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
9月1日12時,北緯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伏季休漁結束,青島市3000多艘漁船紛紛出海開捕。經過長達4個月的休養生息,「海上糧倉」再次喜迎豐收,刀魚、鮁魚、蝦虎、八帶……一大波海鮮將陸續登上市民餐桌。
受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近海漁業資源呈衰退趨勢。2017年起,為更好地保護海洋漁業資源,黃渤海海域伏季休漁期從6月1日提前到5月1日,讓「藍色糧倉」有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經過整整4年的堅持,漁民欣喜地發現,漁獲種類多了,產量和個頭也大了,每年給大海多放1個月的假,她的回饋竟如此慷慨。
伏季休漁期剛結束,漁船紛紛出海開捕
讓大海休足4個月
9月1日上午,來自膠州的魯膠漁60277船漂浮在青島前海,靜待12時開海後出海捕撈。桅杆上升起嶄新的國旗,駕駛艙外面貼著大紅的「招財進寶」,一切都是喜慶的模樣。
自5月1日12時休漁以來,經過長達4個月的漫長等待,船長李先生對開海充滿期待,希望今年能有個好收成。「我們準備去92海區(靈山島東側海域)捕撈刀魚、鮁魚,兩三天之後回積米崖漁港卸貨。」李先生說,他們兩艘船一起出海撒網捕撈,頭船和拖船上各有8個人。
為期4個月的海洋伏季休漁即將結束之際,青島市海洋與漁業行政執法支隊仍組織開展伏季休漁執法巡查,力爭站好最後一班崗。執法人員登上魯膠漁60277船,檢查救生衣、滅火器等裝備是否齊全,並要求船長出示相關證件。
魯膠漁60277船長李先生向執法人員出示證件
「5月1日至9月1日,全市累計派出執法船艇1600艘次,派出執法人員6800人次,開展交叉聯合執法135次,查獲違規漁船369艘,罰款233萬元,沒收漁獲物6160公斤,清理整治禁用漁具『地籠』網4.9萬套,查扣沒收涉漁『三無』船舶87艘。」青島市海洋與漁業行政執法支隊二大隊隊長崔永林說。
與去年相比,今年休漁期間青島轄區海上違規漁船查處量有所下降。崔永林分析背後的原因說,一方面,今年休漁執法的震懾力、執法的頻度、強度以及執法的覆蓋面均比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漁民自律意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休漁期違規偷捕現象比以前少了。」崔永林說,媒體的監督以及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也對休漁監管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
9月1日15時左右,魯膠漁60277船到達靈山島東側海域,撒網開捕。經過4個小時的等待,當天19時左右,兩艘船合力收網。「第一網下去,撈上千八百斤鮁魚、刀魚。」李先生對這個收穫還算滿意,準備繼續拉第二網。「白天刀魚不好拉,夜裡能多拖點。」
「休漁期從6月1日提前到5月1日,讓大海多休息一個月,海裡的魚蝦蟹也多生長了一個月,產量和個頭應該都不差。」李先生說。
提前休漁讓「親魚」產卵
據了解,伏季休漁是依據《漁業法》設立的重要漁業資源保護政策。自1995年實施以來,已成為我國輻射範圍最大、影響漁民漁船數量最多、國際評價最高的管理舉措。2017年1月,原農業部發布《關於調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的通告》,將黃渤海區伏季休漁時間由原來的3個月調整為4個月,即由6月1日至9月1日調整為5月1日至9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休漁制度。
「可別小看這一個月,可真是起了大作用!」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任一平教授告訴半島記者。每年冬季過後,我國近海多數魚類性腺就開始發育,逐漸形成人們俗稱的「魚籽」,並開始進行生殖洄遊。5月末開始,海洋裡的魚類就陸續開始產卵。在這一過程中,對漁業資源保護得越好,就會有越多待產的「親魚」順利進入繁殖期,產下更多的魚卵。
早在多年前,任一平就提出,保護及修復漁業資源,僅靠短短3個月的伏季休漁是遠遠不夠的。任一平介紹,休漁時間主要是根據大量經濟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的繁殖期及幼體生長期確定的,通過休漁讓「親魚」有機會產卵、小魚能夠安全成活。青島地區最常見的小黃花、鮁魚、偏口魚、牙片魚等10多個魚類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份,前後都會有部分魚類提前或拖後產卵,這一過程可能持續1~2個月。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與生物修復研究室副主任趙俊研究員表示,黃渤海、東海、南海三海區漁船作業伏休開始時間統一為5月1日,這是一大進步。「此前確實存在漁船跨區域作業的情況,比如以前5月份黃渤海區域的漁船還可以正常出海作業,很多漁船就會跑到已經進入休漁期的東海海域進行捕撈,造成休漁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為了恢復近海漁業資源,各沿海城市積極開展增殖放流工作,5月份正是增殖放流的高峰月份。「休漁期提前可以有效避免放流的魚苗被捕撈,進而保護增殖放流效果。」趙俊研究員表示。
修復「藍色糧倉」非朝夕之功
「史上最長」伏季休漁已經堅持了4年,但想修復多年來過度捕撈造成的漁業資源枯竭,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過去黃渤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擁有煙威漁場、石島漁場、青海漁場、海州漁場等優質的近海天然漁場。」中科院海洋所劉靜研究員說,遺憾的是,受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初期的短短幾十年內,黃渤海漁業資源的種類和數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的許多優勢種類,現在都已經面臨資源衰退,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型、低質魚類。
漁民整理線纜準備出海捕撈
「目前黃海漁獲物組成中以鯷佔絕對優勢,傳統經濟魚類如小黃魚、銀鯧、太平洋鱈、藍點馬鮫(鮁魚)、鮐、帶魚、鮃鰈類等所佔的比例很低。」劉靜表示,近年來黃海主要魚類資源都有不同程度衰退,但它們的底棲生物餌料基礎還十分充盈,比如說一些底棲無脊椎動物及暖水性的小型魚類數量變化程度不大。從理論上講,如果環境條件達到一定程度,黃海主要冷水種魚類資源可以得到保護和恢復。
「根據漁業資源調查結果以及漁民群眾的反映,伏季休漁期延長以後,黃渤海漁業資源密度有所增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研究室副研究員吳強博士告訴半島記者。在渤海,8月份的漁業資源密度由2015-2016年的58.03–82.89 kg/h大幅上升至2017-2018年的90.01-159.40 kg/h,藍點馬鮫、小黃魚、銀鯧等經濟種類的資源密度均有所提高,往年在渤海很少捕到的帶魚數量也大幅提升。在黃海,許多漁業種類的資源密度在延長休漁期後的2017-2019年較延長休漁期前的2015-2016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2019年黃海的漁業資源密度升至近5年來的最高值,鯷、銀鯧等種類的資源密度也達到近幾年的最高值,小黃魚、帶魚、高眼鰈、大頭鱈、綠鰭魚、星康吉鰻等種類的資源密度也大幅提升。
被查扣的禁用漁具「地籠」網堆積如山
在肯定海洋伏季休漁制度調整取得較好效果的同時,吳強表示,目前的伏季休漁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伏季休漁期間存在違法捕撈、伏季休漁時間與地方消費習俗相矛盾、休漁時間與部分魚種生長規律不匹配等。
在保護和修復「藍色糧倉」的過程中,提高全民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的意識至關重要。古語云,「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趙俊認為,現代漁民必須始終有這樣的意識:不要竭澤而漁,要給魚蝦休養的時間,保護漁業資源就是保護自己的飯碗。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