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連歷史 老橋深處有詩意

2020-12-12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有橋的地方就有詩意,現代詩人卞之琳《斷章》裡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便生動地註解了橋帶來的詩意。

(送仙橋 蔣光叢 攝)

作為「天府之國」首府,成都水系發達,也誕生了一座座橋梁。這些橋梁不僅勾連著老成都人的生活交通,還滋潤著人們的詩情,孕育著成都獨特的文化。12月9日,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開幕,一場詩意盛宴流動全城。踏歌前行,我們走進老成都人記憶中的駟馬橋、安順橋、送仙橋,感受老橋深處的詩意古韻。從駟馬橋,司馬相如北上遠赴長安,以《子虛賦》《上林賦》圈粉帝王,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從安順橋處,文學巨匠巴金登船沿江東下,從此在文學世界乘風破浪;而和神話傳說緊密相關的送仙橋、望仙橋等,更是成為如今成都人的文化地標,這裡不僅有著古玩市場,還有杜甫草堂等詩意的文化熱門打卡地。#SplitPageHere#

成都北門外駟馬橋 《民眾生活》第1卷第19期 1930年(圖源 成都圖書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

駟馬橋 司馬相如的逐夢起點

「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及乘駟馬車,卻從橋上歸。名共東流水,滔滔無盡期。」千百年前,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寫下一首懷念司馬相如的詩篇《升仙橋》,文中提到今天成都人所熟悉的駟馬橋。

駟馬橋和司馬相如有著怎麼樣的聯繫?作為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所著《子虛賦》《上林賦》為漢武帝看重,用為郎,曾出使西南,後為孝文園令。這位風流才子憑藉一曲《鳳求凰》演繹出一段愛情千古絕唱,至今仍為民間樂道。

而駟馬橋,因司馬相如經此地出發前往長安入仕而得名。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介紹,司馬相如北上初入長安,胸懷大志。當時出成都北門向北走的大道必須通過升仙水上的升仙橋(駟馬橋的前身),橋邊有一個送客觀,面對著為他送行的朋友,司馬相如提筆在送客觀的大門上寫下:「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以表達其遠大志向。因此,司馬相如在西蜀民間也被稱為「出川第一人」。

升仙水的故道,就是後來的沙河河道。河上的升仙橋,長期都是成都人出入北門的重要通道。唐代時就已經有人把此橋稱為駟馬橋,晚唐詩人羅隱有一首詩就叫《駟馬橋》。宋代的成都知府京鏜主持重修駟馬橋之後,就根據司馬相如的故事將重修的石橋正式更名為駟馬橋,刻《駟馬橋記》於石碑上。從此以後,這個飽含歷史文化的名字就一直使用到現在。

這座古橋承載著歷史變遷,也收藏著古今詩意。唐代汪遵在《升仙橋》裡寫下「漢代卿相盡風流,司馬題橋眾又聞。何事不如楊得意,解搜賢哲薦明君」的詩句。南宋詩人陸遊在《十一月三日過升仙橋》中寫道:「早過升仙不暇炊,橋邊買餅療朝飢。紛紛滿座誰能識,大似新豐獨酌時。」清代有《竹枝詞》寫道:「北走燕京路一條,當年題柱氣衝霄。誰人學得文君婿,駟馬方過駟馬橋。」

這座纏綿於文人筆下的駟馬橋,究竟有著怎樣的面貌?

在成都圖書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裡,可以一探究竟。1939年,日本一位攝影師拍下其倩影:黑白照片裡,一座古石拱橋橫跨碧波上,橋頭古樹婆娑,一排古房林立橋邊。

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古橋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袁庭棟說,著名的駟馬橋一直保存到近代。1951年修築成渝鐵路時,這裡是鐵路線的必經之地,於是原有河道被改道,磚石結構的駟馬橋被拆毀,而在改道的沙河上新修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平交橋。1981年地名普查時,仍然定名為駟馬橋,後來又把與成渝鐵路南側平行的向東通往八裡莊的大街正式命名為駟馬橋路,把與成渝鐵路交叉向北通往昭覺寺的大街正式命名為駟馬橋街。

新中國成立以來,駟馬橋所在的駟馬橋街道片區歷經了從農田、「工人小區」再到文商中心的轉變。如今循著司馬相如的足跡,行走在這一片區,駟馬橋街、駟馬橋路、成渝線等交通線路密織,而那句「不坐高車駟馬,不過汝下」的壯語似乎仍然飄揚其間。#SplitPageHere#

成都安順橋遠景 [美]西德尼·戴維·甘博(圖源 成都圖書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

安順橋 巴金從這裡出發掀起文學巨浪

舊時,距復興橋(今新南門大橋處)下遊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古橋叫安順橋。這個位置在古代既是橋梁,又是碼頭,曾經是一個熱鬧的場所。1923年,一位成都青年在這裡別家登船,沿江東下經樂山、宜賓、瀘州、重慶,出夔門,過三峽而去上海,再到法國。

讓這位青年未料到的是,這次起於安順橋的遠行,開啟了自己以筆為武器縱橫文壇的大門,並掀起中國文壇的狂浪。他,就是文學巨匠巴金。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寫作背景,就源於從小在那裡成長的成都名宅李家公館,其傳達出的精神曾激勵無數熱血青年追求真理。

巴金遠行起點的安順橋,原名長虹橋,最早的建橋時間已經無從知曉。據史料記載,它被命名為安順橋和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由當時的華陽縣令安洪德主持重修。安順橋是一座七洞木質廊橋,長20丈,寬1丈,橋上架有風雨長廊,「在當時應當算是比較大的橋梁,就橋洞數量看,在成都城區僅次於九眼橋,與萬裡橋相當,在木橋中居第一。」袁庭棟說。

如今,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裡,人們可以看見1917年美國攝影師拍下的一張安順橋場景圖。寬闊河面上,廊橋臥波。橋面和牌坊飛簷翹角,曲欄迴廊。在袁庭棟看來,廊橋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觸摸當地人生活的一種方式。當時橋上的情景與今天都江堰市的南橋頗為相似,有不少賣涼粉、豆花、倒糖人、捏麵人的小攤。人們在這裡歇息,也在這裡娛樂。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廊橋逐步垮塌,只剩下橋面和簡單的扶手。

安順橋北,過去曾經有大佛寺與觀音堂兩個寺廟。大佛寺建於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清康熙重建。據民國《華陽縣誌》卷三十所載:「寺有明代鐵鑄大佛,高二丈餘,闊半之,衣褲間俱鑄以小佛,凡千數,故以為名。」袁庭棟介紹,這種有一千多個小佛的鐵鑄大佛目前在全國均無記載,應當是成都古代能工巧匠的一項傑作,雖然目前已經不復得見,但是也應當記上一筆。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安順橋是錦江上最重要的碼頭之一。舊時成都為便於收集農田所用肥料,在東門大橋至九眼橋的錦江兩岸,修建有不少糞塘子以及供船轉運的「糞碼頭」,安順橋碼頭便是其中之一,一度「臭名遠揚」。

這座名為「安順」的橋梁,命運卻似乎並不安順。1947年,久未維修的木橋完全被洪水衝毀,當時未能再建。新中國成立以後曾經兩次修復,1981年的大洪水中,此橋再次垮塌。現在的安順橋是在1983年新建的,位置較之老橋向下遊略有移動,所以命名為「新安橋」,但是人們仍然是按過去的習慣稱它為安順橋。#SplitPageHere#

送仙橋對面的景觀 蔣光叢 攝

送仙橋 比鄰杜甫草堂的文化地標

在清水河和磨底河匯流之處有一座送仙橋,位於著名的道教宮觀青羊宮附近。相傳農曆的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所以過去每年的這一天,青羊宮都要辦廟會,相當熱鬧。在傳說中,不僅百姓要來趕廟會,天上的神仙也要來趕廟會,而且是從東邊來,到西邊去。於是,人們就把東邊的小橋叫作遇仙橋,也叫迎仙橋,西邊的小橋叫作送仙橋。過去,兩座橋都是拱橋。由於城市發展需要,1987年重建了遇仙橋與送仙橋,將其改為平橋,在橋頭上分別刻有「遇仙橋」和「送仙橋」三個大字(按照《四川省成都市地名錄》的正名,「遇仙橋」的正式名稱應當是迎仙橋)。

袁庭棟說,除了遇仙橋與送仙橋,這裡原來還有一座望仙橋,表示是站在旁邊眺望仙人到來之處,位置就在今天百花潭大橋的上遊,與青羊橫街相接,和送仙橋與遇仙橋呈「品」字形排列。不過,遺憾的是,一環路擴建時,在這裡修建了寬闊的百花潭大橋,就把這座與百花潭大橋相鄰的望仙橋拆除了。此後,市政部門為了打造浣花風景區,也為了方便人們的往來,又在望仙橋的原址修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五孔拱形大橋,重新把青羊橫街與望仙場街連接起來,名字仍然叫望仙橋。

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裡,可以從青羊宮花會老照片裡一覽送仙橋、遇仙橋周邊景物,同時,還有一張如今很難見到的遇仙橋側西郊河岸的雙孝祠牌坊。這裡就是西門人曾經趕花會的下馬停車處。

由於與杜甫草堂為鄰,送仙橋長期是文化人遊憩之地。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形成西南地區最大的文物古玩書畫工藝品市場。1999年,這裡修建了古玩藝術城,匯聚商家上千,其交易額在全國十大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名列第二。至今,這裡仍然是成都人「淘寶」的好去處。民俗作家馮水木生前寫道:「1999年秋,4位日本老太太來成都旅遊,她們慕名來到送仙橋淘寶貝,其中兩位還想在這裡為新婚的兒子挑選龍鳳靠墊和蜀錦織,靠墊價格不菲,但她們樂呵呵地買了四五套,樣子很是滿足。」

送仙橋位於清水河和磨底河的匯流之處,清水河在此以上的一段曾經分為兩支以後又重新匯合,其中從草堂之側流過的一支又叫浣花溪,應當是詩聖杜甫昔年流連吟詠之所。近年來,成都市將送仙橋西南方的一大片地區建造為開放型城市森林公園——浣花溪公園,北鄰杜甫草堂,東鄰四川博物院,在一片自然風光中,修建了長達388米、建有25位詩人雕塑的詩歌大道,是成都市打造詩歌文化城的重要舉措之一。「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如今比鄰送仙橋的浣花溪公園生態優美,飛鳥密集,行走期間,宛如走到杜甫《卜居》的詩中世界。

相關焦點

  • 波赫:莫斯塔爾老橋
    驅車北行,那裡是波赫腹地,前方有一個古鎮叫莫斯塔爾,以一座古老石橋聞名遐邇,它被認為是波赫最著名的地標建築。道路崎嶇,人煙稀少,一片荒蕪,行駛一個多小時,才見到城鎮。我注意到,一些老建築還彈痕累累,個別建築仍為殘垣斷壁。一下子,我聞到了戰爭的味道,我知道,二十多年前的那場波赫內戰,戰況相當慘烈,有將近三十萬人失去生命,二百萬人無家可歸,要知道,整個波赫人口還不過四百萬。
  • 天府周末鉤沉|這些老橋深處,藏著成都最地道美味
    朱丹 攝因為水災或者城市建設,不少橋梁早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不過,如若你行走在今日成都街巷,餘慶橋街、玉帶橋街、桂王橋街、二仙橋路等一批以「橋」命名的街巷,仍無聲提醒著人們,過往歷史裡成都河、橋密織的城市面貌。
  • 「白雲生處有人家」 還是「白雲深處」?人教社:綜合文獻價值和詩意...
    「白雲生處有人家」 還是「白雲深處」?人教社:綜合文獻價值和詩意考慮選用「生處」「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少人耳熟能詳的詩句出現在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然而,最近有人提出疑問,不是「白雲深處有人家」嗎?到底是怎麼回事?
  • 大歷史的啟示:士商勾連是中國的災難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往往是農民鬧革命,而不是商人或地主,這裡面沒有宏大的道理。在整個社會中,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基本是農民而不儘可能是商人。遠非農業社會如此,當世也不例外。義與利、士與商,在傳統中國向來格格不入、涇渭分明,但到明朝,給商人寫墓志銘不再事關體面而成為務實的象徵。
  • 金水那座老橋,葉迎雪(洋縣)
    我與老橋的緣,始於兒時母親說的一個玩故,那時的我,尚且年幼,不記得哪天,我操著孩童特有的奶音,問詢母親:「媽媽,我是從哪裡來得呀?」憶不起母親的臉色,她說:「你是從金水大橋底下拾來得。」金水大橋?是那個架在一條很寬很寬的河上的石頭橋嗎?對於這座大橋的探索,便在我心中開始了。
  • 總臺海峽時評:民進黨當局與美方勾連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臺美雙方借疫情防控之名加緊勾連,充滿政治算計,是飲鴆止渴之舉。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甘當棋子,與美方勾連,獲取政治私利,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是十分危險的,也是不可能得逞的。
  • 這是一座被寫進書裡的老橋
    時隔一年,我們又一次來到了薛城區魯橋村,就是想聽聽魯封橋的故事,看看老橋那沉重的身影倒影在河水裡的景象,希望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有更多歷史建築能被人記得和善待。魯封橋,因為這座橋有了一個叫魯橋的村莊,村子裡張姓是大戶,張家裡又出了一個研究民俗文化的博士生叫張興宇,他雖然人在異鄉,但是對於家鄉的深情讓他為這個村莊寫了一本書,是山東村落田野研究叢書的一冊,名字就叫《魯橋村》。
  • 亭臺樓閣,詩意的棲息
    公園內有著歷史悠久的古亭和古塔, 在秀麗的山川與湖泊的映襯下, 寧靜美好,仿若仙境。 亭臺樓閣深處,草木深。
  • 「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建君歷史的深處如果不做深入的探究,對甘肅的印象你就很可能停留於牛肉麵、讀者、黃河……這些外在的表象,而不能感受到她來自歷史深處的厚重感。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的邊塞詩佳作;在《登隴》一詩中,豪情萬丈的高適寫出了「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裡」的英雄情懷,與岑參一同成為盛唐邊塞詩派的擎旗者,就是詩意纏綿、終生抑鬱的李商隱,在甘肅也寫出了《安定城樓》「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偉大悲歌。
  • 以文字禮敬大自然的詩意
    鄱湖生靈展現出大自然的生氣與詩意。圖為二月十九日,在江西省共青城市漿潭聯圩附近灘涂上,一群白天鵝正在歇息。《鄱湖生靈》選擇十六種具有特殊習性、詩意象徵、文化傳統和現實意義的動植物來書寫,既有細膩的觀察和調查考證,又有人文情懷和妙筆閒情。在她的筆下,鄱陽湖的生靈,如夢幻般從文字的縫隙裡流淌而來。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世界最大候鳥保護區。《鄱湖生靈》全景式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鄱陽湖風貌,及時感知鄱陽湖的時代變化,思考當下的發展和生活的現實問題。
  •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屬於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寬帶紋三足彩陶缽出土於秦安葉家堡的唐代三彩騎俑隊列嘉峪關城樓  今天的甘肅行政區劃如同一柄玉如意。  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張建君  歷史的深處  如果不做深入的探究,對甘肅的印象你就很可能停留於牛肉麵、讀者、黃河……這些外在的表象,而不能感受到她來自歷史深處的厚重感。
  • 「詩意中國」共赴東坡驚鴻宴 我有詩意,你有酒麼?
    我的意思是我有詩意,你有酒麼?老人說,時運不好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想吃東坡肉。大概是因為東坡先生一生顛沛流離,卻又樂觀向上吧。在我們面臨困頓的時候,總會想到他,一想到東坡先生,便油然而生的豪邁和勇氣,在我們的文化中,詩意常伴,從小到大,誰沒讀過幾句帥炸的詩詞,誰沒發過兩句凡爾賽文學朋友圈?
  • 很有詩意的插花名字 很有詩意的插花名字有什麼
    很有詩意的插花名字 很有詩意的插花名字有什麼時間:2020-12-03 23: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很有詩意的插花名字 很有詩意的插花名字有什麼 1、甜蜜愛人 2、相愛相守 3、你是我的天仙 4、唯你最愛 5、一縷陽光 6、星河璀璨 7、芳香迷人 8、語笑嫣然
  • 油紙傘---騰衝記憶深處的詩意飛揚~
    油紙傘是中國古典元素中最詩意飛揚的一筆。戴望舒的《雨巷》,則賦予了它水墨般的寫意與江南細雨般的愁緒。雲南許多地方至今仍使用著油紙傘,傳承著油紙傘的工藝,騰 衝滎陽的油紙傘製作工藝,便是一絕。說起騰衝的油紙傘,不得不提一個人——騰衝縣固東鎮滎陽村的鄭映海老人。
  • 遵義「老橋」的前世今生,估計很多遵義人都不曉得......
    關於老橋的記憶,你是否還記得?
  • 百年老橋、網紅建築這裡都有!
    河水潺潺,水波蕩漾,靜靜流淌了數百年的蘇州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不僅是上海繁華歷史的見證,也是許多老上海人的情結。@全體上海人:近日,隨著蘇州河濱水區域多個關鍵節點的建成~距離蘇州河42公裡岸線全面貫通又近一步啦!
  • 心有詩意,歲月不老
    有人說,一個人的衰老,是不再對清風明月動情、不再對朝露暮雨傾心……是不再擁有一顆詩意的心。 韶光雖易逝,但詩意卻可將華年永駐。 一個浸潤詩詞文學的人,內心永遠富足豐沛,靈魂永遠鮮活飽滿。
  • 打造「詩城詞都」,詩意就在濟南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來到稼軒祠,會想起「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千百年來,「二安」為濟南留下的詩意點綴,在城市裡依然遍地可尋,更不要說一代代喝著泉水長大的「詩詞小名士」,繼續傳頌著「二安」的美名。
  • 我國歷史上三個最好聽的人名,每一個都很有詩意,如今卻少見
    我國歷史上三個最好聽的人名,每一個都很有詩意,如今卻少見 古語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非常重視名字和稱號,尤其是古人的名字非常有意境,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有著非常深刻的含義,如今很多家長為孩子取名的時候都會翻閱典籍,希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名字蘊含著父母對孩子的祝福,但是我國歷史上有三個最好聽的名字
  • 建築|在喧鬧城市裡,直抵內心深處寂靜詩意的空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一一一老子日本建築師Uoya Shigenori拆除這座位於京都的有百年歷史的聯排別墅的過多無用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