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講述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將的故事,他們於梁山大聚義排定坐次,以宋江為首,盧俊義次之。後來梁山在宋江的主持下接受招安。招安後的梁山奉命徵討四方,雖然招安讓梁山兄弟不再背上反叛草寇之名,而成了忠義之士,但梁山兄弟的結局並不怎麼好,因為梁山在徵討方臘時,死了很多頭領。
對於《水滸傳》,一直就有宋江陰謀論的說法,比如宋江架空晁蓋、宋江打壓登州勢力派,以及李俊、張橫、張順分別壓阮氏三雄一頭等等。
那《水滸傳》中的招安派李俊、張橫、張順真的如陰謀論說的那樣分別壓阮氏三雄一頭嗎?
對於這個問題,後者確實如此,而前者卻非如此。
李俊、張橫、張順和阮氏三雄都是精通水性,為梁山水軍頭領。他們之中,不僅阮氏三雄是反對招安的,而且李俊、張橫、張順也不是招安派。
書中就曾寫過,宋江兄弟們招安後,梁山人馬離開了梁山,有一次李俊等幾位水軍頭領就曾自作主張繞開宋江,直接去找吳用拿主意,希望能復回梁山落草,只不過吳用已經把宋江當做知己,當做誓死輔助的人,因為宋江不會同意,所以吳用也不敢自作主張,故而李俊等幾位水軍頭領的謀劃就不了了之了。
雖然如此,但從中可以看出李俊、張橫、張順和阮氏三雄心裡都是反對招安的。至於陰謀論說的他們三人分別壓阮氏三雄一頭,這確實如此。
他們六人的水性都很好,阮氏三雄水中的本領未必就不如李俊、張橫、張順,再則,阮氏三雄是跟晁蓋、吳用一起上山的,雖沒有杜遷、宋萬在梁山的時間早,但地位卻比他們高,也算是梁山元老級別的人物。
然而,在梁山排坐次的時候,上山比阮氏三雄晚的李俊、張橫、張順卻後來居上,分別壓阮氏三雄一頭(他們六人都是位列三十六天罡星之列。六人的坐次也是連著的,從第二十六到第三十一)。
李俊排第二十六位,排第二十七的是阮小二,李俊壓阮小二一頭。
排第二十八是張橫,又壓排第二十九的阮小五。
排第三十的張順,又壓排第三十一的阮小七。
所以,從坐次上看,阮氏三雄就被他們分別壓一頭。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阮氏三雄雖然尊敬宋江,但說到底他們終究和晁蓋親近些。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宋江嫡系,當然宋江也是這樣認為的。
反之,李俊、張橫、張順,都是屬於江州派系,主要的是他們都曾參加過營救宋江、大鬧江州並一起上山。所以對宋江而言,他們跟自己的親近程度要強於阮氏三雄,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嫡系。
當然,阮氏三雄一則精通水性,二則又是有資歷的元老人物,宋江不能無視這些因素,因此也不能把他們的坐次排的太低,當然高了也不行,總之水軍頭領第一人不能給阮氏三雄。
宋江為了給阮氏三雄一個不太高也不太低的位置,可謂是煞費苦心,最終宋江想出你一個辦法,就是李俊、張橫、張順分別壓阮氏三雄一頭,排位順序是李俊、阮小二、張橫、阮小五、張順、阮小七。