;
除了皮下結節外,常見臨床症狀包括發熱、畏寒、關節痛、乏力、咳嗽、胸悶、肌肉酸痛等非特異症狀;
全身型患者尚伴有內臟損害,各種臟器均可受累,以消化系統受累最為常見;
體格檢查發現皮下觸痛性的結節對於脂膜炎有提示意義。
常見類型的脂膜炎皮下結節好發部位如下(表1):
表1:脂膜炎常見類型皮下結節好發部位(摘自UpToDate 脂膜炎:識別與診斷)
脂膜炎
常見類型
好發部位
結節性紅斑
小腿伸側
硬紅斑
小腿屈側
脂肪皮膚硬化症
小腿內側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脂膜炎
臀部、側腰及大腿
皮下結節病
前臂
狼瘡性脂膜炎
面部、頭皮、上臂、乳房、上部軀幹、臀部及大腿
2.臨床診斷的關鍵點
對該病臨床診斷的關鍵在於皮膚活檢的組織病理學檢查,並且結合全面的病史採集、體格檢查,鑑別脂膜炎的亞型(表2)。
大多數脂膜炎可歸類為以下亞型:1.炎症性;2.感染性;3.創傷性;4.沉積性;5.酶促破壞性;6.惡性腫瘤性。在該例患者,曾經有過皮下結節表現,但在再次就診時僅有發熱症狀,給我們的診斷帶來了挑戰。這也提示我們,在發熱原因未明之前,應慎用退熱藥,以免掩蓋病情。
表2:重點病史詢問(摘自UpToDate 脂膜炎:識別與診斷)
脂膜炎
常見類型
重點病史鑑別
炎症性
之前有無鏈球菌感染或與結節性紅斑相關的其他危險因素?
有無結締組織病病史或提示結締組織病的症狀?
有無慢性下肢水腫病史?
感染性
患者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狀態?
是否表現為急性疾病過程?
創傷/淤積
患者有無局部創傷或受凍史?
病變是否出現於接受注射或放療的部位?
沉積
患者有無腎衰竭或痛風?
酶促破壞
有無提示胰腺炎的症狀?
有無早發性肺氣腫(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惡性腫瘤
有無惡性腫瘤病史?
患者表現為急性疾病還是慢性疾病?
3.脂膜炎的治療
脂膜炎的治療包括抗炎治療及免疫抑制治療。對於普通皮膚型的患者,可給予非甾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對症治療。但有部分患者在減停藥後可能出現病情復發,可再選用1-2種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如羥氯喹、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環磷醯胺、黴酚酸酯和環孢素等;必要時尚可考慮生物製劑。
【來源: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