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作為一座因河而興、因河而盛的城市,成都境內水系發達,並隨之誕生了大大小小的橋梁。《華陽國志·蜀志》中就有著「於是江上多作橋,故蜀立裡,多以橋為名」的記錄。清末的《成都通覽》中統計,當時成都城區有名可考的橋梁共有192座。
今日九眼橋一帶。 朱丹 攝
因為水災或者城市建設,不少橋梁早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不過,如若你行走在今日成都街巷,餘慶橋街、玉帶橋街、桂王橋街、二仙橋路等一批以「橋」命名的街巷,仍無聲提醒著人們,過往歷史裡成都河、橋密織的城市面貌。
今年8月,成都圖書館推出《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這些曾橫跨於河、渠之上的橋梁,身姿妙曼,精緻的廊橋、小巧的拱橋、平闊的直橋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有趣的是,其中不少橋,都和成都美食有著關聯。
新人沾福的萬福橋
也是麻婆豆腐誕生地
在今天成都的人民北路與人民中路之間,一座現代化的鋼筋混泥土大橋橫跨其上,氣勢如虹。這座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打通火車北站與成都市中心的通道而新建的,最初叫人民北路大橋,不過,不少老成都人喜歡將其叫為「萬福橋」。
「這種叫法並不是毫無理由,在人民北路大橋不遠處,原來曾經有一座古老的萬福橋,由此成都人才習慣將這座新修的橋稱為萬福橋。」《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學術顧問袁庭棟介紹。
萬福橋是府河上一道重要的橋梁,位置在不同時期有過上下移動。清代最後一次重修是在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位置在今天的萬福橋下遊,連接著金華街和上河壩,是一座「長五丈,寬丈餘」的石墩木橋。
成都萬福橋 (成都圖書館供圖)
如今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裡,人們可以看見這座已經消失的老橋身影。橋上有木欄畫廊覆蓋,兩端有亭,是一座典型的廊橋。最有特色的是在橋中段的一側還修有一個小廟,橋的兩端還有寺廟,橋北有東嶽廟,橋南有水神寺。
原來的萬福橋橋頭是牌坊式建築,上面有一道貼金匾額,寫有「萬福來朝」四個大字。過去的成都人都把這道貼金大匾視為招祥祈福的吉祥物。新人結婚時,不少人家都要把花轎抬到這裡來過一次橋,沾沾福氣,用以祈求安康吉祥,民間將這種風俗叫作「踩橋」。除了新婚夫妻,新春佳節期間,也有不少人來到萬福橋「踩橋」。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1947年萬福橋被洪水衝毀才結束。
名聞中外的麻婆豆腐就誕生在萬福橋頭。袁庭棟介紹,那時成都境內少馬車,陸上貨物運輸主要靠挑夫、雞公車等。作為成都西北方向入城的重要通道,這裡還是當時的木材市場、清油市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陳麻婆與其夫陳春富就在萬福橋頭開設鄉村飯店「陳興盛」。當時的挑夫或者雞公車車夫等經過此處,喜歡在這裡歇息、吃飯。物美價廉的豆腐便成了他們的首選。陳麻婆在長期烹飪中,總結了一套符合這些苦力口味的豆腐,這種以「麻、辣、脆、嫩、燙、鮮、渾」為特色的紅燒豆腐,口碑相傳,最終使得陳麻婆日漸聞名。
陳麻婆去世後,她的小飯館被子女繼續經營,但是幾十年來,這家著名的小餐館一直都沒有掛出過陳麻婆豆腐店的招牌。陳麻婆豆腐也不是一道正式的菜餚名稱,只是人們口中流傳的一道菜名。直到抗日戰爭時期,萬福橋畔又有人開了一家飯館,店名叫「江頭歸」,對外宣傳時也說自己最擅長做紅燒豆腐。為了與「江頭歸」抗衡,陳家後人才正式打出了「麻婆豆腐」的菜餚名。
不過,遺憾的是,這座古橋在1947年被洪水衝毀,當時未能按原樣修復,只修了一個一般的木橋。1954年,它再次被洪水衝毀之後,也是只恢復修建普通的木橋。1959年在古老的萬福橋上遊,修建了今天的人民北路大橋,先建快車道,後建慢車道,直到1964年才全部建成,原來的老橋自然也就廢棄了。
文人筆下出鏡率最高的萬裡橋
孕育了美味枕江樓流派
細數歷來文人騷客筆下出鏡率最高的成都地標,萬裡橋絕對排名居前。杜甫在《野望》一詩中就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之句。著名女詩人薛濤也留下「萬裡橋頭獨越吟,知憑文字寫愁心」的佳句。唐代詩人張籍的《成都曲》更是觸景生情,一首「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裡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的絕唱,讓萬裡橋畔的繁華躍入紙上……
成都萬裡橋側影 (成都圖書館供圖)
為何萬裡橋頻入文人騷客文章,它又有著怎麼樣的顏值?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裡,一批拍攝於上世紀的黑白老照片再現了萬裡橋的風韻。寬闊江面上,七孔石拱橋橫跨其上,船隻蕩漾於河心,兩岸高樹林立,風姿綽約。
袁庭棟介紹,萬裡橋的得名是在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送大臣費禕出使東吳,在橋頭餞行時,費禕感嘆說:「萬裡之路,始於此橋!」後人就把這座橋叫作萬裡橋。
成都萬裡橋近影 (成都圖書館供圖)
三國以後,有關萬裡橋的各種記載歷代都有,袁庭棟特別提到,李冰時期所造的二江七橋只有這座橋的位置相對清楚,兩千多年來位置未變,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橋梁之一。1988年在對萬裡橋進行最後一次維修時,在橋下發現過漢代的磚、時代不詳的基石上的木樁孔洞和大量清代的木質橋基,是萬裡橋多年來位置未變的鐵證。同時,這座橋一直都是成都的南大門,是通往樂山、雅安、甘孜直至西藏的重要孔道,橋畔長期都是成都的商業繁華區域之一,曾經是著名的「南市」。
成都萬裡橋下浣紗之百姓,旁邊是魚簍 (成都圖書館供圖)
萬裡橋邊的繁華一直保持到了近代。近代繁華市井圖的亮點則是萬裡橋頭西北南河邊的枕江樓。開辦於1906年的枕江樓是臨江而建的著名川菜館,以烹製江中的河鮮而享譽全城,以致在業內形成了枕江樓派。由於枕江樓既有把酒臨江的環境,又有名廚製作的以醉蝦和醋熘五柳魚為代表的美味佳餚,所以成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聚會之所。李劼人在小說《大波》中就對其菜色有著詳細描述。1938年,著名作家張恨水也曾在此品嘗美味,且對景感懷,提筆寫下:「江流鳴咽水迢迢,惆悵欄前萬裡橋。今夜雞鳴應有夢,曉風殘月白門潮。」
成都萬裡橋遠影 (成都圖書館供圖)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從1954年開始,曾經對萬裡橋進行了三次較重要的維修擴建與加固。加了引道,把拱面改為平面,橋面鋪了瀝青,兩側新增了鋼架人行道,各種汽車都可以通行。為了加大城內交通的流量,1995年又將萬裡橋拆除,在原址修建了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大橋,以後又在橋的上空修建了高架橋。
萬裡橋上望成都南門江橋門之城樓 (成都圖書館供圖)
萬裡橋拆除之後,為了讓人們還能瞻仰古老的萬裡橋英姿,成都市政部門在百花潭橋上遊不遠的南河上新修了一座五洞望仙橋,就是仿原來萬裡橋的樣子修的,也有人叫它為新萬裡橋,或迷你型萬裡橋。
「東南形勝」九眼橋
如今已是酒吧、美食網紅地
位於成都市錦江區,古名宏濟橋,又名鎮江橋,九眼橋是成都東南角最重要的橋梁,也是近代成都市區內保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宏大的橋梁,長期有成都「東南形勝」之譽。從歷史上看,九眼橋的交通地位也十分重要。袁庭棟介紹,九眼橋這個位置的錦江河段,是古代成都最重要的水運碼頭,載客載貨的船隻與上船下船的車輛、行人都在此處交匯,十分熱鬧。「所以很可能自唐宋以來,這裡就應當有橋,只是今天已經見不到有關的記載。」
成都九眼橋遠景 (成都圖書館供圖)
如今,關於九眼橋的最早記錄源自明代天啟年間的《成都府志》,從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起,在四川布政使餘一龍的主持下,花了五年時間在這裡建成了一座宏偉的石拱橋,因為地處兩河匯流之下遊,江面寬闊,所以名為洪濟橋。書中也對九眼橋外形做了描述,「橋成,為洞者九,縱四十丈,橫四十尺。遠而望之,虹舒電馳,霞結雲構,若跨碧落而太空為門;俯而瞰之,飆湧濤春,鯨飛鯢走,若駕溟渤而巨浪為溜。」明啟年間,其改名為鎖江橋。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四川總督李世傑的主持下又做了一次補修。因為橋下有九個橋洞,民間一直稱為九眼橋。
遠望九眼橋南岸之回瀾塔 (成都圖書館供圖)
九眼橋南岸一帶長期都是錦江中的重要水碼頭,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然還有若干船隻停泊著,船中的主要貨物是家家需要的木柴。在成都圖書館這次發掘的老照片中,袁庭棟和工作人員除了淘到了九眼橋橋形照片,還淘到了一張少見的九眼橋周邊場景圖,「這張照片是一張九眼橋遠景,可以看見河流兩邊的房屋建築情況。」透過黑白影像,可以看見寬闊河流邊,一排整齊的吊腳樓依河而建,「九眼橋的美味當屬河鮮。」袁庭棟介紹,這裡的餐館依靠著鄰河的便利,將所有的鮮活魚蝦全都養在河邊的大竹籠中,顧客需要吃時,才將其打撈起來,以保證食材新鮮。
成都東門外回瀾塔與九眼橋 (成都圖書館供圖)
不過,今日的九眼橋已經不是往昔的九眼橋。除了河鮮,如今的九眼橋附近,聚集了一批網紅打卡小酒館、酒吧以及各類餐飲,成為成都最熱鬧的娛樂地帶。同時,袁庭棟還介紹,為了方便交通,九眼橋曾在1953年進行了一次大修,加修引橋並將拱背的坡度減小,鋪了瀝青。1959年和1966年又進行了兩次維修,在兩側加寬了人行道。隨著成都經濟的迅速發展,古老的九眼橋實在不堪重負,1986年在老橋上遊14米處新建了半立交的新九眼橋。由於建了新橋之後,老橋已經失去了交通的功能,多個橋墩又不利於洩洪,遂在1992年被拆除。
今日九眼橋一帶 朱丹 攝
不過,2000年,在需要建橋的河濱印象小區的府河上,成都新建了一座與九眼橋相似的橋,用以保留九眼橋在人們心中的記憶。
相較於過往橋梁的交通屬性,如今,成都還誕生不少僅以觀光遊樂的橋。這種新橋無論是橋梁造型還是材質,都和過往古橋有著質的區別。比如被網友戲稱為成都橋梁界的「新晉扛把子」「五岔子大橋」。位於成都市高新區南部園區府河沿線,「五岔子大橋」沿公濟橋路東西方向走向,與府河正交。橋上禁車,僅供遊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