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久遠的古代,在西布格河與其支流一小小的穆哈維茨河交匯的地方,在燁林密布的平緩的山丘上,出現了一個居民點。後來,它發展成一個相當重要的要塞城市,起初屬立陶宛,後來又為波蘭所統治。
要塞城市地處俄國、波蘭和立陶宛的交界處,歷來是這三個強國相互爭奪的目標——數百年來布列斯特的歷史命運一直是如此。在此期間,徵服者不斷發兵城下,使該城頻遭劫掠和破壞。
一八一二年戰爭之後,沙皇政府決定把布列斯特變成俄軍在俄國西部各省的一個主要據點。於是,百餘年前,在穆哈維茨河與布格河匯合處附近,出現了今日的布列斯特要塞。
俄國軍事工程師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優勢,在這裡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一道高十米、長六公裡半的厚厚實實的土牆,把整座要塞團團圍住。牆內構築了無數的掩蔽室和庫房,裡面可以存放一個軍所需要的給養。在土牆的走向離開河岸的地方,沿牆根挖掘了寬大的土壕,引入了布格河和穆哈維茨河的河水。這些水場同兩河的幾條天然支流相通,仿佛形成四個小島——這就是構成布列斯特要塞的四個堡壘。
要塞的核心部分前後左右都得到很好的保護。要想接近要塞的營房,包圍要塞之敵至少必須佔領外圍三個防區中的一個。而每個防區四周均有土牆和水壕,構築了五角稜堡、三角稜堡、士兵和火炮的堅固掩體,土牆裡面還有彈藥給養庫,每一個防區本身就是一座真正的要塞。位於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市郊的布列斯特要塞
1941年6月22日凌晨,按照由德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納粹德國向蘇聯不宣而戰。
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布列斯特周遭的領土以及當時波蘭52%的領土面積都歸蘇聯所有。布列斯特要塞位於當時的蘇德邊境。因此,1941年夏,德軍必須再次奪取這座要塞,這次的對手是蘇聯。
德軍計劃控制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它們在巴巴羅薩行動的最初階段裡是中央集團軍群推進的主要障礙。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過西布格河的主要橋梁,以及華沙到莫斯科的鐵路及高速公路。德軍使用炮火大規模轟炸布列斯特市及布列斯特要塞。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軍措手不及,並造成了嚴重的器材損失與人員傷亡。
德軍的第一輪攻勢在轟炸停止後1個半小時展開;措手不及的蘇聯守軍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正面,因此他們轉而防守一些強化的防禦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有些蘇聯軍隊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數人卻被困在德軍的包圍圈內。即便有著出其不意的優勢,德軍後續企圖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勢卻因嚴重的傷亡而被迫停止。第一天對要塞的進攻就造成了281名德軍士兵陣亡。激烈的交戰又持續了兩天。到了6月24日晚間,德軍已經有368名士兵陣亡,並俘虜了4,000-5,000。
《布列斯特要塞》電影截圖名紅軍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戰鬥主要發生於紅軍於要塞內的根據地中。到了6月26晚上,科布林防線以北的所有防禦工事,除了東堡壘外,都被攻陷[2]。
第45步兵師師長費利茲·史賴普將軍在寫給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詳細報告內這麼寫道:
「我們根本不可能只靠步兵在這裡推進,因為高度協調的步槍及機槍火力被設置在要塞深處的陣地中,馬蹄形的中庭會摧毀任何靠近的人。依我看只有一種解決方法,就是透過斷糧與斷水來迫使守軍有條件投降。我們已經準備好要用任何方式逼迫他們就範…我們提供的條件被他們拒絕了…。」
由於東堡壘無法被步兵攻下,德國空軍在6月29日轟炸了它兩次,並迫使剩餘的360名守軍投降。
雖然蘇聯士兵在戰役的初始階段被突如其來的攻擊給震懾住,且面臨到兵力懸殊、缺乏補給及被切斷與外界聯繫的窘境,他們堅持的時間依然比德軍的預期來的久。德軍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噴煙者及火焰噴氣器。要塞內的平民也會接替受傷的機槍手、裝彈手的工作,有時甚至會拿起步槍加入保衛要塞的行列。
德軍的史賴普將軍在報告中寫道:
「第81戰鬥工兵營被賦予一個炸毀中央島上一座建築物的任務....這麼做是為了消滅來自北島的側翼火力。炸藥被從建築物的屋頂垂降至窗戶邊,導火線已經設置好並且已經點燃。炸藥爆炸時,我們可以聽到蘇聯士兵的慘叫聲,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們繼續作戰。」
激戰過後的布列斯特要塞,攝於1941年8月
6月24日這時德軍已經佔領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蘇聯軍隊終於設法會合併在團級政委葉菲姆·福明的指揮下協調防禦。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喬夫大尉。6月26日時一小股蘇聯軍隊嘗試突破包圍圈但以失敗告終,並承受了相當大的傷亡。也許就在同一天,祖巴喬夫大尉和葉夫姆政委也被俘虜。祖巴喬夫被送往位於哈默爾堡的戰俘營,最終和數百多萬名蘇聯戰俘一同死於那裡。葉夫姆·福明則因為紅軍政委及猶太人的身份而被當場處決。
而在此後,一些被分割開零星活動的小股蘇軍還在堡壘的廢墟中堅持戰鬥。七月十二日,扎夫裡洛夫少校聚集了一小部分蘇軍在西北壁壘的外工事繼續戰鬥,在這裡扎夫裡洛夫耗盡了自己所有的彈藥,但是他四處尋找武器和食物,在東部壁壘的殘垣斷壁中又堅持了十一天。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德軍終於抓獲了負傷並且異常虛弱的扎夫裡洛夫少校,他後來被送到戰俘營並且活到了戰爭結束,一九四五年四月被蘇軍從納粹集中營解放出來。
德軍第45師的師部戰鬥報告中寫道:「本師俘虜了7,000名戰俘,其中包含100名軍官。我軍損失為482名士兵陣亡,包括32名軍官,另有1,000多人受傷」。如此規模的傷亡可以以德軍到1941年6月30日在東線戰場的總傷亡數字8,886人陣亡來衡量。如此看來,發生在布列斯特的戰鬥造成了德軍總傷亡數的5%左右。
電影《布列斯特要塞》俄文版海報 2010年
又過了兩年,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在法西斯佔領三年之後,蘇軍重又開進了布列斯特要塞。
整個要塞幾乎已成為一片廢墟。僅從這些滿目瘡康的斷垣殘壁的形狀,就足以判斷這裡發生的戰鬥曾是多麼激烈和殘酷。這一堆堆廢墟是那樣肅穆威嚴,仿佛一九四一年犧牲的戰士們那堅不可摧的精神至今猶存其中。亂石叢中有些地方已經草木雜生,陰沉沉的石壁上到處彈痕累累,坑窪密布,仿佛當年的戰火和鮮血已與它渾然融為一體。漫步在這要塞廢墟中的人們,腦海中不禁油然生出一個想法:如果出現奇蹟——這一塊塊頑石能夠開口講話,那它們該能說出多少激動人心的故事。
在倖免於戰火的要塞建築物牆壁上,在門窗框上,在地下室的拱頂上,在橋墩上,人們發現了要塞保衛者留下的題字。這些手跡有的署了名字,有的沒有署名,有的用鉛筆匆匆書就,有的就用刺刀或子彈刻在石灰牆上。戰士們在題字中表明了誓死戰鬥的決心,向祖國和同志們致以訣別的問候,傾吐了對人民、對黨和祖國的忠誠。在要塞的廢墟中,仿佛又響起了無名英雄生前在一九四一年發出的聲音。一九四四年的士兵懷著激動和沉痛的心情聆聽著;這聲音飽含著履行了義務的自豪感,告別人生的痛苦,面對死亡的沉著和勇敢,以及要求復仇的遺願。
在靠近捷列斯波爾大門附近的外磚牆上刻著:「我們一共五人:謝多夫、格魯託夫、鮑戈柳勃、米哈伊洛夫、謝利瓦諾夫。我們參加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的第一次戰鬥。我們寧願犧牲也決不後退!」
在營房西面的一間房舍裡,發現這樣一段題字:「我們一共三個人,環境艱難,但我們並不氣餒,我們要象英雄那樣視死如歸。一九四一年七月。」
戰後在布列斯特要塞中發現了許多當時要塞守衛者們留下的遺言,其中有:
「我們就要死了,但是我們決不離開要塞。」
「我很渴,但是我不會投降,永別了,祖國。四一年七月二十日。」
「我們很渴,但是我們沒有丟臉。」
德軍在布列斯特要塞內沒有能夠奪取到一面蘇軍的軍旗。在最危險的時候,第三九三高射炮兵營的羅第昂·塞門約克少尉和另外兩個戰士將自己部隊的軍旗埋藏在科布林堡壘東部壁壘西邊一個廢墟裡,十五年後,塞門約克回到布列斯特,找到了那個位置將那面光榮的旗幟又挖掘出來,現在它被陳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紀念館中。
五十年代,要塞內一共發掘出八百三十二具一九四一年要塞陣亡蘇軍遺體,這些陣亡將士被統一埋葬在他們保衛的要塞內。要塞守衛戰成為蘇軍在戰爭中英勇不屈的一個象徵,戰爭結束後得到蘇聯政府的高度讚揚。扎夫裡洛夫少校和科茲瓦託夫中尉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另外有二百多位要塞守衛者得到各種榮譽獎勵。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中心堡壘原工程兵營房〔中心堡壘西北壁壘〕處被重新修復,建立起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紀念館;一九六五年五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被授予「英雄要塞」稱號,同時授予列寧勳章和紅星勳章。
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布列斯特要塞在經過大規模修復後,成立了布列斯特英雄要塞大型紀念館。
布列斯特要塞旁的巨大紀念雕像
於俄羅斯白俄羅斯兩國共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7周年的儀式上拍攝
下一期我們將帶大家一起深度探訪布列斯特!
作者:李珂
編輯:靳浩
校對:馮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